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字形束缚,打破《说文》部首,全面研究词义,“够得上‘博大精深’……在词义的综合研究上应该坐头把交椅”(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说文解字》是我国首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专著,在中国乃至世界语言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说文》研究到清代达到鼎盛阶段,以“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及其著作为代表。
《说文通训定声》为朱骏声之代表作。本书全面说解了字形、字音与字义:所谓“说文”是以许慎《说文解字》内容为基础加以补充和举例,通过字形说解本义;“通训”主要讲字义引申和同音通假,兼及声训;“定声”是将《说文》五百四十部拆散,按古韵分为十八部,“以著文字声音之源”。所谓无征不信,本书不仅广搜故训,更对所收集的材料加以系统分类,为我们研究上古汉语词汇尤其是词义引申和同声假借现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是我们研读出土文字资料和古代文献的必备参考书之一。
中华书局1984年6月出版该书,据临啸阁刻本影印并断句,书后附笔画索引。本次再版,我们补全了分部柬韵部分,更于书眉上标出相应的楷书通用字形,并参考中华书局2015年版《注音版説文解字》为之注音,标于各楷书字头之上。书后附音序、笔画及四角号码检字表,另将各卷后附録字单编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朱骏声(1788—1858),字丰芑,号允倩,江苏吴县人。朱氏博学无书不读,娴习经史,著述宏富,而以《説文通训定声》用力极勤,影响也极大,以此位列“说文四大家”之一。
上 册
説文通訓定聲
呈 文
序
自 敘
説 文
通 訓
定 聲
轉 注
叚 借
凡 例
聲母千文
説文六書爻列
後 敘
跋
總 目
豐部弟一
升部弟二
臨部弟三
謙部弟四
頤部弟五
孚部弟六
小部弟七
需部弟八
豫部弟九
隨部弟十
解部弟十一
下 册
履部弟十二
泰部弟十三
乾部弟十四
屯部弟十五
坤部弟十六
鼎部弟十七
壯部弟十八
分部柬韻
附説雅
古今韻準
識
行 述
説文通訓定聲補遺
卷 首
豐 部
升 部
臨 部
謙 部
頤 部
孚 部
小 部
需 部
豫 部
隨 部
解 部
履 部
泰 部
乾 部
屯 部
坤 部
鼎 部
壯 部
諧聲聲符檢字表
音序檢字表
筆畫檢字表
四角號碼檢字表
附録字詞筆畫索引
出版说明:
朱骏声(1788—1858),字丰芑,号允倩,江苏吴县人。朱氏在学术上有着多方面的成就,著述非常丰富,但以《说文通训定声》(以下简称《定声》)用力最勤,影响也最大。《定声》根据“舍形取声”的原则,将《说文解字》中所收的字分统于一一四五母(朱氏误计为一一三七母),归并为十八部(附十分部)。每字下除本义外,分列假借、转注、别义、声训、古韵、转音等项,辑录有关该字的字义引申及声音通假等资料,为我们研究上古汉语词汇,尤其是研究词义引申和同声假借现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它是我们研读出土文字资料和古代文献的必备参考书之一。
《定声》书成于道光十三年(1833);道光二十八年(1848)初刻于黟县学舍,书后附《说雅》十九篇、《古今韵准》一卷;同治九年(1870)由朱骏声之子朱孔彰校订补刊,增入识、行述;光绪八年(1882)朱孔彰续刻《说文通训定声补遗》(以下简称《补遗》),合为“临啸阁藏版”全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将《定声》用临啸阁刻本加以断句,影印出版,书后附笔画索引;《补遗》也一并印行。本次再版,我们于书眉上标出相应的楷书通用字形,并参考中华书局2015年版《注音版说文解字》为之注音,标于各字头之上。书后附音序、笔画、四角号码检字表,另将各卷后附録字词单编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6年6月
这本号称“通训定声”的著作,我入手后花了颇大力气才算摸清了门道。初读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古奥气息,真让人有些望而生畏。它不像现在市面上那些轻松易读的“白话文”注疏,而是扎扎实实地在考据、在辨析。尤其是在声韵流变的梳理上,作者展现了惊人的耐心和学力。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搞清楚一个特定汉字的声母演变,我不得不对照着书里引用的几部古代典籍来回翻阅,那种在字里行间穿梭的感觉,虽然耗神,但一旦理清了脉络,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是难以言喻的。它更像是一部需要静心研读的工具书,而非消遣之作。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展示了探寻古义和音韵逻辑的完整路径。对于真正想深挖汉字学根源的人来说,这套书简直是宝藏,但也奉劝新手读者,最好配上一些现代的入门读物打个底子,否则可能一开始就被它严谨的体系给“劝退”了。我个人体会是,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文基础和对音韵学的基本概念,否则很多论证过程就显得晦涩难懂了。
评分说实话,这两册书拿到手里,首先吸引我的是它装帧的古朴与厚重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但翻开后发现,其结构安排是极其巧妙的。作者似乎非常注重条理性和系统性,每一个“通训”的阐发都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定声”基础之上。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多音字和异读字时的那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它不会轻易下结论说哪个读音是“绝对正确”的,而是详尽地列举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的证据链,让读者自己去衡量。这在我阅读一些涉及古代官话和方言影响的章节时,感受尤为深刻。我过去对某些字的声调变化一直感到困惑,总觉得以前的书讲得不够透彻,而这套书则像一位严谨的老师,把每一步的逻辑推演都掰开了揉碎了讲。虽然篇幅浩大,但翻阅起来并不感到凌乱,反而有一种历史的厚度感。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感觉,完全是老派学者治学的典范。它不是那种轻飘飘地“讲故事”式的文字学普及读物,而是真正深入到音韵学的核心去“较真儿”。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介于某声母和某声母之间的音”的处理方式,这种对古代发音“模糊地带”的精准捕捉和描述,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我曾试图用现代汉语拼音系统去套用它描述的某些音位,结果发现完全行不通,这反而凸显了作者描述的价值——它迫使你必须跳出我们现有的语音框架去理解古音。每当我在其他地方读到某个关于汉字起源的论断时,总会习惯性地翻回这套书的相应部分去核对一下它的“定声”依据。它提供了一种坚实的研究底座,让人明白,一切关于“字源”的探讨,都必须以可靠的语音系统为基础。对于想做深入研究的同行来说,这简直是案头必备的“压舱石”。
评分从阅读体验来说,我必须承认,它对读者的要求很高。我不是专业出身,所以经常需要停下来查阅大量的古代文献指代。不过,这恰恰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构建了一个自洽的、可追溯的知识体系。我最喜欢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形”和“义”的解释上,而是将“音”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比如,对某些形近字,不同的声母往往就意味着不同的词源分支,这套书将这些分支梳理得井井有条。我记得读到某一卷关于特定部首的分析时,作者引用了十几种不同的史料来支撑一个声母的演变规律,这种“证据链”的完整性,让人不得不信服。它不是在“解释”汉字,而是在“重建”汉字的语音历史现场。对于那些总觉得传统说文解字略显武断的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具辩证色彩的分析视角。
评分这套全两册的巨著,简直是为那些对文字学有“偏执”般热爱的人准备的“武功秘籍”。我个人最大的收获在于,它彻底改变了我对“读音”的看法——读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遵循着一套内在的、可以被系统性研究的规律在演化。书里那种对音韵学细节的执着,不是为了炫耀学问,而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比如,它对特定韵部在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细微偏移的论述,其精细程度令人叹服,仿佛能听到古人的真实发音在纸页间流淌。虽然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毅力和专注力,常常需要用到放大镜和字典辅助,但每一次成功理解了一个复杂的“通训”逻辑,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普通阅读无法比拟的。它不是用来速读的,是用来“啃”的,每一次啃食,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更深的肌理。
评分很好的工具书,得买。
评分好书,邀您一起共同阅读。
评分说文四大家,不用多说什么了
评分非常漂亮,看起来舒服,字清楚,
评分经典好书,值得收藏
评分好
评分包装精美,图书质量好,物流快。
评分好
评分包装好,纸质、印刷还是老样子,不过无碍书本身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