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與讀書(套裝共2冊)

人生與讀書(套裝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金剋木 著
圖書標籤:
  • 人生哲理
  • 讀書方法
  • 自我提升
  • 人生感悟
  • 經典名著
  • 文化素養
  • 思維拓展
  • 個人成長
  • 文學
  • 人生規劃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220101
版次:1
商品編碼:12006048
品牌:讀品聯閤(TASTEFUL READING)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民國大師經典書係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96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著名文學傢、語言學傢,“未名四老”之一! 挖掘民俗心態,試解文化之謎。 國學大師金剋木關於文化、曆史和讀書方法的隨筆集。


內容簡介

《人生與讀書》是“未名四老”之一、國學大師金剋木關於文化、曆史和讀書方法的隨筆集。金剋木將豐富的閱曆和深刻的人生領悟融於文字,說文化、談古今、講方法,齣經入史、直抒胸臆。


作者簡介

金剋木(1912—2000),字止默,筆名辛竹,安徽壽縣人。中國著名文學傢、翻譯傢、學者。通曉英語、法語、德語、世界語等多種語言,和季羨林、張中行、鄧廣銘一起被稱為“未名四老”。曾任武漢大學哲學係教授、北京大學東語係教授。主要作品有《梵語文學史》《文化獵疑》《蝸角古今談》《文化的解說》等。


目錄

第一輯?文化隨想 / 001

何謂“文化危機” / 002

文化問題斷想 / 004

我們的文化難題 / 008

顯文化?隱文化 / 013

傳統文化定性問題 / 029

文化之謎:傳統文化?外來文化 / 031

文化之謎:科學?哲學?藝術 / 048

文化之謎:宗教信仰 / 064

文化之謎:世界思潮 / 080

東西文化及其科學 / 096

文纔史學的偏鋒中鋒 / 100

文化三型?中國四學 / 104

無文的文化 / 116

治“序”?亂“序” / 133

記《菊與刀》 / 150

文化百川匯大都 / 161

用藝術眼光看世界 / 165

第二輯?曆史漫議 / 171

讀《清鑒》 / 172

一夢三韆年:周公 / 176

坐井觀天記 / 182

曆史的幽默 / 186

曆史的斷層 / 190

倒讀曆史 / 194

清文字獄質疑 / 204

範蠡商鞅:兩套速效經濟軟件 / 206

與詩對話:《詠懷》 / 486

史書?小說 / 225

秦漢曆史數學 / 229

風流漢武兩韆年 / 255

《春鞦》數學?綫性思維 / 276

玉梨魂不散?金鎖記重來 / 282

《史記?天官書》之啓示 / 297

戴震夢告“剽竊”之冤 / 301

唐宋的文史 / 305

濛族皇帝論法治 / 307

諸葛亮“傢訓” / 313

第三輯?與書為友 / 317

閑談“八股文學史” / 318

《東萊博議》 / 322

《活動變人形》書後 / 325

再閱《楞伽》 / 334

《銀翹》?《剪雲》 / 346

談《韆字文》 / 350

重讀“崤之戰” / 354

與書對話:《禮記》 / 357

阿Q——辛亥革命的符號 / 361

父子對話:八股文學 / 366

“道、理”?《列子》 / 372

“解構”六奇 / 382

高鶚的八股文 / 385

一談散文:《試筆》 / 394

再談散文:《旁觀者》 / 398

古典小說:《儒林》?《鏡花》 / 402

與文對話:《送董邵南序》 / 406

從《三寸金蓮》談“挖根”小說 / 410

讀《聲無哀樂論》 / 421

百無一用是書生 / 425

《心經》現代一解 / 435

《春鞦》符號 / 452

《世紀末讀《書》 / 463

讀徐譯《五十奧義書》 / 477


精彩書摘

何謂“文化危機”

《群言》編輯部以“文化危機及其齣路”為題嚮我約稿。我對這個大題目沒有發言權,一是由於無知,多年因衰老幾乎足不齣戶,“閉關”何能談世事?二是由於不懂,不明白文化指的是教育、知識、技能,還是文學、藝術,還是社會心理、風氣,還是其他。也不明白怎麼叫危機。1966年一聲廣播,戰鼓齊鳴,全國學校一律停課,書刊差不多盡被掃除,有文化的人全攪進一股洪流,演種種角色。那時沒有人說是文化危機。後來“復課鬧革命”,得一個“鬧”字,“師道尊嚴”大受批判,仿佛文化更加高漲、深入。再以後,都說是“浩劫”過去,文化勃興,學校增加,書刊繁盛,百花齊放,百傢爭鳴,怎麼好說是危機呢?若指文盲增加,教育經費短缺,報刊常見錯字病句,那也不自今日始。至於“劉蕡下第”、“雍齒且侯”、茅屋鞦風、簞食陋巷,那更是多年痼疾,“沒什麼瞭不起”,大廈不會由此倒塌。如果危機指的是危在將來,那就隻好先救燃眉之急,顧不得後代。“兒孫自有兒孫福。”文化究竟不是生活第一需要,有十年“破”文化的曆史足可證明。既然不明白危機,自然也就說不上齣路。因此我想,文化危機,不論是大是小,是遠是近,必須老百姓和領導人都感覺到危險,那就不用愁沒有齣路。若是知識缺乏,無妨賺錢;文化降低,地球仍轉;教育貧睏,不傷紗帽;那麼,若乾知識分子痛哭流涕長太息又有何用?打不動人心就引不起行動。嘮叨多瞭,結果也許會適得其反。

當前文化情況,我雖無知,也略有所聞。仿佛是舊“綱常”已去,新“名教”未除。“立”字傳統已亡,“破”字傳統仍在。治文似治武,建設如作戰。慣於“亡羊補牢”,不信“麯突徙薪”。看起來,文化核心在思想。我們的目標是現代化或超現代化,而思想是古老的,隻信直接經驗和實用,要求“立竿見影”。這好比以成湯、周武的思維軟件裝入電腦,以刻竹簡方式打字,越著急越慢。外國的新舊思維套不進我們的頭腦,“閤資”不易。而且恐怕還有世界性的文化危機,外國人同樣在傷腦筋。有日本人和歐洲人談話,要拯救人類。看來曆史需要重溫,不能迴避。兩次世界大戰中強者失敗的結果,使中央突破和殲滅戰思想要讓位於費邊戰略。如果不齣現適閤中國現代化的思維,文化矛盾怕難以解決。但是,中國文化的大變革正在齣現,危機也未必不是轉機吧?

文化問題斷想

有一個外國人說:曆史告訴我們,以後不會再這樣瞭。另一個外國人說:曆史告訴我們,以後還會這樣。有個中國人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還是中國人說的好,把兩個外國人的話都包括瞭。“師”,既可以是照樣效法,也可以是引為鑒戒。學曆史恐怕是兩者都有。二十年前發生過連續十年的史無前例的大事,既有前因,又有後果。我們不能斷言,也不必斷言,以後不會再有;但是可以斷言,以後不會照樣再來一個“史有前例”瞭。曆史可能重復,但不會照樣,不會原版影印絲毫不走樣,總會改變花樣的。怎麼改變?也許變好,也許變壞,那是我們自身天天創造曆史的人所做的事。曆史既是不隨人們意誌為轉移的,又是人們自己做齣來的。文化的發展大概也是這樣。我們還不能完全掌握曆史和文化的進程,但是我們已經可以左右曆史和文化,施加影響。若不然,那就隻有聽天由命瞭。對曆史進程可以看齣趨嚮,但無人能打保票。

曆史上,中國大量吸取外來文化有兩次。一次是佛教進來,一次是西方歐美文化進來。迴想一下,兩次有一點相同,都經過中間站纔大大發揮作用。佛教進來,主要通過古時所謂西域,即從今天的新疆到中亞。西域有不少說不同語言的民族和文化。傳到中原的佛教,是先經過他們轉手的。東南也有從海路傳來的,卻不及西北來的影響大,那裏沒有會加工的轉口站。青藏地區似乎直接吸收,但實際上是中印交互影響,源遠流長。藏族文化和印度文化融為一體,那裏的佛教和中原不同。濛古族是從藏族學的佛教,也轉瞭手。歐美文化進來也有類似情況。明中葉到清初,耶穌會教士東來並在朝廷中有地位,但是文化影響不能開展。後來帝國主義大炮打瞭進來,人和商品湧入,但文化還不像鴉片,打不開局麵。西洋人在中國齣的書刊反而在日本大量翻印流行。所謂西方文化是經過東方維新後的日本這個轉口站湧進來的。哲學、文學,直接從歐洲吸收而且有大影響的,是經過嚴復和林紓的手。兩個翻譯都修改原著,林紓還不懂外文。此外許多文化進口貨是經過日本加工的。梁啓超在日本辦雜誌。孫中山在日本鼓吹並組織革命。章太炎在日本講學。魯迅、郭沫若在日本學醫、學文學。從歐美直接來的文化總沒有從日本轉來的力量大。歐美留學生和教會學校雖然勢力不小,但在一般人中的文化影響,好像總敵不過不那麼地道的日本加工的製品,隻浮在上層。全盤西化,完全照搬,總是不如經過轉口加工的來得順利。好比電壓不同,中間總得有個變壓器。要不然,接受不瞭,或則少而慢,反復大。

中國人對於外來文化,不但要求變壓,還有強烈的選擇性。二道手的不地道的佛教傳播很廣。本來沒有什麼特殊瞭不起的阿彌陀佛,隻是眾佛之一,在中國傢喻戶曉,名聲竟在創教的釋迦牟尼佛之上。觀世音菩薩也是到中國化為女性纔大顯神通。玄奘韆辛萬苦到印度取來真經,在皇帝護法之下,親自翻譯講解。無奈地道的藥材苦口,傳一代就斷瞭。連講義都流落日本,到清末纔找瞭迴來。玄奘自己進瞭《西遊記》變為“唐僧”,成瞭吸引妖精和念緊箍咒的道具,麵目全非。對西方文化同樣有選擇。也許兼容並包,但很快就重點突齣,有幸有不幸。就藝術說,越地道越像陽春白雪,甚至孤芳自賞,地位崇高而影響不大。反而次品有時銷路大增,供不應求。流行的第一部現代歐洲小說是林紓改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小仲馬)。一演再演的歐洲戲劇是改編的《少奶奶的扇子》(王爾德),都不是世界第一流的,而且變瞭樣。我們中國從秦漢總結春鞦戰國文化以後,自有發展道路,不喜生吞活剝而愛咀嚼消化。中國菜是層層加工,而不是生烤白煮的,最講火候。吃的原料範圍之廣,無以復加,但是蝸牛和蚯蚓恐怕不會成為中國名菜。至少在文化上我們是從來不愛一口整吞下去的。歐美哲學也同古時印度哲學命運相仿。人傢自己最為欣賞的,我們除少數專傢外,往往格格不入,甚至嗤之以鼻;或則改頭換麵,以至於脫胎換骨,剩個招牌。有的東西是進不來的,不管怎樣大吹大擂,也隻能風行一時。有的東西是趕不走的,越是受堵截咒罵,越是會暗地流行。所以,文化的事不可不注意,又不可著急。流行的不都是劣貨、次品,直接來不經轉口的上等貨有的也會暢銷,因此大可不必擔憂,更無須生氣。

我們的文化難題

當前中外文化互相衝擊不僅是中國的問題,而且是世界的問題,因為10億人口大國的文化不能不影響世界。單從中國方麵說,就科學和哲學思想的範圍內,我們遇到的是什麼難題?換句話說,曆史給我們齣下瞭什麼文化難題?

先得說清楚:科學指的是從哥白尼、伽利略、牛頓以來的近代科學,不是指一般的科學。這一點認識對我們很要緊,因為中國缺的恰恰是近代這一段的發展。在16世紀以前,中國的科學並不弱於歐洲。正在歐洲開始前進的關頭,耶穌會的傳教士來到中國。利瑪竇等人帶來的還是近代以前的科學,同中國的可以閤流。可惜沒有閤成更沒有發展。這正在明清之際。這時和以後的歐洲近代科學直到19世紀後半纔打進中國來,而我們自己在這段期間沒有和歐洲作同步發展,沒有伽利略上斜塔做實驗,也沒有燒死布魯諾。一方麵,中國的古代科學是不知怎麼流齣去的。另一方麵,歐洲近代科學以前的結尾是和宗教同來的,這以後的發展又是和槍炮同來的。科學的同伴使中國人厭惡。中國科學從明代中葉到清代中葉,從16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仿佛斷瞭氣(試看《疇人傳》,不是全斷,是對歐洲說)。直到20世紀初期,五四運動時提齣要科學,還是含含糊糊的,不離其同伴和“富強”二字的,還沒有接上氣。一邊全是歐洲的,一邊仍舊是中國老式思想方法,兩下不接頭,使我們吃瞭大苦頭。

近代科學在歐洲一開頭被基督教教會認為有害。當時人還不明白科學和信仰是兩迴事。宗教改革並不需要科學指導。真正受到科學震動的是哲學傳統。神學的破壞不是來自外部的科學而是來自內部的哲學發展。布魯諾之死主要不是由於天文學而是由於他的懷疑論。哲學衝擊瞭神學又受到科學衝擊。科學先名為自然哲學,發展為另一種哲學。開頭仿佛相安無事。哲學傢康德也研究科學。哲學傢照舊自高自大,並沒有覺得自從康德的“超越”形而上學開始,就是哲學受科學衝擊而變樣瞭。歐洲從此發展齣近代哲學。這正是在18世紀,中國的清代前期。中國的哲學本來也是不弱於歐洲的,缺的剛好是歐洲17到18世紀的一群哲學傢。那時是明末清初,中國哲學傢全忙於政治,講哲學也是講政治。同時,歐洲哲學傢,培根、洛剋、笛卡兒、狄德羅等許多人雖不脫離政治,卻開闢瞭文藝復興反中世紀以後的近代哲學道路。到19世紀末期,生物學的進化論衝擊瞭整個思想領域,狄爾泰纔從哲學上發展瞭原來解說經典的詮釋學,提齣“精神科學”,認為人文科學的科學不同於自然科學的科學。同時,從尼采開始又有另一種思想嚮“形而上學”開火。在近代科學衝擊下的歐洲哲學本身的一再大變化中,齣現瞭從古未有的一些問題,成為整個20世紀歐洲思想中種種復雜變化的引子。不幸的是歐洲近代哲學也和近代科學一樣在19世紀末期隨槍炮、鴉片、機器等洋貨一同湧進中國。這比科學進來的情況更麻煩,因為哲學思想沒有通用的教科書和數學公式,又不能由人做實驗,幾乎不可能很快分齣青紅皂白。這個近代哲學的不接頭使我們吃的苦頭比科學方麵更大,還苦的是自己不大覺得。

在科學和哲學方麵,中國從來不缺,也不弱。隻是從明朝末葉即17世紀起和歐洲對不上頭瞭。當然這以前彼此也不一樣,但難分軒輊,可是這以後中國就有點相形見絀瞭。這也不要緊。睏難在於我們不能像印度和日本那樣全部移植而和原有的來個“雙軌製”。不論那樣是好是壞,中國辦不到。中國從周秦以來便是習慣於大一統的。這是從上到下根深蒂固的中國特有的思想,隻能枝節修改,很難根本動搖,更談不到拔除。這幾乎可以說是中國的立國之本,不亡之道。

睏難還在於我們在20世紀初必須把歐洲從17世紀以來300多年的科學和哲學思想照19世紀末的樣子一下子吃進來消化掉。用從語言學發展齣來的術語說,那便好像是要把“曆時的”轉變為“共時的”。我們既要明白“屬內”的、構造性的(emic),又要明白“屬外的”、非構造性的(etic)。不同的東西同時來,擠進自己原有的“參照係”,真不容易消化吸收。

1858年印度次大陸全部淪為殖民地,到1947年纔獨立。1868年日本“維新”以後發展成為“大國”,先是軍事的,後是經濟的。中國從1840年到1949年對外對內戰爭連綿不斷,文化也走瞭第三條路,未亡也未興。這不是因為中國本來弱,而是因為中國本來強。弱比強容易變,不是倒下去,便是站起來。強的變弱瞭,就倒不下也站不起。要再強起來隻有靠自己內部化齣新的力量,外力幫不上多少忙。這又是一個難題。

中外文化互相衝擊,我們需要關心一下當前世界思潮中的問題,並且參加進去對話。不是隻提供情況和資料,不是隻說自己的意見,而是對話,以平等的地位,不高也不低,參加到世界思潮中去。這樣的對話需要知己知彼,互相溝通。科學大緻已經通上氣瞭,可是科學思想卻未必。這也就是哲學思想。已經通上氣的哲學隻限於大學教室中講述的和少數專門學者研究的範圍,也還不全麵。至於科學和哲學通氣的思想難題,重點不在本體論而在方法論方麵,恐怕還需要真正切實溝通一下。例如眼前彌漫於許多學科中的用於方法論的思想,如現象學、詮釋學、符號學、格式塔心理學等,我們還注意得很不夠,還拘泥於舊的分類分科。若是通瞭氣,不僅科學,連哲學也參加到世界思潮中去,平等相待,不是搖頭晃腦的輕視,不是手忙腳亂的引進,那難題也就不難解決瞭吧!


前言/序言


《人間絮語:穿越時光的閱讀迴響》 捲一:流淌的思緒,時代的印記 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文字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是觸碰靈魂的觸角。當翻開《人間絮語:穿越時光的閱讀迴響》的第一捲,你將步入一個由思想、情感與生活片段編織而成的獨特空間。這本書並非某個單一學科的枯燥論述,也不是某個特定人物的傳記,而是一係列圍繞“人”與“閱讀”展開的深刻對話,是作者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與書籍、與自我、與世界進行的真誠交流。 每一篇文章都像一扇窗,窗外是作者曾經駐足過的風景,窗內是她當時的心緒與體悟。這些風景或許是那些塑造瞭我們集體記憶的偉大時代,或許是那些在我們個人生命中留下深深烙印的平凡瞬間。作者並非試圖用宏大的敘事去概括一切,而是通過微觀的視角,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那些在時間長河中閃爍著生命光芒的細小沙礫。 在閱讀的初期,你會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作者深情地迴顧瞭那些曾經影響深遠的文學作品,以及那些作品背後所承載的社會變遷與思想潮流。她不拘泥於文學批評的術語,而是以一種親切的口吻,講述瞭自己是如何被這些文字所吸引,又如何在閱讀中理解瞭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彷徨。你會仿佛親身經曆瞭那些曆史的洪流,感受到瞭思想解放的激蕩,也體味到瞭個體在時代浪潮中的渺小與堅韌。 例如,當作者談及某本關於革命年代的書籍時,她不會僅僅羅列史實,而是會描繪齣當時街頭的喧囂,人們眼中閃爍的光芒,或是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犧牲與堅持。她會分享自己閱讀時,那些久久不能平靜的心情,那些因為理解瞭曆史的厚重而産生的敬畏與感慨。這種敘述方式,讓冰冷的文字重新煥發齣生命的溫度,讓曆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一堆符號,而是鮮活的、觸手可及的經曆。 然而,《人間絮語》的魅力遠不止於此。作者更關注的是閱讀如何成為個體生命成長的一部分,如何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如何塑造我們的價值觀。她會探討不同類型的書籍,從哲學思辨到詩歌的韻律,從曆史的厚重到散文的細膩,一一剖析它們對她心智的啓迪。你會發現,閱讀並非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探索、質疑、以及最終內化的過程。 你會讀到作者如何從一本關於古希臘哲學的書中,領悟到理性思考的力量,如何從一首描寫鄉村生活的詩歌中,感受到久違的寜靜與詩意。她會坦誠地分享自己曾經的睏惑與迷茫,以及書籍是如何成為她走齣睏境的指南,成為她精神的慰藉。這些分享是如此真摯,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讓你在閱讀中找到共鳴,也可能在她的文字裏,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探討閱讀時,也深刻反思瞭“讀”與“思”的關係。她不鼓勵盲目的堆砌知識,而是強調理解與思考的重要性。她會分享自己如何將閱讀所得與現實生活相結閤,如何通過閱讀來審視自己的行為,調整自己的人生方嚮。這種將理論付諸實踐的精神,讓這本書充滿瞭積極的力量,激勵著讀者不僅要“讀”,更要“思”,要“行”。 捲一的結尾,你將會帶著一種豁然開朗的心境。你可能會重新審視自己過往的閱讀經曆,發現其中蘊含的未被發掘的寶藏;你可能會對那些曾經覺得晦澀難懂的書籍産生新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你可能會開始更加主動地去擁抱閱讀,將它視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並非是教條式的引導,而是因為作者以她真誠的文字,點燃瞭你內心深處對知識、對生活的熱愛。 捲二:內心的迴響,生命的溫度 如果說第一捲是引領你走嚮更廣闊的思想海洋,那麼《人間絮語:穿越時光的閱讀迴響》的第二捲,則將目光更多地聚焦於閱讀對個體內心世界的塑造,以及它如何為我們平凡的人生增添獨特的光彩。這一捲,文字的筆觸變得更加細膩,情感的流淌也更為深沉,它觸及的是我們靈魂深處最柔軟的部分。 作者在這一捲中,將閱讀的體驗與人生的起伏、情感的波動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她會講述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是哪些書籍陪伴瞭她,給予她力量,讓她渡過難關。這些時刻或許是青春期的迷惘,或許是成長的陣痛,或許是愛情的甜蜜與失落,亦或是麵對失去時的悲傷。她不會刻意渲染戲劇性,而是用一種平和而充滿智慧的語氣,分享書籍如何在這些至暗時刻,成為一束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你會讀到,當她麵對選擇的十字路口時,是如何通過閱讀古人的智慧,找到內心的平靜與方嚮;當她經曆情感的創傷時,又是如何從那些描寫情感的小說或詩歌中,找到共鳴,感受到自己並非孤單一人。這些片段充滿瞭人性的溫度,讓讀者在感同身受的同時,也從中汲取瞭麵對人生風雨的力量。 捲二也深入探討瞭閱讀如何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如何與他人建立更深層次的聯係。作者會分享她如何通過閱讀心理學書籍,來剖析自己內心的需求與恐懼;如何通過閱讀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來拓寬自己的視野,理解那些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她強調,真正的閱讀,不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情感的共鳴與靈魂的對話。 例如,當她談及與傢人的相處時,她會引用某本探討傢庭關係的著作,來反思自己曾經的溝通方式;當她描寫朋友間的深厚情誼時,也會穿插一些關於友情的經典語錄,來升華那種純粹的情感。這種將閱讀所得融入生活細節的敘述,讓全書的智慧變得觸手可及,也讓“閱讀”這個行為,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此外,作者也對“閱讀的孤獨”與“閱讀的陪伴”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進行瞭深刻的闡述。她承認,閱讀在很多時候是一種孤獨的旅程,是在寂靜的夜晚,與書為伴,與思想對話。然而,正是這種孤獨,讓我們有機會沉澱下來,傾聽內心的聲音,找到真正的自我。同時,她也強調,當我們通過閱讀與其他人的思想産生連接,與那些偉大的靈魂産生共鳴時,閱讀又會成為一種強大的陪伴,驅散內心的寂寞。 這一捲中,文字的韻律也變得更加賞心悅目。作者在遣詞造句上,展現齣一種爐火純青的功力,或清新淡雅,或深邃雋永。她善於運用比喻和意象,將抽象的思想具象化,讓讀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時,也獲得美的享受。你會感受到,閱讀並非是枯燥的學習,而是一種充滿詩意的生活方式。 捲二的末尾,你將會感受到一種由內而外的充實與寜靜。你可能會對自己的人生有更深的理解,對那些曾經的經曆有更溫和的接納。你可能會意識到,每一次的閱讀,都在悄悄地豐富著你的內心世界,讓你的生命變得更加厚重,更加有意義。這本書帶給你的,並非是立竿見影的改變,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一種隨著時間推移而愈發顯現的生命質感。 《人間絮語:穿越時光的閱讀迴響》的這兩捲,共同構成瞭一部關於閱讀的百科全書,更是一部關於人生的感悟錄。它不追求宏大敘事,不販賣心靈雞湯,而是以一種最真誠、最樸素的方式,展現瞭文字與人生的交織,思想與情感的碰撞。它邀請你一同走進這個由書本構建的世界,在字裏行間,發現屬於你自己的生命迴響,點亮屬於你自己的閱讀之路。

用戶評價

評分

人到中年,總會不自覺地迴望過往,審視當下,並開始對未來産生些許的迷惘。在這個階段,我發現自己越來越依賴於那些能夠帶來深刻啓示的書籍,它們如同黑暗中的火把,照亮前行的道路。而《人生與讀書》這個書名,恰恰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也最渴望的部分。我並非尋求一本“人生說明書”,而是期待一種能夠引發共鳴和思考的對話。我猜想,這套書可能包含瞭作者在不同人生階段,對於閱讀的理解和感悟,以及書籍如何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平衡閱讀與生活的策略,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空間。或許,它會分享一些作者對於經典名著的獨特解讀,又或者,是如何從看似尋常的書籍中,挖掘齣不尋常的智慧。我期待的是那種潤物無聲的影響,是能夠幫助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也更加從容地麵對未來。如果這套書能夠幫助我重新審視我與書籍的關係,並從中獲得繼續前行的力量,那它便是我近期最值得的閱讀投資。

評分

初見這套書,是被那質樸的名字所吸引。《人生與讀書》,多溫和,又多直接,仿佛一位慈祥的長者,輕輕拍著我的肩膀,要與我分享他走過的人生旅途,以及那些點亮他前行之路的文字。我並非那種時時刻刻捧著書本的“書蟲”,但內心深處,始終有一片渴望被滋養的土壤。我曾無數次在忙碌的生活間隙,試圖尋找片刻的寜靜,也曾試圖從泛黃的書頁中汲取一些不滅的光芒。然而,很多時候,我隻是在知識的海洋裏隨波逐流,找不到那個能讓我駐足、思考、甚至是心靈震撼的燈塔。我期待這套書,能像一股清流,滌蕩我浮躁的心緒,也能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那些模糊的渴望與睏惑。它不一定是宏大敘事,也不需要提供什麼驚世駭俗的理論,我更希望它能從生活齣發,從閱讀的體驗齣發,娓娓道來,讓我們在平凡的字裏行間,感受到不平凡的智慧。或許,它能幫助我理清那些關於讀書的迷思,讓我明白,讀書並非一味地堆砌知識,而更是一種與自我對話,與世界連接的方式。它或許能告訴我,在人生的岔路口,如何選擇;在麵對挫摺時,如何堅韌;在享受喜悅時,如何感恩。我期待的,是那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改變,讓我在讀完這套書後,能以一種更豁達、更深刻的目光,去審視我的人生,去體驗我所能觸及的每一次閱讀。

評分

不得不承認,近年來我與深度閱讀漸行漸遠。生活像一張巨大的網,將我牢牢睏住,工作、傢庭、瑣碎的事務,排山倒海而來,留給閱讀的時間和精力少得可憐。我常常感到一種莫名的焦慮,仿佛錯過瞭什麼重要的東西,但又不知從何拾起。這種狀態,讓我對《人生與讀書》這個書名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我猜想,這套書並非那種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學術著作,而更像是作者個人在人生旅途中,通過閱讀所沉澱下來的感悟與思考。我渴望能夠通過閱讀,重新找迴那種沉浸式的體驗,那種與書中人物一同經曆悲歡離閤,一同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感覺。我希望這套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幫助我打破閱讀的慣性思維,引導我發現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刻意義。或許,它會分享一些作者獨到的閱讀心得,關於如何辨彆好書,如何從書本中提煉精華,又或者,如何將書中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我期待的,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引導,而不是強行灌輸。我希望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能夠被那些觸動人心的句子所打動,能夠因為書中人物的命運而唏寞或振奮。如果這套書能夠幫助我重新點燃對閱讀的熱情,讓我重新擁抱那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狀態,那將是我最大的收獲。

評分

對於一個在文字世界中遊蕩多年的讀者來說,《人生與讀書》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特殊的魔力。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弄玄虛的標題,隻是平實地陳述瞭兩個緊密相連的概念。我一直認為,一個人讀書的習慣和深度,很大程度上決定瞭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他的人生高度。但如何纔能真正做到“以書為友”,如何讓閱讀成為滋養人生的源泉,卻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我希望這套書能夠為我揭示一些關於閱讀與人生的奧秘。它或許會講述作者如何從不同類型的書籍中汲取養分,如何將那些遙遠的思想轉化為貼近自己生活的洞見。我期待它能夠幫助我打破閱讀的壁壘,無論是時間上的限製,還是心理上的障礙,都能找到剋服的方法。或許,它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構建個人知識體係的思路,又或者,是如何在閱讀中培養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希望通過閱讀這套書,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讀書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更是與智者對話,是心靈的洗禮,是人生的延展。它應該能讓我明白,每一個字句,每一次翻頁,都在悄無聲息地雕刻著我的人生。

評分

我總覺得,人生是一場漫長的修行,而讀書,則是這場修行中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往往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沒,迷失瞭方嚮,甚至忘記瞭最初為什麼而讀書。我對《人生與讀書》這套書充滿瞭好奇,它似乎在試圖迴答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人生中,通過讀書,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清晰路徑?我猜想,作者在書中可能分享瞭許多個人的閱讀經曆,那些對他人生軌跡産生過重要影響的書籍,以及他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睏惑與成長。我希望這套書能夠引導我跳齣“為瞭讀書而讀書”的誤區,而是真正理解讀書的本質——它是一種與自我對話,與曆史對話,與人類思想對話的方式。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選擇真正有價值的書籍的建議,如何避免陷入淺層閱讀的泥沼,以及如何將書本中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智慧,並應用於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我渴望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啓發新的思考,能夠看到那些曾經模糊不清的道理,在書頁中逐漸清晰起來。這套書,或許就是我尋找人生方嚮,提升精神境界的一盞明燈,幫助我在閱讀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評分

做活動買的,價格實惠

評分

朋友推薦的書,買給老公看的,文言文哦,有的不是很懂

評分

好,太值瞭,那我值得擁有。嘻嘻哈哈

評分

季羨林老先生的書就是有內涵,又平實

評分

一直信任京東 很少讓失望 處理問題也算及時

評分

送貨很快,書的印刷質量不錯,6.18優惠力度大,囤書好時機

評分

讀書人的福音,跟著這位老人一起發現讀書之道吧!關於讀書,沒有這位老人的心得更好的瞭!

評分

高中曆史老師推薦的,一直到現在纔買

評分

一直信任京東 很少讓失望 處理問題也算及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