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是数学的年代,18世纪是物理科学的年代,19世纪是生物学的年代,20世纪呢?是“心理学的世纪”。诗人奥登写下《焦虑的年代》,加缪则命名为“恐惧的世纪”。本书是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洛·梅代表作,主要讨论“焦虑的意义以及它对人类经验的价值”。焦虑有它毁灭性的部分,但也有建设性的部分。“面对焦虑”一直是人类的生存课题。在人类祖先发展思考能力,以及运用象征与工具来拓展保护范围方面,焦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是到了现代,人类的焦虑对象已不再是远祖时代老虎和乳齿象的猎物,而是受伤的自尊,被自己的族群孤立,或在竞争中受到失利的威胁。焦虑的形式已经改变,但是焦虑经验依然大体相同。
焦虑无所不在,如果我们能穿透政治、经济、商业、专业或家庭危机的表层,深入去发掘它们的心理原因,或者试图去了解当代艺术、诗歌、哲学与宗教的话,我们在每个角落几乎都会碰到焦虑的问题,并以某种方式与之共处。
本书是为那些感受到今日社会的压力和焦虑冲突的人而写的,也是为那些寻求焦虑的意义、原因,以及可能的因应之道的人而写的。而对于现代心理治疗学派的比较研究感兴趣的人,又不妨把本书当作教科书,其中呈现了这个领域十几位代表人物的观点。要了解这些不同学派,通过焦虑理论的比较是有效的。
本书是一代心理学大师罗洛·梅的代表作,针对当代普遍、突出的心理问题——焦虑而写。
作者检视了不同的焦虑理论,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分析了焦虑发生的心理本质及其积极意义。他挑战了“精神健康就是没有焦虑”的流行观念,坚称焦虑恰是人类的基本处境,焦虑可以使我们免于无聊困乏,使我们的心智敏锐,并开创出人类存在所必需的张力。他的思考点出了一个当代研究中几乎没有触碰的主题,那就是焦虑与智慧、创造力和原创性的关联,进而引导人们以积极的而非具有毁灭性的方式来处理焦虑。另外,罗洛·梅还根据针对未婚妈妈等人群的大量临床案例,指出了管理焦虑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他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焦虑可以成为人们正向转变的动力,因为唯有在直面并且处理焦虑后,自我实现才可能发生。
本书对当代深陷焦虑之中的各界人士极有参考价值。
作者/罗洛·梅(Rollo May),
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代表人物之一。1909年生,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长期担任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教授,并曾担任怀特学院的主任分析师。与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苏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弗洛姆(Erich Fromm)、存在主义神学家蒂利希(Paul Tillich)等交往密切。罗洛·梅曾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美国心理学基金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出版著作有《人的自我寻求》《爱与意志》《焦虑的意义》《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创造的勇气》《自由与命运》《存在之发现》和《哭喊神话》等二十余部。《焦虑的意义》为其代表作之一。
译者/朱侃如,
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美国天普大学,资深翻译工作者。译有《神话》《坎伯生活美学》《千面英雄》《女性主义》《维根斯坦》《荣格心灵地图》《哭喊神话》《权力与无知》《焦虑的意义》等书。
时代先知之作!
——《美国人类学家》杂志
罗洛·梅是我钦佩的心理治疗家。其实,我并没有专门加以研究,只是曾经拜读过他的《人的自我探索》(Man’s Search for Himself)、《爱与意志》(Love and Will)以及他讨论焦虑和暴力方面的大作,深深被他的博学与智能所吸引。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哲学和人文的研究者,之所以爱读罗洛·梅,并不只是因为他在哲学、文学与经典方面的精熟,更是因为他能将哲学、文学与心理学合冶于一炉,炼出治疗心灵病痛的药方,使他成为心灵的良医。
读罗洛·梅的著作令人感动的,是他从博学中提炼智能,而且,这些智能存在的理由是为了对他者的慷慨与照料,他们都是医治心灵的佳音。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讲座教授 沈清松
罗洛·梅思想形成的标志是《焦虑的意义》……通过对焦虑的研究,罗洛·梅逐渐形成了以人的存在为核心的思想。在这种意义上,该书为罗洛·梅此后的著作奠定了框架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罗洛·梅文集》译者 郭本禹
初版前言
修订版序
PartⅠ 焦虑的现代诠释
1 20世纪中叶的焦虑
文学
社会研究
政治场景
哲学与神学
心理学
本书意旨
2 焦虑的哲学诠释
斯宾诺莎:理性克服恐惧
帕斯卡:理性的偏失
克尔恺郭尔:19世纪的焦虑
3 焦虑的生物学诠释
惊吓模式
焦虑与灾难反应
焦虑的神经学与生理学面向
巫毒死亡
焦虑的身心面向
文化与疾病的意义
4 焦虑的心理学诠释
动物会焦虑吗?
孩童恐惧的研究
关于压力与焦虑
晚近的焦虑研究
焦虑与学习理论
我的评论
5 心理治疗师的焦虑诠释
弗洛伊德的焦虑进化论
兰克:焦虑与个体化
阿德勒:焦虑和自卑感
荣格:焦虑与非理性的威胁
霍尔奈:焦虑与敌意
沙利文:焦虑即是被否定的不安
6 焦虑的文化诠释
历史面向的重要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主义
工作与财富中的竞争性个人主义
弗罗姆:当代文化中的个体孤立
卡迪纳:西方人的成长模式
7 焦虑理论的摘要综合
焦虑的本质
正常的焦虑和神经性焦虑
焦虑的起源
焦虑能力的成熟
......
这本书,怎么说呢,简直像是一剂猛药,但又带着一丝丝温柔的抚慰。初翻开的时候,我以为自己要面对的是那些让人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的心理学术语和冷冰冰的理论分析。毕竟,谁不想找到一个立竿见影的“解药”来对付生活中那些无形的压力呢?然而,作者的笔触却出乎意料地细腻和富有同理心。她没有急着给你提供一堆“你应该做什么”的清单,而是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拉着你坐在街角的咖啡馆里,慢悠悠地剖析着情绪的纹理。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恐惧的起源”那几章,作者巧妙地引入了进化心理学的视角,将那些看似毫无来由的恐慌,还原成了人类祖先为了生存而演化出的本能反应。这一下子就让那些困扰我多年的、觉得自己“不够坚强”的想法烟消云散了。原来,这些不安感并非我的个人缺陷,而是深深烙印在基因里的某种保护机制。这种理解上的突破,带来的震撼,远超任何鸡汤式的鼓励。它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宽容、更科学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内心波动,不再将“焦虑”视为洪水猛兽,而是理解它作为一种信号系统的复杂性。读完这本书,我并未感到瞬间“治愈”,但我却获得了宝贵的“对话工具”,能和自己内心的那个不安的小声音进行更有效、更深入的沟通了。
评分说实话,我最不喜欢那种贩卖焦虑后又试图用廉价希望来收场的书。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克制且成熟。它的核心论点之一是,完全消除对未来风险的评估是愚蠢的,因为那意味着丧失了对生活的责任感。书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风险容忍度”的个性化设定。作者没有强迫我接受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是引导我通过一系列细致的自我提问,去界定对我而言,什么样的不确定性是“可以接受的代价”,什么样的担忧是“必须面对的现实”。这套“风险地图绘制”的方法论,对我规划职业转型期特别有用。它没有承诺一帆风顺,反而坦诚地指出转型必然伴随着阵痛和不适,但这种不适感是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必要噪音”。这种坦诚,比任何虚假的乐观都更具说服力。它让我从“我为什么要感到这么糟”的受害者心态,转变为“我现在感到糟,是因为我正在做一件重要的事情”的行动者心态。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如何将那些负面情绪转化为精确的导航信号,而不是直接关掉警报器。
评分我得承认,我对市面上那些宣扬“正念冥想能解决一切”的书籍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它们总是描绘出一种过于理想化的画面:盘腿而坐,呼吸均匀,世界一片祥和。可现实是,当我试图进入那种状态时,脑子里反而会涌出更多的待办事项、未回复的邮件,以及对未来的各种不切实际的担忧。所以,当我拿起这本新书时,我的期待值其实是打过折扣的。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把“无焦虑”当作终极目标,而是探讨了“在焦虑中如何有效运作”。作者用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展示了,那些最富有创造力、最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往往并非是完全没有心理负担的。他们学会的不是“消除”焦虑,而是将这种能量重新导向。书中有大量的篇幅讨论了“高敏感人群”的特质,这让我犹如醍醐灌顶。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想太多”的废物,读完后才明白,这种对细节的过度敏感,如果能被正确引导,恰恰是洞察力和同理心的强大来源。书中提出的“有目的性的担忧练习”,那种将抽象的恐惧具象化、量化、并设定解决步骤的方法,实用性极高,完全跳出了空泛的说教,让人觉得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指南,而非空中楼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就像一个精心规划的迷宫,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但你总能找到出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对“现代生活节奏”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批判。她没有将注意力仅仅集中在个体的认知失调上,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外部环境——社交媒体的即时反馈机制、职场的“内卷”文化,以及信息爆炸带来的认知负荷。她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慢性唤醒”的时代,身体和神经系统长期处于轻微的战斗或逃跑状态,但我们的大脑却不允许我们像古人那样真的去奔跑或搏斗,这种能量的淤积,自然表现为持续的、低强度的不安感。这种宏观视角的切入,让阅读体验不再局限于“如何调整自己”,而是引发了对“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环境是否健康”的深度反思。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模式,思考哪些社交接触是真正滋养人心的,哪些只是为了维持表面的“忙碌感”。与其说这是一本心理学读物,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对当代生活方式的社会学诊断书,深刻而令人警醒。
评分我必须称赞这本书的文字魅力,它简直可以用“文学性”来形容。很多心理学的书籍读起来像教科书,干巴巴的,需要极大的毅力才能啃完。但这位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她的语言富有画面感和节奏感。比如,她描述“思虑过度的夜晚”时,那种感觉就像是脑海里有一百个不相干的收音机同时开着,每个电台都在播放着关于明天早晨的灾难预报,这种描绘精准到让人脊背发凉,因为我太熟悉那种感受了。更棒的是,她穿插了许多历史上的哲学家和艺术家的例子,来佐证她关于“痛苦的价值”的论点。这使得整本书的厚度大大增加,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情绪管理,而是上升到了生命意义和存在的哲学层面。通过阅读这些历史的沉淀,我开始意识到,自人类有文明以来,对不确定性的感知和处理,就是我们作为智慧生命的核心课题。这本书提供的不是快速解决方案,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存在教育”,教我们如何带着这份不安,更饱满、更有韧性地去生活,去创造。
评分一直想买的一本书
评分很好的书,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学习!
评分相当的系统,多元化的视角,果然是经典之作!
评分?
评分内容深邃有道理,京东配送非常给力
评分不错不错
评分书已收到,看起来不错!!!
评分哈哈哈哈哈
评分讲座上有家长推荐,据说对缓解焦虑有帮助,购买供儿子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