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艾克的《认知语法导论》是认知语法研究的先驱性扛鼎之作,未曾在中国大陆地区出版过,属填补空白之出版。
《认知语法导论》集中代表了认知语法成熟时期的观点,是一部集quan威性、综合性、通俗性于一身的导论书。作者对其认知语法的理论观点与描写机制进行了汇总与提炼,将语言结构的概念与社会-交互基础统一于其描写框架内,结构描述与功能解释熔为一炉。
本书系统呈现了认知语法理论的核心内容,如概念语义学、语法范畴、语法构式、词汇-语法连续统观、象征观、基于用法观,并将现论框架用于对名词短语结构、小句结构及复杂句的分析。本书还披露了认知语法的前沿课题,如语篇、语言结构的时间维度,以及语法所展现的关于认知过程与心智世界建构的奥秘。
罗纳德·W.兰艾克,世界知名语言学家,认知语言学奠基人之一,认知语法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荣休教授。1966年获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博士学位,后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曾任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主席。1976年起致力于发展认知语法理论,主要著作有《概念、意象及符号》(1990)、《认知语法基础》(1991)、《语法与概念化》(1999)、《认知语法探索》(2009)等。其所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zui具系统性与影响力,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
译者简介:黄蓓,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张建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认知语法。博士论文题目为“语言主观性的分布模式及其计量”。
相较于市面上许多侧重于形式推导或纯粹语料统计的著作,这本《导论》的价值在于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它始终没有忘记,研究的是人如何使用语言。书中的讨论充满了对人类经验的关切。例如,书中对“情感表达”在语法结构中的编码方式,以及不同人际关系如何影响代词使用和语域选择的分析,都体现了其社会认知取向的特点。它不像冰冷的机器在分析数据,而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观察家在记录人类互动的细微之处。我特别欣赏它对“动态性”的强调,语言不是静态的博物馆展品,而是在不断发生和演变的“活动”。这种动态视角,让我对语言变化的驱动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随机漂移,而是人类为了更有效、更贴合当下情境进行认知交流的必然结果。这本书读完后,我的“语言观”发生了一次结构性的重塑,从一个“规则遵守者”的视角,转向了一个“意义构建者”的视角。这是任何一本只停留在表层分析的教材都无法给予的深刻体验。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从事应用语言学的从业者来说,我最看重的是理论如何能够指导实践。这本导论的后半部分,特别是关于语言的动态变化和情境依赖性的讨论,对我日常的教学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过去,我总是在强调规则的准确性,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语言的“自然性”远比“正确性”更重要,而这种自然性正是由认知负荷和信息流动的效率决定的。书中对“信息结构”和“句法呈现”之间关系的探讨,非常具有启发性。例如,为什么在口语交流中,那些信息量大、难度高的成分往往会倾向于放在句子的末尾?认知语法提供了一个非常令人信服的解释,即大脑倾向于以最小的努力来处理信息。我开始尝试在我的课堂上引入基于“信息流”而非传统“主谓宾”结构的分析方法,学生的参与度和对语言的直观感受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它更像是一本“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真实语言行为的精密工具,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深化教学理解的老师们。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梳理清楚书中关于“视角构建”(Perspective Taking)在不同语言结构中如何发挥作用的章节。坦白说,这个概念本身就够抽象的了,但译者和原作者的配合简直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他们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定义上,而是通过对比分析印欧语系和一些非印欧语系的语言实例,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人类对“谁在看”、“从哪个位置看”的认知处理差异。这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比较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理解。我发现,过去我习惯性地用母语的思维定式去套用理论,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意识到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语法现象,其实都根植于特定的认知策略。特别是关于“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如何影响我们对事件的叙事结构这一块,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同一个事件,可以用多种方式来描述,而每种描述方式带来的“意义”侧重点却截然不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理论的深度,又没有牺牲可操作性,大量清晰的图示和对比表格,让复杂的概念也变得可视化了,非常适合作为研究生阶段的进阶读物。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理论体系上的宏大叙事能力。它巧妙地将从词汇、短语到句子层级的分析,统一纳入到一个连贯的认知框架之下,这在传统的形式主义语法中是很难看到的。它仿佛在说,所有的语言单位——无论是一个词根、一个固定搭配还是一句复杂的从句——都只是我们感知和构建世界的不同“切面”或“透镜”。我特别喜欢它对“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的深入剖析,这是理解抽象概念如何通过具象化方式在语言中表达的关键。比如,时间如何被当作空间来谈论,这些看似“比喻”的用法,在认知语法看来,恰恰是人类思维的底层架构。这种将语言现象还原到人类最基本的心智运作层面的努力,极大地增强了学术的魅力。阅读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智力上的“考古发掘”,每揭开一层表象,都能看到更深层的认知规律在起作用。唯一的挑战或许是,这本书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缺乏基础的认知科学或语言学概念铺垫,初次接触可能会感到信息量过载,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才使得它成为一部真正有价值的“经典”。
评分这本“认知语法导论(下卷)”的译本,简直是语言学学习者的一剂强心针。初拿到手时,厚厚的篇幅就让人感受到内容的扎实与深度。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范畴化、图式理论以及它们在句法和语义层面的具体运作方式,作者的阐述真的做到了抽丝剥茧。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认知加工过程的细腻描绘,让人不再把语言视为一套冰冷的规则集合,而是活生生的、与人类心智紧密相连的动态系统。比如,书中对“焦点”和“背景”如何在语篇中动态构建的讨论,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走进了一个语言使用者的大脑,观察信息是如何被组织、被呈现的。虽然有些部分需要反复研读,但这正是经典教材的魅力所在,它强迫你慢下来,真正去消化那些颠覆传统认知的观点。对于那些渴望从皮层语法转向深层认知解释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案例分析,无疑是构建自己研究大厦的绝佳基石。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人在面对任何语言现象时,都能多问一个“为什么”——背后的心智机制是什么?这套教材的翻译质量也相当高,术语处理得当,流畅自然,没有生硬的直译感,保证了原著的思想能够精准地传递过来。
评分认知语法导论(下卷)/国外语言学译丛·经典教材
评分必备书籍,谁用谁知道,当然不用也挺好!!!
评分经典语言学著作,认知无法必读基本书目。
评分学英语的感到很惭愧,竟然没有读过此书。
评分学英语的感到很惭愧,竟然没有读过此书。
评分不错
评分送货速度快,快递人员态度好
评分封皮灰尘很大!!失望?买的是新书,不应该这么脏啊!!改进不了,还收邮费
评分新书值得推荐 用来当材料很合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