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给想要个“家”的你
走进33位东京人的家,旅行家、花草空间、剧场、音乐氛围、居酒屋风格、杂货店之家、书本世界……
在一个个充满个性主题的改造设计中,找到你想要的那个“家”。
★ 这本书,给不想做“复制品设计师”的你
不是北欧风,不是工业风,而是定制风!
从本书看天马行空的设计,看如何把梦想搬进现实,看和屋主人深度沟通,帮你找到心中“理想的家”。
什么样的房子是理想的家?把你对生活的爱与理解融入设计的房子,也许就是理想的家。如果你热爱旅行,如何用你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战利品”打造你的家?如果你热爱美食与厨房,如何设计一个充满人间烟火味的家?如果你爱淘各种小玩意儿,如何布置一个杂货风的家?如果你的家就是你的办公室,如何在10秒钟之内从生活区转到工作区?你将在本书中看到来自东京脑洞大开的定制家居设计故事,探索房子与家之间的场域。
作者:[日] 蓝色工作室(BLUE STUDIO)
1988年由日本山博所创立的设计公司。从2000年开始从事住宅翻新业务。以大地山博、大岛方彦、石井健三人位核心,他们不仅专注于空间设计方面,更将客户的生活形态纳入设计思维中。
监修:[日] 石井健
1969年出生于日本福冈。毕业于武藤野美术大学造型学部建筑学科。株式会社BLUE STUDIO执行董事、建筑家、不动产顾问。至今已经累积500件以上的住宅翻新设计案例。以“让老房子价值翻倍的不动产集团”的形象出现在日本各大杂志、网络媒体及电视节目中。于“乡樱美术馆东京”接受2012年年度设计奖。
张艳辉,具有丰富的日本生活类图书翻译经验。
PART 1 一个家的模样
001 Traveler 摆饰、艺术、旅途 所启发而生的家 page 3
002 Tea for Two 隔间和厨房特别用心 重视两人相处的时间 page 13
003 Theater 音乐和影像,追求个人爱好 乐居于极尽趣味的“剧场”中 page 21
004 Shoppish 如同店铺般的乐趣 杂货控夫妻的雀跃空间 page 29
005 Holiday 采光充足的豪景住宅 365天都像在度假 page 39
006 Tatami life 在日式榻榻米空间中 用餐、放松、入眠 page 49
007 Music 珍藏一万张CD 热爱音乐的夫妻之家 page 59
008 Bicycles 兼具停车场和工作空间 设计师夫妻的家 page 71
009 Favorite colors 充满玩心的住宅 舒适放松的家 page 83
010 Wonderland 橙色玄关、一坪茶室 充满玩心的住宅 page 93
011 Gallery & Cafe 充满感性气息 有内部露台的居家环境 page 103
012 Antique 古早味物品与和风家具 糅合出昭和时代风味的住宅 page 113
013 Atelier 宛如手工教室般的工坊 唤醒更多创作灵感 page 125
014 SOHO 从生活空间瞬间置身工作场所 通过空间布局轻松切换 page 135
015 The Museum 圆形书房与艺术作品 仿佛置身美术馆 page 145
016 Cook & Dine 喜爱烹饪,喜爱美食 全家同乐的厨房生活 page 155
017 Parallel World 满是书架的房间 内心丰富的小小世界 page 164
PART 2 一个家的性格
018 20多岁夫妻 浪漫生活的轻松住宅 page 176
019 连接起居室和露台 打造绝佳景观的“房间” page 180
020 不论工作或生活 绝对单车主义 page 184
021 挑高天井,整面书墙 让人想居住的环境 page 188
022 红木风格吸引眼球 属于成熟人士的高品味空间 page 192
023 兼具隔板功能的收纳柜 区分生活空间 page 196
024 东京都中心的小屋 闹中取静的安逸住宅 page 200
025 不用墙壁做隔断,活用地板打造 宛如广场般的和缓空间 page 202
026 在心仪已久的暖炉旁 享受阅读的喜悦 page 206
027 将老屋翻新成酒店风格 能够安然入眠的玻璃卧室 page 208
028 如同图书馆般 静谧柔和的空间 page 212
029 想躺就躺 居酒屋风用餐空间 page 214
030 环境令人心动的住宅小区 空间伴随岁月共同成长 page 216
031 从“美国旧式警局” 所得到的灵感 page 218
032 在太空船一样的房间里 编织梦想 page 220
033 带木质大门的玻璃墙 区隔卧室 page 222
后记 01 如何让令人困扰的“空间布局”变得暖心 page 224
后记 02 别放弃“梦想的居住地” page 226
后记 如何让令人困扰的“空间布局”变得暖心
大多数人认为:“住宅设计就是空间布局。”所谓的“空间布局”是一种极其繁琐且危险的存在。如果没有掌握与其沟通的方法,你生活中珍 贵的东西不知不觉就会被夺走。但是,与其沟通的过程,也是踏足于未知境地。这就是“空间布局”。
在日本,将榻榻米以一定格局布置,并用墙壁、隔扇、拉门等隔断,构成的整体就是空间布局。而且,以榻榻米数量计算房间面积的习惯保留至今。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现代化发展,为住宅小区发明的空间布局体系,在之后的公寓大量供给时代进化成“几居室”体系。区分“用餐、睡眠、休闲”,通过设计单间以获得私密性的生活。约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这种 “几居室”的住宅布局仍然是主流。
已存在的“几居室”布局在很多方面的便利性确实无法比拟。不只是居住的方便,建造、销售方面,从市场调查、设计到广告宣传都很容易控制。生产这种通用型的住宅,很容易构成非常完善的居住体系。
但是,事实上也付出了较大代价。其中之一必然是“住宅布局 = 几居室”,思考“生活方式”的机会变得少了。其次,“标准化→大量生产” 的方式看似有效率,但实际居住的效果可能浪费部分空间。这就如同一件 无论多么高档的服饰,尺码稍有差异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孩子需要在什么环境中学习?想之不尽的复杂。
诚然,“几居室”这种布局给我们带来许多温馨感,“睡觉在卧室”“一家人聚在起居室”“一个人沐浴”。而且,空间功能也被面积限定,例如 卧室 10 平方米,起居室 16 平方米等。确实,这样做不会招致很多不满。不过,想法多的人也会提出很多疑问:“这里虽然是我的家,但我的意义 在哪里?”或许,不知不觉便被生活淹没,屈服于“已有空间布局”形成的生活方式。
我们来试着思考“烹饪”。有人认为厨房是用于烹饪的“设备”,也有人认为厨房是家庭的核心。还有的人不需要大厨房,更需要能够满足 10 人活动的起居室。如果试着结合生活场景来思考生活环境,那么目前 为止开发商给我们创造的住宅印象就会完全崩塌。
人的生活异常复杂,早上起来是什么心情?烹饪、用餐的意义何在?好不容易购买的住宅,当然需要满足自己的生活方式(空间布局), 而不只是居住。正因如此,购买住宅时还有另一种选择——“翻新”。通常, 人们认为住宅的空间布局变更受到很多制约。但是,改造成“框架”(现有装修完全拆除,完全空置状态),正如本书中所介绍的示例,你完全可以自由创造适合自己的空间布局。
古早味物品与和风家具:糅合出昭和时代风味的住宅
Y宅/东京都杉并区/夫妻40岁·一个孩子
“打算使用长久以来淘到的旧用品及旧家具创造居家空间。”以简明概念为主题,即将面临住宅翻新的Y夫妇说。“旧门我也很喜欢,门全部是我们自己搬运来的,安装工作就拜托了。”
80 平方米以上,朝南,方形结构,视野好。卫生间带窗,尽可能带宽敞的阳台。连日以来,他们持续在房产网站上找寻至深夜,终于找到了满足条件的住宅,位于西荻窪。更凑巧的是,这里有广为人知的古董店商业街。现有的空间布局是三室一厅,最终沿用了这种布局。“除了起居室、 餐厅及卫生间,还需要三个独立房间—卧室、儿童房、工作间。三间房 围绕着起居室等,最方便使用。”但是,建筑年龄已有 42 年,房屋老化 严重,管路等也是损伤严重,需要完全拆解替换。
“最考究的是厨房,按照旧民宅的灶台设计搭建。”Y 夫妇说。混凝 土的天花板简单处理,墙壁采用上釉不均匀的黑瓷砖。旧式的厨房用品, 完美融合于怀旧现代的设计中。“我拥有的旧家具和用品,同新建住宅并不搭调。所以,尽力避免过于华丽的装饰。”并且,家具本身也包含故事, 所以尽可能避开过分强调建筑本身。“刚完工时感觉空荡荡,但家具等物 品搬进来之后,平衡的生活空间得以实现。”这里变成了一个昭和文化气 息浓郁的怀旧住宅,满怀温馨的生活空间。
今年是在这里生活的第三年,在朋友的咖啡厅一角开设了“朱色堂 akairodo 古道具店”。此外,还将研究豆制品的朋友邀请来,开设烹饪教室, 学习金缮,磨炼技能等。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投影于旧家具及旧用品的共同居住空间中。
房子中的故事
建造满足自己理想生活愿望的房屋。
正是心怀这样的梦想,买旧宅进行翻新(改造)的需求者急剧增加。
经常听人说“我们的生活即将步入正轨”这种话。
于是,开始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在周遭的认真生活中发现价值,
追求日常生活中的“故事”,
才能实现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生活的品质”。
当然,不经意间也会给“家”带来变化。因为,“家”是包裹生活的容器。
本书介绍了许多住户案例,他们购买旧房屋翻新,实现了满足自己理想生活愿望的住宅。
有的人想在东京都中心找寻独居的改善住宅,有的人想在郊外终身定居,还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悠然定制自我风格,也有人坚守固定概念的个性化生活享受。
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
相比新建住宅,翻新住宅还是有很多优势的。
相同地段、相同面积的旧住宅,比新建住宅实惠很多。
而且,周边的设施齐全,很容易满足居住需求。
翻新能够按照自己心意选择“地段、建筑状态、房间布局、设计风格、价格、保值”等,创造适合当下自己的生活。
每个人延续着各自的故事,创造出悦心的居住形态。
与此同时,翻新也是任何普通人都能做到的生活选择。
这家伙,最近迷上了各种家居改造的秘籍,尤其是那种能把小空间变魔术似的,简直是现代都市人的福音。我寻思着,能把“理想的家”这个概念玩出新花样的地方,非得是那些寸土寸金的大城市里头。我最近翻了本关于北欧极简主义的册子,那叫一个清爽透彻,白墙、原木、线条流畅,简直是把“少即是多”贯彻到了骨子里。书里头详细介绍了各种收纳技巧,比如那种能嵌入墙体的隐藏式储物格,还有如何利用垂直空间做文章,看得我心痒痒,恨不得马上就把家里那个堆满杂物的角落给收拾得服服帖帖。更妙的是,它还谈到了光线的重要性,如何通过巧妙地布置镜子和窗帘,让自然光最大化地洒进房间,瞬间提升空间的通透感。这对于我这种常年生活在采光不太理想的小公寓里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真正的舒适,并非建立在奢华之上,而是源于对空间和光影的深度理解与尊重。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摆放家具,更是在教你如何重新审视你与“家”这个物理空间的关系。读完之后,我连晚上做梦都在规划怎么把卧室的衣柜改成推拉门,腾出那宝贵的一尺之地。
评分我一直以为“开放式布局”是现代设计的唯一真理,直到我读了那本关于“多功能分区与灵活隔断艺术”的书籍。这本书挑战了那种一览无余的“大客厅”审美,转而推崇如何在一个有限的面积内,通过巧妙的物理和视觉分隔,创造出既有整体感又兼具私密性的多种功能区域。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去研究各种非永久性隔断,比如日式的障子门、带有镂空纹样的半高墙体,甚至还有用书架或绿植墙来界定空间的创新手法。这种设计思路对我这种经常需要在家办公、同时又希望客厅能保持社交功能的人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它教会我如何用“软性边界”来划分空间,而不是用坚硬的水泥墙。比如,在用餐区和工作区之间,他们使用了一组可以旋转的木制屏风,白天拉开可以形成一个宽敞的餐厅,晚上转动一下,工作区就被完全隔离出来,保证了会议时的专注度。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它承认了现代家庭生活中多重角色的切换需求,并提供了一种优雅、灵活的解决方案,让人感觉空间是“可塑的”,而不是被固定死的。
评分作为一个有点技术宅属性的读者,我对那些过度装饰、纯粹堆砌昂贵饰品的风格向来敬而远之。最近看的这本关于“智能家居与无形设计”的著作,彻底刷新了我对未来居住形态的认知。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展示那些闪瞎眼的智能设备,而在于探讨如何将高科技无缝地、几乎“隐形”地融入居住空间,以提升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适度,而又不破坏整体的美感。作者强调了一种“非侵入式智能”的理念,比如自动调节的温湿度系统、能够根据活动区域调整照明亮度的传感器,所有这些操作都应该在用户几乎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完成。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线缆管理的终极解决方案,那简直是强迫症患者的福音,它展示了如何通过定制化的家具结构和墙体内布线,让任何电子设备都显得“干净利落”。对我来说,一个理想的家,不应该是科技的堆砌场,而是一个能预判我需求的、安静而高效的生态系统。这本书成功地平衡了对前沿技术的拥抱和对传统居住美学的坚守,读起来既有未来感,又非常踏实。
评分我这个人对色彩的敏感度一直比较低,总觉得家里只要白墙、原木色就万事大吉,安全不出错。直到我接触到那本探讨“色彩心理学与空间情绪”的专业书籍,才发现自己对家居环境的理解有多么肤浅。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不同色调对人神经系统和情绪状态的影响,简直像是一本室内版的“情绪管理指南”。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蓝色让人平静,红色让人兴奋”,而是结合了不同光照条件、房间朝向以及居住者个体差异,给出了非常细致的调色方案。比如,它建议在早晨光照充足的房间使用低饱和度的暖色调来迎接新的一天,而在需要深度放松的卧室,则推荐使用偏灰调的冷色系来帮助大脑进入休息模式。我照着书里的建议,小心翼翼地在书房的墙面刷了一小块试色,那种在光线变化中微妙过渡的视觉体验,确实比我过去那种大白墙要舒服得多。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设计从纯粹的美学范畴拉回到了关乎个体福祉的实际层面,让我意识到,家里的每一抹色彩,都在无声地影响着我的生活质量。
评分说实话,我对那些动辄上百万的豪华装修实在提不起什么兴趣,毕竟大部分人的生活还是得回归到烟火气和实际需求的平衡上。最近翻到一本聚焦于可持续材料和手工匠人精神的书,那叫一个接地气,充满了对材料本真的敬畏。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各种天然纤维、再生木材以及手工烧制的陶器是如何融入现代家居设计的。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时间的痕迹”的论述,认为家具不应该是冰冷的、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使用者的生活而逐渐沉淀出独有的韵味和故事感。书里展示的那些作品,虽然设计上可能不如一些先锋艺术品那样夺人眼球,但那种经得起推敲的质感和经久耐用的承诺,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设计应该具备的品质。比如,他们介绍了一种老木头修复技术,不是试图把它变得像新的一样完美,而是保留那些磕碰和划痕,让它们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哲学思考,让我对“家”的理解从一个单纯的居住场所,提升到了一个有生命、有历史的载体。对于我这种喜欢淘旧货、偏爱有故事物件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我的精神食粮,让我坚信,好的设计是能跨越时代的。
评分小空间最大化最舒适的利用 家的味道
评分一本书一个世界
评分愿你的家,也能干净、整洁、明亮,充满当下的力量。
评分很细致的介绍。配有cad的图纸,空间看的明白。但是,国内的建筑风格比较单一,参考性不大。
评分这本书都是介绍的日本宅屋的设计,对于电梯公寓没有用,里面也有设计图什么的,京东活动,买了好多书,慢慢看吧!
评分双十一抢购,100买300的书,虽然先升后减,但相同书单还是比亚马逊便宜,买买买。
评分算是我买过关于装修书籍里比较有意思的
评分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錯
评分以舒适的生活方式为本,将景观融入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