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日本浮世绘大师名作,尖端复制大师手工制成,八十余年前限量版高价发行,鲁迅经内山书店陆续购齐,数十年隐身“藏宝洞”后首次在公众面前现身,日本文化史上的传奇故事,鲁迅与浮世绘关系的新颖分析,亲民易解的作品解读,力求贴合内容品位的装帧设计,以及更多尚未提及的可圈可点之处,《鲁迅藏浮世绘》由这一切聚合而成。
内容简介
鲁迅藏浮世绘全部作品首次集中整理面世;
对鲁迅与浮世绘的情缘有了新的富有想象力的探究和考察;
对鲁迅所藏的浮世绘来龙去脉的追索,牵出了日本昭和时代早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十年代初期)一段极富传奇色彩的文化史故事;同时,通过对日本各大公共图书设施藏品的检索,发现鲁迅收藏中的“*一书房版《浮世绘版画名作集》(第二期)”在当今的日本似已无迹可寻,堪称绝版了;
精心编译的浮世绘画师小传和作品解说,不仅含有对画师生平及其时代、风格的精当介绍,还包括对每一幅作品有褒有贬的点评,读者可藉以理解如何欣赏和评判浮世绘,而不是面对一堆谀辞无所适从。
内页插图
目录
写在前面 黄乔生
03
浮世绘之于鲁迅 董炳月
09
第一书房版《浮世绘版画名作集》的故事 张明杰
27
鲁迅藏 浮世绘作品欣赏
(画师小传及作品解说 赵京华 编译)
39
鲁迅收藏的第一书房版《浮世绘版画名作集(第二期)》
41
鲁迅收藏的其他浮世绘作品
133
前言/序言
写在前面
黄乔生
鲁迅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接触东西洋绘画,美术视界得到扩展深化。
在讨论日本版画时,鲁迅提到了浮世绘,表达了对浮世绘的好感:“日本的黑白社,比先前沉寂了,他们早就退入风景及静物中,连古时候的‘浮世绘’的精神,亦已消失。目下出版的,只有玩具集,范围更加缩小了,他们对于中国木刻,恐怕不能有所补益。”(1935年4月4日致李桦)当年2月4日他写信给同一位版画家时说:“日本的浮世绘,何尝有什么大题目,但它的艺术价值却在的。”鲁迅虽然较少在公开场合谈论浮世绘,但陆续收藏了不少作品和相关资料。他的学问文章中有所谓“暗功夫”,例如对佛教的钻研,对汉字字体变迁的追溯等,但或许因为对象博大、复杂,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握,故公开议论不多。浮世绘恐怕也是如此。我们检索他的日记,可见一些记录:
午后同柔石、真吾、三弟及广平往观金子光晴浮世绘展览会,选购二枚,泉廿。(1929年3月31日)
晚长尾景和来并赠复刻浮世绘歌麿作五枚,北斋、广重作各一枚。(1931年3月5日)
得清水君所寄复制浮世绘五枚。(1931年9月23日)
午后往内山书店,得嘉吉君所赠浮世绘复刻本一帖四枚。(1931年9月26日)
《喜多川歌麿》一本附图一幅(六大浮世绘师之一),九元八角。(1932年6月14日)
内山书店送来《铃木春信》(六大浮世绘师之一)一本,价五元六角。(1932年12月9日)
内山夫人来并赠芸丹一瓶,又交漆绘吸烟具一提,浮世绘二枚,为嘉吉由东京寄赠。(1936年3月10日)
“六大浮世绘师”系列为野口米次郎编著,介绍了一立斋广重、铃木春信、葛饰北斋、东洲斋写乐、喜多川歌麿、鸟居清长六位名家的作品,评析了他们的艺术特色。鲁迅陆续购齐全套,并得到了作者签名的书箱一只。鲁迅在上海还见过野口本人。
此外,鲁迅购买或受赠了高见泽远治原刊、上村益郎等编的《浮世绘珍贵版画集》,内田实的《广重》,田中甚助的《日本木版浮世绘大鉴》,浅井勇助的《近世锦绘世相史》,东方书院的《浮世绘大成》和第一书房的《浮世绘版画名作集》等。
鲁迅对浮世绘的议论虽然不多,但他晚年给日本友人的一封信中有一段话总结性地表达了他对浮世绘的看法。这位日本友人来信说想赠给他一些浮世绘作品,他回信道:“关于日本的浮世绘师,我年轻时喜欢北斋,现在则是广重,其次是歌麿的人物。写乐曾备受德国人的赞赏,我读了二三本书,想了解他,但最后还是不了解。然而,适合中国一般人眼光的我想还是北斋。我早就想引入大量插图予以介绍,但按目前读书界的状况,首先就办不到。贵友所藏浮世绘请勿寄下。我也有数十张复制品,愈上年纪人愈忙,现在连拿出来看看的机会也几乎没有。况且中国还没有欣赏浮世绘的人,我自己的东西将来传给谁好,正在担心中。”(1934年1月27日致山本初枝)
这段话透露的信息很丰富。首先,浮世绘名家中,鲁迅最喜欢北斋,不但年轻时喜欢,晚年依然喜欢,原因是这位作者符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其次,鲁迅写信的时候也喜欢广重;再次,鲁迅喜欢歌麿的人物画。还有,鲁迅提到“写乐”,对这位作者做了一番研究,“看了二三本书”,大约是想弄明白德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他,但终于不得要领—这或者是“不喜欢”的委婉说法。
这段话里还留有一点疑问:为什么鲁迅说中国没有欣赏浮世绘的人?这或者是愤激之言。鲁迅晚年提倡美术,往往自费印行外国版画,筹资不易,销路亦不佳,惨淡经营,其状可以想见。也可能因为他不满于中国有些画家滥用了浮世绘的形象,例如他称之为“新的流氓画家”的上海的叶灵凤—“叶先生的画是从英国的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剥来的,比亚兹莱是‘为艺术的艺术’派,他的画极受日本的‘浮世绘’(Ukiyoe)的影响。浮世绘虽是民间艺术,但所画的多是妓女和戏子,胖胖的身体,斜视的眼睛—Erotic(色情的)眼睛。不过比亚兹莱画的人物却瘦瘦的,那是因为他是颓废派(Decadence)的缘故。颓废派的人多是瘦削的,颓丧的,对于壮健的女人他有点惭愧,所以不喜欢。我们的叶先生的新斜眼画,
正和吴友如的老斜眼画合流,那自然应该流行好几年。但他也并不只画流氓的,有一个时期也画过普罗列塔利亚,不过所画的工人也还是斜视眼,伸着特别大的拳头。”鲁迅不喜欢这种画风。
鲁迅对自己收藏的浮世绘作品有整理的计划,想将其作为书籍插图,介绍给中国读者,可惜这些计划没有来得及实现。那段话的最后一句很是凄凉:“我自己的东西将来传给谁好,正在担心中。”
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藏品几乎全部被国家的博物馆、纪念馆保存下来,其中就包括他的浮世绘收藏。北京鲁迅博物馆保存着鲁迅所说的“数十张复制品”,也就是第一书房的《浮世绘
版画名作集》。
近年,北京鲁迅博物馆加大了研究整理出版鲁迅藏品的力度,在美术藏品方面,陆续出版了《鲁迅藏外国文学名著插图本》《鲁迅藏外国版画全集》《鲁迅藏拓本全集》《鲁迅编印版画丛书》等书。这次准备在鲁迅逝世80周年之际,推出《鲁迅藏浮世绘》,以为纪念。
鲁迅浮世绘藏品中最精彩的是30幅高见泽遗版的作品。参加鲁迅藏书研究项目的日本文学史、文化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赵京华先生、董炳月先生和对日本出版、藏书状况极为了解的旅日学者张明杰先生,认为这些作品十分珍贵,且保存完好,提议整理出版,三联书店毅然决定承印,于是以30幅高见泽遗版作品为核心,收录鲁迅所藏42幅浮世绘作品,编成此书。
几位学者或做总体介绍(董炳月),或专版本考证(张明杰),或编译鉴赏文字(赵京华),尽可能多地为读者提供参考资料。看了藏品和介绍文字,有些疑问得到了解答。例如鲁迅特意提到“备受德国人赞赏”的“写乐”,应该是因为自己收藏了写乐的7幅作品。至于鲁迅不喜欢他作品中的怪异形象和奇突色彩,或许要归结到个人的审美趣味吧。读者看了作品,自可欣赏揣摩。
这些封存了很久的藏品以高清图像复现,其艺术和文献价值由学者的解说而凸显,出版社精心编校印制把各位通力合作的成果呈现出来,使鲁迅生前的一桩心愿得以完成,博物馆的藏品也因而活化。善莫大焉。谨缀数语,敬申谢忱。
2016年7月5日
尘封的镜子:江户町风物志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佐伯 隆]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墨痕堂书局] 出版日期: [虚构日期,例如:令和六年春] --- 卷首语:浮世的碎片与时间的灰烬 我们试图捕捉的,并非仅仅是逝去的瞬间,而是支撑那个瞬间存在的整个世界。江户,这座由木板、纸张、墨色和人情编织而成的巨大剧场,在历史的浓雾中逐渐模糊了其原本的轮廓。本书并非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试图通过一些细微的、几乎被遗忘的“碎片”——手稿的边缘、戏子的眉梢、游女的叹息、匠人的汗滴——来重建那个时代的空气感和质地。 我们摒弃了对权力更迭的刻板记录,转而将目光聚焦于庶民的生活肌理。那是一种在幕府的铁腕下,却又在自我创造的享乐中找到平衡的生存哲学。从浅草寺的香火缭绕到吉原的花街柳巷,从歌舞伎的喧嚣到町人间的私语,每一个场景都像是一块未经修饰的琥珀,封存着转瞬即逝的“现世”之美。 这本书,是一次对“物哀”与“侘寂”精神在江户日常中的细致入微的探寻,是对那些在浮华背后默默耕耘、体验悲欢离合的无名之辈的深情回望。它是一面尘封的镜子,映照出我们与那个遥远时代之间,既陌生又相似的灵魂共鸣。 --- 第一章:木屑与墨痕——匠人精神的呼吸 江户的繁荣,建立在无数工匠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之上。本章深入探访了三个代表性的手工业领域:和伞制作、版画用木材雕刻(非最终的印刷过程)以及定式和服的染色技艺。 1.1 竹篾的韧性:和伞“蛇の目”的构造奥秘 我们详细解构了一柄高级和伞从竹子的选材、劈丝到骨架组装的全过程。着重描述了江户时期对竹材湿度和韧性的极致要求。一位年迈的伞匠,佐久间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他如何通过听竹材在空气中“呼吸”的声音来判断其是否适合制作伞骨。书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榫卯结构和防水涂层配方的记录,这些细节反映了工匠们对“耐用”和“轻便”的双重追求。我们发现,许多看似简单的设计,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力学原理。 1.2 雕刻刀下的“阴影”:并非图像,而是基底 本节聚焦于浮世绘印刷流程中的“雕师”工作。但我们刻意避开了对最终成品的描摹,而是专注于他们如何处理白木板——如何通过雕刻工具的深浅和角度,来预设光影和墨色的层次。雕师们的工作是为“画师”提供一个沉默的画布,他们的技艺在于雕刻出“留白”的力度。我们记录了一位雕师对手稿上线条的理解与再创作,揭示了他们如何将二维的构思转化为三维的承载体。 1.3 蓝染的哲学:天然靛蓝的深沉语汇 探访了隅田川沿岸的染坊。本章详尽描述了江户时代流行的“正蓝”染色的复杂发酵过程,以及不同地区靛蓝原料(如蓼蓝)的细微差异如何影响最终色泽。我们记录了染坊主对于色彩的“脾气”的认知——如何根据当天的气温、湿度来调整发酵缸中的微生物状态。蓝染不仅仅是一种染色,它是一种与自然力量共舞的仪式。 --- 第二章:四时之味——町人的餐桌与节庆的仪式 江户人口激增,催生了高度发达的饮食文化。本章不谈达官贵人的奢华宴饮,而是深入到普通町人的日常食谱与季节交替中的味觉仪式。 2.1 酱油与味噌的“家庭战争” 探讨了江户时期酱油和味噌从地方特产向普及化转变的过程。通过对几家老字号的考察,我们对比了不同酿造法(如火入与生酱油的口感差异)对日常烹饪的影响。书中附录了数份江户中期食谱的残页考证,其中出现了大量现代人已不熟悉的调味方式,例如使用“煎酒”(加酒精的清酒)来提鲜。 2.2 季节的“错位”:冬日的蒲鉾与夏日的鳗鱼 着重描述了江户人如何利用腌制、发酵和贮藏技术,在冬季吃到“仿佛春天”的食物。例如,冬日里对新鲜蒲鉾(鱼糕)的渴望,以及围绕着鳗鱼“土用丑日”的消费现象的起源和民间流传的食疗观念。我们试图还原那种对“时令”的执着,以及它如何成为维系社区记忆的方式。 2.3 花街之外:茶屋女的日常茶道 避开吉原的脂粉气,我们转而关注那些在寺庙或郊外经营的“茶屋”女主人。她们提供的茶饮往往是精心挑选的烘焙茶和草药茶,是当地人远离喧嚣、进行简短社交的场所。本节详细描述了她们如何用最朴素的器具,冲泡出能够抚慰人心灵的饮品,这是一种去魅化的、更具生活质感的“道”。 --- 第三章:纸上的低语——文学与舆论的暗流 江户时代是出版业的黄金时期,大众传播媒介的形态多样。本章专注于那些不被主流史书记载的、渗透于街头巷尾的文字载体。 3.1 瓦版与壁报:未经验证的“新闻”传播 瓦版(如木刻的墙上布告)是江户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本章分析了瓦版的主要内容类型:灾难警报、地方趣闻、以及未经官方许可的讽刺小故事。我们对比了不同地区瓦版的风格差异,揭示了信息在地方层面的“失真”与“再创作”过程。这些被视为“野史”的文字,比官方文书更能反映民间的恐慌与幽默感。 3.2 洒落本中的城市密码 “洒落本”是记录江户社交礼仪、流行语汇和时尚指南的通俗读物。本节精选了数篇洒落本中的段落,进行细致的词汇学分析。这些“时尚指南”如同当时的城市密码,揭示了町人阶层如何通过服饰、言谈举止来划分阶层、表达自我身份认同,以及如何巧妙地规避幕府的言论审查。 3.3 诗句与戏言:市井的抒情空间 考察了如“川柳”(五七五结构的俳句式短诗)等通俗诗歌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这些短诗往往以戏谑、自嘲的方式,评论时事或抒发个人苦闷。我们收录并解读了大量描绘普通劳动者困境(如工时长、物价高)的川柳,它们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朋友圈”记录。 --- 尾声:未完成的卷轴 江户的终结,如同一次迅猛的暴风雨,将许多精妙的结构和细腻的情感瞬间冲刷殆尽。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完整的“浮世绘”全景——因为那样宏大的图像早已被后世的艺术史家描绘得过于清晰——而在于深入那些被忽略的、带有泥土气息的侧面。我们试图揭示的是,在那些流光溢彩的版画背后,是无数匠人的汗水、茶农的早起、以及每一个平凡人在木板房中度过的,有滋有味的日与夜。这些碎片,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真正坚固的底色。它们是历史的静默之声,等待着新的耳朵去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