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

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颜娟英,石守谦 编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汉晋
  • 唐宋
  • 中国美术史
  • 风格变迁
  • 文化史
  • 历史分期
  • 艺术理论
  • 断代史
  • 审美观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79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96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这本论文集为2012年6月25至26日“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转折”国际学术研讨会之成果集结而成。本次会议之目的,在于推动汉晋与唐宋时期的艺术史研究。魏晋时期为中国图象文化史中所谓“艺术自觉”诞生的关键阶段。过去由于材料的限制,相关讨论多集中在东晋顾恺之的传世画作或是画论*述研究。在新出土考古材料的辅助下,若能将墓葬图象材料与传世画作、文献相对照,重新审视汉末至魏晋时期绘画发展的过程与变迁,当有助于扩展学界对于这一转折时期的研究。唐宋变革在性质、内容与涵盖的层面都与魏晋变革有本质上的差异,向来为史学界所重视,相形之下,目前仍然缺乏关于唐宋转折的艺术史研究。本论文集即希望能由汉唐之际的佛教相关图象变迁、唐宋之际“绘画”图象呈现方式的革新等方面切入问题,为汉晋与唐宋时期的艺术史研究提出新见。

作者简介

  石守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及考古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任“中研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着力从文化史角度探讨画史风格与文化环境的关系,主要作《风格与世变》、《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移动的桃花源: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并主编《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另有学术论文多篇。近年主持“移动的桃花源——10至16惜纪山水画在东亚的发展”项目,主张以东亚作为一整体,来对中、日、韩三国的山水画发展进行全盘观察,特别注意三区域间的互动现象。
  
  颜娟英,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合聘教授。曾任中央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2001-2003),研究专长为美术考古。

目录

导论一 从追求神仙到佛土世界——汉唐之际图像的变迁 颜娟英
导论二 “ 绘画”的觉醒——唐宋间图像呈现方式的新发展 石守谦
Ⅰ 仙马、天马与车马——汉镜纹饰流变拾遗 曾蓝莹
Ⅱ 汉晋之间劾鬼术的嬗变和鬼神画的源流 来国龙
Ⅲ 吐鲁番吐峪沟石窟考古新发现——试论5世纪高昌佛教图像 李裕群
Ⅳ 由墓阙到浮图——四川绵阳平杨府君阙研究 林圣智
Ⅴ 云气纹的进化与意义 肥田路美
Ⅵ 7、8世纪观音造像的繁衍 王静芬
Ⅶ 一字佛顶轮王与炽盛光佛——佛教星宿信仰图像的唐宋之变 赖依缦
Ⅷ 复原唐代绘画之研究——以屏风壁画为焦点 板仓圣哲
Ⅸ 唐代护法神式镇墓俑试析 李星明
Ⅹ 墓主像与唐宋墓葬风气之变——以五代十国时期的考古发现为中心 李清泉
Ⅺ 8至11世纪的花鸟画之变 陈韵如
Ⅻ 唐宋时期佛教版画中所见的媒介转化与子模设计 黄士珊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艺术史中的汉晋与唐宋之变》的书籍的简介,该书聚焦于中国古代艺术史中两个关键转型期,而非你提供的特定书名: 卷帙浩繁:探寻中国早期帝国与盛唐气象的艺术交融 一部关于中国早期历史转折期艺术风格演变的深度研究 本书聚焦于公元三世纪至十世纪间,中国艺术史的两个关键的、充满张力的转型期:魏晋南北朝(汉晋之变)与唐宋之变(盛唐至宋初)。本书并非对单一历史时期的简单梳理,而是通过比较、对勘与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艺术如何在社会剧变、思想革新和文化融合的浪潮中,完成从古典典雅向内省沉思,再到恢弘大气与精微内敛的复杂演进。 第一部分:魏晋风度与士人精神的觉醒(公元220年—589年) 汉代磅礴雄浑的帝国气象在三国鼎立的战乱中逐渐瓦解,随之而来的是持续数百年的民族大迁徙与文化交融。这一时期,艺术的主题和审美取向发生了深刻的转向。 一、士人阶层的崛起与“魏晋风度”的塑造 本书首先探讨了玄学思潮如何渗透入艺术领域。在政治失意与生命哲思的碰撞中,士人阶层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超越了对宏大叙事的忠诚。这种“魏晋风度”——那种洒脱不羁、追求性灵自由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了绘画和书法。我们深入分析了“竹林七贤”形象在民间与文人画中的不同呈现,以及书法从隶书的规整转向行草的抒情性表达,如王羲之等人的风格如何确立了后世文人书法的基本范式。 二、佛教艺术的本土化进程 佛教自汉代传入,至魏晋时期在北方和南方开花结果。本书特别关注佛教雕塑和壁画在“汉晋之变”中的艺术特征。北方的云冈、龙门石窟,展示了犍陀罗艺术的健硕与中土审美趣味的初步融合,体现在佛像面部表情的“褒衣博带”式写实化。而在南方,则更多地体现为对神性的内在捕捉与空灵感。这种外来信仰与本土艺术语汇的艰难整合,为盛唐的辉煌奠定了图像学和技法基础。 三、山水画的独立宣言 魏晋时期是中国山水画从人物画的陪衬地位中挣脱出来的关键阶段。顾恺之、宗炳、王微之等人的实践,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山水不再是背景,而是心灵的投射。本书详细考察了早期山水画中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观念,解析了“卧游山水”这一概念如何成为士人精神寄托的载体。 第二部分:大唐气象与全方位开放的艺术图景(公元618年—907年) 隋唐帝国统一,国力达到鼎盛,其艺术的特点是恢弘、博大、自信与多元包容。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吸收了前代(特别是北朝)的强健生命力与西域的异域风情。 一、长安与洛阳:多元文化的熔炉 唐代艺术的盛大,根植于其开放的社会结构和国际化都市的繁荣。本书通过分析长安城布局与宫廷艺术的宏伟尺度,展现了帝国意志在建筑与雕塑中的体现。唐三彩的绚丽色彩和异域人物造型,以及受中亚、印度影响的装饰母题,无不体现了“天可汗”时代的艺术自信。 二、人物画的精妙与情感的节制 唐代人物画,尤其是在周昉、吴道子等大师手中,达到了古典写实主义的高峰。周昉的“丰肥体”展现了宫廷贵族生活的雍容华贵,而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则将线条的表现力推向极致,使人物形象在继承魏晋神韵的基础上,更增添了动态的生命感。本书对比了盛唐(如初唐阎立本的稳健)与中晚唐(如晚唐仕女画的细腻)在人物审美上的细微变化。 三、盛唐山水与青绿山水的辉煌 唐代山水画进入成熟期,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山水”以其鲜艳的色彩和工整的笔法,描绘出理想化的盛世景象。同时,王维开创的“水墨为上”的文人山水画传统,预示着对物象的内在精神把握的重视,为后世宋代山水画的哲学化探索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由盛转衰与宋代的美学转向(公元960年—1279年) “唐宋之变”不仅仅是政治王朝的更迭,更是社会结构、商业经济与哲学思辨深刻影响艺术形态的转折点。宋代艺术的主题从对生命力的外放转向对秩序、理性和内在精神的审视。 一、理学与宋代山水哲学的建构 宋代美学的一大核心是理学思想对艺术的渗透。面对唐代那种“可游”的山水,宋代理学家更追求“可悟”的境界。范宽、郭熙等巨匠的作品,展现了高耸入云的雄伟与雾气缭绕的空灵,将自然界视为一个充满内在规律的有机整体。本书重点分析了“咫尺之内再造千山”的构图技巧与宋人“格物致知”的求知欲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院体画的兴盛与精微观察 宋徽宗时期,官方画院的制度化建设将写实技巧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花鸟画中对植物脉络、虫豸羽毛的精确描绘,还是界画中对建筑结构的严谨处理,都体现了宋人对“真”的极致追求。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标志着艺术从“得意忘形”向“形神兼备”的微妙回归,但其根基已是基于宋代对世界认知的理性框架。 三、文人画的自觉与“意在笔先” 与院体画的写实相对,苏轼、米芾等文人代表人物,强调绘画是“士人胸襟”的抒发。他们将书法用笔直接引入绘画,提倡“不求形似而求神似”,使得绘画的价值评判标准由“技艺”转向了“学问与人品”。这种对自我表达的强调,最终构成了后世中国艺术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结语:艺术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 本书最终将“汉晋之变”与“唐宋之变”置于一个连续的框架中进行考察。魏晋的个体精神解放,为唐代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前提;而唐代的盛大自信,又在宋代内敛的理性精神中完成了审美视角的转移。通过对雕塑、壁画、书法、山水、人物及花鸟诸门类的交叉分析,本书旨在描绘出一条清晰的脉络:中国艺术如何在政治、思想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中,不断地重塑其面貌,完成从“气”到“理”,从“势”到“韵”的复杂转型。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中的配图选择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插图佐证,更像是独立完成了解释工作。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那些细节纹饰的捕捉和特写,那些原本在博物馆隔着玻璃才能匆匆一瞥的细节,在这里被放大,被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这些图像的编排逻辑也很有趣,它们不是随意摆放,而是紧密围绕着文本的论点进行构建,常常是一段文字刚勾勒出一个概念,下一页的图片立刻就提供了最直接、最无可辩驳的视觉证据。这种图文互动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说服力。对我这种偏爱“眼见为实”的读者来说,这种丰富且高质量的视觉材料是提升理解深度的关键要素,它弥补了单纯文字描述在空间感和质感上的缺失,让那些抽象的艺术风格变化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历史题材的著作抱持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谨慎态度,总担心会遇到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然而,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似乎有着一种将复杂概念“去魅”的魔力,他用非常清晰、甚至带着一点点口语化的幽默感,将那些原本高深莫测的理论框架,拆解成一个个可以被普通人理解的小块。他处理学术争议的方式也十分高明,不是简单地站队,而是将不同的学术观点并置,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学术自信和开放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老友在历史遗迹中漫步,他不仅知道每个雕塑背后的故事,更能洞察艺术家当时的挣扎与喜悦,这种亲近感和深度兼具的阅读感受,是我近年来少有的宝贵体验。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把前言和第一章读完,感觉作者的叙事风格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和年代,而是巧妙地将我们引入到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历史画卷之中。他的文字功底极深,遣词造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之感。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关键转折点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令人叹服,他总能抓住最核心的矛盾点,然后层层递进地阐述其深层原因和连锁反应。整个行文节奏控制得非常老道,张弛有度,高潮部分引人入胜,低回之处又留给读者足够的思考空间。作者对于历史语境的把握极其精准,他没有用现代的眼光去简单评判古人的行为,而是努力站在那个时代的语境下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和局限,这种同理心是构建真正深刻历史理解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低调又不失典雅的墨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初看之下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尤其是锁线装订的方式,保证了书页可以完全平摊,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图片和细读文字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印刷质量更是没得说,无论是黑白插图还是色彩丰富的文物照片,都呈现出极高的清晰度和还原度,色彩的层次感把握得恰到好处。翻开书本,布局的疏密得当,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也很有章法,让人在视觉上感到非常舒适。这本书在制作上的投入显然是下足了功夫,光是拿到手里掂量一下,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坚持,在当下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部精妙的音乐交响乐,每一个乐章的过渡都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它不是简单的时序排列,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文化“脉冲”进行螺旋式上升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不同地域和不同阶层之间的视角切换能力,他能从宫廷的宏大叙事无缝切换到民间器物的小切口,并论证两者之间微妙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这种多维度的考察,使得对整个历史时期的认知不再是片面的,而是立体丰满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某个观点,然后迅速翻到章节末尾的注释去追溯他的原始出处,这种引导读者主动进行学术探索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让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主动的智力探险。

评分

第二次购买魏晋与唐宋之变

评分

非常好,家里人喜欢,下次还买

评分

快递超级快,送货小哥人也特别好,商品更是没话说

评分

书本正版!喜欢!活动买的,快递小哥棒棒哒!继续关注京东自营的活动!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經典的藝術史專著 很不錯

评分

好书,快递给力,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

评分

角度很新颖,很有可读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