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认识佛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聘主持,与圣严、星云等合称“当代四大名僧”,净空法师详述佛教的根蒂与入门,解除世人信仰上的偏知邪见,还以正见正途,提炼佛法修行的纲领与心法,助人获得圆满智慧。
净土宗讲经一人,全球百余所佛陀教育机构的领路者,净空法师指点“真善美慧”的法门,长养慈悲与道德。
内容简介
佛教究竟是什么?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佛教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作者简介
净空法师,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南昆士兰大学荣誉博士,澳洲净宗学院院长、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董事主席。
净空老法师,法名觉净,字净空,一九二七年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俗名徐业鸿,一九四九年旅居台湾省,一九五四年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桐城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与儒佛大家济南李炳南老教授,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十三年,而于佛教净土宗着力最多。
一九五九年,法师于台北临济寺剃度,遂以恢复圣哲伦理道德教育、弘扬大乘佛法慈悲精神为己任,至今讲经教学五十年,从无间断。首倡“佛教”乃“佛陀教育”正名之说,大开印赠经典及运用影音设备、网络、卫星电视普及仁慈博爱之全民教育的风气。至今已印购六千五百套以上的《大藏经》赠送全球高等学府、国家图书馆及各宗教团体。曾受聘任台北十普寺三藏学院教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台湾中国内学院院长。创办华藏视听图书馆、佛陀教育基金会与澳洲净宗学院。指导新加坡净宗学会创办“弘法人才培训班”。现今全球有百余所的佛陀教育机构聘请法师为永久导师;成千上万的听众,通过远程教学向法师学习。
除讲经教学外,法师对各类医药、教育、慈善救济事业也非常关注,不分国家、宗教、族群,平等真诚地贡献力量。一九九七年始,旅居新加坡三年,致力团结新加坡九大宗教,告知世人“世界不同宗教确实是可以团结的”!先后荣获美国得州荣誉公民、达拉斯荣誉市民、澳大利亚图文巴荣誉市民、印度尼西亚宗教部最高荣誉,以及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南昆士兰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与荣誉教授。二○○五年,荣获英国女王AM勋衔,再次肯定了法师对多元文化教育与宗教团结的卓越贡献。半个世纪以来,法师足迹遍及五大洲。多次代表各大学至亚、澳等地参加国际和平会议;数次陪同新加坡九大宗教、印度尼西亚五大宗教代表团,访问中国、罗马、埃及等宗教圣地与大学。所到之处,不仅深受佛教信众的拥护爱戴,而且与各宗教人士亲切交流,真诚学习,成为坦诚相待的老朋友。
……
简言之,“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净空老法师立身处世不变的原则。“仁慈博爱”,“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是他讲经教学的纯一主旨。“诚敬谦和”、“普令众生破迷启悟、离苦得乐”则为其生命的真实意义。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什么是佛法
二 什么是佛教
三 现代的变体佛教
四 佛陀的教育目标
(一)佛教的学位制度
(二)佛教的教学目标
五 佛教教育之入门——《地藏经》
(一)大圆满
(二)大乘圆满法——地藏·观音·文殊·普贤
六 佛法修学五大科目
(一)三福
1.人天福
2.二秉福
5.大乘福
(二)六和敬
(三)三学——戒·定·慧
(四)六度
1.布施
(1)财布施
(2)法布施
(3)无畏施
2.持戒
5.忍辱
4.精进
5.禅定和般若
(五)十愿
七 佛法的修学次第
(一)信解行证
(二)戒定慧齐修
八 佛法的教学艺术
附录 精要十念法
精彩书摘
一 什么是佛法
在修学佛法之前,对于佛法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假如我们把佛法认错了,即使费了许多的时间修学,后来得不到结果,这就非常可惜!因此,我们先把“什么是佛法”,给诸位同修作一个最简单扼要的汇报。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世尊在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根据中国历史所记载,佛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人灭,住世七十九年。现代中国佛教,老一辈大德们对佛入涅槃的纪念日,便是用此纪年。历史上记载他老人家在世时,曾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才正式传人中国。
我们想要认识佛教,首先要知道:
什么是“佛”?
什么是“法”?
什么是“佛法”?
什么是“佛教”?
这几个问题,对于我们的修学,关系非常之大。“佛”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当年为何不用“智、觉”这两个字来翻译,而采取“佛陀”这个音译?因为佛陀的含义是无限的深广,我们中国字汇里的智觉二字不能全部包括。因此,就采用音译,再加以注解。“佛”之一字,有体、有用。从其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其作用上来讲是觉悟。
就体上讲,智有三种:
(一)“一切智”:用现代哲学名词而言,就是正确了解宇宙的本体;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
(二)“道种智”:“种”是指宇宙之间种种繁多的现象,种类无量无边,这许多的现象是怎样产生、从何而来的?其现象、过程以及后来结果如何?能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则称为道种智。
(三)“一切种智”: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丝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误差,这样的智慧称做一切种智。
……
前言/序言
《梵音妙谛:探寻佛教的智慧与解脱之道》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常常感到迷失,被各种欲望和烦恼所困扰。人们渴望找到一种能够指引方向、抚慰心灵的力量,一种能够帮助我们超越痛苦、实现真正解脱的智慧。而在这条漫长的探索之路上,《梵音妙谛》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峦,矗立在智慧的峰巅,等待着有缘之人攀登,去领略那澄澈的智慧之光。 本书并非要将佛教的某个教派或某个宗师的学说强行灌输给读者,也不是试图构建一套严谨的学术理论体系。相反,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最平和、最真诚的语言,带领我们一同走进佛教那博大精深的海洋。我们将一同溯源而上,去了解佛教的起源,它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与教诲,以及佛教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跨越地域与文化的界限,最终在东方大地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第一章:觉悟者的足迹——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与教化 我们将从佛陀的诞生之地——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开始,一同回溯那位王子如何毅然舍弃锦衣玉食,踏上寻求真理的艰辛之路。我们会细致地描绘他六年苦修的场景,那些超越常人想象的毅力和决心,是如何为他最终的觉悟奠定基础。接着,我们将聚焦于他“悟道”的那个庄严时刻,那棵菩提树下的顿悟,是如何开启了全新的智慧之门,照亮了世间众生的迷茫。 本书将详细阐述佛陀初转法轮的情景,他如何将自己所证悟的“四圣谛”——苦、集、灭、道,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授给世人。我们会深入剖析“苦谛”的含义,认识到生命本质上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苦难,从生老病死到爱别离、怨憎会,无处不在。但佛陀并非只告诉我们苦,他更揭示了“集谛”,指出这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无尽的贪、嗔、痴等烦恼。而“灭谛”则为我们指明了出路,那就是熄灭烦恼,达到涅槃的境界。最后,“道谛”则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即八正道,它是一条通往解脱的实践路径。 我们会进一步探讨佛陀的其他重要教诲,例如“缘起性空”的智慧。这并非一种虚无主义的论调,而是对宇宙万物运作规律的深刻洞察。它告诉我们,一切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种种因缘条件聚合而成,并且是刹那生灭、无常变化的。理解了缘起,我们就不会执着于虚幻的自我,也不会对事物的变化产生过度的抗拒,从而减轻内心的痛苦。 第二章:智慧的明灯——佛教核心思想的解析 本章将深入探讨佛教思想的精髓,从“业”与“轮回”的法则开始。我们会解释“业”并非一种宿命论,而是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言一行所产生的力量,它如同种子,在我们内心和生活中不断播撒,并最终结出相应的果实。而“轮回”则是业力推动下的生命相续,它让我们看到,我们当下的生命状态,与过往的业力息息相关,而我们未来的命运,也掌握在自己现在的行为之中。 “慈悲”作为佛教最核心的价值之一,也将得到详尽的阐述。我们会区分“慈”与“悲”的不同,前者是希望一切众生获得安乐,后者是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种无分别的、广大无边的慈悲心,是佛教徒修行的重要目标,也是化解人与人之间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本书还将探讨“空性”的更高层次理解。这并非指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永恒的自性。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也不会执着于自以为是的“我”和“我的”,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我们会通过比喻和通俗的语言,帮助读者理解这个深邃的概念。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佛教的“十善业道”和“五戒”,它们是指导我们如何从行为上规范自己,减少恶业,积累善业,为修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从不杀生、不偷盗,到不妄语、不饮酒,每一条戒律都蕴含着深远的智慧,指导我们如何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章:解脱之路——佛教修行方法的实践指南 理论的探讨最终要落实到实践。本章将重点介绍佛教的各种修行方法,帮助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我们会首先介绍“止”(奢摩他)与“观”(毗婆舍那)两种主要的禅修方法。“止”是通过专注来安抚散乱的心,让心平静下来;“观”则是通过智慧去观察事物的实相,从而获得洞见。我们会详细讲解如何进行呼吸的观察、身体的感受、念头的生起与消逝,以及如何培养正念。 本书还将介绍“念佛法门”,为那些喜欢依靠佛陀愿力、希望在生活中与佛陀保持连接的读者提供指引。我们会解释称念佛号的功德,以及如何通过一心念佛,将烦恼转化为道用,最终得以往生净土。 对于希望通过实践“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来完善自身、积累功德的读者,本书也会提供详细的解释和建议。我们会从最基础的“布施”开始,讲解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的意义,以及如何克服悭贪,生起慷慨之心。接着,我们会深入到“持戒”的意义,明白戒律并非束缚,而是保护我们免受伤害,并为修行创造有利条件。 “忍辱”将教会我们如何面对逆境,如何化解嗔恨,将痛苦转化为增长智慧的契机。“精进”则强调了持续努力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修行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地自我鞭策和提升。“禅定”是培养专注力和觉察力的关键,它能够帮助我们平静心绪,深入自我。“般若”则是最终的智慧,是对诸法实相的了悟,也是一切修行的最终目标。 第四章:东方的智慧之花——佛教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变与传播 佛教并非一成不变的教义,它在传播的过程中,与不同的文化土壤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面貌。本章将带领读者回顾佛教如何从印度传播到中国、日本、韩国、泰国、斯里兰卡等地,并在当地生根发芽,演化出各自独特的宗派和实践方式。 我们会简要介绍中国佛教的几个主要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等,并解释它们各自强调的重点和修行特点。例如,禅宗强调“明心见性”,通过参禅悟道直接体悟佛性;净土宗则侧重于信愿持名,希望通过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还将触及佛教在其他亚洲国家的发展,了解藏传佛教的独特魅力,例如其深邃的密法修行,以及对本尊、坛城等概念的阐释。也会简单介绍南传佛教的严格戒律和内观禅修,以及北传佛教在中国文化影响下的融合与创新。 第五章:当下的回响——佛教智慧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但人们内心的焦虑和迷茫却从未减少。本章将探讨佛教智慧如何超越时空的限制,为我们解决现代生活中的烦恼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我们会分析佛教的“无常”观如何帮助我们摆脱对物质和情感的执着,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变化的世界。佛教的“慈悲”精神,又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发挥作用,教导我们如何去理解、包容和关爱他人,从而化解冲突,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我们还将探讨佛教的“正念”练习如何帮助我们提高专注力,减轻压力,提升工作和生活的效率。通过练习正念,我们可以更好地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不再被负面情绪所控制,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本书还将触及佛教的环保理念,以及如何通过佛教的“缘起”智慧,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引导我们更加尊重和保护地球。 结语:智慧的传承,解脱的希望 《梵音妙谛》并非一本枯燥的宗教读物,它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智慧的探索。它希望通过对佛教深邃思想的梳理和对实践方法的介绍,能够点燃读者内心的光明,帮助大家认识到,解脱并非遥不可及,智慧的光芒随时都在我们心中,只是被烦恼的尘埃所遮蔽。 这本书的目的是激发读者的思考,引导他们踏上自我探索的道路。我们相信,通过对佛教智慧的了解和实践,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平静与安宁,都能在纷繁的世界中,活出更清晰、更自在、更有意义的人生。愿这本书能成为您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直至抵达那智慧与解脱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