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曾国藩一生事业的基石——湘军是怎样炼成的?自残内耗、亲痛仇快的天京变乱,为什么会发生?逼走石达开,提拔李秀成,洪秀全用意何在?太平天国史通俗读本,第一部出版好评如潮。以人性解读历史,以历史印证人性,揭开太平天国十四年的铁血沧桑与迷离真相。全新手法再现真实历史,犀利分析透视人性欲望。
内容简介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也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惊世浩劫。这场运动历时十四年,死亡数千万人,给了大清王朝致命一击。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等天国英雄梦断金陵,却成就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名臣的赫赫功业。一百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太平天国:这段有人高赞有人痛骂的历史,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落第童生洪秀全,如何摇身一变成一代“天王”?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又为何自称“洪秀全第二”?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惊世浩劫,这场运动的意义是重建还是破坏?《欲望是把双刃剑2:太平天国的人性透视》从人性的视角出发,以人性解读历史,以历史印证人性,生动有趣又真实可信地解读了太平天国运动从萌芽到灭亡的精彩历史,从而揭秘太平天国运动的迷离真相,揭示太平天国前期成功到最终失败的原因所在,以为今人之鉴。此为第二部,讲述了曾国藩湘军崛起、太平军湖口大捷、天京政变、石达开出走、洪仁矸归来、李秀成攻打苏杭等历史事件。
作者简介
月映长河,先后求学于湖南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中国近代史为主攻方向。集数年之功,对上百种史料爬梳剔抉,钩沉考证,著成《欲望是把双刃剑——太平天国的人性透视》一书。以期用轻松睿智的独特笔法,真实展现太平天国的全景历史,并深入剖析复杂多变的人性欲望。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月映长河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为时下浮躁的历史写作吹来了一道清新之风。对太平天国这场如流星划过晚清黑暗夜空的运动,月映长河并未止步于还原和评判,而是以“欲望”为棱镜,透视其中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人性,可谓一咏三叹。
——《明朝一哥王阳明》作者吕峥
关于太平天国这段历史,虽早有罗尔纲、郭廷以、史景迁等大家专美于前,但月映长河仍能在通俗写史的专题史里开拓出新的道路,美的风物,自出机杼,别有风致。书中写入,杂然流形,随类赋彩;书中叙事,风犹在耳,扪之有温;书中蕴意,清晰明辨,但又深切沉痛。读完掩卷,竟惊觉一地欲望的碎片和空旷的历史回音。
——《细说民国大文人》作者民国文林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斗争史。月映长河在书中至少写出了三种斗争,一是太平天国与清朝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二是太平天国内部领导人之间你上我下的斗争。三是清朝官场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斗争无处不在,厚黑权谋登峰造极,令人欲罢不能。
——《如果这是宋史》作者高天流云
太平天国运动,处在新思想与旧思想激烈碰撞、冷兵器与热兵器新旧交替的时代,这就注定了这段历史中,人性欲望张扬无忌,军事斗争空前,历史真相离奇吊诡。月映长河的这部书,以人性的视角观察,用扎实的史料论证,还原了太平天国的迷离真相,是不可多得的文质兼美的通俗历史读本。
——《刘备不是传说》作者 剑眉枉凝
目录
第一章 西征
石达开临危受命
遥控对抗赛
韦国宗二打湖北
天国十误之四
武昌,今夜不设防
血战田家镇
书生扛枪
湘军是怎样练成的
曾氏练兵模式
民族牌与文化牌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曾国藩的三板斧
石达开的肢解手术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温水煮青蛙的游戏
第二章 文治
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史上最强禁欲今
从性压抑到性变态
官本位婚姻法
豪华版打油诗集
一个文学青年的堕落
打倒孔家店
非专业论文集
天国影帝杨秀清
第三章 破围
守城专家
业余导演向荣
似曾相识的钦差
巡抚人人的另类自杀
一破江北大营
一破江南大营
向荣的光荣
来自天京的密诏
第四章 自残
天父来不及下凡
韦昌辉的假面舞
至尊诱惑
东王府的潜伏者
集体谋杀小组
天京大屠杀
便宜我占,黑锅你背
喜欢小报告的领导
做人不能太贪
圣神电横空出世
第五章 危局
第六章 中兴
第七章 海归
第八章 东进
精彩书摘
向荣的终结,江南大营的崩溃,宣告太平天国辉煌时刻的到来。
尽管北伐全军覆没,西征屡屡受挫,但随着石达开重创湘军,横扫江西,回师天京,太平天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势头。从占领区的范围来看,太平天国此时占有长江流域的广阔地区,东起镇江,西到武汉,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的广大地区,都飘扬着太平天国的旗帜,沿江两岸,闪动的是太平军矫健的身姿。湘军被打得支离破碎,南北大营溃不成军,各大战场呈现出敌守我攻的有利态势。
太平天国终于迎来了军事上的巅峰时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杨秀清站在天京城楼上放目远眺,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看滚滚长江东逝水,颇有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慷慨豪情。兵法有云:乘胜追击!打垮江南大营后,大获全胜的杨秀清决定将胜利进行到底,将参战部队一分为二,东西兼顾,双拳出击:一支由秦曰纲率领攻打句容和丹阳,彻底解决江南大营残部,灭了向荣。
向荣病死丹阳之后,咸丰已经宣布由和春接任“江南大营”钦差大臣。和春未到之前,由两江总督怡良代行其职。
金坛是座小城,并非固若金汤,以太平天国当时兵力,迅速拿下应该不成问题。
可是这时的秦曰纲,根本无心恋战。连续奋战了几个月的秦日纲,一心指望着得到天王和东王的褒奖,可谁知世事难料,天父上帝竟然在8月16日下凡,附体东王,说秦日纲打了这么久,之所以打不下丹阳,并不是能力不够,而是思想出了问题。这可是死罪,罪名成立的话要点天灯的!秦曰纲闻讯如遭晴天霹雳,情绪降至冰点,担心东王严惩,祸及家人,哪里还有心思打什么金坛?!
……
前言/序言
烽火连天下的众生相:一部关于晚清社会与个体命运的深刻剖析 书名: 《乱世浮沉录:晚清士绅、农民与洋人的交织图景》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挖掘晚清中国社会在剧烈变动时期,不同阶层个体所面临的生存困境、道德抉择与精神挣扎。它并非聚焦于宏大的政治军事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鲜活的“人”。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梳理与历史情境重构,我们试图描摹出一幅复杂、多维的晚清世相图,探究在传统秩序崩塌与西方冲击并行的时代背景下,人的“性情”是如何被塑造、扭曲或升华的。 第一章:士绅阶层的困局与变迁 本章聚焦于传统精英——士绅阶层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角色与心路历程。我们选取了数位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士绅作为切入点,分析他们如何在维护家族利益、地方稳定与适应时代变革之间走钢丝。 首先,探讨了传统“儒家伦理”在面对血腥镇压、贪腐横行和商业资本崛起的冲击时,其内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例如,一位恪守程朱理学的乡绅,如何看待地方官员的无能与自己对乡民的“微末”责任之间的矛盾。书中详细分析了他们对“新学”和“西艺”的复杂情感:既有警惕异端、维护宗法的保守性,也有迫于时局、不得不引入新知以求自保的实用主义。 其次,深入剖析了士绅阶层的经济基础变化。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地方税收体系的紊乱,许多“光绪翰林”的经济状况实则捉襟见肘。他们如何通过放贷、兼并或依附新式企业来维持其社会地位?这种经济上的焦虑如何反过来影响了他们对政治局势的判断?书中通过对私人信件、族谱的解读,揭示了光鲜外表下的经济压力与精神重负。 最后,讨论了士绅在新式教育与传统科举之间的身份认同危机。当八股文失去意义,他们所受的教育如何成为一种负担而非助力?许多人试图通过“办学”来重塑自身的价值,但这种努力往往伴随着对自身知识体系过时的深切恐惧。 第二章:底层的呐喊与生存的智慧 本章将视角转向广大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在天灾人祸和苛捐杂税的交织下,他们的生活展现出极端的韧性与脆弱性。 我们着重描绘了农村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在瘟疫流行、洪水泛滥的背景下,农民对于“天理昭彰”的信念如何被动摇。书中详细考察了民间宗教、秘密结社(不涉及重大叛乱的细节,而是侧重于其社会功能)在填补国家权力真空中的作用。这些信仰如何为绝望中的个体提供暂时的慰藉和集体认同? 重点分析了“生计压力”对个体道德观的重塑。例如,在饥荒时期,一个原本遵守“仁义礼智信”的农家如何做出贩卖妻女或集体出逃的艰难抉择?书中避免了将底层简单地浪漫化或污名化,而是力求展现他们在资源极度匮乏下的实用性道德观:生存优先于抽象的道德准则。 此外,本章也关注了乡村中非正式的权力运作。族长、地方劣绅与乡勇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底层农民日常生活中“灰色地带”的权力景观。这些互动往往比朝廷的律法更具约束力。 第三章:西方冲击下的观念碰撞与适应 第三部分探讨了西方传教士、商人、外交人员的到来,对本土社会带来的观念冲击,以及这种冲击如何体现在个体层面的互动中。 着重分析了“文化误读”在不同群体间的传递。对于传教士而言,他们试图用基督教义解释中国的社会乱象,这种解释体系如何被地方士绅和底层百姓理解、曲解或利用?书中通过对比不同传教日记的记载,揭示了理解的偏差如何加剧了社会隔阂。 对于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接触西方科学与政治理论带来了巨大的思想震荡。本书考察了知识分子在“器物层面”的学习(如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与在“制度层面”的排斥之间的心态张力。这种“半吊子西化”是如何在个体心理上造成分裂的? 此外,书中也关注了那些在通商口岸或租界地工作的人们——买办、翻译和新式工厂工人。他们作为“文化中间人”,在两种世界观的夹缝中挣扎求存,其身份认同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构成了晚清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他们的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和价值取向与传统社会有了哪些不可逆转的差异? 第四章:个体情感的幽微之处 本章将聚光灯打在那些常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私人领域:家庭、婚姻与个人情欲的压抑与释放。 通过对晚清小说的片段分析和地方志中对婚丧嫁娶仪式的记录,我们得以窥见在父权制和宗族压力下,个体情感的微妙表达。例如,探讨了女性在大家庭体制下的生存策略,她们如何通过“内院政治”来施加影响,以及在丧偶或守寡的情况下,其社会角色与自我认知如何重塑。 本书关注了传统社会对“欲望”的管控方式,以及当外部环境动荡时,这种管控如何松动或加强。对于知识分子而言,他们如何在日益紧迫的政治环境下处理个人抱负与家庭责任的冲突?对于底层人民,在极端贫困下,情欲的表达方式是否变得更为直接或更趋于隐晦? 结论:历史的灰烬与人性的底色 全书的结论部分总结道,晚清的“乱”不仅是政治和经济的失败,更是深刻的“人性危机”的体现。在传统价值被削弱而新价值尚未完全建立的真空地带,个体展现出极端的适应性、残酷性与不屈的生命力。这本书旨在提供一个不带预设判断的观察视角,理解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人”是如何选择、如何生存的。它呼吁读者超越简单的“进步”或“落后”二元对立,去感受那个时代个体命运的沉重与复杂。 特点: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文学性,大量引用一手史料(如档案、书信、地方志、日记),避免了对历史人物的道德审判,专注于还原特定历史时期背景下,个体决策的逻辑链条与情感驱动力。全书结构清晰,逻辑递进,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层次、去英雄化、重个体的晚清社会剖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