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选集:印度佛教论集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选集:印度佛教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释印顺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印顺法师
  • 印度佛教
  • 佛教论著
  • 佛学
  • 哲学
  • 宗教
  • 文化
  • 经典
  • 选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041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495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印度佛教论集》汇集了印顺法师有关印度佛教的精彩论述,内容涉及印度佛教史上一些关键性问题,如:破僧、佛灭纪年、结集、教难;印度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如阿难、龙树、世亲;以及印度佛教的流变等关乎佛教发展的重要问题。

作者简介

  印顺法师(1906-2005),当代著名高僧、百科全书式的佛学泰斗。1930年出家,追随太虚法师投身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在当时便以学问精深享誉佛教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赴台湾,创建了多所著名佛学院。印顺法师博通三藏,造诣精深,一生讲学不辍,著述宏富,撰写、编纂作品四十余种,计八百万言,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及《印度佛教思想史》等专著行世,其学术水准备受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推崇。1973年,日本大正大学因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一书的创见而特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在介绍和弘扬印度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佛灭纪年抉择谈
一 绪言
二 阿育王传的内容
三 编纂的时地考
四 优婆毱多中心的法系
五 阿育王中心的王系
六 二大传说的比观
七 结论
二 佛钵考
三 敬答《议印度之佛教》
四 论提婆达多之“破僧”
五 王舍城结集之研究
六 论毗舍离七百结集
七 阿难过在何处
八 佛陀最后之教诫
九 印度佛教流变概观
一○ 须弥山与四洲
一一 龙树龙宫取经考
一二 世亲的年代
一三 释伽罗王卢头陀摩
一四 阿梨车毗伽的自移塔
一五 《楞伽经》编集时地考
一六 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
一 东方与西方
二 婆罗门眼中的东方
三 瞻波中心的古印度
四 东方王族的兴衰
五 奥义书与东方王朝
六 释迦族来自东方
七 释尊时代的印度国族
八 东方新宗教的勃兴
九 释迦的真谛
一○ 结论
一七 略说厨宾区的瑜伽师
一 瑜伽师与厨宾
二 阿毗达磨师
三 经部譬喻师
四 大乘中观师
五 瑜伽师
六 大乘瑜伽师
七 秘密瑜伽师
一八 从一切世间乐见比丘说到真常论
一九 论笈多王朝的王统
二○ 北印度之教难
一 绪言
二 三恶王毁法的传说
三 迦旃延与僧伽罗刹的忠告
四 千年法灭说的修正
五 厨宾灭法与师子比丘
六 弥罗掘的灭法

精彩书摘

  三三恶王的预言,佛典中记载得很多。这虽表现为预言的形式,但不是预言,是编纂者目睹身经的事实。释拘,即赊迦人,即汉书所说的塞种。钵罗,即波罗婆(Pahlava)人,是侵入印度的安息(波斯)人。阎无那,即希腊人,印度称他为Ya-vana。三恶王的侵入印度,即赊迦人、希腊人、波罗婆人的侵入西北印度所起的大扰乱。赊迦人在南、希腊人在北、安息人在西的割据局势,可看出编纂者是在犍陀罗一带的。当时的情势是这样的:赊迦人沿印度河(Sindhu River)的下流,向东侵入。那时,先侵入北印的希腊人——犹塞德谟(Euthyrde.mos)王家,还保有五河(Panjab)地方,而安息人活跃于高附河(Kabul River)以西。这一占据三分的动乱局势,是西元前五〇年左右的事。不久,局势变化:希腊人的统治,为赊迦与波罗婆的合力所摧毁。到了西元五。年顷,贵霜王朝的兵威,到达了高附河流域。赊迦与波罗婆人在北印的权力,又迅速崩溃。本传说三恶王的扰乱,说东方也混乱得很。希腊人的权力还在,而贵霜王的兵威还没有来:这幅全印的政治地图,明显是西元前一世纪末年的情况。三恶王的扰乱,摩伽提王种被灭绝,编人了本传。编纂者正在怀念一阿育王那样的国运治平,佛教得到安定开展的时代。但是局势太混乱,光明的希望,在印度一点也找不到,佛教是到处遭受严重的损失。佛弟子这才唱出灭法的预言,策励佛弟子的加深警觉。从这种政治局势而论,本传的编纂,必在西元前一世纪末年。离阿育王的时代,约二百年。

前言/序言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选集:印度佛教论集 编纂缘起与价值 印顺法师,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界举足轻重的一代宗师,其一生致力于佛法真义的阐扬与传承,尤其对原始佛教及印度佛教的研究,造诣深厚,影响广泛。《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选集:印度佛教论集》,便是这一伟大事业的集中体现。本选集汇集了法师关于印度佛教各个重要时期、关键人物、核心思想的精辟论述,旨在为广大佛学爱好者、研究者提供一套系统、权威的印度佛教研究入门与进阶读物。 内容精要:穿越时空的思想脉络 本书的编纂,并非简单地将法师过往的论述集结,而是经过精心梳理与整合,力求呈现印度佛教思想发展的清晰脉络与内在逻辑。选集内容涵盖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 佛教的源起与早期发展: “三世说”与“因陀罗网”的辩证: 法师深入剖析了早期佛教关于“三世说”(过去、现在、未来)的哲学基础,以及早期论师如何通过“因陀罗网”的譬喻来阐释诸法缘起、相互依存的深刻内涵。这部分论述,有助于我们理解佛教如何从对生命苦难的关怀出发,建构起一套精密的认识世界和生命的方法论。 “有部”的根本思想与“说一切有部”的理论体系: 本书将重点介绍“部派佛教”的形成及其核心思想,特别是“说一切有部”在佛教教理发展上的重要贡献。法师通过对“法”(dharma)的实体性、恒常性等概念的详细辨析,揭示了“说一切有部”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的独到之处,以及其如何为后来的大乘佛教奠定基础。 《阿含经》的现代解读: 法师对《阿含经》的重新解读,是本选集的一大亮点。他强调《阿含经》并非简单的“小乘”经典,而是包含着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性空等。通过现代的语言和视角,法师带领读者重新认识《阿含经》的智慧,破除历代以来存在的误解与偏见,将其视为理解佛教整体思想的关键。 二、 大乘佛教的兴起与演变: 般若思想的系统梳理: 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法师以其一贯的严谨学风,对《大般若经》等般若系经典的般若空观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他详细分析了“空”的含义,如何破除世俗的二元对立,达到无所得的智慧境界。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大乘佛教的“一切皆空”思想至关重要。 中观哲学的精微辩证: 龙树菩萨及其创立的中观学派,是大乘佛教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本选集将详细介绍中观学派关于“缘起性空”的论证,特别是“二谛”(胜义谛和世俗谛)的辩证关系。法师通过对“八不中道”的阐释,展现了中观哲学如何超越形而上学的僵化,指向一种更为灵活、开放的思维方式。 唯识思想的理论框架与应用: 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另一重要流派,法师在本选集中也对唯识学的主要概念,如“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他强调唯识学不仅是深奥的哲学理论,更是指导修行、转化烦恼的实践方法。 净土思想的历史演进与现代意义: 净土宗在中国佛教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法师对净土思想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追溯,探讨了其在印度佛教中的根源,以及如何在大乘佛教的语境下发展出不同的宗派和修行方式。他特别关注净土法门如何与般若思想相结合,形成“般若净土”,以破除执著,回归自性。 三、 佛教的印度本土与国际传播: 佛教在印度不同地域的传播与发展: 法师在本书中,还涉及到佛教在印度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传播情况,以及其如何与当地的文化、哲学相互影响、融合。这为我们理解佛教的生命力与适应性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与分析。 佛教的汉译与东传: 虽然本书主要聚焦于印度佛教,但法师的研究视角常常兼顾佛教的东传。他对早期汉译佛典的考证,以及佛教如何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生根发芽、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佛教文化,也常常在论述中有所提及,为理解印度佛教的国际影响力提供了参照。 方法论与特色 本选集在研究方法上,秉承印顺法师一贯的“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佛法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与实践。其研究特色体现在: 史观的自觉: 法师的研究并非孤立的文本解读,而是置于印度佛教漫长的历史发展脉络中进行考察,重视历史事实的考证与梳理。 义理的深入: 他不满足于表面的文字解读,而是深入探究佛教经典的内在逻辑与哲学意涵,力求揭示佛陀的本怀。 批判性的继承: 法师在研究中,既尊重佛教的传统,又敢于对某些经论的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体现了严谨的学术精神。 现代的视野: 他善于运用现代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来解读古老的佛法,使之更易为现代人所理解和接受。 普世的关怀: 法师的研究始终围绕着如何通过佛法解决人生苦恼,提升生命品质,体现了佛教的普世价值。 阅读本书的收获 阅读《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选集:印度佛教论集》,您将能够: 系统地认识印度佛教的演变历程: 从早期佛教的简约教义,到部派佛教的细致辨析,再到大乘佛教的宏大智慧,逐步构建起对印度佛教思想的整体认知。 深入理解佛教的核心哲学概念: 如缘起、空性、中道、唯识等,掌握理解佛法精要的关键钥匙。 破除对佛教的误解与偏见: 尤其是关于“大小乘”的二元对立,以及《阿含经》的地位等问题,获得更清晰、更准确的认识。 提升对佛法义理的思辨能力: 法师严谨的论证过程,能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培养独立判断的能力。 获得实践佛法的启示: 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将佛法的智慧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为解决人生问题提供有效的指导。 领略印顺法师的学术风范: 学习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对佛法真理的执着追求。 结语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选集:印度佛教论集》,不仅是一部学术研究的力作,更是一部引导读者深入了解佛教智慧的宝典。它穿越时空,梳理脉络,揭示精要,必将为所有对佛教真理怀有探索之心的人们,打开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无论您是初涉佛法,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本书都将成为您宝贵的精神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比较宗教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对比印度本土不同思潮方面的功力尤为深厚。它不像一些侧重于弘法的书籍那样,着重于宣扬某一特定法门的殊胜,而是以一种近乎客观的史学家的态度,去解构那些复杂的论诤。例如,关于“阿毗达摩”的构造与“大乘论典”的互文性分析,作者展现了对文献的极高掌握度。他不仅是转述了观点,更是在“复现”了当时论辩的火药味和思想张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佛教思想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内部的矛盾、修正和升华。其中对“缘起论”在不同阶段的深化与变异的探讨,尤其引人入胜,它揭示了佛教哲学的生命力所在——即对世界运作法则的持续追问和精确描摹。读完后,我对印度佛教不再是一个平面化的概念,而是一个立体、动态、充满智慧搏击的历史进程。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启迪价值是同等重要的。

评分

这部选集简直是初涉佛学者的“定海神针”!我一直对浩瀚的佛教典籍感到望而却步,尤其是那些动辄涉及数万字的经论原文,更是让人望而生畏。然而,印顺法师的这套选集,尤其是这本侧重于“印度佛教论集”的部分,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求道者量身定做的。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以一种极其清晰、逻辑严密的笔触,将印度佛教史上的重要流派、核心思想,比如部派佛教的兴衰、大乘瑜伽行派的缘起,甚至是小乘和大乘之间的辩证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读起来,仿佛有一位学识渊博又和蔼可亲的导师,手持地图,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亲历那段思想碰撞最激烈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对于“中观学”的阐释,不同于某些流派的偏执,印顺法师的解读既保留了龙树菩萨原有的深邃,又以现代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有效的转译,使得“空性”这个玄之又玄的概念,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石。每次合上书卷,我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心中的迷雾被拨开,对佛法的理解又进深了一层。对于想系统了解印度佛教思想脉络的人来说,这本书是绕不过去的里程碑。

评分

这本选集的装帧和排版,说实话,一开始并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但一旦沉浸于文字之中,我就完全忘记了外在的形式。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典雅的、布满古籍的图书馆,空气中弥漫着智慧沉淀后的宁静。这本书的价值,完全在于其内容的“纯粹性”和“穿透力”。在探讨印度佛教各个阶段的思想演变时,作者展现出一种跨越宗派藩篱的宏观视角。他能清晰地指出,某个学派的观点是如何在批判前人学说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继承与扬弃”的关系,在书中被阐述得淋漓尽致。尤其在论及大乘佛教兴起时,书中对“般若性空”思想的细腻剖析,让我对“空”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虚无,而是体悟到其作为一种超越概念的、指向实相的能动力量。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因为那些文字所蕴含的重量感,需要时间去消化。这绝不是快餐式的佛学入门读物,它是一碗需要细细品味的陈年佳酿,每一次品尝都会有新的体会。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体验,那就是“严谨”。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来吸引眼球,甚至在某些章节,其密度之高会让人感到轻微的阅读压力。但这正是它的可贵之处。在当前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能读到一部如此结构完整、论证滴水不漏的佛学专著,实属难得。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用最可靠的材料,搭建起一座思想的殿堂。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关于“部派分化”的论述,它清晰地勾勒出早期僧团在教义理解上的细微差异是如何一步步扩大,最终导致思想体系的独立建构的。这对于理解后世大乘如何对早期教法进行“纠偏”和“超越”,提供了坚实的基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维框架,让你在面对未来任何佛学论著时,都能迅速定位其思想的谱系和论证的起点。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教会你一套探究真理的有效方法论,非常适合那些不满足于表面理解,渴望深入探究教理本质的读者群体。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这类“选集”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选”出来的东西难免挂一漏万,或者为了适应大众而牺牲了原著的精髓。但印顺法师的这本论集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是简单的摘录,而是经过了高僧深思熟虑的“再建构”。书中对佛教各个核心思想的论述,其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三性论”和“唯识学”的梳理,那是印度佛教哲学思想的两个高峰。作者没有停留在名词解释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解决的问题上去分析。例如,论及“真唯识量”时,书中对因明学的运用分析得入木三分,展现了古印度哲学家们缜密的思维方式。对我这样一个习惯于从辩证法角度理解世界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严谨的论证过程极具吸引力。读这本书需要耐心,因为它要求你调动所有的逻辑思维去跟进作者的论证链条,但回报是巨大的——你将获得一种强大的思想工具,用以解析一切繁复的哲学问题。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读物,而是用来“磨砺心智”的利器。

评分

不愧为“玄奘以来之第一人”,但内容与其他一系列有重复额地方

评分

品相不错,价格实惠,值得推荐。

评分

。。。。。。。。。。

评分

不愧为“玄奘以来之第一人”,但内容与其他一系列有重复额地方

评分

不愧为“玄奘以来之第一人”,但内容与其他一系列有重复额地方

评分

不愧为玄奘以来之第一人

评分

印顺法师的精品之作!

评分

印顺法师的精品之作!

评分

品相不错,价格实惠,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