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列傳·藍色》為法國曆史學傢米歇爾·帕斯圖羅色彩係列作品第一部。在歐洲社會中,藍色成就瞭一部徹底反轉的曆史:對於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來說,藍色是野蠻的顔色,價值不足一提。而在今天,藍色成為人們更鍾愛的顔色。作者嚮讀者展示瞭古典社會對藍色的漠視,最終瞭藍色色調在中世紀和近代的逐漸崛起與升值,並突齣強調瞭12—18世紀美學、道德及宗教範疇內與藍色相關聯的問題。
米歇爾·帕斯圖羅(Michel Pastoureau),1947年齣生。曆史學傢,在法國高等研究應用學院(l’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études)擔任研究員,專門研究色彩、圖畫、紋章和動物的曆史。自1982年起,他也在該校擔任西方符號曆史學教授。發錶瞭大量著作,其中一部分被翻譯成三十多國語言。
“這本美麗的圖文書文筆好,見識廣,為藝術的社會史研究做齣瞭重要的貢獻。”
——CHOICE
“……一次既博學又愉快的美味享受。”
——Livres
導言 顔色與曆史學傢 ...1
1. 隱秘的顔色
起源至12世紀 ...001
白色與它的兩個反色 ...003
染藍:菘藍與靛藍 ...006
用藍色作畫:青金石與石青 ...011
古希臘人與古羅馬人看得見藍色嗎? ...016
彩虹中沒有藍色? ...022
中世紀前期:對藍色的緘默 ...027
禮拜儀式顔色的誕生 ...031
熱愛顔色的高級教士
與患有顔色恐懼癥的高級教士 ...037
2. 全新的顔色
11—14世紀 ...045
聖母馬利亞的角色 ...047
紋章的見證 ...055
從法國國王到亞瑟王:
藍色在皇室中的齣現 ...061
染藍:菘藍與歐洲菘藍 ...065
紅色洗染商和藍色洗染商 ...068
混雜的禁忌與媒染 ...076
洗染方法手冊 ...079
全新的顔色秩序 ...084
3. 道德的顔色
15—17世紀 ...089
限製奢侈法與服裝法 ...091
閤規的顔色與被禁的顔色 ...095
從流行的黑色到道德的藍色 ...103
宗教改革與顔色:禮拜 ...108
宗教改革與顔色:藝術 ...113
宗教改革與顔色:服飾 ...118
畫傢的調色闆 ...124
顔色的新格局和新分類 ...130
4. 鍾愛的顔色
18—20世紀 ...135
藍色對藍色:菘藍與靛藍之爭 ...137
全新顔料:普魯士藍 ...144
浪漫主義藍色:從維特的衣著到
“布魯斯”的節奏 ...151
法國的藍色:從紋章到帽徽 ...159
法國的藍色:從帽徽到國旗 ...166
政治和軍事上的藍色的誕生 ...178
最常穿著的顔色:從製服到牛仔褲 ...184
最鍾愛的顔色 ...194
結論 今日的藍色:一個中性的顔色? ...205
注釋 ...209
導言 顔色與曆史學傢
顔色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更是一個復雜的文化建築,它不服從於任何一概而論的總結,抑或任何分析。它引發齣眾多難題。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鮮有以顔色為主題的嚴肅專著,而從曆史視角對其進行謹慎而專門的研究的書籍則更為少見。相反,許多作傢傾嚮於玩弄時間與空間概念,追尋顔色背後那些所謂的普遍事實或典型現象。然而對曆史學傢來說,這些都是子虛烏有。顔色首先是一個社會現實。顔色中不存在一個跨文化標準,盡管有些書籍依據神經生物學的理論勸說我們相信這一點,這些書錯誤地解讀瞭該學科,更糟糕的是陷入瞭晦澀的心理學垃圾怪圈。遺憾的是,圍繞顔色這一主題的圖書市場上充斥瞭這類有害的書籍。
曆史學傢對這一局麵多少負有一定責任,因為他們極少談及顔色。不過他們沉默的背後有不同的原因,這些原因本身就是曆史文獻。本質上是因為,他們想把顔色視為一個完全獨門獨類的曆史物品會遭遇多重睏難。這些睏難主要來自三方麵。
第一方麵是文獻層麵的:我們看到的顔色是曆史傳遞給我們的,呈現瞭時間的塑造結果,而非其本來的麵貌;此外,我們看到的顔色是在光綫作用下的顔色,通常與之前的社會所瞭解的顔色毫無關係;最後,在最近的幾十年裏,我們已經習慣通過黑白攝影研究曆史上的圖片與物品。盡管有彩色照片的普及,我們的思維模式本身似乎依然多多少少固化在黑白的世界裏。
第二方麵是方法論層麵的:在顔色的問題上,曆史學傢要同時麵對以下問題:物理、化學、材料、技術,以及肖像學、意識形態、象徵學和符號學。如何為這些問題分類?應該以何種順序提齣閤適的問題?如何確立研究彩色圖像與物品的分析標準?尚未有任何研究人員、團隊或方案可以解決這些難題,各方都傾嚮於在有關顔色的繁雜的數據與問題中挑選那些符閤其當下的論證的方麵,反過來,則將所有不符閤的地方都擱置在一邊。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工作方法。尤其是對於史料,我們經常被誘惑著為物品和圖像附著上文本帶給我們的信息,而正確的方法—至少在分析的第一階段,是學習史前學傢(他們沒有掌握任何文本,但需要分析壁畫):通過研究如頻率與稀缺,排列與分布,高與低、左與右、前與後、中央與周邊的關係等事物,從這些圖像和物品本身提取意義、邏輯和係統。簡而言之,就是通過進行內部結構研究,開啓對圖像或物品顔色的全麵研究(這並不意味著研究應該止步於此)。
第三方麵是認識論層麵的:我們不可能把現今對顔色的定義、概念和分類原樣投射到曆史上産生的圖像、遺跡和物品上。它們有彆於之前的社會(也可能與明日的社會不同……)。混淆年代的錯誤危險從文獻的每一個角落襲嚮曆史學傢—藝術史學傢尤甚。當我們討論顔色以及它的定義和分類時,則愈加有這種危險。請不要忘記,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間裏,黑色與白色都被視為自成一體的顔色;17世紀之前人們並不知道光譜與顔色的光譜排列順序;也是在17世紀,原色與補色之間的關聯纔慢慢地浮齣水麵,並直到19世紀纔真正為民眾所接受;暖色與冷色的對比完全是約定俗成的,在不同時代(例如在中世紀,藍色是暖色)和不同社會中有不同界定。光譜、色輪、原色的概念、並置對比法則、視網膜錐體與杆狀體的區彆,這些並非自古流傳的真理,而是在曆史的演進過程中逐步獲得的知識。我們不能牽強附會。
在之前的著作中,我好幾次停留在這些認識論、方法論和文獻層麵的問題上,在這本書裏我不希望駐足於此。1盡管本書必定提及某些問題,但並不會用所有篇幅討論這些問題。同樣,本書也不會專門論述圖像或藝術作品對色彩史的貢獻,這段曆史在許多方麵還有待考證。相反,本書希望根據各式各樣的文獻,以多重視角觀察色彩史,並說明其不僅限於藝術範疇。大部分對色彩的曆史問題進行研究的著作都錯誤地把視野限定在圖像或藝術範疇,或是科學範疇。2真正的重點事實上在彆處。
此外,色彩史說到底也隻能是一部社會史。對曆史學傢來說—如同社會學傢或人類學傢看待其他問題—顔色首先是一個社會現實。是社會“創造”瞭顔色,為顔色賦予瞭定義與含義,確立瞭它的法規與價值,為其提供用處,決定其利害。不是藝術傢或學者,更不是人類的生物器官或大自然的景緻。顔色的問題首先是並永遠是社會問題,因為人類並非離群索居,而是生活在社會之中。如果沒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會陷入狹隘的神經生物學理論或是危險的唯科學主義,所有試圖構建色彩史的努力也將付諸東流。
為完成這項工作,曆史學傢要肩負雙重任務。一方麵,他必須試著發現在我們之前的社會裏顔色所處的環境,以及組成這個環境的所有要素:命名的詞匯與行為,顔料化學以及染色技術,服飾體係以及服飾暗含的規章,顔色在日常生活和物質文化中占據的地位,官方頒布的法規,宗教人士的教化,科學人士的思辨,藝術人士的創造。可供調查和思考的場地從不匱乏,也提齣瞭多種多樣的問題。另一方麵,曆史學傢應聚焦某個特定的文化,從語言的曆時性齣發,對所有在曆史上可以觀察到的、對顔色的各個方麵産生影響的要素進行研究,包括其應用、規章、體係以及變遷、消失、創新或融閤。與人們普遍的看法相反,這個任務可能比前一個更睏難。
在進行這兩項工作時,需要對所有文獻存疑:顔色從本質上說是一個跨文獻、跨學科的領域。但這其中有些學科相較其他領域取得瞭更為豐碩的成果。詞匯方麵亦同理:在世界各地,詞語的曆史都為我們瞭解過去提供瞭大量相關的信息。在顔色的領域,詞語的曆史強調說明,在任何社會中,其首要功能就是分類、標記、聲明、關聯或反對。在染料、織物、服飾領域亦然且尤甚。因為正是在這些領域中,化學、技術、材料和專業問題與社會學、意識形態、象徵學和符號學的問題進行瞭最親密的碰撞。在中世紀史研究者看來,染料、織物和服飾能比彩繪玻璃窗、壁畫或油畫闆乃至彩飾字母本身(當然其與各種文獻有緊密的聯係)帶來更為堅實、更為廣泛和更具關聯的文獻材料。
本書不局限於研究中世紀,遠不止此。但本書並無意構建一部真正的西方社會色彩史,而隻希望做幾項起步工作。為此,本書從藍色入手,講述其從新石器時代到20世紀的曆史。藍色的曆史的確涉及一個曆史演變的問題:對於古典時代的人來說,這個顔色微不足道;對於古羅馬人來說,它甚至是令人不舒服、不值錢的:它是野蠻人的顔色。而今天,藍色顯然是全歐洲人最鍾愛的顔色,他們對藍色的喜愛遠遠超過對於綠色和紅色的喜愛。所以在時代變遷的過程中,發生瞭價值的徹底顛覆。本書要強調的正是這種顛覆。本書首先描述瞭古典時代和中世紀前期對藍色的漠視;接著追述瞭藍色自7世紀以來在各個領域內,尤其是服飾和日常生活中逐漸崛起的聲譽和顯著提高的身價,強調瞭從該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之間,與藍色相關聯的社會、道德、藝術和宗教因素。最後,著重說明瞭藍色在當代的成功,對其運用和意義進行瞭小結,並追問瞭它的未來。
但說到底,一個顔色不是憑空“降臨”的。它隻有與一個或幾個其他顔色進行關聯或對比的時候,纔能體現其意義,完全地“發揮作用”。所以談論藍色,就必須同時談論其他顔色。在隨後的篇章裏,不會遺漏其他顔色,正相反:不僅有綠色和黑色這兩個長期用來與藍色作比較的顔色,還有白色和黃色這兩個經常與藍色一同齣現的顔色。此外當然還有紅色,數個世紀以來在西方對色彩的應用中,它一直是藍色的反色、搭檔與對手。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頗具匠心,那封麵材質的觸感和油墨的層次感,的確能讓人在拿起它的時候,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藝術品”氣息。然而,內裏的文字內容,卻與這種精緻的包裝形成瞭鮮明的反差。我嘗試從作者的行文風格中尋找一種穩定、有力的“聲音”,但收獲的卻是一連串的疑問和感嘆。作者似乎熱衷於使用極其繁復的句式和晦澀的詞匯,仿佛在故意設置閱讀的門檻。許多段落讀下來,我需要反復咀嚼,試圖從中剝離齣核心觀點,結果往往發現,觀點本身可能非常簡單,卻被層層疊疊的華麗辭藻所掩蓋。這種寫作手法,與其說是為瞭闡述復雜的概念,不如說更像是一種文字的炫技,讓人感覺像是在欣賞一場煙花錶演——瞬間的絢爛之後,留下的卻是對“到底看到瞭什麼”的迷茫。書中對“時間”與“色彩”關係的探討,本應是極富張力的主題,但作者處理得過於抽象,沒有提供任何可供觸摸和感知的錨點。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具體的案例分析,或者至少是清晰的理論模型,而不是一堆漂浮在半空中的、美則美矣卻無處落腳的哲學思辨。對於一個渴望知識獲取的讀者來說,這種過於詩意化的錶達,最終帶來的不是啓發,而是疲憊。
評分初讀這本號稱“色彩列傳”的著作,我原本寄予厚望,期望能在這浩瀚的書海中尋得一處關於色彩的深刻洞見,哪怕隻是對某種特定色調的細緻描摹,也能令人心滿意足。然而,讀完之後,我發現這本書似乎更像是一部個人化的、帶著強烈主觀色彩的隨筆集,而非我所期待的那種係統性、知識性的“列傳”。書中的敘事綫索跳躍得厲害,作者似乎沉醉於各種看似相關的、卻又未能形成有力論點的聯想之中。比如,他對某種古老哲學中對“空”的理解,與現代工業設計中對“留白”的運用進行瞭漫長的對比,這中間的邏輯跳躍之大,讓人感覺像是坐上瞭一趟毫無章法的過山車,時而極速俯衝,時而原地盤鏇,最終抵達的站點,常常讓人摸不著頭腦。書中大量引用的文學典故,雖然顯示瞭作者廣博的學識,但這些典故在串聯起核心主題時,顯得有些牽強附會,如同強行將不相乾的寶石串在一起,雖然閃亮,卻缺乏內在的凝聚力。我尤其感到睏惑的是,書中對“視覺感知”的探討,往往流於錶麵,沒有深入到神經科學或心理學的層麵,更像是停留在對“看到”這個行為的浪漫化描述上。整體而言,它提供瞭一種閱讀體驗,但這種體驗是分散的、零碎的,未能構建起一個堅實的知識框架,更像是一場未完成的思維漫遊。
評分從排版和字體選擇來看,齣版方顯然希望營造一種古典而又現代的對撞感,這本身是一個有趣的嘗試。然而,這種視覺上的精雕細琢,並不能彌補內容上的“失焦”。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遺憾的一點是,它似乎刻意避開瞭那些被大眾廣泛認知和討論的經典案例,轉而深挖那些晦澀難懂的邊緣角落。雖然這體現瞭作者的獨特性和反主流傾嚮,但對於希望通過這本書建立起對某一領域整體認知框架的讀者而言,這無疑是巨大的障礙。它更像是一份為少數圈內人士準備的“內部備忘錄”,充滿瞭隻有行傢纔能理解的“梗”和“潛颱詞”。我試圖從中尋找一些可以被引述和分享的、具有普適性的洞見,但大部分內容都過於依賴特定的上下文環境。例如,書中對某個小眾藝術傢的某個不為人知的創作階段的分析,如果脫離瞭對其生平的全麵瞭解,便顯得空洞無力。這本書更像是在嚮讀者證明“我比你知道得多”,而非“讓我們一起來瞭解這個有趣的領域”,因此,它在傳遞知識的有效性上,打瞭一個不小的摺扣。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布置精美的畫廊,但牆上掛著的,卻大多是尚未完成的草圖,或是僅描繪瞭輪廓而缺乏色彩填充的素描。我原本期待它能像一本編年史一樣,清晰地梳理齣某一類事物的演變脈絡和重要節點,但這本書的結構是如此的鬆散,以至於我很難確定它的中心論點究竟是什麼。作者似乎熱衷於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之間跳躍,從文藝復興的某個不知名畫傢的邊角料筆記,一下子跳躍到二十世紀中葉的某個工業設計手冊的腳注,中間的過渡和聯係處理得極為突兀。如果說這是一部探索“光影哲學”的著作,那麼它在處理“光”的部分時,顯得過於單薄和概念化,沒有給齣足夠多的物理學或光學基礎支撐。相反,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描述作者本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緒波動,這種情緒的引入,雖然增加瞭可讀性,卻稀釋瞭本應嚴肅的探討。讀到最後,我反而更清楚地瞭解瞭作者本人的閱讀品味和旅行經曆,而對於書名所暗示的主題,瞭解卻依舊停留在最初的猜想階段。它更像是一本“我讀過的書和我想到的事”的混閤體,而不是一個獨立、成熟的研究成果。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頗具挑戰性的,尤其是在需要保持專注力的下午時段。它並不適閤作為快速消遣的讀物,因為它要求讀者投入極大的心力去梳理那些交織在一起的、不甚明瞭的綫索。作者似乎有一種“知識密集恐懼癥”,總想把所有他所接觸到的相關信息一股腦地塞進書裏,導緻文本的密度過高,缺乏呼吸的空間。每當我以為即將抓住一個關鍵論點時,作者又會急轉彎,引入一個看似相關但不那麼重要的旁支。舉例來說,書中對特定曆史時期某一材料工藝的詳細描述,占據瞭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然而,這些詳盡的描述與全書的宏大敘事目標之間的連接,卻顯得異常微弱。這種處理方式,使得全書的節奏感極差,忽快忽慢,讓人難以保持恒定的閱讀速度。更令人費解的是,書中似乎存在一些自我矛盾的論斷,在前麵的章節中被極力推崇的觀點,在後麵的章節中又被輕描淡寫地否定,卻沒有給齣清晰的修正或解釋。這讓我不得不花費額外的精力去構建一個內部邏輯自洽的閱讀框架,這對於一本非學術性的讀物來說,要求未免過高瞭。
評分好書,正品,值得閱讀
評分京東物流快,貨物好,點贊!
評分多看點書吧,我傢上萬本書不還是在買書看書
評分5.本書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2015年度基礎研究重大成果”,中央電視颱新聞聯播於2015年12月25日播齣。
評分感覺還是可以的呢,可以的哈。
評分非常好的一本書,印刷質量優良,可讀性很高,裝幀優美,活動期間購買,十分便宜,感謝京東給廣大書友提供如此良好的購書體驗,京東品質,值得信賴!
評分定價太高啦,也不是銅版紙,即便參加活動也太貴瞭
評分4.新的體例、新的史料、新的觀點、新的評價。許多新近的齣土文物和研究成果都囊括其中;對人物或事件的評價更加多元化、立體化,展示瞭曆史多麵性的魅力。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