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法导论(下卷)/国外语言学译丛·经典教材

认知语法导论(下卷)/国外语言学译丛·经典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罗纳德·W·兰艾克 著,黄蓓 译
图书标签:
  • 认知语言学
  • 认知语法
  • 语言学
  • 国外语言学
  • 译丛
  • 教材
  • 经典
  • 语言理论
  • 心理语言学
  • 语用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23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898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外语言学译丛·经典教材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7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语言学者和研究生及其他相关领域读者

兰艾克的《认知语法导论》是认知语法研究的先驱性扛鼎之作,未曾在中国大陆地区出版过,属填补空白之出版。


内容简介

《认知语法导论》集中代表了认知语法成熟时期的观点,是一部集quan威性、综合性、通俗性于一身的导论书。作者对其认知语法的理论观点与描写机制进行了汇总与提炼,将语言结构的概念与社会-交互基础统一于其描写框架内,结构描述与功能解释熔为一炉。

本书系统呈现了认知语法理论的核心内容,如概念语义学、语法范畴、语法构式、词汇-语法连续统观、象征观、基于用法观,并将现论框架用于对名词短语结构、小句结构及复杂句的分析。本书还披露了认知语法的前沿课题,如语篇、语言结构的时间维度,以及语法所展现的关于认知过程与心智世界建构的奥秘。


作者简介

罗纳德·W.兰艾克,世界知名语言学家,认知语言学奠基人之一,认知语法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荣休教授。1966年获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博士学位,后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曾任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主席。1976年起致力于发展认知语法理论,主要著作有《概念、意象及符号》(1990)、《认知语法基础》(1991)、《语法与概念化》(1999)、《认知语法探索》(2009)等。其所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zui具系统性与影响力,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

译者简介:黄蓓,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张建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认知语法。博士论文题目为“语言主观性的分布模式及其计量”。


目录

第三部分 结构
第九章 入场
9.1 主观识解与客观识解
9.2 类型-例示
9.2.1 名词短语与小句的组织
9.2.2 例举
9.2.3 虚拟所指
9.3 名词短语的入场
9.3.1 人场成分的语法特征
9.3.2 基本人场策略
9.3.3 指示代词
9.3.4 冠词
9.3.5 量词
9.4 小句的入场
9.4.1 小句入场系统
9.4.2 时态
9.4.3 情态
第十章 名词短语的结构
10.1 结构与功能
10.1.1 典型结构
10.1.2 代词
10.1.3 专有名词
10.2 名词修饰语
10.2.1 语义与形式多样性
10.2.2 典型构式
10.2.3 名词短语的成分
10.2.4 非典型构式
10.2.5 活跃区
10.3 分类与量化
10.3.1 名词范畴
10.3.2 量词构式
10.4 屈折与一致
10.4.1 名词的构成
10.4.2 形态实现
第十一章 小句的结构
11.1 宏观组织
11.1.1 概念原型
11.1.2 编码
11.1.3 小句结构层次
11.2 主语与宾语
11.2.1 基本问题
11.2.2 施事导向
11.2.3 主题导向
11.2.4 相竞策略
11.2.5 普遍性
11.3 小句类型
11.3.1 语态
11.3.2 非参与者主语
11.3.3 宾语
11.3.4 主题过程
11.4 复杂动词
第十二章 复杂句
12.1 并列与从属
12.1.1 并列
12.1.2 从属的维度
12.2 小句间的连接
12.2.1 状语从句
12.2.2 关系从句
12.2.3 补语从句
12.3 限定补语
12.3.1 形式与功能
12.3.2 概念化主体与概念层次
第四部分 发展动向
第十三章 语篇
13.1 语言结构的基础
13.1.1 使用(用法)
13.1.2 互动
13.2 概念基底
13.2.1 语境
13.2.2 观察格局的效果
13.2.3 言语行为
13.2.4 表述句
13.3 语篇体裁
13.3.1 语言使用
13.3.2 组织层次
13.4 结构的建立
13.4.1 基本(内容及)原则
13.4.2 语法与语篇功能
13.4.3 隐性入场
第十四章 与世界打交道
14.1 动态性
14.1.1 心理通路
14.1.2 领属
14.1.3 代词回指
14.1.4 话题与主语
14.1.5 主语与宾语
14.2 虚拟性
14.2.1 离身认知
14.2.2 隐性场景
14.3 模拟与主观化
14.4 心智、意义与语法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认知语法导论(下卷)》:探索意义建构的深层机制 《认知语法导论(下卷)》作为“国外语言学译丛·经典教材”系列中的重要一环,延续了上卷的宏大视野,将读者带入一个更加精深和细致的语言世界。本书并非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以一种高度系统化、经验化的方式,深入揭示了人类认知如何通过语言这一载体进行意义的建构、表达和理解。它挑战了传统上将语法视为一套独立于认知的抽象规则的观点,而是将其置于人类思维、感知、记忆和推理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强调了语言的本质是意义的表达,而语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机制。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语言的结构和组织并非任意的,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类普遍的认知倾向和经验模式。换言之,我们之所以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来组织词语、构建句子,是因为这些方式最能有效地反映我们对世界、对事件、对关系的认知理解。因此,语法不再是枯燥的规则手册,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理解和组织经验的动态图景。 一、 范畴化与抽象:意义建构的基石 《认知语法导论(下卷)》开篇即深入探讨了语言中的核心认知过程——范畴化(Categorization)。我们并非以零散的、未加组织的个体经验来感知世界,而是倾向于将经验归类,形成概念范畴。例如,我们不会将每一只狗都视为独一无二的存在,而是将它们归入“狗”这一概念范畴。这种范畴化能力是人类认知高效运作的关键,而语言正是这一过程的有力体现。 本书详细阐述了语言范畴的形成机制,包括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的贡献。原型理论认为,范畴的成员并非都具有同等程度的代表性。例如,在“鸟”这个范畴中,“麻雀”比“企鹅”更具原型性。这种基于典型性的范畴组织,在语言中随处可见,影响着词语的意义范围、句法结构的偏好以及语义的灵活运用。 同时,本书也强调了抽象(Abstraction)在范畴化中的作用。通过抽象,我们可以从具体的个体经验中提取出共性的特征,形成更高级别的概念。例如,从“桌子”、“椅子”、“床”等具体物品中,我们可以抽象出“家具”这一概念。语言中的多义性、词语的引申义,很大程度上都源于这种抽象能力。本书通过丰富的语言实例,揭示了范畴化与抽象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理解和表达意义的方式。 二、 空间认知与事件结构:理解世界的框架 人类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空间认知深刻地影响着语言的组织方式。《认知语法导论(下卷)》将大量的笔墨投入到空间隐喻(Spatial Metaphor)和空间认知模型(Spatial Cognitive Models)在语言中的体现。 本书详细分析了诸如“向前”(forward)、“向上”(up)、“里面”(in)等空间方位词如何在语言中被引申,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如时间、情感、社会关系等。例如,我们常常说“未来在前方”、“情感的低谷”、“处于困境之中”,这些都体现了空间概念向非空间领域的迁移。作者认为,这种空间隐喻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与空间互动所形成的直观经验,是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认知工具。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事件的结构化(Event Structuring)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人类倾向于将动态的事件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如主体(Agent)、客体(Patient)、工具(Instrument)、地点(Location)、时间(Time)等。语言中的句子结构、动词的选择、名词的格标记,都反映了这种事件的结构化方式。本书深入分析了诸如“主语”(Subject)在不同语言中的多重功能,以及它们如何与事件的参与者和角色关联,进而影响句子的信息焦点和语篇功能。 三、 句法结构与语义关联:意义的精细编码 《认知语法导论(下卷)》将认知视角下的语法分析推向了更深层次,它认为句法结构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语义和语用的紧密关联中产生并发挥作用。本书强调了“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mmar)和“概念语法”(Conceptual Grammar)的理念,即语法形式的出现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意义和交际功能。 作者详细剖析了句法结构是如何对意义进行精细编码的。例如,语序(Word Order)的功能,不仅是简单的词语排列,更是信息组织、焦点标记和意义强调的重要手段。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并非仅仅是一种句法变换,而是反映了说话者在关注点、信息传递优先级等方面的认知选择。 本书还特别关注了“连接”(Connectivity)和“句法模式”(Syntactic Patterns)的概念。语言的意义并非由孤立的词语构成,而是通过词语之间的连接和组合,形成具有特定意义的句法模式。例如,常见的“动词+名词”(Verb-Noun)结构,其语义功能和认知激活模式都相对稳定。本书通过大量的跨语言例证,展现了不同语言如何运用不同的句法策略来实现相似的意义编码和功能。 四、 语用与话语:动态意义的生成 语言的意义并非仅限于句子本身,而是深深地交织在具体的语境和话语交流中。《认知语法导论(下卷)》将语用(Pragmatics)和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置于认知语法的重要框架之下。 本书强调了“说话者意图”(Speaker Intention)和“听者理解”(Hearer Comprehension)在意义生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语言的表层意义往往不足以完全捕捉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而听者需要借助语境、常识以及对说话者意图的推理来完成对意义的解读。 作者探讨了诸如“预设”(Presupposition)、“隐含”(Implicature)等语用现象,并将其置于认知框架下进行解释。例如,当我说“我再也吃不到我妈妈做的菜了”,这句话预设了我妈妈已经不在了。这种预设的产生,是基于我们对“再也”这一词语以及生活经验的认知。 在话语分析方面,本书关注了连贯性(Cohesion)和衔接性(Coherence)在文本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语言单位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各种语言手段(如代词、连接词、重复等)形成有机整体,从而使听者能够顺畅地理解文本的逻辑和意义流程。本书认为,话语的连贯性和衔接性同样是认知过程的体现,是人类大脑组织信息、建立联系的自然倾向。 五、 语言的变异与习得:动态的认知过程 《认知语法导论(下卷)》并未将语言视为静态的实体,而是强调了语言的动态性,包括语言的变异(Language Variation)和语言的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 本书认为,语言的变异并非随机的,而是反映了不同社群、不同个体在认知倾向、信息组织方式以及语用策略上的差异。例如,不同方言在词汇、语音、语法上的差异,都可能与使用者群体的认知习惯有关。 在语言习得方面,本书支持“天生论”(Nativism)与“经验论”(Empiricism)的融合,认为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既依赖于先天的认知能力,也积极地从环境中获取语言经验。儿童通过模仿、类比、归纳等认知过程,逐步构建起自己的语言系统。本书通过分析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和常见错误,揭示了语言习得过程中认知能力的作用。 结语 《认知语法导论(下卷)》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富有洞察力的视角来理解语言。它将语言从抽象的规则系统中解放出来,置于人类认知和经验的广阔图景之中。通过对范畴化、抽象、空间认知、事件结构、句法功能、语用原则以及语言变异和习得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本书勾勒出了一个动态的、以意义为核心的语言模型。阅读本书,不仅是学习一门语言学理论,更是对人类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的一次深刻探索。它将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奥秘,以及语言如何成为我们感知世界、构建思想、连接彼此的强大工具。本书的出版,无疑将为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宝贵的理论资源和深刻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梳理清楚书中关于“视角构建”(Perspective Taking)在不同语言结构中如何发挥作用的章节。坦白说,这个概念本身就够抽象的了,但译者和原作者的配合简直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他们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定义上,而是通过对比分析印欧语系和一些非印欧语系的语言实例,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人类对“谁在看”、“从哪个位置看”的认知处理差异。这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比较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理解。我发现,过去我习惯性地用母语的思维定式去套用理论,读了这本书之后,才意识到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语法现象,其实都根植于特定的认知策略。特别是关于“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如何影响我们对事件的叙事结构这一块,简直是醍醐灌顶。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对同一个事件,可以用多种方式来描述,而每种描述方式带来的“意义”侧重点却截然不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理论的深度,又没有牺牲可操作性,大量清晰的图示和对比表格,让复杂的概念也变得可视化了,非常适合作为研究生阶段的进阶读物。

评分

这本“认知语法导论(下卷)”的译本,简直是语言学学习者的一剂强心针。初拿到手时,厚厚的篇幅就让人感受到内容的扎实与深度。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范畴化、图式理论以及它们在句法和语义层面的具体运作方式,作者的阐述真的做到了抽丝剥茧。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认知加工过程的细腻描绘,让人不再把语言视为一套冰冷的规则集合,而是活生生的、与人类心智紧密相连的动态系统。比如,书中对“焦点”和“背景”如何在语篇中动态构建的讨论,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走进了一个语言使用者的大脑,观察信息是如何被组织、被呈现的。虽然有些部分需要反复研读,但这正是经典教材的魅力所在,它强迫你慢下来,真正去消化那些颠覆传统认知的观点。对于那些渴望从皮层语法转向深层认知解释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案例分析,无疑是构建自己研究大厦的绝佳基石。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人在面对任何语言现象时,都能多问一个“为什么”——背后的心智机制是什么?这套教材的翻译质量也相当高,术语处理得当,流畅自然,没有生硬的直译感,保证了原著的思想能够精准地传递过来。

评分

相较于市面上许多侧重于形式推导或纯粹语料统计的著作,这本《导论》的价值在于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它始终没有忘记,研究的是人如何使用语言。书中的讨论充满了对人类经验的关切。例如,书中对“情感表达”在语法结构中的编码方式,以及不同人际关系如何影响代词使用和语域选择的分析,都体现了其社会认知取向的特点。它不像冰冷的机器在分析数据,而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观察家在记录人类互动的细微之处。我特别欣赏它对“动态性”的强调,语言不是静态的博物馆展品,而是在不断发生和演变的“活动”。这种动态视角,让我对语言变化的驱动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随机漂移,而是人类为了更有效、更贴合当下情境进行认知交流的必然结果。这本书读完后,我的“语言观”发生了一次结构性的重塑,从一个“规则遵守者”的视角,转向了一个“意义构建者”的视角。这是任何一本只停留在表层分析的教材都无法给予的深刻体验。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从事应用语言学的从业者来说,我最看重的是理论如何能够指导实践。这本导论的后半部分,特别是关于语言的动态变化和情境依赖性的讨论,对我日常的教学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过去,我总是在强调规则的准确性,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语言的“自然性”远比“正确性”更重要,而这种自然性正是由认知负荷和信息流动的效率决定的。书中对“信息结构”和“句法呈现”之间关系的探讨,非常具有启发性。例如,为什么在口语交流中,那些信息量大、难度高的成分往往会倾向于放在句子的末尾?认知语法提供了一个非常令人信服的解释,即大脑倾向于以最小的努力来处理信息。我开始尝试在我的课堂上引入基于“信息流”而非传统“主谓宾”结构的分析方法,学生的参与度和对语言的直观感受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它更像是一本“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真实语言行为的精密工具,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深化教学理解的老师们。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理论体系上的宏大叙事能力。它巧妙地将从词汇、短语到句子层级的分析,统一纳入到一个连贯的认知框架之下,这在传统的形式主义语法中是很难看到的。它仿佛在说,所有的语言单位——无论是一个词根、一个固定搭配还是一句复杂的从句——都只是我们感知和构建世界的不同“切面”或“透镜”。我特别喜欢它对“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的深入剖析,这是理解抽象概念如何通过具象化方式在语言中表达的关键。比如,时间如何被当作空间来谈论,这些看似“比喻”的用法,在认知语法看来,恰恰是人类思维的底层架构。这种将语言现象还原到人类最基本的心智运作层面的努力,极大地增强了学术的魅力。阅读过程就像是进行一场智力上的“考古发掘”,每揭开一层表象,都能看到更深层的认知规律在起作用。唯一的挑战或许是,这本书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缺乏基础的认知科学或语言学概念铺垫,初次接触可能会感到信息量过载,但正是这种挑战性,才使得它成为一部真正有价值的“经典”。

评分

学英语的感到很惭愧,竟然没有读过此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学英语的感到很惭愧,竟然没有读过此书。

评分

经典语言学著作,认知无法必读基本书目。

评分

新书值得推荐 用来当材料很合适

评分

物流速度快,书也是杠杠滴

评分

新书值得推荐 用来当材料很合适

评分

认知语法导论(下卷)/国外语言学译丛·经典教材

评分

送货速度快,快递人员态度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