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斯庇尔与法国大革命 [Fatal Purity:Robespierr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罗伯斯庇尔与法国大革命 [Fatal Purity:Robespierr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露丝·斯科尔 著,张雅楠 译
图书标签:
  • 罗伯斯庇尔
  • 法国大革命
  • 法国历史
  • 政治史
  • 传记
  • 革命
  • 恐怖统治
  • 18世纪
  • 欧洲历史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96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3821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Fatal Purity:Robespierr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罗伯斯庇尔与法国大革命》写到,罗伯斯庇尔作为法国伟大的的政治家和革命家,是大革命时期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之一,也是大革命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罗伯斯庇尔与法国大革命》对罗伯斯庇尔这样一位资产阶级革命领袖作了翔实的描述和分析,很值得玩味、深研。长久以来,罗伯斯庇尔是被当作一种人物类型,一种符号。他是最早的职业革命家,有极大的示范效应。

内容简介

  从文雅柔弱的知识青年成长为血雨腥风的革命领袖终于在36岁时走上断头台——马克西米利安罗伯斯庇尔的一生令人感慨,令人恐惧,更令人反省。他是卢梭最坚定的信徒,一个热衷改造人类社会的理想主义者。他按照一种原理去设计一个理想天国,不遗余力不择手段去实现它,甚至不惜疯狂杀戮。他口才出众,风度翩翩,万人倾慕;他无比真诚高尚,是不可收买的革命者;他崇高伟大,具备难以企及的美德。但,他手上沾满鲜血,除了演说煽动,断头台就是他最得心应手的实现理想的工具。一个羞涩的年轻律师如何变成了暴力恐怖的化身?理想、自负、盲从、狂热不会实现纯粹的理想国,最终只能是白骨累累。

作者简介

  露丝·斯科尔(Ruth Scurr),1971年生,曾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求学,获剑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现在剑桥大学讲授政治学和历史学课程。她还是一位出色的文化批评家,是《纽约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副刊》撰稿人。本书一经出版即得到知识界关注,引起热烈反响。
 

精彩书评

  ★露丝·斯科尔笔下的罗伯斯庇尔和法国大革命,正如同昆汀·贝尔笔下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布鲁姆斯伯里:她对罗伯斯庇尔的一生及其时代都有透彻的了解。本书是一部带有学术性的政治文学作品,是关于一个弥漫着野心和骄傲、充斥着激进的幻想和恐怖的变化,摧枯拉朽同时推崇英雄主义的时代的传记。
  ——柯瑞·罗宾,著有《我们心底的怕:一种政治观念史》

  ★谨慎、稳重,在各方面都做得极好。这将是你读到的最平和、情绪化文字最少的法国大革命史。
  ——希拉里·曼特尔,《伦敦书评》

  ★这是露丝·斯科尔首次尝试写作的一本传记,她做到了“既无偏袒奉承,也无夸张的敌意”,很出色地揭示了传主及其时代的复杂性。
  ——《出版者周刊》

目录


导论
第一部大革命前夕(1758—1788)
第一章阿腊斯的孩子
第二章律师诗人回家了
第二部大革命爆发(1788—1789)
第三章阿腊斯参选
第四章叱咤凡尔赛
第三部重建法国(1789—1791)
第五章巴黎的国民议会
第六章立宪
第四部宪法失败(1791—1792)
第七章战争
第八章国王的审判
第五部恐怖时期(1793—1794)
第九章与暴力的协定
第十章罗伯斯庇尔的血色夏日
尾声
年表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跋(汪宇)

精彩书摘

  罗伯斯庇尔的故事始于法国北部阿图瓦省一个叫做阿腊斯的小城。几个世纪以来,这个介于法国和荷兰之间的城市曾几度易手,最终在1659年确定归属于法兰西王朝。之后,阿腊斯城墙高筑,成为了阿图瓦省宗教及司法的中心,开始了一段颇为平静的历史。阿腊斯有“百顶之城”的称号,因为无数来自周边旷野或是碎石马路的参观者远远地便可看到这里高耸的哥特式钟楼、天主教堂、僧院、11个教区教堂、20多个男修道院及女修道院,无数收容所、礼拜堂以及慈善机构。保守的虔诚氛围伴着熏香的味道弥漫在窄窄的鹅卵石街道上空,两万多男女老少日复一日地恪守着自己的职责,表达内心的忠诚与敬仰。
  罗伯斯庇尔生于1758年,刚好是阿腊斯经济腾飞的时候:人们开始着手连通克兰松河两岸,以促进东西城的交通往来。有人雄心勃勃地提出规划:清理河水——那已经成了疾病的传染源,然后在河水流人的地方或是建起水坝,或是筑起桥梁。另外还有人提议重建那座建于公元687年的天主堂,同时修整一直以来名高权重且收入丰厚的圣一瓦斯特教堂,以激发法国贵族的年轻后裔担任阿腊斯主教的兴趣。富有的投资者在那些崭新的公共建筑周边建起了住宅楼,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地价日益攀升。每周三和周六,城里人会格外多。大家都想在每周两次的集市上买些当地的特产:麻、亚麻、羊毛、肥皂、蕾丝、瓷器——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谷物。
  谷物交易是当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很久以前,阿腊斯的财富源自美丽的挂毯和欧洲中世纪的古堡。不过那些挂毯虽因哈姆雷特一剑刺向毯子后面的奸佞小人而留名后世,却也再不是18世纪阿腊斯经济的支柱。当地的地主——其中一大部分都是贵族——因为出租耕地而财源滚滚。他们的新房子外挂着成捆的玉米,以显示其财富的源头。这些收入丰厚的地主也为阿腊斯带来了乐观的氛围和美好的市容。此外,那时阿腊斯与巴黎之间的通信也只需要一天的时间。
  然而,隐藏在这一切繁荣背后的是一个繁杂的特权体系:上层阶级的生活倚靠整个区域的支持;将最繁重的税赋负担加于最无力承受的人身上;为制造业与商业制定守旧的规条加以限制;封建主义制度沉重地压迫着农民。与阿腊斯的经济发展并生的是犯罪率的突飞猛进。城市的三座监狱人满为患,街道上乞丐成群,四处可见守卫军押解歹徒与妓女出城到里尔的劳改所去。
  德·罗伯斯庇尔家族在阿图瓦省至少已生活了三个世纪之久,广受尊重,却非贵族。。他们没有耕地,所以也未能从阿腊斯繁荣的经济中分一杯羹。罗氏家族获得过纹章(可见于1462年的文件),可其家族姓氏中“德”字也只能证明他们不是手工劳动者。有较早记录曾提及罗伯特·德·罗伯斯庇尔于15世纪中期在贝休恩担任过司法人员。16世纪时,另一位同样生活在贝休恩的罗伯特·德·罗伯斯庇尔则是一名售货员和菜贩子。他的重孙在卡尔万斯做过书记员和律师,此后罗氏家族的主要成员便一直生活在那里,直至第一位马克西米利安·德·罗伯斯庇尔(我们这位革命家的祖父)移居阿腊斯做律师。为了自我的发展,他精明地选择了一位旅馆主的女儿做太太,并通过她得到了城里的房产。
  ……

前言/序言

  亲爱的克罗克
  我希望你能够严肃思考一下那段恐怖统治时期的历史。我并非指一段浮夸的哲学历史,而是一段混合了人物生平、社会史实甚至闲言蜚语的篇章,一部最贴合那些演员人生轨迹的日志。……
  你永久的朋友
  罗伯特·皮尔(1835)收到这封来自相识多年的好友、曾经的保守党首相罗伯特·皮尔先生的来信之后,约翰·威尔森·克罗克便立刻收拾起行囊。此次去海边工作,这位著名文人和政治记者竟是撇下了今日在大英图书馆里享受着无上荣光的法国大革命典藏,而只带了一份恐怖统治。时期被判死刑者的名单。伴着海浪在岸边敲击的韵律,他的眼睛掠过那行行冷硬的文字。
  22名贫困妇女,很多是寡妇,犯有传播“狂热分子、贵族、牧师及其他英国密探之想法”罪,被送上断头台。
  9名列兵,犯有“采取用别针刺伤自己双眼的怯懦伎俩而无法携带武器”罪,被送上断头台。
  让·巴蒂斯特·亨利,18岁,高级裁缝,犯有“砍倒自由之树”罪,被送上断头台。
  亨丽埃塔·弗兰西丝·德·马博福,55岁,犯有“期待奥地利和普鲁士军队入侵巴黎及为其囤粮”罪,被送上断头台。
  詹姆斯·杜申,60岁.曾经为仆,后为中间商;约翰·索瓦,34岁,工坊工人;弗兰西丝·鲁瓦兹利尔,47岁,女帽工;梅兰妮·坎诺斯,21岁,女帽工;玛丽·玛德琳·薇洛勒,25岁,美发师,皆犯有非法写作罪,被送上断头台。
  吉纳维芙·古梵,77岁,女裁缝,犯有“自革命伊始策划各种阴谋”罪,被送上断头台。
  弗兰西斯·伯特兰,37岁,犯有“生产毒害公民健康的腐臭葡萄酒”罪,被送上断头台。
  玛丽·安吉丽卡·布莱桑,另一名裁缝,犯有宣称“于国无益”罪,被送上断头台。
  度假期间,克罗克潜心阅读了那份包含了自1793年3月10日起至1794年7月27日马克西米利安·罗伯斯庇尔倒台这段时间内几千名受害者的名单,以及巴黎革命法庭扣在他们头顶上的可疑罪名。他得到了一组冰冷慑人的统计数字:罗伯斯庇尔生命的最后5个月内,也就是他奋力捍卫自己对法国及大革命的无上权威的那段时间里,有2217名公民在巴黎被送上了断头台;可是,在他恐怖统治时期的前11个月内,也仅有399名公民被判处死刑。根据这一统计,克罗克得出了以下结论:死刑的执行数量是随着罗伯斯庇尔本人影响力的扩大而增长的。在他最终成功地消灭掉对手之后,死刑的比例便出现了极大幅度的提升。克罗克惊骇地回忆道:“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成千上万曾经目睹其全过程的人至今依然健在,可这一切却还是那样不可置信,60名受害者分批(法语应该叫做fournees——多么熟悉的词语啊)于同一个清晨在同一法庭受审,然后再在同一日下午走上同一座绞刑架。”
  虽然皮尔期盼他的朋友能为法国大革命写一本简明易懂的畅销书,克罗克却未遂其愿。1835年度假归来后,他在《季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叙述了自己在海边的沉思。在文章中,他抛出了罗伯斯庇尔遗留给后世传记作家们的巨大难题:“包裹他人生末年的血色迷雾放大了他的形骸,却遮蔽了他的特征。”如阿拉伯神话中的神怪,仿佛出于无处,却突然膨胀为巨大的力量,又转瞬间消逝于无形,留下的唯有无尽的恐怖。
雅各宾的遗产:革命的激进化与现代政治的诞生 本书深入探究了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这一宏大历史进程中的关键阶段,聚焦于政治思想的剧烈演变、社会阶层的重组,以及革命理想如何一步步走向极端化的复杂历程。这不是一部关注特定人物生平的传记,而是对一场颠覆性社会实验的政治哲学和社会结构层面的剖析。 我们将考察“启蒙”思想在付诸实践过程中所遭遇的结构性阻力与内在矛盾。洛克、卢梭等思想家构建的理性共和国的蓝图,在面对贵族阶层的既得利益、天主教会的传统权威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诉求时,是如何被不断修正、扭曲,并最终蜕变为一种更具强制性的政治实践。 第一部分:旧制度的瓦解与新共同体的构建 我们首先回顾旧制度(Ancien Régime)在财政危机和思想动员下的崩溃。重点分析“第三等级”的内部异质性——从富裕的律师、商贾到城市的手工业者和农民,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大革命初期的立法尝试,如《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旨在确立普世性的权利基础。然而,这种普世性如何被迅速地政治化、地方化,并成为排斥异见的工具,是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 革命政府的建立,本质上是一场对主权来源的重新定义。权力从君主的神授性转移到“人民”这一抽象集合体手中。本书详细梳理了国民议会、制宪会议以及随后的立法议会中,不同派系(如斐扬派、吉伦特派)之间的辩论和妥协。这些辩论不仅仅是关于税收或领土边界,更是关于“什么是公民?”以及“谁有权代表国家?”的根本性哲学争端。我们着重分析了早期共和主义者如何试图通过建立公民仪式、世俗化国家机构,来彻底清除封建残余和宗教影响,构建一个基于理性而非血缘或信仰的政治共同体。 第二部分:战争、恐慌与政治极化 外部威胁(欧洲君主国的干预)与内部动荡(保王党叛乱、地区分裂主义)是推动革命激进化的两大外部推力。本书剖析了“防御性革命”的概念如何被用来合理化非常规措施。当共和国被置于“存亡危机”之下时,法律的确定性开始让位于政治的必要性。 我们细致考察了雅各宾俱乐部从一个松散的政治沙龙如何演变为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具有近乎宗教般热情的政治机器。这部分内容着重于信息传播机制的演变:报纸、小册子以及公共演讲(特别是俱乐部的会议)如何塑造了公众舆论,并催生出一种“纯洁性”的政治道德观。在这种道德观中,对革命事业的绝对忠诚,逐渐压倒了对个体权利的尊重。 我们会审视“革命法庭”的建立过程,将其视为司法权与行政权相互渗透的产物。这一时期的法律不再仅仅是保护个人不受国家侵犯的工具,而是被重新定义为维护“集体美德”的武器。我们分析了中央集权在战争时期的强化,以及地方政府(如革命委员会)如何被赋予极大的权力来执行中央的清算任务。 第三部分:美德的暴政与热月果实的酝酿 革命进入“恐怖时期”,不再是偶然的暴力爆发,而是一种系统性的政治方法论。本书将“恐怖”置于政治理论的框架下进行审视:它是如何被辩护为实现“美德共和国”的必要手段?我们考察了那些试图为这种高压统治提供理论基础的政治思想,特别是关于“公开的自由”与“隐秘的敌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我们对1793年至1794年间政治清洗的特点进行了细致描摹。清洗的目标群体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保王党和叛乱者,扩展到革命阵营内部的“不纯洁者”——无论是过于温和的吉伦特派,还是主张更进一步激进化的“左翼”(如埃贝尔派)。这种持续的自我净化机制,最终使得任何人都无法保证自身的安全,因为政治忠诚的标准是流动的、由当权者定义的。 最后,本书探讨了“热月政变”的必然性。这种基于集体精神紧张和对无休止的清算的恐惧而产生的政变,标志着一种政治风格的终结——即由绝对的意识形态驱动的、拒绝妥协的统治。热月党人并非推翻了革命的成果,而是推翻了用以维持革命形态的极端手段。他们寻求建立一种更注重稳定、更实用主义的政府结构,这为随后的督政府乃至拿破仑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本书的结论在于,法国大革命的这一激进阶段,不仅是欧洲政治版图的重塑,更是现代政治文化中“激进主义”、“意识形态纯洁性”与“国家权力”之间复杂张力的经典模型。它揭示了当“人民的意志”被绝对化和非人性化时,自由的理想如何异化为一种无所不包的强制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予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历史必然性”这一概念的颠覆。它没有将大革命视为一个不可阻挡的、由经济或社会矛盾决定的洪流,而是不断强调个体选择、偶然的失误以及意识形态的僵化是如何将事情引向不可挽回的深渊。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关键决策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确度,仿佛能看到每一个关键人物在面临十字路口时的内心挣扎——他们真的相信自己是唯一的救赎者吗?这种对“动机”的深度挖掘,使得书中的人物不再是扁平化的历史符号,而是充满了矛盾和挣扎的复杂个体。全书的论证逻辑链条极为坚固,层层递进,让你从心底里佩服作者构建历史图景的宏伟结构。它迫使你思考,在一个看似理性的社会改革中,非理性的狂热是如何被巧妙地包装并合法化的。

评分

这本关于大革命的论述简直是一场思维的马拉松,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将我们猛地抛入了那个风暴肆虐的年代。它没有试图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历史漫步,而是要求读者屏住呼吸,直面权力最原始、最狂热的形态。我尤其欣赏它对“美德”与“恐怖”之间那种病态共生关系的剖析,那种将崇高理想和血腥现实揉捏在一起的叙事方式,让人不得不去重新审视人类社会结构中那些最脆弱的环节。读罢全书,你不会感到满足,反而会被一种挥之不去的疑虑所萦绕——我们今天所珍视的那些进步,是否依然潜藏着同样的、走向极端的那种原始冲动?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拒绝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历史的重担推到了读者的肩上,迫使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诘问。它不是一本用来“学习”历史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面高倍放大镜,照亮了人类集体心理中最幽暗的角落,其影响力持久而深刻。

评分

初读时,我以为自己是在阅读一部关于政治哲学的著作,但随着篇幅的深入,我意识到这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观察报告。作者对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对话、信函和私人记录的引用,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细致程度,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些烟雾缭绕的密室之中,窃听着决定数万人命运的低语。这种对细节的痴迷,非但没有让叙事变得拖沓,反而增强了历史的颗粒感和真实感,仿佛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僵硬的日期和事件,而是由活生生的人的恐惧、野心和误判所构筑的。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极其古典且严谨的,每一个句子的结构都充满了力量,绝不容许任何浮夸或轻佻的词藻。它真正做到了用冷静的笔触,描绘出最炽热、最疯狂的时代火焰,这是一种极高的写作技巧的体现。

评分

我必须承认,阅读体验是极其具有侵入性的,它仿佛强行拉着我的手,走进了巴黎那些堆满锯末和鲜血的街道。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时而如冰川般缓慢而沉重地推进,细致入微地勾勒出政治机器的每一个齿轮如何咬合、如何最终失控;时而又像突发的闪电,用极其精炼的语言爆发出一连串震撼人心的论断,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瞬间抽丝剥茧。我很少看到有哪部作品能将一个核心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宏大历史背景描绘得如此丝丝入扣,那种“理想主义者在权力祭坛上自我献祭”的悲剧感,几乎要穿透纸面。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种氛围,一种无可逃避的宿命感,让你在阅读过程中既感到无比的振奋,又时刻心惊胆战,生怕历史的幽灵再次现身。这是一部对“革命”二字进行了彻底解构和重塑的力作,其洞察力令人叹服。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感受,我会选择“震撼”。它在结构上采取了一种独特的“回溯与前瞻”的交织手法,使得读者在理解某一事件的起因时,已经被导向了它不可避免的终局。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戏剧张力,你明知悲剧即将来临,却又无力阻止历史车轮的碾压。这本书对权力符号的分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清晰地展示了当一个政治实体将自身等同于“真理”时,会产生何等可怕的排他性和毁灭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第一手资料时所保持的那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既不过分亲密以至于情感泛滥,也不过于疏远以至于失去人性的温度。这本书读完后,会对“激进变革”这一概念产生一种近乎本能的警惕,它不只是一部历史书,更是一份对现代政治潜能的深刻预警书。

评分

正在研究法国大革命,集中搜集

评分

罗伯斯庇尔作为法国伟大的的政治家和革命家,是大革命时期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之一,也是大革命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了解下

评分

京东送货非常快。包装完好,书籍内页还有胶纸插图。

评分

好书

评分

机处在这一百八十余年的时间里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对清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一个军情传递和处理机构能逐步蜕变为无所不包的政治决策机构,甚至于公然侵夺内阁的权力并取而代之,军机处堪称中国古代数千年政治史中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评分

还比较详细

评分

经典书籍收藏

评分

应该不错,反思反思。

评分

基本是对历史事件的回放,没有多大思想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