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道德情操论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道德情操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亚当·斯密 著,蒋自强,钦北愚 等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伦理学
  • 道德
  • 亚当·斯密
  • 古典经济学
  • 西方哲学
  • 社会科学
  • 名著
  • 译著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282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293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谈到本性贪婪和自私的地主的行为动机时说:“富人只是从这大量的产品中选用了最贵重和最中意的东西。他们的消费量比穷人少;尽管他们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贪婪的,虽然他们只图自己方便,虽然他们雇用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的目的是满足自己无聊而又贪得无厌的欲望……”。在《国富论》中,斯密又谈到唯利是图的资本家的行为动机。他说:“把资本用来支持产业的人,既以牟取利润为目的,他自然总会努力使他用其资本所支持的产业的生产物能具有价值,换言之,能交换数量的货币或其它货物。”
  在斯密看来,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而从利己出发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就是斯密所假设的“经济人”(主要是指资本家)。正因为斯密把利己主义作为“经济人”活动的根据,所以,西方某些研究者既把斯密看成是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又把他看作是一个信奉“适者生存”的被现金交易关系和残忍的竞争所支配的理论家。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经济学鼻祖,1723年6月5日出生于苏苏格兰伐夫郡可可卡地。

学派/流派:古典经济学。

主要领域:政治哲学、伦理学、经济学。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0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中,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家康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目录

告读者
第一卷 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篇 论合宜感
第一章 论同情
第二章 论相互同情的愉快
第三章 论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的方式
第四章 续前章
第五章 论和蔼可亲和令人尊敬的美德
第二篇 论各种不同的适宜的激情程度
第一章 论从肉体产生的各种激情
第二章 论由于想象的某种特殊倾向或习惯而产生的那些激情
第三章 论不友好的激情
第四章 论友好的激情
第五章 论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 论幸运和不幸对人们判断行为合宜性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比在另一种情况下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赞同
第一章 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但是它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第二章 论野心的起源,兼论社会阶层的区别
第三章 论由钦佩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所引起的道德情操的败坏

第二卷 论优点和缺点;或,报答和惩罚的对象
第一篇 论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
引言
第一章 任何表现为合宜的感激对象的行为,显然应该得到报答;同样,任何表现为合宜的愤恨对象的行为,显然应该受到惩罚
第二章 论合宜的感激对象和合宜的愤恨对象
第三章 不赞同施恩者的行为,就几乎不会同情受益者的感激;相反,对损人者的动机表示赞同,对受难者的愤恨就不会有一点同情
第四章 对前面几章的扼要重述
第五章 对优点和缺点感觉的分析
第二篇 论正义和仁慈
第一章 两种美德的比较
第二章 论对正义、悔恨的感觉,兼论对优点的意识
第三章 论这种天性构成的作用
第三篇 就行为的优点或缺点,论命运对人类情感所产生的影响
引言
第一章 论这种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
第二章 论这种命运产生影响的程度
第三章 论这种情感变化无常的最终原因

第三卷 论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第一章 论自我赞同和不赞同的原则
第二章 论对赞扬和值得赞扬的喜爱;兼论对责备和该受责备的畏惧
第三章 论良心的影响和权威
第四章 论自我欺骗的天性,兼论一般准则的起源和效用
第五章 论道德的一般准则的影响和权威,以及它们被公正地看作造物主的法则
第六章 在什么情况下,责任感应该成为我们行为的唯一原则;而且在什么情况下,它应该同其它动机一起发生作用

第四卷 论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第一章 论效用的表现赋予一切艺术品的美,兼论这种美所具有的广泛影响
第二章 论效用的表现赋予人的品质和行为的美,以及关于这种美的概念可能在何种程度上被看成一种原始的赞同原则

第五卷 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
第一章 论习惯和风气对我们有关美和丑的看法的影响
第二章 论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 论有关美德的品质
引言
第一篇 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对自己幸福的影响而言;或论谨慎
第二篇 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可能对别人的幸福发生影响而言
引言
第一章 论天性致使个人成为我们关心和注意的对象所依据的次序
第二章 论天性致使社会团体成为我们慈善对象的次序
第三章 论普施万物的善行
第三篇 论自我控制

第六卷 结论
第七卷 论道德哲学的体系
第一篇 论应当在道德情感理论中加以考察的问题
第二篇 论已对美德本质作出的各种说明
引言
第一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合宜性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二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谨慎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三章 论认为美德存在于仁慈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四章 论放荡不羁的体系
第三篇 论已经形成的有关赞同本能的各种体系
引言
第一章 论从自爱推断出赞同本能的那些体系
第二章 论把理性视为赞同本能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第三章 论把情感视为赞同本能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第四篇 论不同的作者据以论述道德实践准则的方式
译后记
人名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但是,任何艺术品所具有的这种适宜性,这种巧妙的设计,常常比人们指望它达到的目的更受重视;采取和变化方法来获得便利或愉快,常常比便利或愉快本身更为人们所看重,似乎想办法获得便利或愉快的过程才是全部价值所在,据我所知,这还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然而,这种情况是经常出现的,可以在有关人类生活的成千上万个最不重要或最重要的例子中观察到。   当一个人走进自己的房间并发现椅子都摆在房间的中问时,他会对仆人发怒,或许他宁可自己动手不厌其烦地把它们重新背墙摆放,而不愿看到它们一直这样乱七八糟地放着。这种新的布置所具有的全部合宜性来自腾清和空出了房间的地面所造成的更大的便利。为了获得这种便利,他甘愿自己受累,而不愿忍受由于缺乏这种便利而可能感到的各种苦恼;因为最舒服的是一屁股坐在其中一把椅子上,这是他干完活以后很可能做的。所以,他所需要的似乎不是这种便利,而是带来这种便利的家具的布置。但是,正是这种便利最终推动他整理房间,并对此给予充分的合宜感和美感。   同样,一只每天慢两分多钟的表,会受到对表很讲究的人的轻视。他或许会以几个畿尼的价格把它卖出去,而用五十个畿尼另买一只表,它在两个星期内慢不了一分钟。然而,表的唯一效用是告诉我们现在是几点钟,以使我们不失约,或者因为忘了那个约定的时刻而造成诸多不便。但是,我们并不常常看到这个如此讲究这种机械的人比别人更加认真地严守时刻,也不常常看到他比别人更加急切地为了其他什么理由而想精确地知道每天的时间。  ……
《理性之光:人类情感与社会秩序的探寻》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我们始终被一个核心的问题所困扰:是什么让我们区别于其他生灵?是什么维系着我们复杂的社会结构?又是什么驱动着我们追求良善与公正?《理性之光:人类情感与社会秩序的探寻》一书,正是这样一部深刻而细致地剖析人类情感本质、探究社会秩序根源的哲学著作。它并非直接解答上述宏大命题,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描绘出一幅关于个体心理、人际互动以及社会运行的精妙图景。 本书的起点,是对人类最基本情感的审视。作者认为,人类并非纯粹理性的存在,我们的行为、判断乃至道德观念,都深深植根于丰富而微妙的情感之中。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爱慕、厌恶……这些原始的情感是构成我们内心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理解他人、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桥梁。然而,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情感的罗列和描述,他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情感的起源,以及它们如何受到我们自身认知、过往经验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我们为何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喜悦,又为何会对另一些事物感到厌恶?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作者通过引人入胜的论述,揭示了情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指出情感并非简单的好恶,而是承载着我们对自身价值、对他人意图的判断与期待。 从个体的情感出发,本书进一步将视野拓展至人际关系。我们如何理解他人的情感?又如何在互动中调整自己的行为?作者提出了一个核心的洞察:人类具有一种“同感”的能力,即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并因此产生共鸣。这种同感,是建立亲密关系、维持社会和谐的基石。当我们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时,我们会感到同情;当我们看到他人获得成功时,我们会感到分享的喜悦。这种情感的传递与交流,使得个体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社会网络之中。然而,同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误解、偏见、利益冲突,都可能成为阻碍我们有效同感的障碍。作者细致地分析了这些障碍,并探讨了克服它们的途径,强调了理解、包容与尊重的价值。 更进一步,本书对社会秩序的形成与维系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作者认为,一个稳定而有序的社会,并非仅仅依靠外在的强制力,更重要的是内在的道德规范与社会共识。这些规范与共识,正是源于我们个体情感的不断互动与协商。例如,我们之所以普遍认为偷窃是错误的,并非仅仅因为法律的禁止,更因为它违背了我们对他人财产的尊重,触犯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公正感。这种由个体情感汇聚而成的集体情感与道德判断,构成了社会得以运转的无形之手。作者深入探讨了“赞许”与“责备”这两种社会反馈机制在塑造个体行为、维护社会规范中的关键作用。我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赞许,以满足我们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我们也害怕他人的责备,以避免失去社会认同。正是这种对赞许的追求和对责备的规避,促使我们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调整自身行为,从而维护了社会的整体秩序。 本书并非一篇冰冷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思考。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常常引用丰富的历史事例、文学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使得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而生动。他笔下的个体,既有对情感的细腻体验,也有对社会责任的深切担当;他笔下的社会,既有复杂的人际互动,也有对公正与和谐的永恒追求。这种将宏大理论与微观现实相结合的写作风格,使得本书既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又具有极高的可读性。 《理性之光:人类情感与社会秩序的探寻》是一部能够引发读者深度思考的著作。它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情感世界,理解情感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并最终洞察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深层逻辑。阅读本书,如同点亮了一盏理性的灯,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幽暗,也照亮了我们与他人、与社会相处的智慧。它提醒我们,人类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我们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更在于我们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在这种体验中不断寻求理解、共鸣与和谐的伟大潜能。本书将引导读者踏上一场关于人性、情感与社会秩序的深刻旅程,其间充满了智慧的启迪与心灵的共鸣。它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问题,鼓励读者在自我反思与社会观察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理解与答案。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文字的古典美与思想的现代性的奇妙融合。尽管成书年代久远,但其中对人类虚荣心、对他人赞许的渴望这些基本驱动力的刻画,至今仍然精准得如同今日的社会观察报告。作者没有回避人性的弱点,反而将其纳入道德审视的范畴,这让整部作品显得异常真实可信。特别是关于如何通过合理的自我约束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的论述,对我理解职场中的有效沟通和长期合作产生了巨大的启发。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如同抽丝剥茧一般,由小及大地展开论述,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入作者构建的思维世界里。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并拍案叫绝的爽文,而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时常回味才能真正领悟其深意的经典,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对自我认知边界的拓宽。

评分

这部书的深度和广度实在是令人惊叹,它不仅仅是一本探讨道德伦理的著作,更像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剖析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那种对“同情心”和“公正感”的精妙论述,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动机有了全新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公正的旁观者”的描述,试图理解那种超然于个人利益之外的道德准则是如何形成的。书中对社会交往中微妙的人际互动的观察,其精准度令人咋舌,仿佛作者就站在我们身边,将我们内心的挣扎和渴望看得一清二楚。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说教式的哲学书,而是充满了对具体生活场景的关怀,引导读者去思考,在日常的取舍中,我们究竟是如何构建自己的道德世界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审视自己的道德直觉,并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个相对坚实的立足点。那些关于社会协作和人类本性的论述,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启发性,让人忍不住想与人交流探讨其中的精髓。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平衡感,它在探讨宏大的人类普遍道德原则的同时,从未脱离个体经验的细微之处。作者对于“自然情感”与“后天教化”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简直是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完美结合体。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审慎”和“节制”的探讨,它并不要求人们成为圣人,而是教导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如何以一种不损害他人、能够被社会接受的方式去行动。这种务实的道德观,反而比那些理想化的纯粹主义更具实践价值。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生活中那些模棱两可的场景,然后试图用书中提供的工具去分析和理解。对于那些在商业竞争和人际关系中感到迷茫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冷静的、基于人性的观察视角,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人性博弈中,保持一份清醒和体面。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为你的人生旅途提供一些经过时间考验的智慧结晶。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的冲击,主要来自于其对“社会性”的强调。它清晰地揭示了,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完善,离不开一个稳定的、相互支持的社会环境。作者描绘了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景象,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受到一种看不见的、基于普遍同理心的约束和引导。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个人品德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理想社会构建”的蓝图。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财富、劳动与社会效益之间复杂关系的分析印象深刻,它挑战了许多简单化的经济学假设,将道德考量置于经济决策的核心地位。这种将“善”与“有用”结合起来的论述,避免了空谈说教,而是提供了一种既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又具有可行性的行为准则。读完后,我更倾向于从群体的福祉和长远的影响力去衡量自己的行为的价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私利的层面。它无疑是一部奠基性的著作,为理解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伦理困境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石。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还担心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古典哲学著作,但很快我就被那种清晰而有力的逻辑所吸引。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说服力,他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构建起一个严密的道德体系。尤其欣赏他对“同情心”作为社会黏合剂作用的强调,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低估了情感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关键地位。书中的很多观点,比如对财富积累的审慎态度,以及对奢侈消费的批判性思考,都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深刻洞察力。这不仅仅是关于“应该做什么”的教条,更是关于“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感受”的探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周遭的人和事物的看法都变得更加立体和富有层次感了。它迫使我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规范和个人价值观,是一次彻底的心智重塑过程,非常值得那些渴望进行深度自我反思的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

好白菜又被猪拱了!书面太脏,敢问这本书是从潘家园收回来的吗?

评分

好的

评分

经典名著印刷质量也不错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物流快,服务太度好,下次买书还在这家买。

评分

快递给力,印刷质量很好,包装满意,内容很好!开卷有益!

评分

2018年第二次购书2018年第二次购书2018年第二次购书2018年第二次购书2018年第二次购书

评分

一直想找电子版的那版,可惜电子版也没有写谁译的,所有就买商务印书馆的这版了,还没怎么看,所以翻译水平不好下结论。

评分

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斯密

评分

值得一看的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