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鼎甲小传

历代鼎甲小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蔺德生,赵萍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人物传记
  • 古代史
  • 金榜题名
  • 状元
  • 科举
  • 人物故事
  • 传记文学
  • 中国历史
  • 名人生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
ISBN:97875187034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340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鲤鱼跃龙门科举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25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历数唐至太平天国的历代科举考试中,状元、榜眼、探花的简要生平,包括生卒年代、历任官职、重要著述及奇闻异事等,加以汇总,以“小传”名之。该书较为全面地收集、汇总了科举时代鼎甲的生平事迹,既可作为历史文化图书,也可作为科举文化类工具书,为广大文化爱好者,提供阅读、检索和研究之便。
  《历代鼎甲小传》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鲤鱼跃龙门”科举文化丛书中的一本。之前还出版了《八股风光五百年》《御用文体试帖诗》《策文:时评的鼻祖》《科考轶闻知多少》等系列丛书。

作者简介

  蔺德生,大学文化,曾任沈阳铁路局《沈阳铁道报》社副总编。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十大藏书家”之一。先后出版杂文随笔集《绿街人语》《三人行漫笔》(与人合著),专著《古今图书收藏指南》。

目录

序:曾经的中国梦
状元篇
唐代
五代十国
宋代
辽代
西夏
金代
元代
明代
大西国
清代
太平天国
榜眼篇
唐代
五代十国
宋代
辽代
金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太平天国
探花篇
唐代
五代十国
宋代
金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太平天国
主要参考目录
丛书后记
附录

精彩书摘

  唐代
  孙伏伽
  (?—622),贝州武城(今河北省清河与山东临清一带)人,隋大业中举秀才,唐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状元。为唐代第一科状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曾上书议论时政,深得李渊赞赏。贞观十四年(641)拜大理卿,成为朝廷重臣。后因年老辞官,
  显庆三年(658)病逝于家中。
  敬播
  (?—?),字号不详,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人。唐太宗贞观元年(627)丁亥科状元。此科进士及第四人,上官仪位至第二。
  娄师德
  (628—699),字号不详,郑州武原人。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己酉科状元。娄师德中第后,授江都尉。
  宋守节
  (?—?),字号、籍贯、生平均不详。唐高宗总章三年(670)庚午科状元。该科取进士五十四人,同榜进士有杜审言等。《唐才子传》记该年为咸亨元年。
  郭震
  (655—713),字元振,以字显,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人。唐高宗咸享年(673)癸酉科状元,余事无考。
  弓嗣初
  生卒年不详,字号、籍贯均不详。唐咸亨四年(673)或咸亨五年(674)状元。据《登科记考》记载,弓嗣初及第后,曾任雍州(今陕西西安西北)司功。善诗,《全唐诗》存其诗作。
  郑益
  生卒年不详,字号、籍贯、生平均不详。唐上元二年(675)乙亥科状元。该科考官为考功员外郎骞味道,录取进士四十五人,比较著名的有沈佺期、宋之问等。
  许且
  生卒年不详,字号、籍贯、生平均不详。唐开耀二年(682)壬午科状元。《唐才子传》卷一云:“陈子昂,字伯立,梓州人。开耀二年许且榜进士。”可知陈子昂为许且同榜进士。该科取进士五十五名,重试及第十一人。本年考官为考功员外郎刘思立。
  吴师道
  生卒年不详,又作吴道师,吴道古,河北邺县(今河北临漳)人。唐武后二年(685)乙酉科状元。同榜取进士二十七人,考官为刘廷奇,试题为《九河铭》和《高松赋》。及第后入仕,任司勋员外郎、吏部侍郎、户部郎中等职。
  陈伯玉
  生卒年不详,字号、籍贯、生平均不详。唐武后垂拱三年(687)丁亥科状元。同榜进士共六十五人,《玉芝堂谈荟》与《登科记考》仅记载其为状元。
  张九龄
  (680—748),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长安二年(702)癸卯科状元。此科进士及第二十一人,沈佺期为考官。中状元后,初任校书郎,左拾遗,后改为司勋员外郎等。
  姚仲豫
  生卒年不详,字号、籍贯、生平均不详。唐神龙二年(706)丙午科状元。同榜取进士三十二人,考官为考功员外郎赵彦昭。
  崔液
  (?—713),字润甫,乳名海子。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县)人。唐代状元,及第时间无考,约在先天元年(712)前。
  常无名
  (688—744),字号不详。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唐景云三年(712)壬子科状元。该科取进士三十七人。之后又考中“手笔俊拔、超越流辈”和“文藻宏丽”科,并撰文上陈,盛赞玄宗之德,官至礼部员外郎。《全唐诗》存其文。
  李昂
  生卒年不详,字号、籍贯、生平均不详。唐开元二年(714)甲寅科状元。开元二十四年任考功员外郎,主持进士科考试,玄宗以员外郎望轻,遂以礼部侍郎主持进士科考试,礼部选士由此开始。《文苑英华》载其应试诗。
  范崇凯
  生卒年不详,字号不详,四川内江人。唐开元四年(716)丙辰科状元,同榜进士十六人。善属文,玄宗命作《华萼楼赋》,入奏后颇受好评。与其弟范元凯齐名,时号“梧冈双凤”。
  王维
  (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开元九年(721)辛酉科状元。上元元年官至尚书右丞,他的五言山水诗艺术成就最高,其山水画为画家南宗派之祖。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传世。
  杜绾
  生卒年不详,字号不详,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开元十二年(724)甲子科状元。该科取士二十一人,同榜有祖咏等。开元二十三年(735)又登王霸科,官至京兆府司录参军。其子杜黄裳,于宪宗朝为相,封邠国公。
  严迪
  生卒年不详,字号、籍贯、生平均不详。唐开元十四年(726)丙寅科状元。同榜有进士三十一人,考官为严挺之,天宝年间,他又登书判拔萃科。今《全唐文》存其《对张侯下网判》一文。
  李嶷
  生卒年不详,字号、籍贯、生平均不详。唐开元十五年(727)丁卯科状元。同榜有王昌龄、常建等十九人,曾任右武卫录事参军官职,善诗,为一时名士,《全唐诗》存其作六首。
  虞咸
  生卒年不详,字号、籍贯、生平均不详。唐开元十六年(728)戊辰科状元。同榜共录取二十人,考官为严挺之。中状元后不久,又取书判拔萃科第一名,《全唐文》存其《对太宝择嗣判》一文。
  王正卿
  生卒年不详,字号、籍贯、生平均不详。唐开元十七年(729)己巳科状元。余事无考。
  徐征
  生卒年不详,字号、籍贯、生平均不详。唐开元二十一年(733)癸酉科状元。同榜进士二十五人。曾任少监之官职,后不显而终。
  李琚
  (694—748),字号不详,顿邱(今河南清丰)人,唐开元二十二年(734)甲戌科状元。此科及第二十七人,同榜进士有颜真卿等。李琚曾任石山县令,官至洛阳尉,与颜真卿过从甚密,善书法,尤工“八分书”。
  贾至
  (718—772),字幼邻,长乐(今河北冀县)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乙亥科状元。早年曾跟从玄宗避安史之乱于蜀中,拜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后因谏言失宠,贬为岳州司马,大历初年任兵部侍郎。贾至才学出众,有诗文集存世。
  崔曙
  (?—739),字号不详,定州(今河北定州)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戊寅科状元。该科进士及第二十三人,试帖诗试题为《明堂火珠诗》。其中“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之句颇得玄宗赞赏,取为状元。
  王阅
  生卒年不详,字号、籍贯、生平均不详。唐天宝元年(742)壬午科状元。同榜进士二十三人,考官为礼部侍郎韦陟,天宝八年(749)又中拔萃科第一名。
  刘单
  (?—767),字号不详,凤翔岐山(今陕西岐山)人。唐天宝二年(743)癸未科状元。此科取进士二十六人,考官为礼部侍郎达奚珣。代宗时官至礼部郎中,与宰相元载同乡,并时有交往,元载本欲使其继其位,不料刘单不久病故,未遂其愿。
  ……

前言/序言

  《曾经的“中国梦”》十年砍柴
  有人问过我,如果你生在二百年前,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我毫不迟疑地回答:“当然是中进士、点翰林。”
  历史若真的前溯一个多世纪,不仅是我,恐怕绝大多数读书人都有这个梦想。因为在那时候,寒窗苦读,金榜题名,进而释褐为官,是一条最为理想的成功路径,也是中国男人获得荣耀、实现自我价值最为和平、常态的路径。尽管这条荣耀之路艰难而狭窄,“一入龙门,身价百倍”的“鲤鱼”是极少数,多数鱼儿在半途中被无情的大浪所淘汰。但因为这个“龙门”对所有读书人是开放的,它是过去几千年内、全球范围内延续时间最为长久而相对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因此它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的读书人,而对一千五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
  直至今日,科举已经废除105年了,但科举和与之相关的各类名词,如:八股文、试帖诗、魁首、状元、入闱等,依然活在人们的话语中,但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笔者犹记得在刚入小学的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我所在的那个小山村,老人们议论此事的说法是:“听说读书人又可以进城赶考了!”今日高考,其考试程序、选拔目的、培养方向与科举完全不一样,但公众乃至媒体愿意将各地考分最高的学生比附为“状元”。在各大电视台的古装连续剧中,落难公子得到富家小姐资助,进京赶考,高中皇榜,历经曲折终于和小姐完婚这类故事比比皆是,延续的仍然是传统话本和戏曲的俗套,但许多观众却欣赏得津津有味。说明这种“俗套”至今还符合许多国人的审美情趣,也可以说,中国人的“科举情结”至今犹在,还在影响着我们这个社会。
  但同时,因为这种制度寿终正寝了,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以及承载它的农业社会中最重要的耕读秩序,也不复存在。比起105年前,中国的各方面变化实在太大了,因此国人对科举往往是熟悉其“名”而不解其“实”。不用说寻常老百姓,即使是从事文化、教育、传媒等行业的人士,也多半不具有科举常识,如考试分几个层次、考试科目、考试程序、兴起和消亡的历史背景等。更不用说对考试的科目如八股文、试帖诗、策论等文体的基本特点有所了解了。以“八股文”为例,今日它基本上成为一个用来形容行文僵化老套的贬义词,用之者甚广,可又有几人读过一两篇甚至一两段八股文?知道何谓“破题”“起讲”“提比”“中比”?而在1905年以前,各类八股文的范文选集(即所谓“程墨”)犹如今日高考模拟试卷一样泛滥,凡决心应举业者,哪个不备有几本?
  一种曾经让中国人为之狂热追捧的考试制度,几种流行中国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体,一下子就在这块土地上消失得如此彻底,这不应该是正常的历史演进过程,也不应是民族文化传统重要一环所遭受的命运。尽管,当下已不需要科举取士了,“八股文”“试帖诗”“策论”已没有了实际功能,但若想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中肯的评价,进而能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过去几百年的学术变迁、思想潮流和文风士风,科举常识是绕不过的内容,而且以科举作为切入点,或许更能精准地探其脉络,导其源流。
  近年来,科举又引起了文化界一些人的兴趣,在2005年科举废除100周年时,《新京报》等媒体以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科举,一些有关科举的图书也接连出版。可是,媒体的热炒往往有如一阵风,风过无痕。而相关图书也多是一些业已过世的老学者的著作出版或再版,如齐如山、邓云乡、启功、张中行等,这些老先生距科举时代不远,有些甚至亲历过科举,撰文多从个人记忆出发,显得真切而有趣。但今日已距科举一个多世纪,读者的知识结构和审美趣味已有相当的变化,应该有一套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综合、全面介绍科举文化的普及型读物。蔺德生、赵萍伉俪合著的《“鲤鱼跃龙门”——中国科举文化常识》丛书(五本),就是这类普及型读物。其叙述的语言风格充分考虑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明白通晓,然却无穿凿附会或妄加论断的毛病,而是言之有据,持论公允。这套丛书分别从“八股文”“试帖诗”“策文”“科举轶事”“鼎甲小传”五个层面,全方位地对中国科举考试的源流、发展、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做了精到的评价,知识性、趣味性和资料性兼具。
  两位作者并非科举史研究的专业人士,但因为长期收集古籍,遂对科举这项中国皇权社会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发生兴趣,浸淫其中多年,收集了大量有关科举的资料,又经过数年的笔耕,才写就这五本书,可见作者态度的严肃和认真。
  由收集古籍而涉猎科举史研究,这是一条很自然的路径。中国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浩如烟海,从大的功能而言,当然是承载、传播了中华文化。但若从较为功利的角度分析,其中许多典籍是因科举而被长期重视,所以才能一代代翻印,传至后世。《四书》《五经》自不待言,即便是其他的经、史、子、集或历代王朝的诰令、律例、奏章汇编,几乎都是科举的参考书。若无“科举”这一功利性极强的制度运行近一千五百年,以典籍作为重要承载形式的中华文化能否如此生命力顽强,历久弥新,我以为要打个问号。
  阅读古人写的诗文,再对照今人的行文,许多人有这种感觉:今人行文不够雅训精准。同样一件事,古人叙述显得美妙典雅,今人说出来,意思是到了,但总觉得是差点什么。如中华初民所吟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若翻译成白话文,索然无味。今天大多数的读书人,显然已不可能找回古代那种言说方式,因为这种言语交流的共同体已消失了,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究其原因,当然有人会说这是白话文运动使然,20世纪初伴生于“新文化运动”的“白话文运动”,其历史功绩已受到肯定。推行白话文有利于普及教育,但白话文和古文不是非此即彼不可相容的关系,古文功底好的人,其白话文也会写得好。我们看鲁迅、周作人、沈从文、郁达夫等人的有些白话文篇章,那种意境、格调和《世说新语》及明朝人小品文很像,无古文功底的人是写不出来的。那么,白话文怎么能一下子就让古文退出国人的日常交流的话语体系呢?归根结底,还是1905年的废科举。科举时代的教育,可以说就是为参加科考准备的,而不是仅仅识几个字。如蒙学教育中要求朗读课文拖长声调,要求学生明白字之源流及其同义词,重视字的音韵,训练对对子,用《三字经》这样的开蒙读物灌输圣贤所主张的价值观……一切的一切,都有利于写八股文、试帖诗和策文。尽管科考获得功名的是少数,但这种教育体系出来的人,他们的言说行文讲究形式美、音韵美和典故的运用,论述事物注重起承转合、层层递进、余味悠长。士子是社会精英阶层,他们的言说行文风格当然就是整个社会的范式了。科举制度一废除,从西方舶来的现代教育制度在中国生根,过去那种“语言文字气场”没有了,仅仅加大语文课的古文内容是于事无补的,因为语言文字总是活在日常使用之中。
  以上所说是科举制度废除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科举制度同样也对中国政治制度和历史社会发展路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到了清末,面对西方技术上的船坚炮利、经济上的商品贸易全球化、政治上的民主宪政,中国社会处于“千年之未有大变局”。清帝国从鸦片战争开始,不得不进行一些变革,但洋务运动、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等诸多举措,几乎是收效不大,反复颇多,最终失败。只有1905年的废科举改新学制算是完全成功了,而废科举的成功又反过来加快清王朝的覆亡,这是哪怕孔孟在世也难改变的历史路径。
  为什么太平天国规模那么大,清朝的财政、军事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王朝依然维持下去。经过所谓的“同治中兴”,到了宣统朝,朝廷的财政状况好于太平天国时期,境内也没有大规模的民变,而“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清帝国就如纸房子倒了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忽视的一大原因是科举的废除。参加太平天国的多是底层人士——其领袖洪秀全是秀才考不上的老童生,其他核心人员多是烧炭工,起事后遭到了以士人为核心的精英团体巨大的反击。扑灭太平天国的湘军,领导人物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罗泽南都是科举出身的士大夫(曾、胡是进士,左是举人,彭、罗是秀才)。而1905年废除科举以后,作为社会精英的读书人,相沿千百年的出路断了,而现代知识分子的专业化就业体系还未建立——如当医生、律师、职业经理、科研人员、大学教师等。于是,读书人整体和王朝离心离德,去寻求另外的出路,有的去留洋,有的进入新军——而这两批知识分子正是参加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主力。科举废除后的一个世纪内,中国知识分子几乎天然地和“革命”捆绑在一起,其影响之深远,怎么评价都不过。
  今天,我们对科举的认识和研究还远远不够,许多人还停留在简单的褒贬判断上。掌握管理社会的公权力人士的产生方式,迄今为止主要是以下四种:一种是靠选票“选出来”的制度,这种选拔制度必须建立在民主宪政的政治构架内;一种是在许多民族存在过的“生出来”的制度,如中国春秋以前,天子、诸侯、卿、大夫几乎都是世袭;一种就是社会大变动时期“打出来”的制度,如靠武力取胜,掌握权力;一种就是“考出来”的制度,如中国的科举。官员靠“生出来”,社会一定僵化无活力,寒门子弟上升通道堵塞,社会不可能繁荣稳定;官员靠“打出来”,整个社会付出的代价太大。在“选出来”的制度没有建立之前,“考出来”的制度无疑是最为公平和文明的。
  如果一个社会还没有建立起一种真正“选出来”的制度,那么谁有底气否定和批判科举制度?如果一个社会已经建立起一种真正“选出来”的制度,那么也应看到,一千五百年前中国人能创建一种“考出来”的制度是多么的伟大。
  愿蔺氏伉俪这套丛书能引起更多的读者对科举文化产生兴趣。这一曾经的“中国梦”,是我们民族的记忆和荣耀,岂能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历代鼎甲小传》并非一本记载某朝某代科举考试中状元、榜眼、探花这些“鼎甲”人物的生平事迹的书籍。它不是一本传记合集,也非历史教科书的选篇。 本书的视角,更像是一位饱览群书、沉浸于历史长河中的智者,从浩瀚的文献典籍中,精挑细选出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领域,以非凡的才能、卓越的成就,或以独特的品格、鲜明的个性,对历史进程产生过或深远或微妙影响的个体,进行一番深入的探寻和解读。这些个体,他们或许并非在官方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记载,也未必曾位列庙堂之上,但他们的思想、技艺、胆识,抑或是他们的默默耕耘,却如同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珍珠,一旦被发现,便熠熠生辉。 《历代鼎甲小传》试图描摹的是这些被历史洪流裹挟,却又在其中留下独特印记的“人物素描”。它不拘泥于“鼎甲”这一狭隘的科举概念,而是将视野放宽,去发掘那些在各自领域内达到极致、堪称“翘楚”的人物。这些人物的“鼎甲”之处,可能体现在他们对某种学问的开创性贡献,对一项技艺的精湛绝伦,对一种思想的独特阐释,甚至是他们不畏权势、坚持真理的勇气,以及在乱世中展现出的家国情怀。 书中收录的人物,其身份可能多种多样。他们可能是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文人,他们可能是不甘平庸却终成大器的工匠,他们可能是独具慧眼的商贾,他们也可能是默默无闻却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家,甚至可能是那些在民间流传着神奇故事的隐士。本书关注的,不是他们的官职高低,而是他们所展现出的那份“杰出”特质。 《历代鼎甲小传》的撰写,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力求通过细致的考证和生动的叙述,还原人物的时代背景、精神风貌以及其成就的独特价值。书中会涉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他们是如何在逆境中崛起,或是在顺境中闪耀。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方式,从零散的史料、笔记、传闻中,钩沉索隐,拼凑出这些人物的立体形象。 例如,书中或许会探讨一位在边疆默默戍守数十年,却以其卓越的军事策略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保护了一方安宁的将领,他的“鼎甲”体现在其无私奉献和守护家园的责任感。又或者,会讲述一位在动荡年代,凭借其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播撒仁爱,成为一方民众的精神寄托的医者,他的“鼎甲”在于其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技。也可能是一位在纷繁乱世中,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商业眼光,开辟出一条新的贸易路线,为当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商人,他的“鼎甲”在于其智慧和魄力。 《历代鼎甲小传》并非旨在评选古今第一人,而是通过这些看似微小却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个体,折射出历史的多元与丰富。它试图告诉读者,历史并非只有帝王将相的史诗,也充满了无数平凡人物所书写的壮丽篇章。这些人物的“小传”,是对历史的回望,也是对那些被忽略却同样值得被铭记的生命轨迹的致敬。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平实而富有感染力,不尚空谈,多以史实为依据,辅以合理的推断和细腻的描写。阅读此书,如同与一群穿越时空而来的智者、勇者、善者对话,感受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勇气、他们的坚守。它希望能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对人物的思考,以及对个体价值的认同。 总而言之,《历代鼎甲小传》并非一本关于科举“鼎甲”的传记汇编,而是对历史上那些在各自领域达到极致、堪称翘楚的人物进行的一次别开生面的探寻与解读。它以广阔的视野,细致的考证,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历史长河中那些不被主流叙事所完全涵盖,却同样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个体生命。

用户评价

评分

《历代鼎甲小传》这本书,怎么说呢,它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进入了那个遥远的时代。我并非历史科班出身,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亲切、非常生活化的方式,讲述了那些曾经站在金字塔尖的学子们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刻意神化这些人物,而是将他们拉回了普通人的行列。他们也有家庭的烦恼,也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考试前的紧张。读到某位进士因为家里贫困,不得不一边读书一边做工,我深感震撼。作者没有回避他们生活中的艰辛,反而通过这些真实的写照,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精神,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依然能够触动现代人的心弦。书中的一些故事,比如他们如何运用自己的才智化解危机,如何凭借高尚的品德赢得民心,都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了一幅幅动人的历史画卷。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番“科举之路”,对“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不得不说,《历代鼎甲小传》这本书,让我对“科举制度”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选拔官员的制度,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才发现,它背后承载了太多的人生故事,太多关于梦想、关于奋斗、关于荣耀的篇章。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这个制度的局限性,而是着重展现了那些在其中脱颖而出的杰出人才,他们是如何凭借自身的才华和毅力,打破阶层固化,实现人生价值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塑造,非常立体。比如,书中有一位鼎甲,虽然出身贫寒,却心怀天下,作者通过对他日常言行的细致描写,将他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到这些,我常常会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对这些先贤的无限崇敬。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你站在了多高的位置,更在于你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

评分

这本书,我只能用“惊艳”来形容。《历代鼎甲小传》的作者,绝对是一位深谙读者心理的历史讲述者。他笔下的每一个“鼎甲”,都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鲜活的个体,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奋斗与挣扎。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他们与家人、朋友之间关系的描写,非常有人情味。比如,书中有一段描写,一位鼎甲在高中后,如何感恩回报自己的恩师,那种师生之间的情谊,读来让人动容。此外,书中关于他们如何利用自己的学识,解决社会难题的案例,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案例呈现出来,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从中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人物的伟大,体现在他们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不仅仅是历史上的功绩。

评分

我必须说,《历代鼎甲小传》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像传统的史书那样,用冰冷的数据和事件来罗列,而是用一种非常富有感情的笔触,将每一个“鼎甲”都塑造得有血有肉,仿佛他们就活在我的身边。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他们如何面对人生重大转折点的描写。比如,书中有一位鼎甲,在考中状元后,选择了回乡教书育人,而不是继续在朝廷中为官。作者对此的阐述非常深刻,让我理解了“功成名就”并非唯一的价值取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个看似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依然存在着许多追求个人价值和精神富足的“非主流”选择。读到一些关于他们如何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去改善民生,去化解矛盾的细节,我常常会感到由衷的敬佩。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人物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们的成就,更在于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传承。

评分

《历代鼎甲小传》这本书,真的有一种“穿越感”。作者的文字,仿佛具有魔力,能够瞬间将我拉回到那个充满书卷气和权谋斗争的时代。我不太喜欢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而这本书,恰恰避开了这一点,它用一种充满故事性的方式,讲述着每一个“鼎甲”的传奇一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写他们如何面对人生选择时的心路历程。比如,书中有一位鼎甲,在面临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抉择时,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最终又是如何凭借着自己的良知和智慧,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作者的这种细腻描写,让我觉得,这些历史人物仿佛就在我眼前,他们的选择,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书中的一些关于他们如何运用学识,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持清醒和理智的描述,更是让我惊叹不已。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鼎甲”,不仅是学术上的佼佼者,更是人生舞台上的智者。

评分

《历代鼎甲小传》这本书,真的就像一本“私人定制”的历史读物,它能精准地击中我心中对于那些曾经辉煌过的学子们的想象。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巧妙,他似乎总能找到最能打动人的那个点,将人物的特质展现出来。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描写,是关于一位鼎甲在面对人生重大挫折时,是如何凭借着内心的信念和对知识的渴望,重新站起来的。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让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当时内心的挣扎与坚持。书中的一些关于他们处理政务的细节,充满了智慧与远见,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洞察力和决断力。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思考,如果我在那个时代,能否也能做出类似的抉择。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学识”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智慧的升华,是能力的应用。它让我看到了,真正的“鼎甲”,不仅是读书的机器,更是能够影响时代、造福百姓的栋梁。

评分

我通常不是那种对历史类书籍特别狂热的读者,但《历代鼎甲小传》却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吸引人,不是枯燥乏味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故事性。作者仿佛是一位讲故事的老者,娓娓道来,将那些遥远的“鼎甲”们的故事,用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比如,书中有一位鼎甲,在考中状元后,并没有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谦逊谨慎,作者对此的描写就非常到位,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成熟有智慧的灵魂。还有一些关于他们为官期间的经历,充满了智慧与策略,让我惊叹于古人的办事能力。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自己身处那个时代,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人物的介绍,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复杂。它让我思考,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什么样的品质才能真正赢得尊重,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

评分

刚翻开《历代鼎甲小传》,就被它浓厚的历史气息所吸引。作者的笔触细腻,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科举鼎盛的年代。每一位被收入书中的“鼎甲”,他们的生平故事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他们如何寒窗苦读、如何在中举后面对人生抉择时的心路历程。那些细节,比如挑灯夜读时的辛劳、金榜题名时的狂喜、或是初入仕途时的迷茫,都写得极其真切。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深厚感情,以及他想要传达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老智慧。读着这些小传,我不禁感叹,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仅凭一支笔、一颗心,就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搏击,最终问鼎苍穹,是何等的魄力与智慧!书中的一些描写,例如某位状元在面对皇帝时的从容镇定,或是某位榜眼在治理地方时的勤政爱民,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让人读来热血沸腾。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人物的简单罗列,更是一部关于坚持、关于智慧、关于人生选择的史诗。

评分

《历代鼎甲小传》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用一种非常朴实却又极具力量的语言,讲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名字。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比如,书中有一位鼎甲,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但作者并没有夸大其词,而是细致地描写了他如何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最终成就了非凡。读到这些,我常常会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书中的一些片段,比如他们如何面对困境时展现出的冷静和智慧,或者在取得成就后依然保持的谦逊和感恩,都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学霸”的故事,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学识、有品德、有担当的人的教科书。我常常会把书中一些触动我的句子摘抄下来,反复品味。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人物并非遥不可及,他们的精神,其实离我们很近。

评分

《历代鼎甲小传》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穿越时空的“人生导师”。我一直觉得,成功人士的故事总是充满励志色彩,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成功”背后的另一面——那就是深厚的学养、坚韧的毅力,以及最重要的,一颗始终保持谦逊和仁爱的心。作者在讲述每一位鼎甲的故事时,都不仅仅停留在他们“高中”的那个辉煌时刻,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成长的轨迹,他们遇到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克服这些挑战。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段描写,是关于一位鼎甲在面对政敌的诬陷时,如何凭借过硬的证据和清晰的逻辑,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读到的不是历史,而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智慧博弈。书中的一些关于他们家庭生活的描写,也同样引人入胜,让我看到了他们在繁忙政务之外,也有着普通人的温情与关怀。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鼎甲”,不仅是学识上的顶尖,更是品德上的楷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