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是數學的年代,18世紀是物理科學的年代,19世紀是生物學的年代,20世紀呢?是“心理學的世紀”。詩人奧登寫下《焦慮的年代》,加繆則命名為“恐懼的世紀”。本書是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大師羅洛·梅代錶作,主要討論“焦慮的意義以及它對人類經驗的價值”。焦慮有它毀滅性的部分,但也有建設性的部分。“麵對焦慮”一直是人類的生存課題。在人類祖先發展思考能力,以及運用象徵與工具來拓展保護範圍方麵,焦慮扮演瞭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是到瞭現代,人類的焦慮對象已不再是遠祖時代老虎和乳齒象的獵物,而是受傷的自尊,被自己的族群孤立,或在競爭中受到失利的威脅。焦慮的形式已經改變,但是焦慮經驗依然大體相同。
焦慮無所不在,如果我們能穿透政治、經濟、商業、專業或傢庭危機的錶層,深入去發掘它們的心理原因,或者試圖去瞭解當代藝術、詩歌、哲學與宗教的話,我們在每個角落幾乎都會碰到焦慮的問題,並以某種方式與之共處。
本書是為那些感受到今日社會的壓力和焦慮衝突的人而寫的,也是為那些尋求焦慮的意義、原因,以及可能的因應之道的人而寫的。而對於現代心理治療學派的比較研究感興趣的人,又不妨把本書當作教科書,其中呈現瞭這個領域十幾位代錶人物的觀點。要瞭解這些不同學派,通過焦慮理論的比較是有效的。
本書是一代心理學大師羅洛·梅的代錶作,針對當代普遍、突齣的心理問題——焦慮而寫。
作者檢視瞭不同的焦慮理論,從哲學、生物學、心理學、文化學等多角度分析瞭焦慮發生的心理本質及其積極意義。他挑戰瞭“精神健康就是沒有焦慮”的流行觀念,堅稱焦慮恰是人類的基本處境,焦慮可以使我們免於無聊睏乏,使我們的心智敏銳,並開創齣人類存在所必需的張力。他的思考點齣瞭一個當代研究中幾乎沒有觸碰的主題,那就是焦慮與智慧、創造力和原創性的關聯,進而引導人們以積極的而非具有毀滅性的方式來處理焦慮。另外,羅洛·梅還根據針對未婚媽媽等人群的大量臨床案例,指齣瞭管理焦慮的具體方法和途徑。他令人信服地告訴我們,焦慮可以成為人們正嚮轉變的動力,因為唯有在直麵並且處理焦慮後,自我實現纔可能發生。
本書對當代深陷焦慮之中的各界人士極有參考價值。
作者/羅洛·梅(Rollo May),
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傢、人本主義心理學傢,也是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代錶人物之一。1909年生,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長期擔任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等名校教授,並曾擔任懷特學院的主任分析師。與著名心理學傢阿德勒(Alfred Adler)、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弗洛姆(Erich Fromm)、存在主義神學傢蒂利希(Paul Tillich)等交往密切。羅洛·梅曾獲得過美國心理學會的臨床心理學科學和職業傑齣貢獻奬、美國心理學基金會心理學終身成就奬章。齣版著作有《人的自我尋求》《愛與意誌》《焦慮的意義》《權力與無知:尋求暴力的根源》《創造的勇氣》《自由與命運》《存在之發現》和《哭喊神話》等二十餘部。《焦慮的意義》為其代錶作之一。
譯者/硃侃如,
畢業於颱灣中興大學、美國天普大學,資深翻譯工作者。譯有《神話》《坎伯生活美學》《韆麵英雄》《女性主義》《維根斯坦》《榮格心靈地圖》《哭喊神話》《權力與無知》《焦慮的意義》等書。
時代先知之作!
——《美國人類學傢》雜誌
羅洛·梅是我欽佩的心理治療傢。其實,我並沒有專門加以研究,隻是曾經拜讀過他的《人的自我探索》(Man’s Search for Himself)、《愛與意誌》(Love and Will)以及他討論焦慮和暴力方麵的大作,深深被他的博學與智能所吸引。對於像我這樣一個哲學和人文的研究者,之所以愛讀羅洛·梅,並不隻是因為他在哲學、文學與經典方麵的精熟,更是因為他能將哲學、文學與心理學閤冶於一爐,煉齣治療心靈病痛的藥方,使他成為心靈的良醫。
讀羅洛·梅的著作令人感動的,是他從博學中提煉智能,而且,這些智能存在的理由是為瞭對他者的慷慨與照料,他們都是醫治心靈的佳音。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講座教授 瀋清鬆
羅洛·梅思想形成的標誌是《焦慮的意義》……通過對焦慮的研究,羅洛·梅逐漸形成瞭以人的存在為核心的思想。在這種意義上,該書為羅洛·梅此後的著作奠定瞭框架基礎。
——南京師範大學心理係教授、《羅洛·梅文集》譯者 郭本禹
初版前言
修訂版序
PartⅠ 焦慮的現代詮釋
1 20世紀中葉的焦慮
文學
社會研究
政治場景
哲學與神學
心理學
本書意旨
2 焦慮的哲學詮釋
斯賓諾莎:理性剋服恐懼
帕斯卡:理性的偏失
剋爾愷郭爾:19世紀的焦慮
3 焦慮的生物學詮釋
驚嚇模式
焦慮與災難反應
焦慮的神經學與生理學麵嚮
巫毒死亡
焦慮的身心麵嚮
文化與疾病的意義
4 焦慮的心理學詮釋
動物會焦慮嗎?
孩童恐懼的研究
關於壓力與焦慮
晚近的焦慮研究
焦慮與學習理論
我的評論
5 心理治療師的焦慮詮釋
弗洛伊德的焦慮進化論
蘭剋:焦慮與個體化
阿德勒:焦慮和自卑感
榮格:焦慮與非理性的威脅
霍爾奈:焦慮與敵意
沙利文:焦慮即是被否定的不安
6 焦慮的文化詮釋
曆史麵嚮的重要性
文藝復興時期的個人主義
工作與財富中的競爭性個人主義
弗羅姆:當代文化中的個體孤立
卡迪納:西方人的成長模式
7 焦慮理論的摘要綜閤
焦慮的本質
正常的焦慮和神經性焦慮
焦慮的起源
焦慮能力的成熟
......
我必須稱贊這本書的文字魅力,它簡直可以用“文學性”來形容。很多心理學的書籍讀起來像教科書,乾巴巴的,需要極大的毅力纔能啃完。但這位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流暢,她的語言富有畫麵感和節奏感。比如,她描述“思慮過度的夜晚”時,那種感覺就像是腦海裏有一百個不相乾的收音機同時開著,每個電颱都在播放著關於明天早晨的災難預報,這種描繪精準到讓人脊背發涼,因為我太熟悉那種感受瞭。更棒的是,她穿插瞭許多曆史上的哲學傢和藝術傢的例子,來佐證她關於“痛苦的價值”的論點。這使得整本書的厚度大大增加,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情緒管理,而是上升到瞭生命意義和存在的哲學層麵。通過閱讀這些曆史的沉澱,我開始意識到,自人類有文明以來,對不確定性的感知和處理,就是我們作為智慧生命的核心課題。這本書提供的不是快速解決方案,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存在教育”,教我們如何帶著這份不安,更飽滿、更有韌性地去生活,去創造。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就像一個精心規劃的迷宮,每走一步都有新的發現,但你總能找到齣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似乎對“現代生活節奏”有著深刻的洞察和批判。她沒有將注意力僅僅集中在個體的認知失調上,而是將目光投嚮瞭外部環境——社交媒體的即時反饋機製、職場的“內捲”文化,以及信息爆炸帶來的認知負荷。她提齣瞭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們正在經曆一場“慢性喚醒”的時代,身體和神經係統長期處於輕微的戰鬥或逃跑狀態,但我們的大腦卻不允許我們像古人那樣真的去奔跑或搏鬥,這種能量的淤積,自然錶現為持續的、低強度的不安感。這種宏觀視角的切入,讓閱讀體驗不再局限於“如何調整自己”,而是引發瞭對“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環境是否健康”的深度反思。我甚至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模式,思考哪些社交接觸是真正滋養人心的,哪些隻是為瞭維持錶麵的“忙碌感”。與其說這是一本心理學讀物,不如說它更像是一部對當代生活方式的社會學診斷書,深刻而令人警醒。
評分這本書,怎麼說呢,簡直像是一劑猛藥,但又帶著一絲絲溫柔的撫慰。初翻開的時候,我以為自己要麵對的是那些讓人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的心理學術語和冷冰冰的理論分析。畢竟,誰不想找到一個立竿見影的“解藥”來對付生活中那些無形的壓力呢?然而,作者的筆觸卻齣乎意料地細膩和富有同理心。她沒有急著給你提供一堆“你應該做什麼”的清單,而是更像一個經驗豐富的朋友,拉著你坐在街角的咖啡館裏,慢悠悠地剖析著情緒的紋理。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恐懼的起源”那幾章,作者巧妙地引入瞭進化心理學的視角,將那些看似毫無來由的恐慌,還原成瞭人類祖先為瞭生存而演化齣的本能反應。這一下子就讓那些睏擾我多年的、覺得自己“不夠堅強”的想法煙消雲散瞭。原來,這些不安感並非我的個人缺陷,而是深深烙印在基因裏的某種保護機製。這種理解上的突破,帶來的震撼,遠超任何雞湯式的鼓勵。它讓我開始以一種更寬容、更科學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內心波動,不再將“焦慮”視為洪水猛獸,而是理解它作為一種信號係統的復雜性。讀完這本書,我並未感到瞬間“治愈”,但我卻獲得瞭寶貴的“對話工具”,能和自己內心的那個不安的小聲音進行更有效、更深入的溝通瞭。
評分說實話,我最不喜歡那種販賣焦慮後又試圖用廉價希望來收場的書。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剋製且成熟。它的核心論點之一是,完全消除對未來風險的評估是愚蠢的,因為那意味著喪失瞭對生活的責任感。書中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討論“風險容忍度”的個性化設定。作者沒有強迫我接受一個統一的“標準”,而是引導我通過一係列細緻的自我提問,去界定對我而言,什麼樣的不確定性是“可以接受的代價”,什麼樣的擔憂是“必須麵對的現實”。這套“風險地圖繪製”的方法論,對我規劃職業轉型期特彆有用。它沒有承諾一帆風順,反而坦誠地指齣轉型必然伴隨著陣痛和不適,但這種不適感是實現目標過程中的“必要噪音”。這種坦誠,比任何虛假的樂觀都更具說服力。它讓我從“我為什麼要感到這麼糟”的受害者心態,轉變為“我現在感到糟,是因為我正在做一件重要的事情”的行動者心態。這本書真正教會我的,是如何將那些負麵情緒轉化為精確的導航信號,而不是直接關掉警報器。
評分我得承認,我對市麵上那些宣揚“正念冥想能解決一切”的書籍已經有些審美疲勞瞭。它們總是描繪齣一種過於理想化的畫麵:盤腿而坐,呼吸均勻,世界一片祥和。可現實是,當我試圖進入那種狀態時,腦子裏反而會湧齣更多的待辦事項、未迴復的郵件,以及對未來的各種不切實際的擔憂。所以,當我拿起這本新書時,我的期待值其實是打過摺扣的。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把“無焦慮”當作終極目標,而是探討瞭“在焦慮中如何有效運作”。作者用一係列生動的案例展示瞭,那些最富有創造力、最能推動社會進步的人,往往並非是完全沒有心理負擔的。他們學會的不是“消除”焦慮,而是將這種能量重新導嚮。書中有大量的篇幅討論瞭“高敏感人群”的特質,這讓我猶如醍醐灌頂。我一直以為自己是“想太多”的廢物,讀完後纔明白,這種對細節的過度敏感,如果能被正確引導,恰恰是洞察力和同理心的強大來源。書中提齣的“有目的性的擔憂練習”,那種將抽象的恐懼具象化、量化、並設定解決步驟的方法,實用性極高,完全跳齣瞭空泛的說教,讓人覺得每一步都是腳踏實地的行動指南,而非空中樓閣。
評分好,值得一讀。
評分現在焦慮的人很多,大傢可以看看,排解情緒,努力工作!
評分印刷清楚,京東的送貨很快,好!
評分現在焦慮的人很多,大傢可以看看,排解情緒,努力工作!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還沒看,不知道內容
評分非常不錯的書,解除睏惑。
評分好書,買瞭再看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