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师学国学:国学概论

跟大师学国学:国学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太炎,曹聚仁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 教育
  • 入门
  • 概论
  • 中华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6920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483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1
字数: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家 曹聚仁
  太炎先生讲国学,的确是使我们满足求知欲望。
  知名学者 汤志钧
  章太炎的《国学概论》讲稿……在当时既具影响,今天又重新印行,对了解我国经学、哲学、历史的发展,无疑是有很大作用的。

内容简介

  《国学概论》是章太炎先生1922年4-6月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由现代作家曹聚仁整理成书。书中精辟论述了国学的内涵以及研治国学的方法,系统介绍了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流变、对各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独到的评价,可视作一本中国经学、哲学、文学的简史。《国学概论》多次再版,深受广大国学爱好者的喜爱。
  为使读者对太炎先生的学问有更多了解,此次出版还收录太炎先生《论诸子学》一文。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太炎先生讲国学,的确是使我们满足求知欲望。
  ——曹聚仁 作家
  章太炎的《国学概论》讲稿……在当时既具影响,今天又重新印行,对了解我国传统国学,对了解我国经学、哲学、历史的发展,无疑是有很大作用的。
  ——汤志钧 知名学者

目录

小识
第一章 概论
甲、国学之本体
乙、治国学之方法
第二章 国学之派别(一)——经学之派别
第三章 国学之派别(二)——哲学之派别
第四章 国学之派别(三)——文学之派别
第五章 结论——国学之进步

附录一
一、志疑邵力子
二、讨论白话诗曹聚仁
三、政治制度与政治精神裘可桴
四、新诗管见(一) 曹聚仁
五、新诗管见(二) 曹聚仁

附录二
论诸子学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概论
  我在东京曾讲演过一次国学,在北京也讲演过一次,今天是第三次了。国学很不容易讲,有的也实在不能讲,必须自己用心去读去看。即如历史,本是不能讲的,古人已说“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现在更有二十四史,不止十七史了。即《通鉴》等书似乎稍简要一点,但还是不能讲;如果只像说大书那般铺排些事实,或讲些事实夹些论断,也没甚意义。所以这些书都靠自己用心去看,我讲国学,只能指示些门径和矫正些近人易犯的毛病。今天先把“国学概论”分做两部研究:
  甲、国学之本体
  一、经史非神话
  二、经典诸子非宗教
  三、历史非小说传奇
  乙、治国学之方法
  一、辨书籍的真伪
  二、通小学
  三、明地理
  四、知古今人情的变迁
  五、辨文学应用
  甲、国学之本体
  一、经史非神话
  在古代书籍中,原有些记载是神话;若《山海经》、《淮南子》中所载,我们看了,觉得是怪诞极了。但此类神话,在王充《论衡》里已有不少被他看破,没有存在的馀地了。而且正经正史中本没有那些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天皇、地皇、人皇等,正史都不载。又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曰’’那种神话,正史里也都没有。经史所载,虽在极小部分中还含神秘的意味,大体并没神奇怪离的论调。并且,这极小部分的神秘记载,也许使我们得有理的解释。《诗经》记后稷的诞生,颇似可怪。因据《尔雅》所释“履帝武敏”,说是他的母亲,足蹈了上帝的拇指得孕的。但经毛公注释,训帝为皇帝,就等于平常的事实了。
  《史记.高帝本纪》,说高祖之父太公,雷雨中至大泽,见神龙附高祖母之身,遂生高祖。这不知是太公捏造这话来骗人,还是高祖自造。即使太公真正看见如此,我想其中也可假托。记得湖北曾有一件奸杀案:“一个奸夫和奸妇密议,得一巧法,在雷雨当中,奸夫装成雷公怪形,从屋脊而下,活活地把本夫打杀。”高祖的事,也许是如此。他母亲和人私通,奸夫饰做龙怪的样儿,太公自然不敢进去了。
  从前有人常疑古代圣帝贤王都属假托;即如《尧典》所说“钦明文思安安,克明俊德……”等等的话,有人很怀疑,以为那个时候的社会,哪得有像这样的完人。我想,古代史家叙太古的事,不能详叙事实,往往只用几句极混统的话做“考语”,这种考语原最容易言过其实。譬如今人做行述,遇着没有事迹可记的人,每只用几句极好的考语;《尧典》中所载,也不过是一种“考语”,事实虽不全如此,也未必全不如此。
  《禹贡》记大禹治水,八年告成;日本有一博士,他说:“后世凿小小的运河,尚须数十年或数百年才告成功,他治这么大的水,哪得如此快?”因此,也疑禹贡只是一种奇迹。我却以为大禹治水,他不过督其成,自有各部分工去做;如果要亲身去,就游历一周也不能,何况凿成!在那时人民同受水患,都有切身的苦痛,免不得合力去做,所以“经之营之,不日成之”了。《禹贡》记各地土地腴瘠情形,也不过依报告录出,并不必由大禹亲自调查的。
  太史公作《五帝本纪》,择其言尤雅驯者,可见他述的确实;我们翻看经史中,却也没载盘古、三皇的事;所以经史并非神话。其他经史以外的书,若《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确有可疑者在。但《竹书纪年》今存者为明代伪托本,可存而不论。《穆天子传》也不在正经正史之列,不能以此混彼。后世人往往以古书稍有疑点,遂全目以为伪,这是错了!
  二、经典诸子非宗教
  经典诸子中有说及道德的,有说及哲学的,却没曾说及宗教。近代人因为佛经及耶教的《圣经》都是宗教,就把国学里的“经”,也混为一解,实是大误。“佛经”、“圣经”的那个“经”字,是后人翻译时随意引用,并不和“经”字原意相符。经字原意只是一经一纬的经,即是一根线,所谓经书只是一种线装书罢了。明代有线装书的名目,即别于那种一页一页散着的八股文墨卷,因为墨卷没有保存的价值,别的就称做线装书了。古代记事书于简。不及百名者书于方,事多一简不能尽,遂连数简以记之。这连各简的线,就是“经”。可见“经”不过是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要翻阅的几部书罢了。非但没含宗教的意味;就是汉时训“经”为“常道”,也非本意。后世疑经是经天纬地之经,其实只言经而不言天,便已不是经天的意义了。
  中国自古即薄于宗教思想,此因中国人都重视政治;周时诸学者已好谈政治,差不多在任何书上都见他们政治的主张。这也是环境的关系:中国土地辽广,统治的方法,急待研究,比不得欧西地小国多,没感着困难。印度土地也大,但内部实分着许多小邦,所以他们的宗教易于发达。中国人多以全力着眼政治,所以对宗教很冷淡。
  老子很反对宗教,他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孔子对于宗教,也反对;他虽于祭祀等事很注意,但我们味“祭神如神在”的“如”字的意思,他已明白告诉我们是没有神的。《礼记》一书很考究祭祀;这书却又出自汉代,未必是可靠。
  祀天地社稷,古代人君确是遵行;然白天子以下,就没有与祭的身分。须知宗教是须普及于一般人的,耶稣教的上帝,是给一般人膜拜的;中国古时所谓天,所谓上帝,非人君不能拜,根本上已非宗教了。
  九流十家中,墨家讲天、鬼,阴阳家说阴阳生克,确含宗教的臭味;但墨子所谓天,阴阳家所谓“龙”、“虎”,却也和宗教相去很远。
  就上讨论,我们可以断定经典诸子非宗教。
  三、历史非小说传奇
  后世的历史,因为辞采不丰美,描写不入神,大家以为是记实的;对于古史,若《史记》、《汉书》,以其叙述和描写的关系,引起许多人的怀疑:
  《刺客列传》记荆轲刺秦王事,《项羽本纪》记项羽垓下之败,真是活龙活现;大家看了,以为事实上未必如此,太史公并未眼见,也不过如《水浒传》里说武松、宋江,信手写去罢了。实则太史公作史择雅去疑,慎之又慎。像伯夷、叔齐的事,曾经孔子讲及,所以他替二人作传;那许由、务光之流,就缺而不录了。项羽、荆轲的事迹,昭昭在人耳目,太史公虽没亲见,但传说很多,他就可凭着那传说写出了。《史记》中详记武略,原不止项羽一人;但若夏侯婴、周勃、灌婴等传,对于他们的战功,只书得某城,斩首若干级,升什么官,竟像记一笔账似的;这也因没有特别的传说,只将报告记了一番就算了。如果太史公有意伪述,那么《刺客列传》除荆轲外,行刺的情形,只曹沫、专诸还有些叙述,豫让、聂政等竟完全略过,这是什么道理呢?《水浒传》有百零八个好汉,所以施耐庵不能个个描摹,《刺客列传》只五个人,难道太史公不能逐人描写么?这都因荆轲行刺的情形有传说可凭,别人没有,所以如此的。
  “商山四皓”一事,有人以为四个老人哪里能够使高祖这样听从,《史记》所载未必是实。但须知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为多数人所合力做成,而史家常在甲传中归功于甲,在乙传中又归功于乙。汉惠免废,商山四皓也是有功之一,所以在《留侯世家》中如此说,并无可疑。
  史书原多可疑的地方,但并非像小说那样的虚构。如刘知几《史通》曾疑更始刮席事为不确;因为更始起自草泽时,已有英雄气概,何至为众所拥立时,竟羞惧不敢仰视而以指刮席呢?这大概是光武一方面诬蔑更始的话。又如史书写王莽竟写得同騃子一般,这样愚騃的人怎能篡汉?这也是因汉室中兴,对于王莽当然特别贬斥。这种以成败论人的习气,史家在所不免,但并非像小说的虚构。
  考《汉书·艺文志》已列小说于各家之一,但那只是县志之类,如所谓《周考》、《周纪》者。最早是见于《庄子》,有“饰小说以干县令”一语。这所谓“小说”,却又指那时的小政客不能游说六国侯王,只能在地方官前说几句本地方的话。这都和后世小说不同。刘宋时有《世说新语》一书,所记多为有风趣的魏晋人的言行;但和正史不同的地方,只时日多颠倒处,事实并非虚构。唐人始多笔记小说,且有因爱憎而特加揄扬或贬抑者,去事实稍远;《新唐书》因《旧唐书》所记事实不详备,多采取此等笔记。但司马温公作《通鉴》对于此等事实必由各方面搜罗证据,见有可疑者即删去,可见作史是极慎重将事的。最和现在小说相近的是宋代的《宣和遗事》,彼记宋徽宗游李师师家,写得非常生动,又有宋江等三十六人,大约《水浒传》即脱胎于此书。古书中全属虚构者也非没有,但多专记神仙鬼怪,如唐人所辑《太平广记》之类;这与《聊斋志异》相当,非《水浒传》可比,而且正史中也向不采取。所以正史中虽有些叙事很生动的地方,但决与小说、传奇不同。
  乙、治国学之方法
  一、辨书籍的真伪
  对于古书没有明白哪一部是真,哪一部是伪,容易使我们走入迷途;所以研究国学第一步要辨书籍的真伪。
  四部的中间,除了集部很少假的;其馀经、史、子三部都包含着很多的伪书,而以子部为尤多。清代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很指示我们一些途径。
  先就经部讲:《尚书》现代通行本共有五十八篇;其中只有三十三篇是汉代时的“今文”所有,另二十五篇都是晋代梅颐所假造。这假造的《尚书》,宋代朱熹已经怀疑他,但没曾寻出确证;直到清代,才明白地考出,却已雾迷了一千多年。经中尚有为明代人所伪托,如“汉魏丛书”中的《子贡诗传》系出自明丰坊手。诠释经典之书,也有后人伪托,如孔安国《尚书传》、郑氏《孝经注》、《孟子》孙爽疏……之类,都是晋代的产品。不过“伪古文尚书”和“伪孔传”,比较的有些价值,所以还引起一部分人一时间的信仰。
  以史而论,正史没人敢假造,别史中就有伪书。《越绝书》,汉代袁康所造,而托名子贡;宋人假造《飞燕外传》、《汉武内传》,而列入“汉魏丛书”;《竹书纪年》本是晋人所得,原已难辨真伪,而近代通行本,更非晋人原本,乃是明人伪造的了。
  子部中伪书很多,现在举其最著者六种,前三种尚有价值,后三种则全不足信。
  (一)《吴子》此书中所载器具,多非当时所有;想是六朝产品。但从前科举时代把他当作“武经”,可见受骗已久。
  (二)《文子》《淮南子》为西汉时作品,而《文子》里面大部分抄自《淮南子》,可见本书系属伪托;已有人证明他是两晋六朝人做的。
  (三)《列子》信《列子》的人很多,这也因本书做得不坏,很可动人的原故。须知列子这个人虽见于《史记·老庄列传》中,但书中所讲,多取材于佛经,“佛教”在东汉时始入中国,哪能在前说到?我们用时代证他,已可水落石出。并且《列子》这书,汉人从未有引用一句,这也是一个明证。造《列子》的也是晋人。
  (四)《关尹子》这书无足论。
  (五)《孔丛子》这部书是三国时王肃所造。《孔子家语》一书也是他所造。
  (六)《黄石公三略》唐人所造。又《太公阴符经》一书,出现在《黄石公三略》之后,系唐人李筌所造。
  经、史、子三部中的伪书很多,以上不过举个大略。此外,更有原书是真而后人参加一部分进去的,这却不能疑他是假。《四子书》中有已被参入的;《史记》中也有,如《史记》中曾说及扬雄,扬在太史公以后,显系后人加入,但不能因此便疑《史记》是伪书。
  总之,以假为真,我们就要陷入迷途,所以不可不辨别清楚。但反过来看,因为极少部分的假,就怀疑全部分,也是要使我们榜徨无所归宿的。如康有为以为汉以前的书都是伪的,都被王莽、刘歆改窜过,这话也只有他一个人这样说。我们如果相信他,便没有可读的古书了。

前言/序言


跟大师学国学:国学概论 内容简介 《跟大师学国学:国学概论》是一本旨在为读者提供系统性、权威性国学知识启蒙的著作。本书并非孤立地介绍某个朝代的文学,或某位名家的思想,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置于历史长河中进行梳理和解读,力图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国学整体的认知框架。 全书共分为若干章节,每一章节都围绕着国学的一个核心领域展开。从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活水,到汉唐盛世的文化繁荣,再到宋明理学的精深探索,乃至晚清民国的文化转型,本书都力求以严谨的态度,生动地呈现其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 开篇:国学的根基——先秦思想的智慧 本书的起点,自然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先秦时期。我们将从“百家争鸣”的盛况出发,深入探讨儒、道、墨、法、名、阴阳等主要学派的思想精髓。 儒家思想: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在于“仁”与“礼”。本书将详细解析“仁”的内涵,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阐述儒家如何构建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体系。我们将探讨“孝悌”、“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概念,并追溯其在后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形成中的深远影响。同时,也会涉及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辩证,以及儒家思想如何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和丰富。 道家思想: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以“道”为核心,主张“无为而治”。本书将深入解读《道德经》的深邃哲理,如“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无为而无不为”等。我们将探讨道家对自然、人生、政治的独特见解,以及其“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思想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则将带领读者领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超越世俗的智慧。 诸子百家: 除儒道之外,本书还会对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法家的君权至上、法治思想,名家的名实关系辩证,以及阴阳家的宇宙观等进行概述,展现先秦时期思想的多元与碰撞,以及这些思想如何为后世奠定学术基础。 承接:汉唐气象——文化融合与繁荣 从先秦奠基,本书将目光投向汉唐盛世,这一时期是中华文化走向辉煌的重要阶段。 汉代: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对思想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汉代文化并非一成不变。本书将探讨汉代如何吸收融合各家思想,形成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经学的发展、史学(如《史记》)的成就、诗赋的繁荣,都将是重点。我们还将关注汉代对外交流,如丝绸之路的开辟,如何促进了中西文化的早期融合。 唐代: 唐代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自信的时代之一。本书将聚焦唐代诗歌的巅峰成就,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的作品中,感受盛唐的气魄与情怀。同时,也会探讨唐代的哲学思潮,如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兴起),以及儒学的发展。唐代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辉煌,也将在本书中得到展现,折射出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 转折:宋明理学——理性思辨的深化 宋代及以后,中国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理学。 宋代理学: 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在继承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佛道思想,构建了庞大而精深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本书将详细阐述“太极”、“理”、“气”等核心概念,解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修养方法。朱熹的集大成,更是将理学推向顶峰。我们将探讨理学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政治实践。 明代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则在宋代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主张,强调主体的心灵力量,与宋代理学的重“理”有所不同。本书将对比分析心学与理学的异同,理解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延续:晚清民国——转型与新变 随着近代中国的跌宕起伏,国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 晚清的文化反思: 面临西方列强的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深刻反思传统文化。本书将探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思潮,以及对国粹的抢救性保护。 民国时期的学术争鸣: 民国时期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极其活跃的时期。各种新的学术思潮涌现,国学大师辈出。本书将介绍胡适、陈寅恪、王国维、梁启超等一批国学巨匠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贡献。我们将看到他们如何用现代学术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如何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寻找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出路。从古史辨到文学研究,从哲学思想的革新到历史学的进步,都将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结语:国学的价值与当代意义 全书的最后,本书将回归当下,探讨国学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国学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蕴含着解决当下社会问题、提升个人修养、构建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本书将阐述国学中的智慧,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知耻近乎勇”的道德观,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跟大师学国学:国学概论》致力于以一种更加平易近人、体系化的方式,引导读者走进博大精深的国学殿堂。本书的编排注重逻辑的连贯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力求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逐步建立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认知,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无论您是初次接触国学,还是希望系统梳理知识,《跟大师学国学:国学概论》都将是您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足以让人眼前一亮的国学入门读物。我原本以为“概论”会显得有些泛泛而谈,但《跟大师学国学:国学概论》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炼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国学殿堂的大门。书中的内容并非是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人文关怀。它在讲解诸子百家的思想时,善于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相联系,使得原本深奥的道理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探讨,它让我看到了不同学派在治国理政上的不同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这种历史与哲学的结合,让我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书中对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分析,也让我对“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并思考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优雅,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文化空间。它让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受到了美的熏陶。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所展现的“活”的国学。我之前对国学的印象总觉得有些陈旧,似乎是束之高阁的古董。但《跟大师学国学:国学概论》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非常现代、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遥远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比如,书中在讲解《论语》时,并没有枯燥地背诵条文,而是结合当下的社会现象,分析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它会告诉你,为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今天依然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金科玉律;为何“温故而知新”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这种“古为今用”的视角,让我切实感受到了国学作为一种智慧体系的生命力。书中对中国古代美学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从山水画的意境到诗词的韵律,都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它让我明白,国学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智慧。它教会我们如何去感受自然,如何去体味人生,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对如何将国学智慧融入日常生活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评分

《跟大师学国学:国学概论》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仿佛踏上了一段奇妙的国学之旅,见识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国学知识,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国学大师们的智慧融汇其中,带领我们去感受古人的思想魅力。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他们的理论体系,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们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人生经历,使得这些伟大的灵魂仿佛跃然纸上。例如,对老子思想的阐释,让我从“道”的哲学高度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无为”背后蕴含的深刻智慧。同时,书中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描绘,如诗词的意境、书法的神韵,都让我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美学。这种多维度的呈现,使得国学不再是冰冷的知识,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的文化传承。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认同感,也对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读完《跟大师学国学:国学概论》,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殿堂,虽然书名是“概论”,但其内容之丰富、视角之深刻,足以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国学知识点,而是通过大师们的视角,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感受古人的思想脉络和文化精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解读,它 not only 阐述了这些学派的核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思想置于历史的洪流中,分析其兴衰演变,以及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在谈到儒家时,作者并非仅仅强调其“仁、义、礼、智、信”,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解读和运用,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这种由点到面的梳理,让我们对国学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形成了一个更为完整和立体的认知框架。更难得的是,书中还触及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这些内容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听到古圣先贤在耳边低语,他们的智慧之光穿透千年,依然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评分

《跟大师学国学:国学概论》是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国学探索之旅。从开篇便被书中宏大的叙事和深邃的洞见所吸引。它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而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邀请读者与历代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对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梳理,特别是对道家“无为而治”的解读,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顺势而为”的智慧,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这种哲学上的启迪,远非一般的科普读物所能及。此外,书中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勾勒,以及不同朝代文化特点的呈现,都极具启发性。它让我看到,国学并非静止不变的理论,而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生命体。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经典解读的细致和深入,作者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层层剥茧,揭示了经典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文关怀。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对国学产生了更为敬畏和珍视的情感。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深刻洗礼和精神升华。

评分

确实值得深思,阅读的功利化明知贻害无穷,却有心无力,很久没能安静纯粹的读一本书了。

评分

跟大师学国学:国学概论值得一买!

评分

大师的书要慢慢的读,很薄,但并不很容易就看的明白

评分

非常好,信赖京东,是正品,下次还来买,物美价廉,送货快!

评分

挺不错,还没仔细研读,老师推荐的

评分

京东购书节买入的,屯起来慢慢看。

评分

跟着大师学国学。书很薄,但是字字珠玑

评分

是帮朋友买的,书很好,就是今年东家的书好多不能买。

评分

非常满意,买书选京东放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