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1:全书要点:①人物描述:既有重要人物的传记档案、传奇经历,还有普通海员的海上生活;②航海知识:轮船设计、建造图样、战舰技术、航海图、海战策略、枪炮细节等;③经典战舰:史上标志性战舰的诞生背景、建造过程、船体细节和最终命运等;④重要事件: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军事行动、关键战役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⑤历史沿革:航海技术、航海知识、科学技术、武器装备等的动因、发展和影响。
编辑推荐2:阅读价值:①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寻找知识、智慧、经验和教训;②图文并茂:珍贵图片首次披露,文字简洁、观点独特;③专业水准:作者为海洋史学博士、皇家历史学会会士。
编辑推荐3:图书特色:①图片丰富:500幅珍藏图画、手绘图、设计图、地图、照片等;②时间为序:内容和图片以时间为主线,前后跨度3100多年;③学术专业:作为海洋史的知名学者,作者观点专业,论证严谨;④文风清新:史料、知识和理论外,各种故事穿插其间,雅俗共赏。
编辑推荐4:经典战舰、重要事件、关键战役、技术手段、建造图样和代表人物介绍,航海知识、设计思想、武器装备和战术战略沿革……前后3册,3100多年,近100万文字,500幅图片,一部激荡的人类海洋争霸史!
从陆地迈向海洋,是人类历史的关键一步。zui早的航海活动,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探险和贸易的推动下,航海的范围逐渐延伸。公元前1600年左右,为保护贸易,世界zui早的战船出现了。人类走向海洋,标志文明的进步;国家走向海洋,标志实力的增强。
《战舰图文史》以独特的视角,用图片和文字描绘了在征服海洋的过程中,人类武装船只的进化史,以及各种海洋强国的发展脉络。它不仅介绍了经典战舰、重要事件、关键战役、技术手段、建造图样和代表人物等细节,还囊括了航海知识、设计思想、武器装备和战术战略的沿革……前后共3册皇皇巨著,跨越3100多年,以500幅首次图片、近100万文字讲述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环球海洋军事史。
第1册记录了从古代到公元1750年的海洋争霸历程;
第2册记录了从公元1750年到1850年的海洋争霸历程;
第3册记录了从公元1850年到1950年的海洋争霸历程
山姆·威利斯(Sam Willis),史学博士,海洋史学家,考古学家。著有《战舰图文史》系列等作品。BBC多部大型系列历史纪录片主持人,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发现频道等各类节目的海洋史顾问。英国皇家历史学会(RHS)会士,英国收藏家协会(SA)会员。
推荐序
前言
第一章 古代及黑暗时代
第二章 中世纪
第三章 探险与帝国时代
第四章 英西战争
第五章 奥斯曼帝国
第六章 英荷海上争霸?
第七章 英法战争
致谢
英汉词汇对照
第一章
古代及黑暗时代
(公元前 1190年—公元 1066年)
Antiquity and the Dark Ages
设想一下:从 17 世纪后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约有30万本英国皇家海军航行日志簿完好地保存下来,从中可以获悉每条船何时在何地做什么;数百万封船长写给英国海军部的书信,解释了这些船处在当时位置的原因背景;成千上万船舶图纸则使我们了解到这些船的外观和建造方式。这个清单可以一直列下去。再想象一下腓尼基人。从公元前1500年左右开始,约1200年时间内,他们发展起来的文明传遍地中海,甚至更远。海上贸易将这个地域连接起来。为保护贸易,腓尼基人造出了战船。这些就是我们所知的。但多少腓尼基战船保存至今?答案是:没有一艘。再想想希腊人。《伊利亚特》(注释见原书)和《奥德赛》(注释见原书)中提到的生活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迈锡尼人(注释见原书),亚历山大大帝(注释见原书)治下的马其顿人(注释见原书),伟大的城邦雅典(注释见原书)和斯巴达(注释见原书),以及辉煌的古希腊文化中心罗得岛(注释见原书)和亚历山大(注释见原书),历史上都拥有舰队,有的甚至达到数百艘战舰。但有多少保存下来呢?又一次,答案还是没有。这个问题可以再次用在罗马人身上,并得出同样令人沮丧的答案。确实,纵观整个地中海古代时期,只有一艘战船残骸保存下来,这就是1969年在西西里岛马尔萨拉发现的一艘迦太基(古迦太基)战船。说是“船”,其实并不是一条完整保存的船,而只是它的残骸:40英尺长的龙骨,半边船身的三分之一,以及艉柱的一部分。残骸的中间还有一大堆压舱石。
这个发现点燃了巨大热情,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闻风而至。他们是真正的魔术师,从历史和科学的角度,再结合创造性的思维,在沉船残骸中探寻每一处蛛丝马迹。如今,我们知道了这艘沉船的准确尺寸和形状,也知道它或许受到了撞击,船尾先沉入水中;船员的食物有鹿、山羊、马、牛、猪、绵羊、橄榄、坚果和水果,并且船上还有相当数量的啤酒花或大麻。有人认为,如果这些确为大麻,那么则是在长途航行时给桨手咀嚼提神用的。船两舷各配备17支桨,每支桨由两人划动。相邻的木料都被做上记号,是为了便于组装建造。这是一项重大发现,是整个地中海唯一一艘来自公元前上千年的战船。但这个发现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发现之后,它一直没有受到妥善的管理,也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资金; 1992年,西西里自治区政府曾动议为它拨款,但3年之后被取消。
来自船舶本身信息的情况大抵如此,另外一个信息的zui佳来源——图像(形象),略微好一些。当然从数量上而言,图像的形式很多,包括三维黏土模型、壁画、瓶饰画、雕刻、雕像,甚至钱币和珠宝上的绘画和雕饰。但如果考虑到它们所覆盖的时间跨度和地域范围,便可发现它们承载着丰厚的底蕴。其中一些保存在世界上zui好的博物馆,受到专业管理人员的精心照料,而另一些则早已消失不见,从它们原来所处的地方被人掠走,又被售卖或收藏起来。那些位于今伊拉克底格里斯河(注释见原书)沿岸的文明遗迹尤为不幸,近些年海湾战争所引发的混乱对它们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博物馆被洗劫一空,墙面雕饰着图案的千年古城遗迹被夷为平地。因此,本书选入的古代船舶图像尤其值得关注,因为这些是格外珍贵的发现,如果不幸失去了它们,我们极有可能再也找不到类似的图像。
正如随后图片所显示的,被罗马占领后,北欧国家开始发展自己的战船,制造出与地中海截然不同的战船,我们也得以看到那些精心发掘、妥善保管并公开展示的宝贵发现。丹麦人尤其珍视他们作为航海者和海上战士的遗产,在保存黑暗时代的历史船舶方面领先世界。然而,不管是在北欧还是在其他地方,考古纪录依然留下大段空白。从实物证据中,我们对北欧商船、渔船和皇家游艇的了解要远远多于对战船的了解。对于恺撒(注释见原书)征服高卢(注释见原书)时遇到的部落战船,同维京海盗交战的早期英格兰海军战船,1066年威廉入侵英格兰时使用的战船,以及法兰克(注释见原书)和拜占庭(注释见原书)海军的船舶,我们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在可能发现这些战船的任何遗迹之前,我们唯有依赖仅存的数量不多、互相矛盾并且通常不准确的文字或图画去分析判断。这个挑战是独特的,但是,那些愿意接受这一挑战的人依然有机会照亮上千年的黑暗。
……
推荐序
图配文是一种时髦的创新做法,但图文并茂也不全是好事。牛头不对马嘴的图片说明糟蹋了许多原本极有见地的书籍。很明显,这些给图片配文的人既没有写过,也没有读过书中的内容。在严肃的图文书中,能像山姆·威利斯这样将图片、说明、正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依然很少见。本书使用的古代和中世纪战舰图片,除了图片本身表达的信息外,很少佐有其他可用于解说这些图片的资料。在现代图书中出现的这些图片,作者通常会走两个极端:他们要么从表面(可以这么说)把图片画面本身看成准确的描述,要么把图片看成不表达任何有效信息的装饰。实际上,大部分图片包含一些实际信息,但这些信息须放在我们已知的背景下解读。比如,艺术家是何时绘出这些图画的?他们的相关知识和他们想传达的信息如何?
本书中,一些绘制精美的图画表达的主题很到位。古代的埃克塞基亚斯创作的黑彩花瓶绘画是书中zui古老、传递信息zui多的图片之一,这位天才艺术家描绘了他所熟知的同时代三层桨座战船(注释见原书)。柯克船(注释见原书)出现在圣雷蒙德的14世纪英语手稿上,由当时一位对这些船的外观非常熟悉的画师所绘(尽管他认为没必要保持人物与船的比例关系)。虽然风格迥异,但佛兰芒雕刻师威廉·克鲁西斯描绘的卡瑞克帆船(注释见原书),以及老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伊卡洛斯的坠落》(Fall of Icarus)背景中的类似船舶,都是时人对熟悉事物的准确表达。后世的海景画家,如弗罗姆,描绘的现实场景不仅包括战船,还包括战斗和战术。老威廉·范德维尔德也许是第一位海战艺术家,他为我们描绘了斯海弗宁恩海战的开战场面。他亲眼见证了这场战役,本人就在画面一角。
另一些同样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把他们自身所处时代的战船加进了更早的历史场景中。中世纪和早期现代艺术家对时代变迁的感受不深,这种情况尤其普遍。就像他们笔下的《圣经》人物穿着现代服装一样,他们描绘的战船也是如此。15世纪70年代,卢瓦塞·利耶德为傅华萨描述斯鲁伊斯海战的手稿绘制了插图,上面显示的是他所处时期的原始卡瑞克战船,而不是战争中实际使用的柯克战船。丁托列托是一位天才艺术家,他对第四次十字军东征(Fourth Crusade)时期的战船知之甚少,所以他笔下描绘的只有其所处时代的加莱战船(注释见原书)。15世纪末,一位不知名的艺术家为《沃里克手卷》绘制了插图,他描绘的船只并非60年前沃里克在战斗中指挥过的战船,而是艺术家本人非常熟悉的船型。很有可能,他描绘的大型四桅卡瑞克战船是亨利七世zui大的两艘战舰——“摄政王”号(Regent)或“君主”号(Sovereign)中的一艘。范·厄特沃特版哥伦布的“圣玛丽亚”号(Santa Maria,实际上,我们对这条船的了解少得可怜)则是一艘17世纪的荷兰船。
所有这些画家至少都知道他们那个时代的战船外观,但我们并不能据此便认为每个艺术家都是船舷边的常客。马修·帕里斯是当时一位学识丰富的编年史家,他在记录准确性方面不遗余力,但他不熟悉船舶。因此,他对桑威奇海战的描绘是其史书中zui不可靠的部分。扬·科内利斯·佛梅因描绘1535年对突尼斯的袭击,那是一个身临其境的艺术家的作品。但50年后,埃斯科里亚尔宫(注释见原书)战争厅的壁画描绘了亚速尔群岛(注释见原书)海战和两栖战斗的场面,是由一位熟悉加莱战船,却从没见过大西洋船舶的意大利画师绘制的。他对大型帆船的所有知识都来自老彼得·勃鲁盖尔的版画。安东尼·安东尼绘制的“伟大哈里”号(注释见原书)或佚名作者创作的《亨利八世在多佛登船》(Embarkation of Henry VIII at Dover),细节虽精准,但比例却严重失调。维多利亚时期的历史画家马耶尔和钱伯斯(注释见原书)是天才艺术家,但他们在表现几百年前中世纪的历史事件时,依据的是一些旧的图像资料,而这些图像与真实的船舰外观本就相去甚远。
这些图像不能从表面解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历史价值。11世纪西塞罗手稿中的船舶,粗看稀奇古怪,实际包含了当时船舶的一些元素(铆钉叠接的船板),加上一些来自古典作者的成分(撞角),再加一些《圣经》中的内容(甲板上的房子,借鉴自诺亚方舟)。许多图片揭示出它们传达的是何种信息,以何种方式展示出来,这些信息适合哪些人。马修·贝克的设计草图,为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建造船舶提供了设计技术方面的宝贵信息。这些设计图后来被塞缪尔·佩皮斯收录在《古代造船术断章》一书中。它们向一个读者有限的小圈子传达了极其专业(并且通常高度机密)的信息,是技术图纸的雏形。两个世纪后,托马斯·斯莱德爵士(Sir Thomas Slade)的图纸如出一辙,只是情况更为复杂。与此相比,马赛皇室加莱战船的绘制目的,则是向公众展示皇室权
力。因为在法国,虽然加莱战船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已经式微,但它仍然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家权威。这就是为什么画面中年轻的图卢兹伯爵正指着一艘加莱战船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时期绘制的法国舰队旗舰“皇家太阳”号(Soleil Royal)的作品中,甚至没有展示出它的武器,只显示出船首尾的镀金雕刻。金碧辉煌是权力的形象,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去极力表现它。那不勒斯码头的日常景色,是描写日常生活的海景画流派画家的题材,这种画作在当时只有荷兰画家才会觉得它值得一提。
因此,所有这些图片都不能简单地看成对真相的直接描述,即使是三层桨座战船“奥林匹娅丝”号(Olympias)或维京长船(注释见原书)“海上种马”号(Sea Stallion of Glenadalough)等重建战船的现代照片也做不到。但所有这些图片传达了其他方式无法描述的事实,为我们了解历史战舰打开了一扇时空之窗。
尼古拉斯·罗杰(N. A. M. Rodger)
英国海军史学家
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注释见原书)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
作为一个对军事史,尤其是海军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次能淘到《战舰图文史(彩色精装典藏版 第一册 从古代到1750年)》,真是一件幸事。这本书的第一册,将我的目光带回了遥远的古代,一直到1750年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我惊叹于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广度和深度,书中不仅囊括了我们熟知的那些著名战舰,还涉及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船型,并对其历史渊源、设计理念、建造工艺以及在战场上的应用,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战舰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它会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以及政治和宗教因素,是如何影响其战舰发展的。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对战舰的演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大量的精美复原图和历史照片,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吸引力,它们仿佛在低语着那些古老的海上传奇。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无可挑剔,色彩还原度极高,细节处理非常到位,让人感觉物超所值。
评分最近入手了《战舰图文史(彩色精装典藏版 第一册 从古代到1750年)》,不得不说,它完全超出了我对于一本“图文史”的期待。首先,这本书在内容呈现上,做到了真正的“图文并茂”。每一页都充斥着高清、色彩鲜艳的插画和照片,这些视觉元素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相互印证,甚至有时比文字更能直观地传达信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战舰的细致描绘,从船体线条的流畅度,到帆装的复杂程度,再到火炮的布局,都展现了作者严谨的考证和精湛的绘画技艺。文字部分也同样出色,语言流畅,叙事性强,将那些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军事技术,都讲述得生动有趣。它没有让我感到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尤其是关于早期海战的描写,虽然技术条件有限,但战术上的智慧和海员的勇猛,都跃然纸上。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堪称一绝,厚实的铜版纸、精致的封面,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
评分这次新入手的这本《战舰图文史(彩色精装典藏版 第一册 从古代到1750年)》,简直是让我爱不释手!首先,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给了我极大的满足感。精装的封皮,触感温润,配合着书中那大尺寸的铜版纸印刷,色彩饱满鲜活,细节之处纤毫毕现。翻开扉页,就被那一幅幅精美的插画和模型照片所震撼,仿佛瞬间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老战舰的甲板之上。内容上,第一册的选材也非常令人惊喜,从最早期的战船雏形,到地中海的桨帆战舰,再到风帆时代的巨舰,它都进行了详尽的描绘。那些关于不同时期战舰设计理念的演变,船体结构的优化,以及武器装备的发展,都写得非常透彻,而且图文并茂,即使是对军事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通过这些精美的插图轻松理解。作者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功底深厚,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让我对战舰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战役和装备,书中都有涉及,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战舰的书,更是一部浓缩的海上力量发展史,让我深深着迷。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战舰图文史(彩色精装典藏版 第一册 从古代到1750年)》的初衷,是想找一些能激发孩子对历史和军事兴趣的读物。没想到,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我自己也沉迷其中,甚至比孩子看得还要投入。第一册的这部分历史跨度非常大,从最早的独木舟、战船雏形,到后来那些足以改变历史的西班牙大帆船、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每一种类型的船只,书中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战舰设计所受到的文化、经济和技术影响的分析。比如,为什么某些文明的战舰更侧重于速度和灵活,而另一些则更注重防御和火力。书中的图例,绝非普通的图片,而是精心绘制的复原图,充满了艺术感,并且准确地展示了船体的结构、武器的配置以及船上的生活场景。我经常会和孩子一起对照着书中的图,讨论不同战舰的优缺点,或者想象它们在历史上的真实战斗情景。这种互动式的阅读,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乐趣。这本书的装帧也非常精美,作为收藏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评分我本来以为,关于“战舰”这个主题的书籍,大多会流于枯燥的参数和冰冷的史实堆砌,但《战舰图文史(彩色精装典藏版 第一册 从古代到1750年)》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引人入胜,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每一艘战舰都赋予了生命,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勇气、智慧和时代变迁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风帆战舰时代的部分,那些庞大的三桅战列舰,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又是如何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在海战中发挥作用,书中用非常生动的语言和详细的图解进行了阐述。作者对于战舰的内部结构,比如船帆的布置、火炮的装填和射击,以及船员的生活起居,都有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能听到炮火的轰鸣,闻到火药的硝烟味。而关于古代战舰的介绍,也绝非敷衍,那些早期以人力为主的桨帆战舰,在技术和战术上的局限性,以及它们在开拓新航线和早期海洋文明中的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人性化,图片和文字的比例恰到好处,不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感觉就像在与一位博学的老船长进行一场愉快的交谈。
评分之前还买了一本疾病图文史 这个系列书很多 厚度一般般
评分塑料包装,无破损,内文印刷字迹清晰,是了解世界战役案例的很好的参考书。
评分物流很快,价格实惠,包装很好。
评分第3册记录了从公元1850年到1950年的海洋争霸历程。
评分酷到天上!!!!
评分印刷精美图文并茂值得阅读!
评分京东快递服务好活动购买划算
评分好书,印刷质量很好,内容新颖。
评分编辑推荐1:①易读:术语不多,通俗易懂;②多图:图片丰富,涵盖古今;③趣史:拒绝枯燥,生动有趣;④深度:综合分析,挖掘背景;⑤有序:系统分类,年表清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