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统治者彼得大帝推进一系列改革,带领俄国步入欧洲强国之林。
不列颠厚积薄发,接连获得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借工业革命和农业革命确立经济优势,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强国。
奥地利王室绝嗣引发蝴蝶效应,英国获得加拿大,美国实现独立。
启蒙运动和现代保守主义对人类进行新一轮思想的洗礼。
法国陷入经济与外交困境。法国大革命爆发,震惊世界,对君主制和封建制度产生巨大冲击。
由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密歇根大学、华盛顿大学、多伦多大学等世界知名高等学府的54名历史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撰写述评,另有不计其数的历史研究者对书中所涉及史料进行考证和补充。
看懂世界现代文明发展轨迹的第一书。
常春藤大学及新常春藤大学新生推荐图书(历史社科类)、历史专业学生指定读物。
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美国国会图书馆年度推荐好书第一名。
历时20年的心血工程,针对作者授课过程中遇到的历史知识盲点一一点评;授课式语言风格,易读易懂,毫不艰涩。
《世界大历史:1689—1799》是“世界大历史”系列丛书的第三本。时间跨度约为17世纪末期至18世纪末期(1689—1799)。
经历了“动荡时期”,17世纪末,沙皇俄国终于在逐渐复苏中迎来了又一位传奇式的统治者——彼得大帝,他带领俄国人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进行了多项大刀阔斧的改革。俄国迅速崛起之时,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为了维持欧洲大陆的权力平衡,法国和奥地利之间爆发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欧洲其他国家亦纷纷卷入其中。18世纪百年内的商业扩张、奴隶贸易及向殖民地迁徙的爆炸式增长,将已经积累数个世纪的不列颠推向了帝国的巅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带来的和平未维持多久,奥地利哈布斯堡绝嗣以及欧洲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便让欧洲大陆战火重燃,英国获成为最大赢家,获得加拿大地区;战争造成的经济危机为法国大革命埋下伏笔;俄国和普鲁士一跃成为欧洲大国。
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带来的新思想不断涌现,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族等思想深入人心,为人类近现代一系列改革和争取自由的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受荷兰先进耕作技术的启发,英国农学家研发了大量农业新技术,英国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人口大量增长,推进了英国工业化的进程。七年战争结束后,美洲殖民地的人民不满乔治三世的新经济政策,矛盾迅速激化,1775年,美国革命爆发,经过长达二十年的努力,美国终于实现了国家的独立。18世纪60年代,库克船长三次的远航,开始了欧洲人对南太平洋岛屿的殖民,全球贸易的触角延伸至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夏威夷群岛。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以及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标志着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人类进入第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18世纪后半叶,在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中,亚当·斯密和埃德蒙·伯克脱颖而出,分别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缔造了现代保守主义,其理论影响延续至今。贯穿于整个18世纪的大西洋黑奴贸易终于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愤怒,在废奴主义者的不懈努力下,残忍的黑奴贸易终于在18世纪末退出历史舞台。
1789年,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国内矛盾终于激化,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及其王后被推上断头台,法国君主制土崩瓦解。虽然充满血腥和恐怖,这次革命对法国、对欧洲以及对整个世界,都是一次振聋发聩的冲击。也正是在这次革命中,法国历史上最具魅力、广受崇拜的拿破仑·波拿巴脱颖而出,在他的领导下,法国即将步入一个不平凡的时代。
丛书简介
要想理解当今世界,我们需要了解历史,包括古代史与近现代史。但我们所“了解”的,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
地理大发现时代对当今的社会结构和民族有何影响?活字印刷的发展是如何为现今的社交媒体铺平道路的?为什么宗教改革对理解当今的宗教争端至关重要?通过介绍世界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这套书将为读者回答这些问题。
这套书共五册,涵盖的时期从文艺复兴一直到当代。每一册专门介绍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介绍这一时期内改变世界的大事件。每一章包括如下内容:概述,按时间顺序介绍历史事件;专家点评,深入解读历史事件的意义;之后是关于该事件的第手一文献资料,诸如当事人的日记或政府文件。这套书能使读者了解历史事件,并认识其时代背景,从而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它们的起因、后果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出色,仿佛一出精心编排的历史交响乐。开篇的铺陈沉稳有力,为后来的高潮蓄足了势能。特别是对国际均势的构建与瓦解的描述,逻辑链条清晰且引人入胜。作者对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评价,摆脱了脸谱化的英雄塑造,将其描绘成一个充满矛盾的、致力于国家效率的改革者,这种复杂性让我思考良久。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重大转折点时的笔法,总能让人感受到历史进程中那种不可逆转的巨大惯性,即便是个体努力,也终究要服从于更大的结构性力量。对于那些习惯于碎片化历史信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连贯而有深度的知识框架,它教会你如何将分散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认知体系,让人有种拨云见日般的畅快感。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跨度宏大,对18世纪欧洲文明的嬗变进行了细腻而深刻的剖析。作者的笔触犹如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开了启蒙运动的复杂肌理,展现了理性与激情的交织。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将哲学家们的抽象思辨与当时社会阶层的实际境遇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比如,书中对伏尔泰和卢梭思想差异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文本分析层面,更深入挖掘了这些思想在沙龙、咖啡馆乃至街头巷尾引起的实际震荡。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年代记,而是充满了鲜活的人性挣扎和时代精神的搏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亲历了那个思想风暴的年代,对“现代性”的诞生有了更具象的理解,那种知识分子在变革中的兴奋、迷茫与最终的决绝,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坦率地说,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感到非常惊喜。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政治或军事史框架,而是大胆地将科学革命的成果和技术革新对社会结构的微小渗透也纳入考量,展现了那个时代全方位的转型。作者对于“进步”概念的反思尤其精妙,它提醒我们,即便是看似光辉灿烂的启蒙,也孕育了日后许多问题的种子。通读全书,我感到自己对“现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更具批判性的答案。书中对新兴资产阶级心态的捕捉,那种既渴望融入旧秩序又决心推翻它的矛盾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全新视角:历史不是线性的上升,而是在不断的冲突、妥协与重塑中艰难前行的过程。这本书绝对值得反复品味和深入研究。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既有学者式的严谨,又不乏文人式的优雅与犀利。它读起来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文学作品,而非教科书。作者在描述宫廷的奢靡与底层民众的困苦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令人心悸。那些关于贵族生活琐事的描绘,生动得仿佛触手可及,但紧接着对饥荒和起义的描述,又立刻将读者拉回残酷的现实。这种冷峻与温情的交替,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和情感冲击力。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了解”历史,更是在“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与重量。它成功地让人意识到,那些历史人物并非教科书上的标签,而是活生生、会犯错、会挣扎的个体,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气势磅礴,却又不失对细节的精准捕捉。它成功地平衡了宏观历史脉络的梳理与微观个案的描摹。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财政革命和国家机器构建的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税制改革,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改革如何重塑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资本的积累如何成为日后军事扩张的坚实后盾。书中对巴洛克晚期艺术风格向古典主义过渡的分析,也极富洞察力,它不仅仅是艺术史的描述,更是对权力审美取向变化的解读。整体来看,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你看到制度、经济、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那种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并存的张力,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震撼。
评分说不上是好书,但是作为对于欧洲这一时期重要事件的了解来说还是不错,难能可贵的是有一些原始文献颇有意思,感谢翻译过程中保留了参考文献。
评分西方观点
评分世界大历史:1689—1799 .给力!
评分秦福小
评分这种说法的由来比较复杂。历史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在西方史学史上,这一争论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古罗马帝国。第一个对这个问题进行辨析的,是当时的修辞学家、讽刺散文作家希腊裔罗马人卢基阿努斯(Loucianos,约120—180年左右。一说约125—192年。旧译琉善,现又据英译Lucian而译卢奇安)。卢基阿努斯以传统对话体写过约80篇杂论,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哲学、修辞学、宗教等命题,其中有一篇史学评论专论《论撰史》,“可以定位为西方史学史上第一篇史学理论专论”。[11-12]
评分整个18世纪最吸引人的就是美国和法国的革命运动,两者虽间隔不久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走势和影响,看看顶级的历史学家如何评论它们。
评分——《出版人周刊》
评分★徐则臣的写作,已经充分显露了一个优秀小说家的能力和气象:他对充满差异的生活世界具有宽阔的认识能力,对这个时代的人心有贴切的体察;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具有充分精神和艺术准备的小说家,他对小说艺术怀有一种根植于传统的正派和大气的理解,这使他的小说具有朴茂、雅正的艺术品格。
评分经典教科书丛!大历史观第一书!“世界大历史”系列丛书的第三本。时间跨度约为17世纪末期至18世纪末期(1689—1799)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