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目录学浅说》简要地介绍了目录学的兴起、类别、体制、作用、发展脉络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最后谈到了古典目录学的研究趋势。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叙述了目录学的一些基本常识以及作者的研究心得。读者借此还可以了解关于书籍的文化史以及历代藏书家的风貌。
来新夏(1923—2014),浙江萧山人,生于杭州。1946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1951年开始任教于南开大学,主要从事古典目录学、历史学、方志学、文献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历任历史学教授、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主任等职。主要学术著作包括:《北洋军阀史》《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古典目录学浅说》《古典目录学》等。
第一章 目录学概说
第一节 目录与目录学
第二节 古典目录书的类别
第三节 古典目录书的体制
第四节 目录学的作用
第二章 古典目录学著作和目录学家
第一节 官修目录与史志目录的创始
——两汉
第二节 古典目录的“四分”与“七分”
——魏晋南北朝
第三节 官修目录与史志目录的发展
——隋唐五代
第四节 私家目录的勃兴和目录学研究的开展
——宋、元
第五节 古典目录学的昌盛
二、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目录有一书的目录和群书的目录。
一书目录是指把一本书的篇名和说明加以编排,汇集后的成品而言。它比群书目录出现得早。所以,首先应该了解各篇篇名和说明是如何出现的。
古人著书写文章,并不是先立篇目,后写内容,而只是把个人的思想见解发挥成篇就算了。同时,由于简策的书写制度,图书多是单篇流传,所以有无篇目关系不大。
但是,渐渐由于要称呼某一篇文章,或者准备把许多篇合为一书而需要有各篇名称时,于是就有了篇名。篇名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记事和表达思想的篇什所加的篇名,如《尚书》的《洪范》《禹贡》等,可能是整理者根据整篇内容而加的。战国时的诸子书往往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而对自己的著作内容加上能概括全篇要旨的篇名,如苟子的《劝学》、墨子的《兼爱》等等。这种篇名就是目,它本身已反映了篇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录的意义。所以,它可以被认作是一篇的目录。
另一种是后人为了便于称呼,从篇首截取二三字作篇名的,如《诗·魏风》的《伐檀》篇就是从该诗首句“坎坎伐檀兮”中截取来的;有的甚至还截取了破句,如《论语》的《学而》篇就是从第一章首句“学而时习之”中破取出来的。这种“目”很难使人了解篇意。于是后人有必要在篇名下做一简要的说明,如“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前二字类似“目”,后四句类似“录”,合起来就起到了这一篇诗的目录作用。
这种诗序也可以说就是目录的雏形。或者说是萌芽时期的目录。
把有关的各篇目录汇集在一起就是一书的目录。
最早的一书目录是《周易·十翼》中的《序卦传》。它编次汇总了六十四卦的卦名。清代学者卢文招曾说:“吾以为《易》之《序卦传》,非即六十四卦之目录欤?《史》《汉》诸序,殆防于此。”①近代目录学家余嘉锡先生也赞成此说,认为“目录之作,莫古于斯矣”②。
其他如把《诗》三百余篇的小序合起来就是《诗》的一书目录。《吕氏春秋·序意》和《淮南子·要略》等也都具有一书目录的性质,而体制完整便用的当推《史》《汉》的一书目录。
《史记·太史公自序》的小序就是一篇完整的《史记》目录。《太史公自序》是由大序和小序两大部分组成的。大序是自述——说明家世、学历、仕历、学术观点、编纂旨趣和体例等等;小序则是依次写了每一篇的篇名和要旨,也就是目录。它是读《史记》全书的锁钥。这里举出一条来加以说明,如:“秦失其道,豪杰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庆通卿,指卿子将军宋义)救赵(指秦汉之际赵歇称王的赵,当时秦章邯围赵于巨鹿,诸侯救援,宋义采取旁观态度,项羽杀宋义夺取兵权而救赵),诸侯立之;诛婴(秦孺子婴)背怀(楚怀王),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这是一条很出色的一篇目录。前八句是“录”。
它概括了全篇文章的要旨;既叙述了项羽的主要业绩,又评论了项羽的功过是非。同时,作者撰传的意旨也表达出来了。
最后一句是“目”,确定了篇名和编次。把这样的二百三十条篇目集合排次在一起,就成为《史记》的一书目录。
班固《汉书》的《叙传》下篇也是仿此体例而写,成为《汉书》的一书目录。
……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没得挑,打开包裹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心情愉悦。精装的封面设计非常考究,字体和版式的选择都透着一股子古朴典雅的味道,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内页纸张的质量也超乎预期,摸上去细腻光滑,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繁复的古籍名目也看得一清二楚。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仿佛真的在与那些尘封的经典对话。我特别喜欢它在装帧上所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敬畏之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对于爱书之人来说,一本好书的触感和视觉体验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足以配得上它所承载的深厚学问。
评分从内容组织来看,本书的编排结构极为严谨,像是精心绘制的一张学术地图。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时间线叙述,而是根据目录学的核心功能和发展脉络进行模块化划分,使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我特别欣赏它在每一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辨与拓展”部分,这些内容往往会引导读者跳出书本本身,去思考更宏观的文献学意义和文化传承问题。这种设计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探索欲。坦白说,很多学术书读完一遍后就束之高阁,但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具有很高的复盘价值,每隔一段时间重新翻阅,总能从不同的侧重点获得新的感悟,因为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它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专注于思想的深度和知识的密度。读起来节奏舒缓,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沉淀了多年的学识底蕴。其中对于一些重要典籍的引用和辨析,处理得相当精准到位,既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我注意到作者在阐述某些核心概念时,会巧妙地穿插一些趣味横生的历史轶事或者小典故,这使得原本严肃的理论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阅读本身的乐趣,而不是被大量的术语和概念所淹没。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感,是很多专业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感受,是一种对“阅读的虔诚”。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似乎习惯于接收被碎片化、被预先消化好的信息。而这本关于古典目录学的著作,却敦促我们回归到书籍本体的探究上。它让我开始关注书签的材质、刻版的精细度、扉页上的题跋,甚至是一个错字所折射出的时代信息。这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习得,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回归。作者的文字中蕴含着对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深深眷恋,这种情感是无法用冰冷的学术语言去衡量的。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流传下来的古籍,都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而目录学就是打开这些博物馆大门的钥匙,这本书,就是那把最好的钥匙。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老到的引路人,穿越了浩瀚的中国古典文献海洋。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平易近人,完全没有一般目录学著作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他总能用最生动、最生活化的语言,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分类、流传、版本校勘等问题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他讲解那些复杂文献流变脉络时的清晰逻辑,仿佛在看一幅层层递进的思维导图,让人茅塞顿开。过去我对“目录学”这个词总是感到敬而远之,觉得那是图书馆学家的专属领域,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看书”,更教会了我如何“读历史”,如何透过书目去洞察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思潮。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简直是一扇通往古籍世界的金钥匙。
评分大家小书系列,继续收集中,继续阅读中。
评分书是不错,价格小贵,即使专业课,也是通识书
评分大家小书系列,继续收集中,继续阅读中。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大家小书 古典目录学浅说(精装)
评分大家小书正适合我这种人普及。
评分很好,以后一直在京东购物!
评分大家小书系列,继续收集中,继续阅读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