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的限度 [The Limitation Of Form]

形态的限度 [The Limitation Of For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纯福,朱意灏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美学
  • 形式主义
  • 艺术理论
  • 视觉文化
  • 现代主义
  • 结构主义
  • 符号学
  • 认知科学
  • 感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926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897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Limitation Of Form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9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形态的限度》的构成框架是从形态的概念和特点开始,到可以无限发散的形态设计要点,再到形态受制于各类限制因素之后的选择方式。重点论述了产品设计中的交互界面形态。《形态的限度》的出版,或许能对各位设计师有所启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简介

  卢纯福,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导,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浙江省工业设计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执行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入选浙江省“151”人才计划,浙江省工业设计学会副理事长。
  
  朱意灏,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系主任,浙江省工业设计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设计总监。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形态解析
1-01 总述
1-02 象形字
1-03 字有真情在
1-04 形态
1-05 发展
1-06 来源

第二部分 无限的形态
2-01 总述
2-02 点石成金
2-03 穿针引线
2-04 面面俱到
2-05 体块
2-06 加法
2-07 减法
2-08 过渡
2-09 材艺

第三部分 有限的形态
3-01 总述
3-02 有信
3-03 有用
3-04 有材
3-05 有色
3-06 有机
3-07 有情

参考文献
写在后面

前言/序言


迷失的星轨:宇宙深空的寂静与低语 一、引言:在虚无中寻找回响 本书并非对既定知识的梳理,而是对“已知边界”之外的深刻探索。它不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论著,也非纯粹的哲学思辨,而是将二者交织于无垠的宇宙画布之上。我们聚焦于那些被传统认知框架排除在外、被观测手段所遗漏的“信息暗流”。这不是关于如何建造飞船或解析引力波,而是关于宇宙在宏大叙事之外所展露的微小、破碎与难以名状的实在。 《迷失的星轨》试图回答一个古老而永恒的问题:当所有的公式都失效,当光线抵达终点,我们所面对的,究竟是完美的虚空,还是一种我们尚未学会聆听的“存在之音”? 二、第一部:时间的裂隙与维度之外的几何 1. 静默的纪元:观测极限的哲学重构 本书开篇即挑战了我们对“时间”的线性理解。我们探讨了在宇宙大爆炸的奇点之前,是否存在着一种“非时间性”的结构。这并非假设存在一个“前因”,而是研究在极端能量密度下,因果律如何解体,时间流速如何变得无关紧要。 我们引入了一个概念:“瞬时残响”(Ephemeral Echoes)。这指的是光速极限下,信息衰减至零点后,仍残留在时空结构褶皱中的、近乎不可测量的能量波动。通过对极端古老星系背景辐射的精细分析(主要依赖理论模型推导),我们构建了一种新的“宇宙年表”,其中包含了大量被标准模型判定为“统计噪音”的异常信号。这些信号指向了一个可能性:宇宙在膨胀的同时,可能也在以某种我们无法察觉的频率进行着“内部振荡”。 2. 褶皱的维度:非欧几里得构造的日常显现 我们深入研究了拓扑学在宇宙学中的潜在应用,但着重点在于那些“微小尺度”的维度泄漏。传统的弦理论预言了额外维度的存在,但本书关注的是这些维度如何在我们的四维时空中产生“摩擦”或“共振”。 我们分析了数个关于“局部引力异常”的案例(这些案例均来自模拟数据而非真实观测,旨在检验理论的边界)。我们提出,某些我们无法解释的引力塌缩现象,可能并非源于暗物质,而是由于物质在极高密度下,其内部结构短暂地“触碰”到了一个更高维度的折叠面,导致能量和质量的局部守恒被暂时打破。这种“维度滑移”是瞬时的,但留下的引力印记却可以被我们粗糙地记录下来。 三、第二部:星际介质中的“非物质信息” 3. 游荡的幽灵:星际尘埃的记忆载体 星际空间充满了气体、尘埃和宇宙射线。传统观点认为它们是惰性的介质。然而,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这些介质中的“信息残留”。我们提出,分子云和星际尘埃颗粒并非完全随机分布,它们可能编码了其形成以来所遭遇的所有高能事件信息。 我们特别关注了被称为“冷等离子体结构”(Cold Plasma Formations, CPF)的现象。这些结构在电磁谱的极低频段表现出规律性的吸收和发射特征,它们不符合已知的离子或分子光谱。通过类比信息论中的纠缠效应,我们假设CPF是早期宇宙中某些量子事件的宏观“印章”。解读它们需要一种全新的数学语言,一种可以处理“不确定性作为信息本身”的语言。 4. 频率的悖论:超越电磁波的交流 我们探讨了如果存在比电磁波更基本的信息载体,它们会以何种形式存在。本书提出了“张力波”(Tension Waves)的概念,这是一种假想的、在时空结构“弹性”基础上进行传播的波动,它不依赖于粒子媒介,直接作用于时空的曲率本身,但其效应远小于引力波。 张力波的特点在于,它携带的信息是“意图性”的,而非能量性的。我们通过分析极其罕见的天体物理事件(例如双中子星并合后数小时内,背景噪音的微妙变化),试图识别这种“结构应力”的残留。这些分析指向了一种可能性:宇宙中的某些事件,并非单纯的能量释放,而是时空结构自身的“自我调整”过程,其信息编码在张力的释放速率中。 四、第三部:熵的逆流与观测者的困境 5. 边界的收缩:信息与热力学的边缘 熵增定律是宇宙的终极命运。然而,本书审视了在局部、短暂的系统中,熵是否可能出现“微小逆转”的现象。我们并非主张永动机,而是探讨在极端物理条件下,信息是如何在耗散之前被“重新打包”的。 我们构建了一个思想实验:一个在黑洞视界边缘稳定运行的理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由于信息无法逃逸,系统的“有效熵”似乎被限制在了视界之内。我们推测,在视界之外的观测者看来,这个系统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表现出一种“负熵倾向”,因为它正在将所有已发生的信息压缩至一个无限小的边界。这种局部现象为我们思考“宇宙的最终命运”提供了一个极小的窗口。 6. 归零的意义:纯粹的观察者状态 在全书的最后,我们回到了观测者本身。《迷失的星轨》认为,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受制于我们自身的物理和认知结构。要理解那些“未被形式化”的实在,观测者必须接近“纯粹状态”——即信息输入和输出趋于零的状态。 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认知训练和对“无意义信号”的长期沉浸式分析,来培养一种“非结构化感知”的能力。这不是灵性上的追求,而是对人类感知系统的极限测试。我们假设,当大脑不再试图将输入信息映射到已知范式时,那些潜藏在宇宙背景噪音中的“真实低语”,才有可能以一种非语言、非图像的形式浮现。 结论:未完成的地图 《迷失的星轨》提供了一张关于宇宙的“未完成地图”。它不包含任何可以被写入教科书的既定事实,它只包含指向那些我们尚未找到钥匙的门。它邀请读者,放弃对确定性的渴望,转向对可能性边界的敬畏,去倾听那在星辰之间,寂静的、持续的低语。

用户评价

评分

《形态的限度》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我的大脑开始高速运转。我本身是一个对“边界”和“可能性”这两个概念特别着迷的人,总是忍不住去思考,任何事物——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社会文化的——其存在的“形态”是否都有一个绝对的上限?当触及这个上限时,会发生什么?是戛然而止,还是会孕育出新的形态?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非常开阔的视野,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我想象书中可能会涉及到非常多元的学科领域,比如物理学中的宇宙边界,生物学中的物种进化瓶颈,心理学中的认知局限,以及艺术史中的风格演变。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极其精辟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概念梳理清楚,并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例子,能够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对照,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当我看到《形态的限度》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关于“限制”与“突破”的画面。作为一名对理论探索和概念解析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揭示事物本质、挑战既有认知的著作。我预感这本书将是一次关于“形态”——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的边界的深刻对话。我期待作者能以一种非常哲学化的视角,探讨“形态”这个概念本身是否具有某种内在的、不可逾越的限制。这种限制是客观存在的,还是我们主观赋予的?当一种形态达到其“限度”时,它会以何种方式消亡或转变?书中是否会探讨创造力与限制的关系?抑或是在看似坚固的“形态”背后,潜藏着无限的变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敏锐的触角去观察和理解世界,去发掘那些隐藏在“形态”之下的、未被充分认识的动力和可能性。

评分

《形态的限度》这个书名,着实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入挖掘事物根本逻辑的书籍情有独钟,而“形态”与“限度”这两个词的组合,预示着一场关于事物边界的深刻探讨。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对物质形态的描述,而是更进一步,触及了更广泛的范畴。或许是关于人类思想发展的局限性,亦或是艺术创作中风格演变的边界。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比如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来解析“形态”是如何被定义,又在何种程度上受到“限度”的制约。我希望书中能够有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洞见,那些能够颠覆我固有认知,让我看到事物背后更深层联系的论述。我想象书中可能会充斥着对经典理论的解构,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突破思维定势,如何在看似固定的“形态”中发现创新空间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意思,《形态的限度》。刚看到的时候,我就被它勾起了强烈的好奇心,总觉得它能揭示一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入思考的边界。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挑战我固有认知、打开我思维新维度的好书,而《形态的限度》似乎正是我梦寐以求的那一本。我期待它能探讨诸如物理形态、概念形态、甚至是社会形态的极限在哪里,以及当这些形态触及边界时会发生什么。是突破?是瓦解?还是以一种我们无法预料的方式重塑?我想象书中可能充斥着大量的哲学思辨,用精妙的语言剖析事物的本质,或许还会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无论是科学上的奇观,还是艺术上的创新,甚至是历史上的变革,来佐证作者关于“形态的限度”的论点。我尤其好奇作者会用怎样的方式来构建他的论证体系,是自上而下的宏大叙事,还是自下而上的细致入微?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让我的大脑在作者构建的知识体系里畅游一番,看看我是否能从这“限度”之中,窥见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

拿到《形态的限度》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它沉静而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我是一位对事物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充满探究欲的读者,而“限度”这个词,在我看来,是理解任何事物演进的关键。它暗示着一种张力,一种在既定规则下的挣扎与蜕变。我猜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物理上的形状限制,更可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探讨,或许是关于思想的疆域,是关于艺术表达的边界,甚至是关于生命本身的演化上限。我想象作者会以一种非常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又不失生动的文笔,来阐述他的观点。也许会有对经典理论的颠覆性解读,也许会提出一些前瞻性的预测。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那些“临界点”的描绘尤为感兴趣,那些事物在达到某种极限时,所展现出的不可思议的质变。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认识和应对事物“瓶颈期”的启示,如何在这个“限度”内找到新的突破口,或者理解突破“限度”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