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老子传世著作,中国历史上哲学开山之作,中国“万经之王”。
★《道德经》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也是中国在全世界影响巨大的古典哲学著作之一。
★《山海经》中国远古百科奇书,是地理志亦是神话集;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涉及,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一部不可多得的奇书。
★《传习录》是流传千古的中国古典哲学经典,明朝一哥王阳明的传世语录
【六大购买理由】
名社佳作,千年传承,一版再版,畅销多个时代。
中国古典名著,影响深远,青少年接触中华文明,无法绕开的经典著作。
构建中国思想体系的国学传世经典。
作家出版社重点出版,精心编校,值得信赖。
封面典雅,装帧精美,双封面精装,可读宜藏。
用纸考究,用墨环保,字号够大,印刷清晰,享受阅读不伤眼。
传世奇书包括:《道德经》《山海经》《传习录》三册。
《道德经》为春秋时期老子所撰,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不仅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本书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楚国人老子所著,老子又称老聃、李耳,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道祖。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多书而成,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传习录》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利高津
★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是“道”,而“道”的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
——张岱年
★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德国总理施罗德
★《山海经》今所传本十八卷,记海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祀所宜,以为禹、益作者固非,而谓因《楚辞》而造者亦未是;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然秦汉人亦有增益。
——鲁迅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明史·王守仁传》
道德经
上篇 道经
第一章??众妙之门?/?3
第二章??美之为美?/?7
第三章??圣人之治?/?11
第四章??万物之宗?/?14
第五章??天地不仁?/?17
第六章??谷神不死?/?20
第七章??天长地久?/?23
第八章??上善若水?/?26
第九章??功遂身退?/?29
第十章??长而不宰?/?32
第十一章?无之为用?/?36
第十二章??圣人为腹?/?39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43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47
第十五章??善为士者?/?51
第十六章??知常曰明?/?55
第十七章??功成事遂?/?59
第十八章??大道仁义?/?62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64
第二十章??而贵食母?/?68
第二十一章?惟道是从?/?72
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76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80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83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87
第二十六章?静为躁君?/?91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94
第二十八章?大制不割?/?98
第二十九章?圣人无为?/?102
第三十章??物壮则老?/?105
第三十一章?恬淡为上?/?108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112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115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118
第三十五章?道之出口?/?121
第三十六章?欲歙固张?/?124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127
下篇 德经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133
第三十九章?得一为正?/?137
第四十章??有生于无?/?140
第四十一章?大象无形?/?143
第四十二章?三生万物?/?147
第四十三章?无为之益?/?152
第四十四章?知止不殆?/?155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159
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162
第四十七章?不行而知?/?165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169
第四十九章?天下怵怵?/?173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178
第五十一章?是谓玄德?/?183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186
第五十三章?盗夸非道?/?189
第五十四章?其德乃普?/?192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195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198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201
第五十八章?祸福倚伏?/?204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207
第六十章??大国小鲜?/?210
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下?/?214
第六十二章?万物之奥?/?217
第六十三章?能成其大?/?220
第六十四章?无为无败?/?223
第六十五章?善为道者?/?227
第六十六章?莫能与争?/?230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233
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236
第六十九章?哀者胜矣?/?239
第七十章??被褐怀玉?/?242
第七十一章?圣人不病?/?245
第七十二章?自爱不贵?/?248
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251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254
第七十五章?民之难治?/?257
第七十六章?柔弱处上?/?260
第七十七章?为而不恃?/?263
第七十八章?正言若反?/?266
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269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272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275
山海经
?1第一章南山经
?31第二章西山经
?91第三章北山经
141第四章东山经
165第五章中山经
253第六章海外南经
265第七章海外西经
277第八章海外北经
287第九章海外东经
295第十章海内南经
303第十一章海内西经
313第十二章海内北经
323第十三章海内东经
333第十四章大荒东经
345第十五章大荒南经
359第十六章大荒西经
375第十七章大荒北经
389第十八章海内经
传习录
上 卷
3??徐爱录
32??徐爱跋
34??陆澄录
84??薛侃录
中 卷
129??钱德洪序
132??答顾东桥书
170??答周道通书
180??答陆原静书(一)
184??答陆原静书(二)
205??答欧阳崇一
215??答罗整庵少宰书
225??答聂文蔚(一)
234??答聂文蔚(二)
248??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251??教约
下 卷
257??陈九川录
275??黄直录
286??黄修易录
296??黄省曾录
305??钱德洪录
347??钱德洪附记
349??黄以方录
372??钱德洪跋
《道德经》
第一章?众妙之门
道a可道b,非常c道;名d可名e,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f。故常无,欲g以观其妙h;常有,欲以观其徼i。此两者j同出k而异名l,同谓之玄m。玄之又玄,众妙之门n。
【注释】
a道:连同第三个“道”,都是名词,既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指万物的变化规律。
b道:说得出,可以说一说。
c常:恒定不变的,亦即常见的、常说的。只有恒定不变,才能常见,常见才能常说。后一个“常”,与此同义。
d名:连同第三个及后面的“名”,都是名词,名称的意思。
e名:命名、描述的意思。
f母:根本。
g欲:将、来。
h妙:奥妙、微妙。
i徼(jiào):边界,引申为极限。
j此两者:指“妙”和“徼”。
k出:属于。
l名:这个“名”的意思是说法。
m玄:原指深黑色,因其看不透,用来形容“道”的深邃。
n众妙之门:各种玄妙及变化规律的总源头。
【译文】
“道”是可以说一说的,它不是恒定不变的道;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名称,人可以给它们命名,但却不会是它们恒定不变的名称。无,被称作是天地万物的初始;有,被称作是孕育万物的本源。所以,我们可以常常不去想万物的初始,而能接近空无奥妙的“道”;常常因思索事物的本源,而看到它们的终极。空无和终极,这两者都是“道”的属性,都在说“道”的深邃。深邃再深邃,这就是万物的奥妙所在。
【阐释】
本章,老子开门见山给出了“道”的含义和性质。全文八十一章,读懂第一章是基础。
“道”不是单一的存在,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力量。当“道”是一种状态时,此状态的特点就是“无名”。“名”的解释通常是“名称”,而“名称”的本质是事物可以被形容、被描述的特点。无名就是事物不可描述、不可形容的原始状态;有名就是事物可以被描述、可以被形容的状态。万事万物自然要有一个“名”,不然怎么有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世界。但是,人对事物的描述和形容——包括命名在内——具有偶然性,没有反应“名”的本质。人类见到一棵树的时候,只是见到一个物体,是人给它起了“树”这个名字。在起名之时,人也可以用“鱼”“人”“斧子”“鲜血”这样的名词来称呼它,称它是一棵“树”,只是偶然。所以,对“名可名,非常名”的理解应是:万事万物可以被描述、被形容,但人们在形容、描述它们时,并没有抓住它们可被描述、可被形容的本质。
《山海经》
第一章 南山经
南山经主要描写了南方三大山系的地貌矿藏和怪兽怪禽,以及各山系的祭祀情况。三大山系一共有大大小小四十座山脉,总共有一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南方的第一列山有招摇山、堂庭山等九座山和七个水系,山上有很多可以治愈疾病的植物和动物。
南方的第二列山系有十七座山,南山经记载了这些山的位置和地貌。山中有很多的怪兽,这些怪兽大都样貌奇特。
南方的第三列山系从天虞山到南禺山,南山经中记载了这些山上的矿产,介绍了山上的草木植物和怪兽,这些山在南山第二山系的南面。这里还描述了传说中的凤凰。
南山经之首曰山1。其首曰招摇之山2,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3。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4,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5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6。有兽焉,其状如禺7而白耳,伏行8人走,其名曰狌狌9,食之善走。丽10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11,佩之无瘕疾12。
【注释】
1.山:就是鹊准山,山的名称。
2.招摇之山:这里是山的名称。
3.金玉:金属矿物和玉石。金是金属的总称。
4.华(huā):同“花”。
5.榖(gǔ):构树,属于落叶乔木,树皮可以用来制造桑皮和宣纸。也叫“构”“楮”。
6.迷:这里的意思是迷路。
7.禺(yù):传说中的一种猴,体型比猕猴要大一些,有着红色的眼睛,长尾巴。
8.伏行:就是爬行的意思。
9.狌狌(xīng):猩猩。
10.丽(jǐ):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地名。
11.育沛:古代汉族传说中生长在丽之水中的生物,把它戴在身上就没有肿胀病。它也叫江珠、血珀、红琥珀等。
12.瘕(jiǎ)疾:指寄生虫病。瘕,因寄生虫而产生的肿胀。
【译文】
南方第一列山系叫鹊山山系。它的第一座山叫招摇山,位置是在西海的边上,山上生长着很多桂树,还有很多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上还生长着一种草,这种草看起来像韭菜,开的花是青色的,它的名称是祝余,人如果吃了它就不会感到饥饿。山上还有一种树,看起来像构树,有黑色的纹理,花会发光,发出的光芒照射着四周,它的名称是迷榖,人把它佩戴在身上就不会迷路。山中还有一种野兽,看起来和猿猴一样,长着一双白色的耳朵,不仅能爬行,也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它的名称是狌狌,人吃了它的肉就可以走得很快。丽的水从这座山流出,一直往西流入大海,丽水中有很多叫育沛的植物,人把它戴在身上不会得寄生虫病。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1。多棪木2,多白猿,多水玉3,多黄金。
《传习录》
徐爱①录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②为正,盖先儒③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注释】
①徐爱(1488—1518):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阳明的妹夫,也是阳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和最得意的学生,有“王门颜回”之称,曾任南京工部郎中。王阳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
②旧本:指由郑玄作注、孔颖达疏解的版本。
③先儒:这里指程颢、程颐和朱熹。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有关“格物”的各种观点,均以旧本,亦即朱熹等人所说的误本为标准。我刚听说时觉得很意外,继而又产生怀疑,最后,我殚精竭思,互相对照分析,又向先生本人请教。这才发现,先生的主张就好像是水性冰冷、火性炎热一样,即使百世之后的圣人也不会产生疑惑。先生天资聪颖,然和蔼可亲,为人坦诚,平素不修边幅。早年,先生性格豪迈洒脱,曾热衷于赋诗辞章,并深入研究佛道两家的经典之作。所以,很多人刚开始听到他的主张时,都认为是异端邪说,不予深究。但是他们不知道,先生在贬居贵州龙场的三年中,处困养静,学问的功夫已经超凡入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我时刻受先生的教诲,深知他的学说,刚接触时似乎很平常,等深入研究才觉得愈发崇高;初看时好像很粗疏,仔细钻研才觉得愈发精细;刚接近仿佛很浅显,深入探求才觉得没有穷尽。十几年来,我竟连它的轮廓都未看到。但是,今天的学者,有的虽与先生才一面之缘,有的只闻其名,有的怀着蔑视、恼怒的情绪,还没谈上几句就依据传闻臆说,妄加揣度,这样怎么可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学说呢?跟随先生的人士,听着先生的教诲,常常得一而遗二,如同相马时只注意马是公还是母,是黑还是黄,却忽略了能否驰骋千里的特性。因此,我特意把平时从先生那里所听到的全部记录下来,给诸位同学奉上,以便相互校正,不负先生教诲之恩。
晚生徐爱书
《道德经》原名《老子》或《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实,在汉朝之前,它的地位并不算经典。至汉初,全国范围内战创未愈,民不聊生,统治者只能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践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主张“无为”的老子地位日隆,传世本《道德经》就是在这一时期定型。
关于《道德经》的作者,冯友兰先生认为,虽然《道德经》大部分是老子的原话,但它更是一部道家思想的总集,且成书于老子去世之后,这一点与《论语》相同。此说是有根据的,本书依从冯友兰观点,但为了便于表述,仍会默认老子是《道德经》的作者。
老子的身世是个谜,其生卒年、身份和事迹并无明确记载。现在普遍认可的是,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生活在春秋时期,诞生地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曾做过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关于老子的传言有:他是周朝贵族,一出生就显老,孔子曾向他求学并称其为龙,晚年写成《老子》,最后出关成仙。
在今天,《道德经》有上千个版本。截至2014年,学界普遍认可的是魏晋学者王弼的版本,本书采用这一版本。在注释和解读时,本书吸纳了很多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的想法和语言习惯更容易被当代读者所接受;而孔子、韩非、庄子等古代思想家,他们与老子生活年代更为接近,更能体悟老子思想的精髓,所以本书某些地方会援引他们的语句。
虽然个别文字生涩且有歧义,但整体来看,《道德经》全书风格简朴、语言平实。老子论述道理时,看似玄而又玄,实则平和亲切。全书共八十一章,阐述了“道”“德”的性质和作用,表达了老子在修身、养生、军事、治国等方面的思想。《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前三十七章为上篇,以“道”开头,称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以“德”开头,称为“德经”。“道”与“德”是一体的,没有“道”就没有“德”,没有“德”也看不清“道”。
“道”是全书的核心。学术界对老子所说的“道”的基本认识是:“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又是宇宙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万物在本原中衍生,又在其支配下运行。作为本原的“道”,它无形、无色、无声,无限大又无限小;作为基本规律的“道”,它自然而然、永不终止。“道”是一个超经验的存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老子把违背自然规律的人类行为称为“有为”;与之相对的是“无为”,就是顺自然而为。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其自然地做。
“道”是唯一的、完整的。但“德”是有等差的。“道”“德”和“无为”的关系是:“德”是“道”在万物身上各自独特的体现;体现“道”的程度不同,“德”的等级就不同,“无为”是最上等的“德”。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的首部经典,有学者认为它与《论语》一起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也许你在品读之后,会体悟到这一点。
《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在先秦古籍中独具特色。作者无法考证,有人推测是禹、伯益,后经西汉刘向、刘歆等人编撰成书。学界公认的是,这部著作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也并非一人。
《山海经》保存了大量的远古神话,比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不仅如此,书中还广泛涉及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医药、民族等方面,包罗万象,多彩纷呈。它是中国古代典籍中记录神话最多的著作,也是远古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而对矿物的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
全书18篇,记载了大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余种怪兽,按区域记录。对于书中谈及的地理知识,历来众说纷纭,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一次国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真实记录,但也有不少学者持有异议。地理之外的其他知识,一般认为是荒诞不经、缺乏真实性的。不过近年来有学者坚称,《山海经》中提过的不少奇异的物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实有所本。
《山海经》的书名,最早出现于《汉书·艺文志》。如今可以见到的最早版本,是东晋学者郭璞整理并注释的,我们这本书采用了郭璞的版本。本书在尽可能保持原著原貌的情况下,进行了注释和翻译,以便普通读者更容易亲近这本来自远古的著作。
《传习录》是明朝一代宗师王阳明先生语录、书信的简集,相当于孔门中的《论语》,而“传习”这两个字则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王阳明(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
江)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不但精通儒释道各家学说,而且能够统军作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阳明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据《年谱》记载,王阳明出生前,他的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于是他的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但是,王阳明到了5岁时还不会说话,这一下家里人可急坏了。有一天,一位高僧经过他的家乡时,正好看见王阳明,于是抚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思是说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他的祖父一听,这才恍然大悟,于是给他改名为守仁。名字一改完,王阳明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多少带点神话色彩,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幼年的王阳明并没有显示出过人的聪慧和才华。
但是,在祖父的教导下,王阳明的进步非常神速。10岁那年,他的父亲考中状元,他随父亲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作诗咏金山寺。正当大家还在苦思冥想时,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吟完之后,四座无不惊叹,于是大家又让他作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又随口诵出: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便不难看出,小小年纪的王阳明,就已经表现出了非凡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11岁在京师念书时,王阳明向老师问道:“何谓第一等事?”老师回答:“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王阳明当即反驳:“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可见,王阳明的志向是多么的高远。但尽管这样,王阳明从少年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学习也不是十分用功,而且经常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同时博览各种兵法秘笈。回到家里,遇到宾客来访时,就用果核摆列阵法,与宾客玩起军事游戏。
明弘治十二年(1499),28岁的王阳明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阳明是以文士授兵部主事的,觉得他很文弱,所以很看不起他。有一次,张忠竟当着全军的面,强令王阳明当众射箭,想让他出丑。王阳明再三推辞之后,终究拗不过张忠,只好挽弓搭箭,唰唰唰三箭,三发全中红心,引来了全军的欢呼,张忠则羞愧万分。
王阳明在担任兵部主事期间,因反对宦官刘瑾弄权,于1506年被廷杖四十,并被贬到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在前往龙场的途中,王阳明历尽波折,才逃脱了锦衣卫的追杀。来到龙场后,王阳明度过了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并在那里悟道。后来,刘瑾被诛,王阳明被重新起用,他先是调任庐陵县知事,当时任兵部尚书的王琼,看出王阳明有不世之才,将其荐举给朝廷,最终官至南赣巡抚。在任期间,王阳明上马治军,下马治民,集文武谋略于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后来,由于功高遭忌,只好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五月,广西境内发生战乱,朝廷于是再次起用王阳明,平定战乱后,王阳明又在南宁创办书院,建立思田学校。嘉靖七年(1528),因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翌年初病逝于归途的江西南安舟中。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王阳明作为士大夫,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之人。一般认为,在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而王阳明的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的人格魅力。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里,如《传习录》《大学问》等。其中以《传习录》最为典型。
《传习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由阳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们整理编辑,后来又经过几次汇整增补,终于成为今日所流传的《传习录》。
《传习录》是在王阳明生前及死后陆续编录和刊行的。明正德十三年(1518)八月,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江西赣州,即今本之上卷;嘉靖三年(1524)十月,门人南大吉又命其弟校刻《续刻传习录》于绍兴,分上下两册,增加部分即今本之中卷;嘉靖三十四年(1555),门人钱德洪在其同年曾才汉先刊刻于荆州的《遗言》的基础上进行删定,于宁国水西精舍刊刻为《传习续录》,此即今本之下卷。次年,钱德洪统前三次刊行再付黄梅尹张君刻于蕲(湖北蕲春)之崇正书院,分上、中、下三卷。至此,该书始成规模,并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传习录》包涵了王阳明全部的哲学体系及其基本主张,是研究修习阳明心学的基本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它不但影响中国几百年,而且享誉海外,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经济腾飞期的韩国,都被作为精神的范本,可见此书的价值和魅力。
《传习录》这本书,简直是给了我一次与王阳明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致良知”思想,听起来好像有些抽象,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大力量。他并非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是以一种极其平实、甚至有些“絮叨”的方式,引导读者去认识自己内心的良知。读《传习录》,我不再觉得“圣人”遥不可及,反而觉得王阳明就坐在我旁边,用真诚的声音和我交流。他反复强调“事上磨练”,就是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和道德,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在面对各种事情时,不断地去体悟、去升华。书中的许多对话,都非常精彩,比如关于“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讨论,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像是理论的堆砌,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指导意义。它让我明白,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盏明灯,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去点亮它,去遵循它。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更好自己的实用指南。
评分这次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意料之外的惊喜。我原本以为这些“国学经典”会是晦涩难懂的理论,但实际读起来,却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启示。《道德经》的“玄之又玄”并非难以理解,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在看似矛盾中找到平衡,如何在“无”中发现“有”。它对“无为”的阐释,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做,而是让你顺应自然的节奏,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从中学会了用一种更从容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而《山海经》,则是一次奇妙的想象力之旅。那些奇特的生物和地理景象,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边界,也感受到了他们对未知的好奇和敬畏。它就像是一本充满奇遇的古籍,每一页都可能隐藏着一段传说。至于《传习录》,则是一本关于自我觉醒和实践的宝典。王阳明那种“知行合一”的强调,以及“致良知”的实践方法,让我看到了儒家思想中非常积极和人性化的一面。它不只是关于道德的理论,更是关于如何将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指导。这套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和理解。
评分最近读完这套“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套装(一)”,感觉像是开启了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窥见了中国古人深邃的思想宝库。 《道德经》的文字虽简短,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道》的虚无与包容,《德》的自然与无为,像一股清泉涤荡心灵。书中反复强调的“无为而治”,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一种最高境界的治理。读《道德经》,我开始反思现代社会中那些急功近利的现象,思考何为真正的“大巧若拙”,何为“大智若愚”。它教会我放下执念,学会“致虚极,守静笃”,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尤其是关于“水”的譬喻,柔弱却能穿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这本书不像是说教,更像是哲人的低语,娓娓道来,引人深思。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付诸实践的指南,而是需要反复品味、不断体悟的生命哲学。对我而言,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理解人生的全新视角,让我对“道”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含蓄、内敛的智慧。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道德经》的部分。我之前对老子的印象,总觉得他是一个飘渺的、难以捉摸的先知,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他的思想其实非常接地气,充满着生活的智慧。特别是“道法自然”的理念,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不是在生活中给自己设了太多的条条框框,背离了事物的本来面貌?书中关于“柔弱胜刚强”的观点,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冲突和竞争。《山海经》的部分,则像是一场奇幻的旅行,那些光怪陆离的神兽和神话,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远古时代。它不只是地理的记录,更是一种文化的印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而《传习录》,更是让我体会到了“心学”的魅力。王阳明那句“人皆可以为尧舜”,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它让我明白,伟大的品质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修炼和体悟获得的。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文化根源的视角,让我看到了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智慧之光。
评分《山海经》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古代世界神话、地理、物产的全新认知。它不再是枯燥的地图和地理数据,而是充满想象力、瑰丽奇幻的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读它就像是在考古,又像是在探险,每翻一页都能发现新奇的物种,奇特的山川,以及那些古老的神话传说。那些书中描绘的异兽,如狰龙、九尾狐,还有那些奇特的植物,都充满了神秘色彩,仿佛能听到它们在远古的呼唤。而且,《山海经》不仅仅是奇幻的想象,它还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记录。那些关于河流走向、矿物分布的记载,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存在偏差,但却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认知的一种努力和尝试。书中描绘的祭祀、巫术,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和习俗。读《山海经》,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勃生机和旺盛创造力,它是一个奇迹的宝库,让我对我们的祖先充满了敬畏。它不是一本故事书,更像是一份古老的地图,指引着我们去探索那个遥远而迷人的世界。
评分物流很快,书的纸质也不错。
评分这套还不错,印刷质量,字也适中,看了不累。
评分书不错,是正品,信赖京东,搞活动买的,太划算了。
评分书不错,质量也很好。
评分慢慢学吧,增加学识,其他还可以。
评分喜欢这几本书 喜欢作家出版社
评分书不错、拿回来儿子就拆开看了、还在背.
评分狗狗弟弟就弟弟就菲露露定金弟弟就
评分很好。排版和内容都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