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萃 [Splendor of Maritime Silk Road]

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萃 [Splendor of Maritime Silk Roa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福建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海上丝绸之路
  • 文物
  • 丝绸之路
  • 考古
  • 历史
  • 文化
  • 贸易
  • 陶瓷
  • 沉船
  • 海洋考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620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7434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Splendor of Maritime Silk Roa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萃》是以“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为基础而出版的一本专题性图录。全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专题性研究论文7篇,试图从不同方面阐述不同地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繁盛情况;其二是精品文物图版及文字介绍,从远古到明清,共分为四个单元,这些精美的文物,诠释了各个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情况,体现了海外贸易的交流和发展。全书内容丰富,既有专题性论文、也有各类精美的文物,图文并茂,是一本反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面貌的精美图录。

目录

七省馆长致辞
专题研究文章
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
从15~16世纪的两幅地图看明代中西方对世界的探索与认识
论温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出土瓷器看唐宋时期山东半岛与南方地区的海上交流
略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
广西合浦县汉代出土文物与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对唐代海南的影响

陈列展览内容
前言
第一单元 艰涉鲸波探索远洋(远古-秦汉三国时期)
第二单元 港埠渐隆海路绵延(两晋-唐五代时期)
第三单元 碧海云帆货通万国(宋元时期)
第四单元 大洋通衢丝路涅檗(明清时期)
文物索引目录
后记

精彩书摘

  《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萃》:
  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区别于陆上丝绸之路的对外贸易与友好往来的航路。它发端于商周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唐朝,繁荣于宋元,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古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东亚、东南亚、印度洋,以及非洲各国进行贸易和友好往来的重要航路。
  我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东海起航线是从我国东部沿海启航到东亚地区韩国、朝鲜和日本的航线;南海起航线是从我国南方广东、福建、浙江地区出发到东南亚和印度洋等地的航线。
  据史料记载,东海起航线始自周王朝。远在公元前12世纪周王朝建立之初,周武王就派遣箕子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路抵达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把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又传说在公元前219~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丹,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数千人东渡日本,传播养蚕技术,日本人民后尊祀徐福为“蚕神”。
  在南海起航线,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古代广东徐闻县是汉代南海“丝绸之路始发港”。唐宋以后以南海为中心,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起点是广州、泉州和宁波。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福建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有三千多千米长的海岸线,港口众多,自古是我圈沟通海外各国的重要出发地。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证实,远在新石器时代,“习于水斗,便于用舟”的福建沿海地区古越先民,就通过独木舟渡海到台湾定居。从台湾新北市八里区大坌坑遗址出土的大坌坑文化陶器和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出土的富国墩文化陶器的特征相同这一点,就可以得到证明。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闽台两地的原始先民又顺着海流南下,到达了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以及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皿群岛。远在20世纪30年代,有的国外学者就根据有段石锛的形态,推测波利尼西皿人的祖先是在东南亚或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20世纪50年代,厦门大学著名的考古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就根据考古和民族学资料的研究,进一步考证认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史前时期普遍有使用有段石锛的习俗。有段石锛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通过福建沿海地区传到台湾,再传到东南亚和波利尼西亚群岛。20世纪70年代以后,经过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多年努力,证明目前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许多国家包括1200多种语言的“南岛语族”的母语是闽南语,闽南语是南岛语族语言的“底层语”。福建是南岛语族文化的发源地。
  ……
浩瀚星河: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与科技成就述微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在天文学、历法制定及相关科技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深远影响。它并非聚焦于考古遗存的器物陈列,而是着眼于中华文明数千年来对宇宙的认知演变、观测工具的革新、数学与物理学的支撑,以及这些知识体系如何融入社会结构、指导农耕生产与国家治理。 本书的叙事脉络清晰,从上古先民对日月星辰的朴素观察起步,逐步揭示中国古代天文学如何从神学、巫术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发展成为一门严谨的、与数学紧密结合的实证科学。 第一编:星空下的信仰与起源 第一章:太初之光——早期天文现象的记录与信仰 本章追溯中国古代文明初期对天象的记录。重点不在于考古现场发现的实物,而在于通过古代文献——如甲骨文、早期青铜器铭文及后世引述的典籍——来重建早期中国人对天象的理解。我们将分析“天人合一”思想在天文观测中的体现,探讨“敬天法祖”如何驱动了早期观象活动。研究焦点是早期对日食、月食、五大行星运行规律的萌芽性认识,以及这些知识如何被纳入祭祀体系,成为王权合法性的象征。 第二章:测影定岁——夏商周三代的历法雏形 本章聚焦于历法概念的初步形成。我们不讨论具体的文物,而是分析上古典籍中对“朔望”、“节气”的模糊描述。重点在于“晷”与“圭”作为时间测量的工具概念的起源,以及如何在没有精确计时设备的条件下,通过观察日影变化来确定季节更替,这为后世精密的历法奠定了基础。讨论将围绕如何通过文献来推断彼时社会对年度周期性需求的迫切性。 第二编:科学的崛起与数学的支撑 第三章:圭臬之术——汉代浑仪、简仪与地平测量的进步 本章深入解析汉代天文学体系的成熟。重点探讨张衡、落下閎等先贤的贡献,但叙述的重点是他们所基于的理论体系与观测方法。我们将详细阐述浑仪(Armillary Sphere)和简仪(Simplified Armillary Sphere)的结构原理,以及它们如何作为一种科学模型来模拟天体运行。阐述的核心在于这些仪器的数学原理——如何利用几何学和三角学来计算赤道坐标、黄道位置。同时,本章也将分析地平测影法的精确化过程,以及如何通过观测极星高度来确定地理纬度的早期尝试。 第四章:元、宋、明的数学革命与历法精度 本章着重分析宋元以来,随着数学(尤其是“天元术”等代数方法)的飞速发展,中国传统历法如何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我们将以《授时法》(郭守敬)为核心案例,但叙述重心在于其背后的数学模型:如何运用高次插值法来预测天体位置,而非描述其实物制作工艺。讨论将涵盖对回归年、恒星年、月运动等关键天文常数的修正,这些修正体现了当时数学家对复杂系统建模能力的巅峰。 第五章:跨越地界——中国与伊斯兰天文学的理论交流 本章探讨技术和理论的传播与融合。我们不描述相关文物的交换,而是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天文计算方法如何相互启发。重点分析了元代郭守敬及其团队在吸收了伊斯兰天文学家如扎马鲁丁等人的先进计算成果后,如何将之融入中国本土的数学框架,从而推动了中国天文学的又一次飞跃。这是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间的互动。 第三编:观象授时的国家职能与技术衍变 第六章:宫廷的天文官署与信息传播 本章考察国家机构如何将天文观测成果转化为社会指令。重点不在于太史局的建筑,而是其职能——如何建立起一个从观测、计算到颁布、执行的完整链条。分析钦天监等机构如何利用历法指导农业、祭祀、军事行动,以及如何处理“非正常”天象(如彗星、新星)的官方解释体系。这揭示了天文学作为一种权力工具的运作机制。 第七章:计时技术的精进——从水运仪象台到机械钟表理念的萌芽 本章探讨对时间控制的渴望如何推动了精密机械的发展。我们将详细解析苏颂水运仪象台的运作原理,重点在于其内部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和擒纵机构的数学逻辑,而非台体本身的结构。讨论如何用机械运动来模拟天文运行,这体现了早期对自动化和精确控制的追求,是现代机械学思想的早期体现。 第八章:古天文的遗产与现代意义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回顾中国古代天文成就对全球科学史的潜在贡献,以及这些基于长期观测的知识体系,在今天如何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思维模式提供独特视角。总结性地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精髓在于其对连续性、高精度观测的执着追求,以及数学工具在解释自然现象中的核心地位。 结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总结全书,强调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模糊的信仰逐渐过渡到严谨的、依赖数学模型的科学实践过程。它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时间观和秩序观。本书通过对文献记载、理论体系和计算方法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中华文明在探索浩瀚星河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与科技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的贸易路线充满好奇,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陆路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海洋。作者在叙述中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但又不失故事性,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时期沉船遗址中打捞出来的陶器的分析,简直是穿越时空的对话。它不仅仅是罗列了文物的图片和基本信息,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物品在不同文明间流转的轨迹、背后的经济逻辑以及文化交流的深层影响。我特别欣赏那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将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甚至气象学的信息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海上丝绸之路图景。读完后,我对“交流”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明白了那些远洋航行所承载的重量和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叙述风格简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航员,带着你乘风破浪,领略沿途的风光。它的语言是如此的鲜活而富有画面感,丝毫没有学术著作常见的那种刻板和疏离。我尤其喜欢它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比如描述某件漆器上的彩绘时,会用上“如同凝固的夕阳”这样的比喻,立刻让抽象的文物变得触手可及。更妙的是,作者在引述历史文献和碑文时,往往会穿插一些现代语境下的解读和感慨,这种古今对话的方式,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阅读的过程非常流畅,像是在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那些发生在千年前的传奇故事,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往下看,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细节。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有品味了!封面那种略带历史感的做旧处理,配上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非常棒,那种微微泛黄的米色调,仿佛真的能感受到时光的沉淀。印刷的色彩更是令人惊叹,无论是那些青花瓷器的细腻纹路,还是金银器皿上的繁复雕刻,都展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清晰度和层次感。特别是那些文物照片的布局,一点都不死板,每一页都像是一件精心设计的艺术品,把文物的精美与历史的厚重感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每一次翻阅都充满了仪式感。那种在指尖流淌的触感,以及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都让我对书中所记录的那些遥远的故事产生了更强烈的向往。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连接”力量的思考。它展示的不是孤立的物件,而是无数次相遇、碰撞和融合的结晶。通过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文物,我仿佛看到了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如何通过海洋建立起联系,如何互相影响,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格局。书中的配图质量极高,每一张照片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其背后的贸易网络和文化交融的故事。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通过对不同地域风格器物上相同主题纹饰的对比分析,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播的微妙和力量。这本书不只是关于文物的展览,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共同探索与创造精神的颂歌,读完后,心中充满了对那些伟大航海先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在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做得非常出色,可以说是海丝研究领域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它似乎囊括了从东南亚到中东、再到东非的各个重要节点的出土文物案例,资料的全面性令人叹为观止。每一部分的介绍都像是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引用的数据和出处都清晰明确,这给这本书增添了极高的可信度。对于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系统而权威的知识框架;而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其中收录的一些稀有图片和鲜为人知的文物信息,无疑也是宝贵的参考资料。这种平衡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的大胆尝试,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图册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值得反复研读的“海洋百科全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