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历史:1689—1799

世界大历史:1689—179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弗兰克·萨克雷,[美] 约翰·芬德林 编,史林 译
图书标签:
  • 世界历史
  • 近代史
  • 18世纪
  • 欧洲历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启蒙运动
  • 大革命
  • 全球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521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528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3
字数:4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俄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统治者彼得大帝推进一系列改革,带领俄国步入欧洲强国之林。
  不列颠厚积薄发,接连获得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借工业革命和农业革命确立经济优势,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强国。
  奥地利王室绝嗣引发蝴蝶效应,英国获得加拿大,美国实现独立。
  启蒙运动和现代保守主义对人类进行新一轮思想的洗礼。
  法国陷入经济与外交困境。法国大革命爆发,震惊世界,对君主制和封建制度产生巨大冲击。
  由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华盛顿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世界知名高等学府的54名历史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撰写述评,另有不计其数的历史研究者对书中所涉及史料进行考证和补充。
  看懂世界现代文明发展轨迹的第一书。
  常春藤大学及新常春藤大学新生推荐图书(历史社科类)、历史专业学生指定读物。
  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美国国会图书馆年度推荐好书第一名。
  历时20年的心血工程,针对作者授课过程中遇到的历史知识盲点一一点评;授课式语言风格,易读易懂,毫不艰涩。

内容简介

  《世界大历史:1689—1799》是“世界大历史”系列丛书的第三本。时间跨度约为17世纪末期至18世纪末期(1689—1799)。
  经历了“动荡时期”,17世纪末,沙皇俄国终于在逐渐复苏中迎来了又一位传奇式的统治者——彼得大帝,他带领俄国人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进行了多项大刀阔斧的改革。俄国迅速崛起之时,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为了维持欧洲大陆的权力平衡,法国和奥地利之间爆发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欧洲其他国家亦纷纷卷入其中。18世纪百年内的商业扩张、奴隶贸易及向殖民地迁徙的爆炸式增长,将已经积累数个世纪的不列颠推向了帝国的巅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带来的和平未维持多久,奥地利哈布斯堡绝嗣以及欧洲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便让欧洲大陆战火重燃,英国获成为最大赢家,获得加拿大地区;战争造成的经济危机为法国大革命埋下伏笔;俄国和普鲁士一跃成为欧洲大国。
  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带来的新思想不断涌现,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族等思想深入人心,为人类近现代一系列改革和争取自由的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受荷兰先进耕作技术的启发,英国农学家研发了大量农业新技术,英国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人口大量增长,推进了英国工业化的进程。七年战争结束后,美洲殖民地的人民不满乔治三世的新经济政策,矛盾迅速激化,1775年,美国革命爆发,经过长达二十年的努力,美国终于实现了国家的独立。18世纪60年代,库克船长三次的远航,开始了欧洲人对南太平洋岛屿的殖民,全球贸易的触角延伸至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夏威夷群岛。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以及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标志着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人类进入第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18世纪后半叶,在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中,亚当·斯密和埃德蒙·伯克脱颖而出,分别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缔造了现代保守主义,其理论影响延续至今。贯穿于整个18世纪的大西洋黑奴贸易终于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愤怒,在废奴主义者的不懈努力下,残忍的黑奴贸易终于在18世纪末退出历史舞台。
  1789年,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国内矛盾终于激化,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及其王后被推上断头台,法国君主制土崩瓦解。虽然充满血腥和恐怖,这次革命对法国、对欧洲以及对整个世界,都是一次振聋发聩的冲击。也正是在这次革命中,法国历史上最具魅力、广受崇拜的拿破仑·波拿巴脱颖而出,在他的领导下,法国即将步入一个不平凡的时代。

  丛书简介
  要想理解当今世界,我们需要了解历史,包括古代史与近现代史。但我们所“了解”的,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
  地理大发现时代对当今的社会结构和民族有何影响?活字印刷的发展是如何为现今的社交媒体铺平道路的?为什么宗教改革对理解当今的宗教争端至关重要?通过介绍世界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这套书将为读者回答这些问题。
  这套书共五册,涵盖的时期从文艺复兴一直到当代。每一册专门介绍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介绍这一时期内改变世界的大事件。每一章包括如下内容:概述,按时间顺序介绍历史事件;专家点评,深入解读历史事件的意义;之后是关于该事件的第手一文献资料,诸如当事人的日记或政府文件。这套书能使读者了解历史事件,并认识其时代背景,从而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它们的起因、后果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作者简介

  弗兰克·萨克雷,1977年在天普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波兰富布莱特学者,现为印第安纳大学东南分校荣誉历史学教授,研究方向为19至20世纪俄国与波兰关系史,研究成果有专著《革命前夜——亚历山大一世与波兰议会王国》(1980)、编著《1855年以来的俄国发展史》(2007)和《德国发展史》(2004)。此外,他还是《格林伍德现代国家史》的联合主编。

  约翰·芬德林,在德克萨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世界博览会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近30年,现为印第安纳大学东南分校荣誉历史学教授。近年研究成果有与罗伯特·伦代尔和金伯利·佩尔合著《美洲博览会》(2000)、与金伯利·佩尔合编《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全书》(2004)和《世界博览会全书》(2008)。约翰·E。芬德林退休后在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集邮公司(Collectors’StampsLtd。)从事邮票和旧版明信片的销售管理工作。

目录

第1章 俄国彼得大帝改革
第2章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第3章 不列颠第一帝国
第4章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
第5章 启蒙运动
第6章 农业革命
第7章 美国革命
第8章 南太平洋的开辟
第9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10章 亚当·斯密、埃德蒙·伯克和现代保守主义的基础
第11章 大西洋黑奴贸易
第12章 法国大革命

精彩书摘

  旧礼仪派
  1653年,尼康大主教改革了俄国东正教会的礼拜仪式。一些反对尼康和彼得改革,并与东正教决裂的俄国基督教徒被人们称为“旧礼仪派”。尼康改革的目的在于,确保俄国东正教的礼拜和祭祀礼仪与君士坦丁堡的希腊东正教廷一致。“旧礼仪派”拒绝执行改革措施,他们逐渐从原教会分离出去。1666年,尼康大主教的改革得到了议会的支持,自此教会分离运动愈演愈烈。在宗教迫害中幸存的旧礼仪派教徒组成了一个保守派民族主义团体,继续坚持自身信仰,直到20世纪。
  1551年,议会明文规定了俄国东正教大部分礼拜和祭祀仪式的流程。在议会召开的那次会议中,当时的首席神职人员宣布莫斯科为“第三罗马”(theThirdRome),即古罗马和古拜占庭(Byzantine)之后仍坚持信奉基督教义的国家。俄国神职人员坚持认为,希腊等其他东正教国家在祭祀和礼拜仪式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误解了正统教义。1625年至1650年,东正教会的许多成员都认为教会内部需要改革,以便去除礼拜和祭祀仪式中的不纯洁部分,以及其他干扰神职人员布道的因素。级别较低的神职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且收入微薄,因此不得不从事其他工作来维持家庭开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级别较高的神职人员拥有大量土地,积累了巨额财富。’
  俄国许多非宗教人士也支持改革。在这种局势之下,一种新式牧师应运而生。他们口才极佳,组织能力很强,坚信牧师的职责在于向现实世界传播纯正的东正教教义。他们同时相信,获得道德净化和改过自新的人能够帮助他们完成这一使命。他们的布道深受俄国民众欢迎,从而成为宗教改革的有力武器。改革家也十分重视他们的布道,将它放置在和传统宗教仪式同等重要的地位。尼康便是一名宗教改革者,1652年,他当选莫斯科大主教。
  1653年大斋期(Lent)期间,尼康大主教着手在俄国东正教廷内部改革礼拜仪式,希望能够起到净化东正教的作用,并促使东正教回归纯正的教义。同时,他认为有必要消除东正教会内部的教派差异。据此,他下令各教派的礼拜仪式统一参照希腊东正教廷。由于尼康大主教的权力不足以管辖其他教廷,因此使俄国东正教向其他教廷靠拢似乎更加可行。他改革了许多基本的礼拜仪式,甚至包括画十字时应当使用几根手指等细节问题。此外,他还主持修订了宗教文本,销毁旧的文书,用亲自勘定的新文书取而代之。
  尼康大主教的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轩然大波,包括神职人员和世俗人士的众多俄国人都备感震惊。他们将尼康大主教的做法视为另辟蹊径,而非回归传统。除此之外,尼康大主教没有采取传统的协商方式,而是直接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进改革。俄国各界人士普遍对他的这种做法感到失望,阿瓦库姆大祭司(ArChprlestAvvakum)”’便是反对派的言论领袖。尼康大主教下令将他和追随者逮捕,罢免官职后流放。经沙皇阿列克谢一世的批准,尼康大主教于1654年召开宗教议会,通过了宗教改革的提案。那些拒绝遵循新宗教仪式、拒不承认新宗教文本的教徒和世俗人士被统称为“旧礼仪派”。1658年,尼康大主教与阿列克谢决裂,之后他自愿选择了流放。旧礼仪教派深受鼓舞。在他流放的八年时间里,俄国东正教廷大主教的位置一直空缺。
  ……

前言/序言


《风云激荡的世纪:1689—1799》 引言:一个旧时代的黄昏与新时代的曙光 1689年至1799年,这一个世纪,是世界历史上最为剧烈和深刻的转型期之一。它并非以单一的爆炸性事件来定义,而是以一系列相互交织、互相影响的深刻变革来标记。这是一个“启蒙”之光开始驱散中世纪以来积淀的黑暗,旧有的君权神授观念受到理性与人权的挑战,全球商业网络初具规模,同时,战争的规模和烈度也空前提高的时代。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这个风云激荡的百年,考察政治、思想、经济、科技以及社会结构的全面重塑。 第一编:权力的重塑与观念的觉醒(1689—1750) 第一章:光荣革命与宪政的萌芽 1689年的英国《权利法案》不仅标志着英国政治史的一个里程碑,也为欧洲大陆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可供思考的范例。詹姆斯二世的被驱逐,确立了议会在国家主权中的核心地位,使得“君权有限”的概念不再是理论空谈,而是写入法律的现实。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一事件如何影响了后来的洛克等思想家,并讨论它在欧洲大陆的接受与抵制情况。 第二章:路易十四的遗产与“绝对君主制”的极限 在法国,路易十四的统治达到了波旁王朝的顶峰,凡尔赛宫的辉煌掩盖了国家财政的巨大压力。我们考察路易十四的军事扩张政策,特别是他晚年陷入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泥潭。这些耗费巨大的战争,如何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埋下了财政危机与民怨的种子?同时,我们将审视路易十四体制下官僚体系的运作与僵化。 第三章: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与赞助下的社会映照 此阶段的艺术风格,从宏大叙事的巴洛克向精致优雅的洛可可过渡,反映了欧洲贵族阶层在稳定时期对享乐主义和个人情感的关注。我们不仅分析贝里尼、巴赫等大师的作品,更关注艺术赞助体系如何巩固了教会和王室的文化霸权,以及新兴资产阶级如何在这一体系之外寻求新的艺术表达。 第四章:理性之光:启蒙运动的早期发展 启蒙运动并非突如其来,而是建立在科学革命(如牛顿体系)的基础之上。本章聚焦于启蒙的早期阵地——沙龙和咖啡馆。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如何系统性地提出了三权分立的理论?伏尔泰如何利用犀利的笔触攻击教会的蒙昧?我们将探讨这些思想如何开始渗透到贵族和新兴知识分子群体中。 第二编:全球冲突与经济的扩张(1750—1789) 第五章:七年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雏形 1756年至1763年的七年战争,是欧洲列强为争夺全球殖民霸权和欧洲大陆均势而进行的一场总体战。在北美(法国-印第安人战争)、印度和欧洲本土,英法之间的角力达到了白热化。我们将分析这场战争如何永久性地改变了北美和印度的地缘政治格局,并导致英国国债急剧膨胀,为后来的北美殖民地反抗埋下伏笔。 第六章:科学的实用化与工业的微光 尽管工业革命的全面爆发在稍后,但18世纪中后期,技术创新开始加速并渗透到生产领域。珍妮纺纱机的出现、蒸汽机初步应用、以及冶金技术的改进,如何改变了传统的作坊生产模式?同时,我们将考察农业革命在英国的进展,以及土地私有化如何为城市工业劳动力提供了来源。 第七章:专制主义的开明化尝试:腓特烈大帝与叶卡捷琳娜二世 面对启蒙思想的冲击,一些君主试图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巩固其统治。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如何实践“开明专制”,改革司法和教育体系?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在政治上仍是专制者,但在文化上她如何与启蒙思想家保持联系?这些改革的局限性何在? 第八章:跨大西洋的解放浪潮: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殖民地反抗宗主国的冲突,它是一场将启蒙思想付诸实践的伟大实验。我们将详细考察《独立宣言》中对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阐释,分析华盛顿的军事策略,以及邦联条例的脆弱性。更重要的是,探讨美国革命对欧洲旧制度的心理冲击。 第三编:革命的爆发与旧秩序的崩塌(1789—1799) 第九章: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财政的崩溃与社会矛盾的激化 路易十六时期,法国的财政危机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们分析旧制度下税收结构的不平等(教士和贵族免税,重担落在第三等级身上)、宫廷的奢靡以及对美国独立战争的援助如何耗尽了国库。三级会议的召开,如何不可逆转地将矛盾公开化? 第十章:自由、平等、博爱:革命的初始阶段(1789—1792) 攻占巴士底狱是象征性的开始,但真正的革命在于《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的颁布。本章将剖析这部文件的核心精神,以及君主立宪制的尝试如何被民众激进化的力量所超越。雅各宾派、吉伦特派等不同政治派别的形成与冲突,揭示了革命内部的多元与分裂。 第十一章:恐怖统治与革命的极端化(1793—1794) 在内外战争(反法同盟的干涉)的压力下,罗伯斯庇尔领导下的雅各宾派将国家推向了“恐怖统治”。断头台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我们将探讨恐怖统治的逻辑基础:如何以“美德”之名实施暴力,以及它最终如何反噬其自身的领导者。 第十二章:革命的余波与新秩序的酝酿(1795—1799) 热月政变标志着激进阶段的结束,督政府的建立试图在君主制残余和激进共和之间寻找平衡。然而,督政府的软弱、腐败和对军队的过度依赖,为其后的军事强人崛起创造了条件。最后,我们将聚焦于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的雾月政变,思考这一事件如何为接下来的欧洲历史定下基调。 结语:世纪的回响 1689年至1799年,是西方世界从巴洛克式的等级秩序转向现代民族国家、宪政理念与个人权利的历史性断裂。本书不仅关注首都的宫廷与议会,更着眼于工厂、咖啡馆和广阔殖民地的角力,展示了在一个世纪内,人类如何尝试用理性去丈量和改造世界,以及这种尝试所带来的荣耀与血腥。这个世纪的遗产,至今仍是理解我们今日世界的关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出色,仿佛一出精心编排的历史交响乐。开篇的铺陈沉稳有力,为后来的高潮蓄足了势能。特别是对国际均势的构建与瓦解的描述,逻辑链条清晰且引人入胜。作者对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评价,摆脱了脸谱化的英雄塑造,将其描绘成一个充满矛盾的、致力于国家效率的改革者,这种复杂性让我思考良久。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重大转折点时的笔法,总能让人感受到历史进程中那种不可逆转的巨大惯性,即便是个体努力,也终究要服从于更大的结构性力量。对于那些习惯于碎片化历史信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连贯而有深度的知识框架,它教会你如何将分散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认知体系,让人有种拨云见日般的畅快感。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跨度宏大,对18世纪欧洲文明的嬗变进行了细腻而深刻的剖析。作者的笔触犹如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开了启蒙运动的复杂肌理,展现了理性与激情的交织。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将哲学家们的抽象思辨与当时社会阶层的实际境遇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比如,书中对伏尔泰和卢梭思想差异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文本分析层面,更深入挖掘了这些思想在沙龙、咖啡馆乃至街头巷尾引起的实际震荡。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年代记,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性挣扎和时代精神的搏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亲历了那个思想风暴的年代,对“现代性”的诞生有了更具象的理解,那种知识分子在变革中的兴奋、迷茫与最终的决绝,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感到非常惊喜。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政治或军事史框架,而是大胆地将科学革命的成果和技术革新对社会结构的微小渗透也纳入考量,展现了那个时代全方位的转型。作者对于“进步”概念的反思尤其精妙,它提醒我们,即便是看似光辉灿烂的启蒙,也孕育了日后许多问题的种子。通读全书,我感到自己对“现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更具批判性的答案。书中对新兴资产阶级心态的捕捉,那种既渴望融入旧秩序又决心推翻它的矛盾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全新视角:历史不是线性的上升,而是在不断的冲突、妥协与重塑中艰难前行的过程。这本书绝对值得反复品味和深入研究。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既有学者式的严谨,又不乏文人式的优雅与犀利。它读起来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而非教科书。作者在描述宫廷的奢靡与底层民众的困苦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令人心悸。那些关于贵族生活琐事的描绘,生动得仿佛触手可及,但紧接着对饥荒和起义的描述,又立刻将读者拉回残酷的现实。这种冷峻与温情的交替,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和情感冲击力。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了解”历史,更是在“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与重量。它成功地让人意识到,那些历史人物并非教科书上的标签,而是活生生、会犯错、会挣扎的个体,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气势磅礴,却又不失对细节的精准捕捉。它成功地平衡了宏观历史脉络的梳理与微观个案的描摹。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财政革命和国家机器构建的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税制改革,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改革如何重塑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资本的积累如何成为日后军事扩张的坚实后盾。书中对巴洛克晚期艺术风格向古典主义过渡的分析,也极富洞察力,它不仅仅是艺术史的描述,更是对权力审美取向变化的解读。整体来看,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你看到制度、经济、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那种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并存的张力,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震撼。

评分

说不上是好书,但是作为对于欧洲这一时期重要事件的了解来说还是不错,难能可贵的是有一些原始文献颇有意思,感谢翻译过程中保留了参考文献。

评分

西方观点

评分

世界大历史:1689—1799 .给力!

评分

秦福小

评分

这种说法的由来比较复杂。历史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在西方史学史上,这一争论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古罗马帝国。第一个对这个问题进行辨析的,是当时的修辞学家、讽刺散文作家希腊裔罗马人卢基阿努斯(Loucianos,约120—180年左右。一说约125—192年。旧译琉善,现又据英译Lucian而译卢奇安)。卢基阿努斯以传统对话体写过约80篇杂论,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哲学、修辞学、宗教等命题,其中有一篇史学评论专论《论撰史》,“可以定位为西方史学史上第一篇史学理论专论”。[11-12]

评分

整个18世纪最吸引人的就是美国和法国的革命运动,两者虽间隔不久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走势和影响,看看顶级的历史学家如何评论它们。

评分

——《出版人周刊》

评分

★徐则臣的写作,已经充分显露了一个优秀小说家的能力和气象:他对充满差异的生活世界具有宽阔的认识能力,对这个时代的人心有贴切的体察;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具有充分精神和艺术准备的小说家,他对小说艺术怀有一种根植于传统的正派和大气的理解,这使他的小说具有朴茂、雅正的艺术品格。

评分

经典教科书丛!大历史观第一书!“世界大历史”系列丛书的第三本。时间跨度约为17世纪末期至18世纪末期(1689—1799)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