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語法導論(下捲)/國外語言學譯叢·經典教材

認知語法導論(下捲)/國外語言學譯叢·經典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羅納德·W·蘭艾剋 著,黃蓓 譯
圖書標籤:
  • 認知語言學
  • 認知語法
  • 語言學
  • 國外語言學
  • 譯叢
  • 教材
  • 經典
  • 語言理論
  • 心理語言學
  • 語用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22368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8981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外語言學譯叢·經典教材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7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語言學者和研究生及其他相關領域讀者

蘭艾剋的《認知語法導論》是認知語法研究的先驅性扛鼎之作,未曾在中國大陸地區齣版過,屬填補空白之齣版。


內容簡介

《認知語法導論》集中代錶瞭認知語法成熟時期的觀點,是一部集quan威性、綜閤性、通俗性於一身的導論書。作者對其認知語法的理論觀點與描寫機製進行瞭匯總與提煉,將語言結構的概念與社會-交互基礎統一於其描寫框架內,結構描述與功能解釋熔為一爐。

本書係統呈現瞭認知語法理論的核心內容,如概念語義學、語法範疇、語法構式、詞匯-語法連續統觀、象徵觀、基於用法觀,並將現論框架用於對名詞短語結構、小句結構及復雜句的分析。本書還披露瞭認知語法的前沿課題,如語篇、語言結構的時間維度,以及語法所展現的關於認知過程與心智世界建構的奧秘。


作者簡介

羅納德·W.蘭艾剋,世界知名語言學傢,認知語言學奠基人之一,認知語法理論的創始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榮休教授。1966年獲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博士學位,後執教於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曾任國際認知語言學學會主席。1976年起緻力於發展認知語法理論,主要著作有《概念、意象及符號》(1990)、《認知語法基礎》(1991)、《語法與概念化》(1999)、《認知語法探索》(2009)等。其所提齣的認知語言學理論zui具係統性與影響力,具有重大的開創意義。

譯者簡介:黃蓓,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2012級博士研究生,師從張建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嚮:認知語言學、認知語法。博士論文題目為“語言主觀性的分布模式及其計量”。


目錄

第三部分 結構
第九章 入場
9.1 主觀識解與客觀識解
9.2 類型-例示
9.2.1 名詞短語與小句的組織
9.2.2 例舉
9.2.3 虛擬所指
9.3 名詞短語的入場
9.3.1 人場成分的語法特徵
9.3.2 基本人場策略
9.3.3 指示代詞
9.3.4 冠詞
9.3.5 量詞
9.4 小句的入場
9.4.1 小句入場係統
9.4.2 時態
9.4.3 情態
第十章 名詞短語的結構
10.1 結構與功能
10.1.1 典型結構
10.1.2 代詞
10.1.3 專有名詞
10.2 名詞修飾語
10.2.1 語義與形式多樣性
10.2.2 典型構式
10.2.3 名詞短語的成分
10.2.4 非典型構式
10.2.5 活躍區
10.3 分類與量化
10.3.1 名詞範疇
10.3.2 量詞構式
10.4 屈摺與一緻
10.4.1 名詞的構成
10.4.2 形態實現
第十一章 小句的結構
11.1 宏觀組織
11.1.1 概念原型
11.1.2 編碼
11.1.3 小句結構層次
11.2 主語與賓語
11.2.1 基本問題
11.2.2 施事導嚮
11.2.3 主題導嚮
11.2.4 相競策略
11.2.5 普遍性
11.3 小句類型
11.3.1 語態
11.3.2 非參與者主語
11.3.3 賓語
11.3.4 主題過程
11.4 復雜動詞
第十二章 復雜句
12.1 並列與從屬
12.1.1 並列
12.1.2 從屬的維度
12.2 小句間的連接
12.2.1 狀語從句
12.2.2 關係從句
12.2.3 補語從句
12.3 限定補語
12.3.1 形式與功能
12.3.2 概念化主體與概念層次
第四部分 發展動嚮
第十三章 語篇
13.1 語言結構的基礎
13.1.1 使用(用法)
13.1.2 互動
13.2 概念基底
13.2.1 語境
13.2.2 觀察格局的效果
13.2.3 言語行為
13.2.4 錶述句
13.3 語篇體裁
13.3.1 語言使用
13.3.2 組織層次
13.4 結構的建立
13.4.1 基本(內容及)原則
13.4.2 語法與語篇功能
13.4.3 隱性入場
第十四章 與世界打交道
14.1 動態性
14.1.1 心理通路
14.1.2 領屬
14.1.3 代詞迴指
14.1.4 話題與主語
14.1.5 主語與賓語
14.2 虛擬性
14.2.1 離身認知
14.2.2 隱性場景
14.3 模擬與主觀化
14.4 心智、意義與語法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認知語法導論(下捲)》:探索意義建構的深層機製 《認知語法導論(下捲)》作為“國外語言學譯叢·經典教材”係列中的重要一環,延續瞭上捲的宏大視野,將讀者帶入一個更加精深和細緻的語言世界。本書並非僅僅是理論的堆砌,而是以一種高度係統化、經驗化的方式,深入揭示瞭人類認知如何通過語言這一載體進行意義的建構、錶達和理解。它挑戰瞭傳統上將語法視為一套獨立於認知的抽象規則的觀點,而是將其置於人類思維、感知、記憶和推理的廣闊背景下進行考察,強調瞭語言的本質是意義的錶達,而語法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機製。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語言的結構和組織並非任意的,而是深深植根於人類普遍的認知傾嚮和經驗模式。換言之,我們之所以會以某種特定的方式來組織詞語、構建句子,是因為這些方式最能有效地反映我們對世界、對事件、對關係的認知理解。因此,語法不再是枯燥的規則手冊,而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理解和組織經驗的動態圖景。 一、 範疇化與抽象:意義建構的基石 《認知語法導論(下捲)》開篇即深入探討瞭語言中的核心認知過程——範疇化(Categorization)。我們並非以零散的、未加組織的個體經驗來感知世界,而是傾嚮於將經驗歸類,形成概念範疇。例如,我們不會將每一隻狗都視為獨一無二的存在,而是將它們歸入“狗”這一概念範疇。這種範疇化能力是人類認知高效運作的關鍵,而語言正是這一過程的有力體現。 本書詳細闡述瞭語言範疇的形成機製,包括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的貢獻。原型理論認為,範疇的成員並非都具有同等程度的代錶性。例如,在“鳥”這個範疇中,“麻雀”比“企鵝”更具原型性。這種基於典型性的範疇組織,在語言中隨處可見,影響著詞語的意義範圍、句法結構的偏好以及語義的靈活運用。 同時,本書也強調瞭抽象(Abstraction)在範疇化中的作用。通過抽象,我們可以從具體的個體經驗中提取齣共性的特徵,形成更高級彆的概念。例如,從“桌子”、“椅子”、“床”等具體物品中,我們可以抽象齣“傢具”這一概念。語言中的多義性、詞語的引申義,很大程度上都源於這種抽象能力。本書通過豐富的語言實例,揭示瞭範疇化與抽象如何共同塑造瞭我們理解和錶達意義的方式。 二、 空間認知與事件結構:理解世界的框架 人類對空間的感知和理解是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種空間認知深刻地影響著語言的組織方式。《認知語法導論(下捲)》將大量的筆墨投入到空間隱喻(Spatial Metaphor)和空間認知模型(Spatial Cognitive Models)在語言中的體現。 本書詳細分析瞭諸如“嚮前”(forward)、“嚮上”(up)、“裏麵”(in)等空間方位詞如何在語言中被引申,用來錶達抽象的概念,如時間、情感、社會關係等。例如,我們常常說“未來在前方”、“情感的低榖”、“處於睏境之中”,這些都體現瞭空間概念嚮非空間領域的遷移。作者認為,這種空間隱喻並非隨意為之,而是源於我們日常生活中與空間互動所形成的直觀經驗,是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認知工具。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事件的結構化(Event Structuring)與語言錶達之間的關係。人類傾嚮於將動態的事件分解為不同的組成部分,如主體(Agent)、客體(Patient)、工具(Instrument)、地點(Location)、時間(Time)等。語言中的句子結構、動詞的選擇、名詞的格標記,都反映瞭這種事件的結構化方式。本書深入分析瞭諸如“主語”(Subject)在不同語言中的多重功能,以及它們如何與事件的參與者和角色關聯,進而影響句子的信息焦點和語篇功能。 三、 句法結構與語義關聯:意義的精細編碼 《認知語法導論(下捲)》將認知視角下的語法分析推嚮瞭更深層次,它認為句法結構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語義和語用的緊密關聯中産生並發揮作用。本書強調瞭“功能語法”(Functional Grammar)和“概念語法”(Conceptual Grammar)的理念,即語法形式的齣現是為瞭實現特定的意義和交際功能。 作者詳細剖析瞭句法結構是如何對意義進行精細編碼的。例如,語序(Word Order)的功能,不僅是簡單的詞語排列,更是信息組織、焦點標記和意義強調的重要手段。被動語態(Passive Voice)並非僅僅是一種句法變換,而是反映瞭說話者在關注點、信息傳遞優先級等方麵的認知選擇。 本書還特彆關注瞭“連接”(Connectivity)和“句法模式”(Syntactic Patterns)的概念。語言的意義並非由孤立的詞語構成,而是通過詞語之間的連接和組閤,形成具有特定意義的句法模式。例如,常見的“動詞+名詞”(Verb-Noun)結構,其語義功能和認知激活模式都相對穩定。本書通過大量的跨語言例證,展現瞭不同語言如何運用不同的句法策略來實現相似的意義編碼和功能。 四、 語用與話語:動態意義的生成 語言的意義並非僅限於句子本身,而是深深地交織在具體的語境和話語交流中。《認知語法導論(下捲)》將語用(Pragmatics)和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置於認知語法的重要框架之下。 本書強調瞭“說話者意圖”(Speaker Intention)和“聽者理解”(Hearer Comprehension)在意義生成過程中的核心作用。語言的錶層意義往往不足以完全捕捉說話者的真實意圖,而聽者需要藉助語境、常識以及對說話者意圖的推理來完成對意義的解讀。 作者探討瞭諸如“預設”(Presupposition)、“隱含”(Implicature)等語用現象,並將其置於認知框架下進行解釋。例如,當我說“我再也吃不到我媽媽做的菜瞭”,這句話預設瞭我媽媽已經不在瞭。這種預設的産生,是基於我們對“再也”這一詞語以及生活經驗的認知。 在話語分析方麵,本書關注瞭連貫性(Cohesion)和銜接性(Coherence)在文本意義建構中的作用。語言單位並非孤立存在,而是通過各種語言手段(如代詞、連接詞、重復等)形成有機整體,從而使聽者能夠順暢地理解文本的邏輯和意義流程。本書認為,話語的連貫性和銜接性同樣是認知過程的體現,是人類大腦組織信息、建立聯係的自然傾嚮。 五、 語言的變異與習得:動態的認知過程 《認知語法導論(下捲)》並未將語言視為靜態的實體,而是強調瞭語言的動態性,包括語言的變異(Language Variation)和語言的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 本書認為,語言的變異並非隨機的,而是反映瞭不同社群、不同個體在認知傾嚮、信息組織方式以及語用策略上的差異。例如,不同方言在詞匯、語音、語法上的差異,都可能與使用者群體的認知習慣有關。 在語言習得方麵,本書支持“天生論”(Nativism)與“經驗論”(Empiricism)的融閤,認為兒童在語言習得過程中,既依賴於先天的認知能力,也積極地從環境中獲取語言經驗。兒童通過模仿、類比、歸納等認知過程,逐步構建起自己的語言係統。本書通過分析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階段和常見錯誤,揭示瞭語言習得過程中認知能力的作用。 結語 《認知語法導論(下捲)》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富有洞察力的視角來理解語言。它將語言從抽象的規則係統中解放齣來,置於人類認知和經驗的廣闊圖景之中。通過對範疇化、抽象、空間認知、事件結構、句法功能、語用原則以及語言變異和習得等方麵的深入探討,本書勾勒齣瞭一個動態的、以意義為核心的語言模型。閱讀本書,不僅是學習一門語言學理論,更是對人類思維方式和認知能力的一次深刻探索。它將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語言的奧秘,以及語言如何成為我們感知世界、構建思想、連接彼此的強大工具。本書的齣版,無疑將為語言學研究、語言教學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和學習者提供寶貴的理論資源和深刻的啓示。

用戶評價

評分

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在理論體係上的宏大敘事能力。它巧妙地將從詞匯、短語到句子層級的分析,統一納入到一個連貫的認知框架之下,這在傳統的形式主義語法中是很難看到的。它仿佛在說,所有的語言單位——無論是一個詞根、一個固定搭配還是一句復雜的從句——都隻是我們感知和構建世界的不同“切麵”或“透鏡”。我特彆喜歡它對“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的深入剖析,這是理解抽象概念如何通過具象化方式在語言中錶達的關鍵。比如,時間如何被當作空間來談論,這些看似“比喻”的用法,在認知語法看來,恰恰是人類思維的底層架構。這種將語言現象還原到人類最基本的心智運作層麵的努力,極大地增強瞭學術的魅力。閱讀過程就像是進行一場智力上的“考古發掘”,每揭開一層錶象,都能看到更深層的認知規律在起作用。唯一的挑戰或許是,這本書對讀者的背景知識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缺乏基礎的認知科學或語言學概念鋪墊,初次接觸可能會感到信息量過載,但正是這種挑戰性,纔使得它成為一部真正有價值的“經典”。

評分

這本“認知語法導論(下捲)”的譯本,簡直是語言學學習者的一劑強心針。初拿到手時,厚厚的篇幅就讓人感受到內容的紮實與深度。尤其是那些復雜的概念,比如範疇化、圖式理論以及它們在句法和語義層麵的具體運作方式,作者的闡述真的做到瞭抽絲剝繭。我尤其欣賞它對不同認知加工過程的細膩描繪,讓人不再把語言視為一套冰冷的規則集閤,而是活生生的、與人類心智緊密相連的動態係統。比如,書中對“焦點”和“背景”如何在語篇中動態構建的討論,我感覺自己仿佛真的走進瞭一個語言使用者的大腦,觀察信息是如何被組織、被呈現的。雖然有些部分需要反復研讀,但這正是經典教材的魅力所在,它強迫你慢下來,真正去消化那些顛覆傳統認知的觀點。對於那些渴望從皮層語法轉嚮深層認知解釋的研究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理論框架和豐富的案例分析,無疑是構建自己研究大廈的絕佳基石。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讓人在麵對任何語言現象時,都能多問一個“為什麼”——背後的心智機製是什麼?這套教材的翻譯質量也相當高,術語處理得當,流暢自然,沒有生硬的直譯感,保證瞭原著的思想能夠精準地傳遞過來。

評分

相較於市麵上許多側重於形式推導或純粹語料統計的著作,這本《導論》的價值在於其深厚的人文關懷——它始終沒有忘記,研究的是人如何使用語言。書中的討論充滿瞭對人類經驗的關切。例如,書中對“情感錶達”在語法結構中的編碼方式,以及不同人際關係如何影響代詞使用和語域選擇的分析,都體現瞭其社會認知取嚮的特點。它不像冰冷的機器在分析數據,而更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觀察傢在記錄人類互動的細微之處。我特彆欣賞它對“動態性”的強調,語言不是靜態的博物館展品,而是在不斷發生和演變的“活動”。這種動態視角,讓我對語言變化的驅動力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隨機漂移,而是人類為瞭更有效、更貼閤當下情境進行認知交流的必然結果。這本書讀完後,我的“語言觀”發生瞭一次結構性的重塑,從一個“規則遵守者”的視角,轉嚮瞭一個“意義構建者”的視角。這是任何一本隻停留在錶層分析的教材都無法給予的深刻體驗。

評分

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試圖梳理清楚書中關於“視角構建”(Perspective Taking)在不同語言結構中如何發揮作用的章節。坦白說,這個概念本身就夠抽象的瞭,但譯者和原作者的配閤簡直堪稱教科書級彆的示範。他們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定義上,而是通過對比分析印歐語係和一些非印歐語係的語言實例,清晰地展示瞭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下,人類對“誰在看”、“從哪個位置看”的認知處理差異。這種跨文化、跨語言的比較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理解。我發現,過去我習慣性地用母語的思維定式去套用理論,讀瞭這本書之後,纔意識到很多看似理所當然的語法現象,其實都根植於特定的認知策略。特彆是關於“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如何影響我們對事件的敘事結構這一塊,簡直是醍醐灌頂。它解釋瞭為什麼我們對同一個事件,可以用多種方式來描述,而每種描述方式帶來的“意義”側重點卻截然不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理論的深度,又沒有犧牲可操作性,大量清晰的圖示和對比錶格,讓復雜的概念也變得可視化瞭,非常適閤作為研究生階段的進階讀物。

評分

對於一個長期從事應用語言學的從業者來說,我最看重的是理論如何能夠指導實踐。這本導論的後半部分,特彆是關於語言的動態變化和情境依賴性的討論,對我日常的教學設計産生瞭深遠影響。過去,我總是在強調規則的準確性,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瞭,語言的“自然性”遠比“正確性”更重要,而這種自然性正是由認知負荷和信息流動的效率決定的。書中對“信息結構”和“句法呈現”之間關係的探討,非常具有啓發性。例如,為什麼在口語交流中,那些信息量大、難度高的成分往往會傾嚮於放在句子的末尾?認知語法提供瞭一個非常令人信服的解釋,即大腦傾嚮於以最小的努力來處理信息。我開始嘗試在我的課堂上引入基於“信息流”而非傳統“主謂賓”結構的分析方法,學生的參與度和對語言的直觀感受都有瞭明顯的提升。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書,它更像是一本“工具箱”,裏麵裝滿瞭幫助我們理解和解釋真實語言行為的精密工具,強烈推薦給所有希望深化教學理解的老師們。

評分

物流速度快,書也是杠杠滴

評分

經典語言學著作,認知無法必讀基本書目。

評分

封皮灰塵很大!!失望?買的是新書,不應該這麼髒啊!!改進不瞭,還收郵費

評分

學英語的感到很慚愧,竟然沒有讀過此書。

評分

認知語法導論(下捲)/國外語言學譯叢·經典教材

評分

封皮灰塵很大!!失望?買的是新書,不應該這麼髒啊!!改進不瞭,還收郵費

評分

送貨速度快,快遞人員態度好

評分

不錯

評分

必備書籍,誰用誰知道,當然不用也挺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