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4)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敦煌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敦煌莫高窟
  • 石窟艺术
  • 佛教艺术
  • 丝绸之路
  • 壁画
  • 雕塑
  • 中国石窟
  • 敦煌
  • 艺术史
  • 宗教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38060
版次:2
商品编码:1135579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石窟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4)》为目前国内石窟研究领域的版本。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大、内容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内容简介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4)》为中国·文物出版社和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四卷的中文版,收录唐代(盛唐、中唐、晚唐)计39个洞窟的彩塑和壁画,以及有关的论文等。《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五卷于1991年获首届全国美术图书特别金奖,1994年获首届国家图书奖。

目录

图版
唐代后期的莫高窟艺术
莫高窟壁画中的佛寺
报恩经和莫高窟壁画报恩经变
莫高窟的佛教史迹故事画
图版说明
实测图(第384窟、第159窟、第361窟、第196窟)
敦煌莫高窟大事年表(四)

前言/序言


《中国石窟艺术通览:云冈石窟的盛世辉煌》 引言:北魏肇始的皇家风范 云冈石窟,这座坐落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佛教艺术宝库,以其恢弘的气势、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是北魏王朝“昙曜五窟”所代表的早期皇家佛教信仰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石窟艺术从犍陀罗、马图拉风格向本土化、成熟化转型的关键里程碑。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剖析云冈石窟的建筑布局、造像艺术、壁画风格及其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与文化意义,带领读者领略这座北方石窟的盛世辉煌。 第一章:历史的尘埃与石窟的诞生 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和平初年(公元460年左右),正值北魏太武帝灭佛之后,文成帝拓跋濬为“报沙门昙曜救先朝之恩”,下令在武周塞(今山西大同)开凿石窟,以供奉五方佛,标志着佛教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复兴。 本章将详述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历史背景,重点考察石窟营建的政治动机与宗教诉求。我们将细致梳理从和平年间至永兴年间(约公元460年至494年)的早期营造阶段,关注昙曜主持开凿的昙曜五窟(一至五窟)的独特地位。这五座主窟,形制巨大,佛像面相丰圆、高鼻深目、高发髻,衣纹厚重,线条简洁有力,明显带有浓郁的印度笈多王朝及中亚犍陀罗艺术的遗风。它们是北魏皇室力量的物化象征,每一尊巨像背后,都凝结着政权对神权的至高宣示。 第二章:皇家气派与匠心独运的洞窟布局 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51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其整体布局气势磅礴,依山势而建,前段(东部)以大型露天和中心柱窟为主,体现了强烈的纪念性与程式化;中段(中部)洞窟形制多样,造像精美细腻,是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后段(西部)则多为中小型禅窟和经变相。 我们将着重分析以下几个核心洞窟的结构特点: 1. 第二十窟(露天大佛):作为云冈的标志性景观,这座高17.14米的主佛(释迦牟尼)面相慈祥、体态端庄,代表了云冈艺术的最高成就之一。本章将探讨其独特的“露天”形式是否受到环境或特定法会仪式的要求,并分析其风格从早期雄浑向中期秀丽过渡的特征。 2. 第五、六窟(双窟并列):这两窟是云冈规模最大、装饰最富丽的洞窟,被称为“双窟”。第六窟的“双佛并坐”和精美的覆斗顶藻井,展现了早期高超的雕刻与壁画技艺的结合。我们会详细描绘其藻井中“七佛像”、“飞天”以及“本生故事”的布局与艺术手法。 3. 第十一至第十三窟(中心柱窟群):这些洞窟以中心塔柱为核心,塔柱上雕刻佛像层层叠叠,寓意“千佛”,是体现佛教“多佛世界”观念的典范。我们对比分析不同中心柱的雕刻方式,揭示其内部空间处理的哲学意涵。 第三章:造像的演变——从异域到汉化 云冈石窟的造像艺术经历了显著的地域风格融合与本土化进程,是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史的活化石。 本章将按照时间线索,梳理造像风格的三大阶段: 早期(和平至永兴初年):受西域犍陀罗和笈多风格影响深厚,佛像面容饱满,衣纹简洁,具有“凹面高鼻”的特征。代表作如昙曜五窟。 中期(永兴至神龟年间):艺术风格逐渐脱离西域模式,向汉地审美靠拢。佛像面部轮廓趋于柔和,嘴角上扬,出现“褒衣博带”式汉化衣纹,如第11、12窟的部分造像。 晚期(神龟之后):随着北魏迁都洛阳,云冈的营造活动减弱,但留下的作品(如部分禅窟内的造像)已完全融入汉魏风格,佛像体态修长,表情秀美,更具文人气息。 特别关注:本书将对比分析云冈与同期敦煌、龙门石窟造像的异同,精准定位云冈在全国石窟体系中的风格定位。 第四章:壁画的瑰宝——失落的色彩记忆 尽管云冈石窟的壁画在历史长河中多已剥落或残损,但残存的局部仍为我们提供了北魏早期壁画艺术的珍贵线索。 本章将聚焦于少数保存相对完好的洞窟壁画遗存,分析其艺术特征: 1. 色彩体系:早期壁画主要使用矿物颜料,色彩浓烈厚重,如红、赭、绿、白等大色块的运用,与雕塑的雄浑感相得益彰。 2. 主题内容:重点考察残存的佛传故事、本生故事以及飞天、供养人形象的描绘方式。云冈壁画中的飞天,尚保留着较强的动感和西域元素,区别于后期洛阳龙门壁画的飘逸。 3. 装饰母题:对藻井、莲花图案、几何纹饰等佛教装饰语汇的结构与演变进行研究。 第五章:艺术的辐射与文化遗产的意义 云冈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集大成者,更是北魏王朝民族融合政策的艺术宣言。它的成功开凿,直接影响了后世的石窟艺术发展,尤其是对山西和河北地区的地方性佛教造像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探讨云冈石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永恒价值: 北魏王朝的文化认同:石窟如何成为皇家意识形态的载体,服务于民族融合和政权巩固。 雕塑技术的典范:从巨大的体量控制到精细的细节刻画,云冈工匠的技艺水平如何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据里程碑地位。 对后世的影响:简要梳理云冈风格对河北响堂山、河北磁县舍利塔以及早期敦煌壁画风格的渗透与影响,展现其作为“北方石窟艺术源头”的地位。 结语:历史的凝固与艺术的永恒 云冈石窟,这座矗立于北魏故都的千年佛宫,以其沧桑斑驳的石刻,诉说着一个王朝的兴衰、一种信仰的传播,以及人类艺术创造力的不朽。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艺术阐释,还原云冈石窟的盛世风貌,引导读者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朝圣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专业性很强的艺术史书籍通常抱有一种敬畏又有点畏惧的心态,因为生怕自己知识储备不够,看不懂那些术语和复杂的历史背景。但是,如果这本书的叙事方式能够更加生动和人性化,那将会大大提升阅读体验。我尤其想了解那些工匠和画师们的故事。想象一下,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克服敦煌的恶劣气候,日复一日地在陡峭的岩壁上调配矿物颜料,绘制出那些细腻到发丝的佛像和飞天?他们的信仰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完成这些宏伟的工程?比如,那些飞天的动态美感是如何捕捉到的?有没有关于绘制技法传承的记录?我希望书中能穿插一些“幕后花絮”,哪怕是基于历史推测的合理想象,也能让冰冷的石窟形象变得有血有肉起来。此外,敦煌不仅仅是艺术的宝库,它更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书中是否会涉及玄奘西行、安西都护府设置等重大历史事件对莫高窟 patronage(赞助)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洞窟供养人题记的研究,我们能否拼凑出一条完整的唐宋时期河西走廊的社会权力结构图景?如果能将艺术品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审视,这本书的价值将不可估量,它将不再是孤立的图像集,而是一部鲜活的边塞史诗。

评分

我关注的另一个核心点是敦煌壁画中世俗生活的剪影。我们都知道,石窟艺术的主体是宗教题材,但为了更好地阐释教义,很多壁画中不得不描绘大量的世俗场景,比如农耕、狩猎、宴饮、歌舞乃至市井交易的画面。这些内容对于研究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史来说,简直就是无价的活化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专门开辟章节,对这些“非宗教性”的画面进行细致的“抠图式”解读。比如,我们能从一幅供养人画像中,看到当时贵族阶层服饰的样式、发髻的梳法,甚至能推测出他们使用的金银器皿的制作工艺。再比如,在描绘民间故事或佛教典故时,画师们采用的乐器、舞蹈姿态,是否能与当时流传的乐谱或舞蹈谱进行交叉验证?如果能将这些图像信息与同时期的其他考古发现(如吐鲁番文书或新疆出土文物)进行横向对比,那么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期待它能用现代的视角,重新激活这些沉睡在洞窟岩壁上的古代生活片段,让读者看到敦煌作为文化交汇中心所承载的丰富人类活动信息。

评分

从图书馆借阅其他关于石窟的资料时,我发现很多书籍在介绍敦煌时,往往侧重于唐代的鼎盛时期,而对相对“冷门”的五代、宋、西夏乃至元代的洞窟研究相对单薄。我非常希望这本《敦煌莫高窟(4)》能够填补这方面的空白。五代和西夏时期的敦煌,在政治上是分裂和动荡的,这对手下的艺术创作必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例如,西夏时期的壁画,其人物造型是否带有了更多西域或党项民族的特征?他们的宗教信仰和服饰又有哪些新的变化?这些“非主流”阶段的艺术,往往更能体现敦煌文化的强大吸纳力和生命力。如果书中能系统梳理这些时期的洞窟主题、色彩运用和人物比例的变化,那将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补充。此外,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敦煌石窟在历史上是如何被“发现”和“重识”的?从斯坦因、伯希和等人的早期探险,到现代的系统性保护工作,这条曲折的文献和文物“回归”之路,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本书如果能将艺术内容与文物保护史相结合,无疑会更具深度和层次感。

评分

这套关于中国石窟的系列丛书,光是看到“敦煌莫高窟(4)”这个标题,我就能想象到里面蕴含的厚重历史和无尽的艺术魅力了。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古代壁画和雕塑的资料,但总觉得隔着一层屏幕,难以真正体会那种穿越千年的震撼。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地剖析莫高窟中那些气势恢宏的洞窟布局和精妙绝伦的佛教造像艺术。比如,我想知道不同历史时期(从北凉到元代)的壁画风格是如何演变的?那些色彩斑斓的图案背后,是否隐藏着当时社会风貌和宗教思想的变迁?尤其是在敦煌这样一个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它如何融合了犍陀罗艺术、西域风格以及中原传统,形成独一无二的“敦煌风格”?我希望能看到对那些著名的经变画的详细解读,比如《弥勒变》或《法华经变》,不仅仅是描摹其内容,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构图的匠心独运和人物神态的传神之处。对于那些被岁月侵蚀的壁画残片,这本书是否能提供先进的修复技术和保护理念的介绍?毕竟,保护好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图片清晰度也至关重要,只有高清、忠实于原作的图像,才能让我们这些远方的读者,如同亲临现场一般,感受那份莫高的神圣与庄严。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部集考古学、美术史、宗教史于一体的深度研究专著。

评分

我个人对敦煌石窟的“神秘感”非常着迷,特别是那些鲜为人知的、或因保护限制而难以进入的洞窟。我猜想,像《敦煌莫高窟(4)》这样的系列深度挖掘之作,肯定会有一些独家或者相对较少公开展示的壁画或塑像的精选细节图。我更感兴趣的是那些细节中的细节,比如某尊菩萨眼角的一滴泪、某件袈裟上织锦纹样的微观结构。这些微小的元素,往往隐藏着最精湛的工艺和最深沉的情感表达。如果这本书能配备先进的扫描技术生成的剖面图或者三维重建图,那简直是太棒了。例如,分析一下第96窟大佛的塑形结构,它是如何支撑起如此巨大的体量的,内部骨架是如何构建的?再者,敦煌的塑像,尤其是那些面部表情极其丰富的罗汉像,它们的“世俗化”趋势反映了佛教从贵族化走向民间化的过程,这一点非常值得深入探讨。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详尽的分类对比,比如将初唐的丰满雍容与盛唐的法相庄严进行并置分析,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审美取向的微妙转变。对于一个艺术爱好者来说,能够近距离、无损耗地“触摸”到这些国宝,是莫大的享受。

评分

此法甚深,如是法门难得闻名。若得闻此法门名者,一切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药上,是人得超千劫生死,生净佛国。

评分

好书,值得推荐

评分

超级贵,而且一直没货,等了好久好久

评分

书非常好,包装有点烂了。物流很快。有时候书籍烂了

评分

这本书非常不错,我实在很喜欢

评分

护持大乘法脉联合会的导师图敦梭巴仁波切二〇〇二年在美国麦迪森伦珠梭巴格西的寺院首次看到《僧伽吒经》,便决定以黄金抄写它,并广为弘扬这部珍 贵的经典。之後,仁波切经常鼓励弟子读诵《僧伽吒经》,例如,仁波切曾经在九一一事件周年纪念日,指示全世界所有的弟子尽量多诵这部经,以防范进一步的侵袭。

评分

赶着满减的时候买还是比较划算的。

评分

尔时世尊告一切勇菩提萨埵,有法门名僧伽吒。若此法门在阎浮提,有人闻者,悉能除灭五逆罪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一切勇,于汝意云何,若人闻此法门福德之聚,过于一佛福德之聚。一切勇白佛言:“云何世尊。”佛告一切勇:“如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有福德。若人闻此法门。所得福德亦复如是。一切勇。若人得闻如是法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不退转,见一切佛,一切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恶魔不恼,一切善法皆得成就。一切勇,闻此法者能知生灭。”

评分

文字部分的纸张和印刷一般,图版部分还不错。价值在于收录比较全面,又是中日两国学者的合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