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

简明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荐戈,张腾霄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革命
  • 根据地教育
  • 教育史
  • 历史教育
  • 中共历史
  • 红色教育
  • 革命教育
  • 中国近现代史
  • 史学
  • 教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775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75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2
字数:6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研究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历史,其目的就是为了实事求是地探索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发展路径,寻求其轨迹,总结其经验,阐述其贡献,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简明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对新形势下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将发挥积极作用。

目录

序/滕纯
引言

上编 苏区的教育
第一章 从井冈山教育起步
一、红旗插上井冈山
二、加强红军的日常教育
三、创办红军教导队和各种训练班
四、在劳动群众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
第二章 苏区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一、“苏区”名称的由来和各苏区的创建
二、各主要苏区制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
三、关于苏区教育方针政策的一场争论
四、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和中心任务的提出
五、苏区的主要教育政策
六、苏区的教育立法
第三章 红军是个大学校
一、“古田会议决议”确定了红军教育的指导方针
二、在红军中开展日常教育
三、各地红军创办的红军学校
四、中革军委直属的红军学校
第四章 干部教育遍地开花
一、开展干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广泛开展在职干部教育
三、创办党政干部学校
四、举办各类专业干部学校
第五章 社会教育登堂人室
一、亘古未有的大事情
二、社会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三、社会教育的管理模式和教育形式
四、工人教育的开展
五、妇女教育的开展
第六章 儿童教育成绩喜人
一、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二、列宁小学的教育原则、学制和课程设置
三、列宁小学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四、列宁小学的教师和学生
五、小学教育蓬勃发展
六、托幼教育已经起步
第七章 共青团、少先队、共产儿童团和苏区教育
一、共青团和苏区教育
二、少先队和苏区教育
三、共产儿童团和苏区教育
第八章 在战略转移中继续办教育
一、中央红军在战略转移中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红四方面军在战略转移中的宣传教育活动
三、红二、六军团在战略转移中的宣传教育活动
四、在老苏区坚持办教育

中编 抗日根据地的教育
第九章 举起抗日教育的大旗
一、颁布抗日救国纲领和制定抗战初期的教育政策
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抗日根据地的教育管理
第十章 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十一章 把在职干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一、居于全部教育工作的首位
二、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在职干部教育
三、从实际出发确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第十二章 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干部学校
一、中共中央党校
二、抗日军政大学
三、陕北公学
四、延安马列学院和中央研究院
五、鲁迅艺术学院
六、抗大三分校和八路军军事学院
七、青年、妇女、工人、民族干部学校
八、延安大学
九、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和中共陕甘宁边区党校
第十三章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
一、抗大总校和在敌后创办的抗大分校与陆军中学
二、华北联合大学
三、中共华中局党校
四、山东公学和鲁中公学
五、太行抗战建国学院
六、鄂豫边区洪山公学
七、琼崖抗日公学和琼崖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八、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
九、新疆新兵营和新疆航空队
十、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干部训练班
第十四章 师范教育迅速发展
一、高等师范教育的任务和主要教育院系
二、中等师范教育的任务和主要师范学校
三、小学教员训练班的特点和作用
第十五章 注重科学教育
一、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科学教育思想
二、延安自然科学院在科学教育中的贡献
三、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科学教育
四、成立科学社团,普及科学知识
第十六章 开办冬学和发展社会教育
一、广泛开展冬学运动
二、大力发展民众学校
三、遍布村乡的识字组和识字班
四、社会教育的改革和新发展
第十七章 小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一、在战争环境中发展小学教育
二、抗日小学的学制、课程和教材
三、抗日小学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
四、按照群众“需要”和“自愿”的原则改革小学教育
五、抗日根据地的托幼教育
第十八章 中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一、陕甘宁边区中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二、华北抗日根据地中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三、华中抗日根据地中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第十九章 青救会、抗日儿童团和抗日根据地的教育
一、青救会和抗日根据地的教育
二、抗日儿童团和抗日根据地的教育

下编 全国解放区的教育
第二十章 解放区开展教育工作的背景和教育方针政策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二、解放区的巩固和扩大
三、解放区的教育方针政策
第二十一章 干部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整顿与改革
一、在职干部教育进一步制度化和正规化
二、干部学校向正规学校转型
三、大办“抗大式”训练班类型的干部学校
第二十二章 把群众教育抓紧抓好
一、农民教育与中心工作相结合
二、向工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
三、市民教育的对象、形式和内容
第二十三章 普通教育走向正规化
一、抗战胜利后解放区普通教育的一般情况
二、中等教育走向正规化
三、小学教育的正规化
四、普通教育正规化的经验
第二十四章 青年团、少先队(儿童团)和解放区的教育
一、青年团和解放区的教育
二、少先队(儿童团)和解放区的教育
第二十五章 革命根据地教育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一、徐特立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二、吴玉章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三、成仿吾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四、何长工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五、董纯才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六、柳浞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七、刘皑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八、戴伯韬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九、张腾霄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十、陶端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结束语
一、教育工作必须为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服务
二、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教育应由共产党领导,要坚持群众路线的方针
四、要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建立文教统一战线
附录一 董纯才和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
附录二 新中国成立后研究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的部分参考资料目录
后记
《红色摇篮的智慧: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探索》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中,有一片片红色的土地,不仅是武装斗争的战场,更是孕育新中国未来的熔炉。在这片土地上,无数革命先驱们怀揣着对光明未来的憧憬,以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智慧,探索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教育道路。 《红色摇篮的智慧: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探索》一书,便是一次深入追溯这段伟大教育实践的旅程,它以史料为基石,以人为本,试图还原那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教育如何成为点燃希望、凝聚人心、培养人才的关键力量。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致力于揭示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独特性、创新性以及深远影响。我们都知道,革命根据地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和封锁下建立起来的,其生存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种环境下,教育事业的开展更是难上加难。然而,正是这种恶劣的环境,催生了根据地教育的勃勃生机。它没有照搬照抄旧的教育模式,而是根据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发展出了一套符合革命斗争需求的教育体系。 教育理念的破与立:打破旧世界,孕育新思想 在旧中国,教育往往是少数特权阶级的专属,其内容也充斥着封建糟粕和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红色摇篮的智慧》首先着力剖析了根据地教育在教育理念上的颠覆与重塑。根据地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能够服务于革命、服务于人民的革命干部和战士。它高举“为人民服务”的旗帜,将政治教育、军事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等有机结合,旨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革命意志、战斗技能和科学文化素养。 书中,我们将看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是如何在根据地生根发芽,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例如,“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根据地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是要紧密联系革命斗争的需要,联系根据地建设的实际问题。学习如何进行土地改革,如何组织群众,如何进行宣传工作,如何生产自救,这些都是课堂的一部分。这种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根据地教育也深刻地批判了旧教育的等级森严、脱离群众的弊端,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公平性和群众性。它努力打破年龄、性别、阶级、职业的限制,让更多的工农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让妇女和儿童也能享有学习的权利。这不仅是思想上的解放,更是对传统社会不平等观念的有力挑战。 教育体系的构建:从扫盲到大学,编织的教育网络 《红色摇篮的智慧》详细梳理了根据地教育体系的构成,这个体系是根据地人民在极度困难条件下,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网络,覆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 首先,扫盲教育是根据地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在许多根据地,文盲率非常高,这严重制约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群众的觉悟提高。因此,根据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扫盲运动,例如“识字班”、“夜校”、“俱乐部”等。这些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内容通俗易懂,深受群众欢迎。通过扫盲,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掌握了基本的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礼,成为了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 接着,干部教育是根据地教育的核心。培养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的干部,是革命胜利的关键。《红色摇篮的智慧》将重点放在对各级党校、政治学校、军事学校的深入考察。这些学校是培养革命骨干的摇篮,它们系统地教授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军事战略战术、根据地建设的经验等。在这里,学员们不仅接受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革命熔炉中锻炼意志,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为革命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此外,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紧密相连,其目的是培养能够打仗、能打胜仗的军队。书中的内容会展现,如何在战场环境下进行军事训练,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武器知识的学习,如何进行战场急救和卫生常识的普及。 普通教育也不容忽视。根据地创办的各类学校,如列宁小学、陕北公学等,虽然条件简陋,但它们承担着为革命培养后备力量的任务。它们在普及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和劳动观念。 乡村教育的探索也尤为值得关注。根据地许多教育实践都发生在农村,如何将教育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如何让教育服务于农村的生产建设,是根据地教育的一大特色。《红色摇篮的智慧》会深入挖掘这些乡村教育的鲜活案例,例如“农校”、“儿童团”等,展现了教育如何与乡村的经济发展、文化普及、社会改造相结合。 教材的编纂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因地制宜,务求实效 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根据地教育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也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和创新。《红色摇篮的智慧》将细致地呈现这一过程。 教材的编写,告别了国民党时期那些脱离实际、空洞无物的教材。根据地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自行编写教材,内容涵盖政治、军事、文学、算术、卫生、农业技术等。这些教材力求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例如,算术教材可能使用“缴获敌人多少子弹”、“分多少粮食”等实际问题来讲解。政治教材则以革命理论和根据地斗争史实为素材,生动形象地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根据地教育的一大亮点。在缺乏标准化教学工具的情况下,教师们发挥了极大的创造性。他们可能利用墙壁作黑板,用树枝或煤炭作粉笔。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广泛采用讨论式教学、示范式教学、实践教学、文艺表演教学等。例如,政治课可能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当前的革命形势,或者观看革命戏剧来加深理解。军事课则通过实际操练和模拟演习来传授技能。 书中还会重点介绍“一面学,一面做,一面教”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念,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教育与根据地建设的互动:教育是引擎,建设是土壤 《红色摇篮的智慧》强调,根据地教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紧密相连,互为促进。 教育为根据地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从经济发展到军事对抗,都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革命觉悟的人才。根据地教育体系源源不断地为这些岗位输送合格人才,成为了根据地建设不可或缺的驱动力。 根据地建设为教育提供了实践的土壤和学习的素材。革命斗争的经验、根据地的社会改革、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都成为了教育教学的生动教材。学生们在参与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例如,参加土地改革的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和操作;参与生产自救的学生,能够学到实用的农业技术。 教育推动了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和思想启蒙。通过扫盲和普及教育,根据地人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革命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封建迷信和落后习俗逐渐被破除,为根据地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的遗产与启示:照亮未来,启迪当下 《红色摇篮的智慧》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历史的回顾,更在于其对当下的启示。根据地教育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的教育经验和模式,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书将深入探讨根据地教育所留下的宝贵遗产,例如:教育的政治属性与育人使命的统一、教育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的融合、教育的普及性与公平性的追求、教育的创新性与适应性等等。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改革教育,如何解决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本书将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详实的史料考证,带读者穿越时空,走进那些革命先辈们曾经耕耘过的红色教育沃土。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燃烧的教育热情,理解那份在战火纷飞年代,知识如何成为最锐利的武器,最温暖的光芒。 《红色摇篮的智慧: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探索》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对精神的致敬,它将激励我们在新的时代,继续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事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略带陈旧感的米黄色调,配上粗犷有力的黑色标题字体,瞬间把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一直对近代史,特别是那些在困境中摸索前行的群体经历非常感兴趣。市面上关于那段历史的论述汗牛充栋,但大多聚焦于宏大的叙事和重要的政治事件。然而,这本书的切入点显得尤为独特和精妙——它选择了“教育”这个维度。我期待看到的是,在极端艰苦的物质条件下,革命者是如何构建起一套适应自身需求的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它更是思想的塑造和精神的传承。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挖掘出根据地教育在资源极度匮乏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创造力、那种对实用主义的坚守,以及它如何服务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和军事斗争,那将是一次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我尤其想了解,当时的教材是如何编写的,是完全照搬照抄旧有体系,还是大胆地进行本土化和革命性的创新。这种自下而上的、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教育实践,其背后的逻辑和哲学思考,远比书本上的口号来得更为生动和深刻。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部历史著作,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艰苦的重建过程。作者的文字风格是沉稳而富有韧性的,就像是在用刻刀细细打磨一块顽石。他没有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而是用精准的、带有纪实色彩的语言,勾勒出根据地教育的“骨架”和“血肉”。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具体学校或扫盲班的案例研究,那些鲜活的细节,比如学生们在油灯下用树枝在泥地上写字的场景,那种强烈的代入感,让人不禁反思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资源是多么来之不易。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那样发生”,它提供了一个透视革命社会组织能力和精神意志的独特窗口。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社会动力的研究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案头之作。

评分

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种扎实的史料功底所震撼。那种对档案、回忆录以及地方志的娴熟运用,使得整本书的叙述充满了“现场感”。它不像很多二手研究那样隔靴搔痒,而是努力还原了那个特定历史时空下的真实肌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和审慎的态度,没有过度的意识形态美化,也没有不必要的贬低,而是将教育实践置于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境中去考察其得失。例如,书中对早期识字扫盲运动的描述,没有简单地将其拔高为一项纯粹的政治任务,而是细致描绘了底层农民在学习新文字时的迷茫与兴奋,以及识字后对他们世界观产生的细微却巨大的冲击。这种对“人”的关怀,对个体生命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成长的关注,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学术研究,有了一种近乎文学的感染力。它让我们明白,革命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人心和思想上的层层攻坚。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展现出一种清晰的脉络和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索的堆砌,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教育功能展开深入剖析。我注意到作者对于“师资队伍”的建构有着详尽的论述,这往往是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在那个环境里,教师的身份是复合的:他们是文化传播者,是革命的宣传员,有时甚至是前线的组织者。他们如何被选拔、被培训,他们的知识结构是否适应“教员”而非“教书匠”的要求,这些细节的呈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根据地社会生态的认知。此外,书中对不同阶段教育内容的侧重变化也做了精妙的对比分析,比如从早期侧重政治理论的初步普及,到后来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这种动态演变反映了根据地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成熟度的提升。这种对教育体系内在驱动力的挖掘,使得全书的分析极具说服力。

评分

我常常在想,教育是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反例——如何在反抗现代性(旧社会)的过程中,孕育出一种“新的现代性”的雏形。根据地的教育实践,是革命理想与残酷现实交织的产物,它必须在“政治正确性”和“实用有效性”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书中对教材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的探讨,让我深思:这种高度强调政治认同和工具性的教育,在短期内无疑是高效的,但它对长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细致的史实展示,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读者。这种开放式的提问和对复杂性的呈现,恰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它激发了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辨析,而非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这本著作,无疑为研究中国革命史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聚焦于“人与知识”的微观切入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