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哪,终于把这本《外国歌剧选曲集:男高音咏叹调》给翻完了,说实话,体验真是五味杂陈,充满了惊喜与失落并存的复杂情感。我得承认,我对歌剧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入门级的知识,这次是抱着“拓宽视野”的心态买下的。从装帧上看,这本书的设计非常典雅,厚实的纸张,配上烫金的书名,摆在书架上绝对是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光是这点就值回了票价。然而,真正深入内容后,我发现自己像个误入米其林三星餐厅的家常便饭爱好者。乐谱的排布是专业的,标记详尽到让人眩晕,对于我这种只会哼唱几句旋律的门外汉来说,那些复杂的意大利语或德语的注释,以及细致入微的呼吸标记,简直就是天书。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我跟着CD“一秒入戏”的导览,能告诉我“这首歌是哪个角色的绝唱,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给专业人士准备的练习册,而不是给普通爱好者准备的“歌剧入门手册”。我花了大量时间试图理解那些五线谱上的高音区跳跃,试图想象“激情澎湃”究竟应该如何用力度标记来体现。对我来说,最大的遗憾在于缺乏背景介绍和文化解析,它把艺术的成品直接端在了我面前,却没告诉我这块“食材”是如何烹饪出来的,导致我虽然听到了那些旋律的伟大,却无法真正触及它们深层的灵魂。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更像是为那些已经掌握了基础“语言”的行家准备的,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门槛实在太高了,我可能需要先去买一本《歌剧常识速成班》才能回来重新审视它。
评分说真的,这本选集的纸质和印刷工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是一个对实体书有着近乎病态执念的人,尤其对于音乐类的书籍,如果纸张太薄或者油墨晕染,那简直是对艺术的亵渎。这本书的纸张厚实到能隔绝大部分从背面透过来的印记,即便是长时间在钢琴边翻阅和涂写,也不会轻易出现磨损或破损。更让我欣赏的是它的装订方式——居然采用了可以完全平摊的骑马钉或胶装(具体忘了,但绝对可以做到180度平放!)。这意味着我可以在弹奏钢琴时,不用费力地用手去压住书页的中间部分,极大地提升了练习的效率和流畅性。我曾经买过好几本声乐选集,不是翻页时断裂,就是书脊僵硬得像块木板,但这本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使用者的实际操作体验,这一点是很多出版商忽视的细节。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每一个音符的准确性,但仅仅是这种“使用者友好”的物理设计,就足以让它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一个非常靠前的位置。它不仅是一本乐谱集,更是一件精良的乐器配件,考虑得如此周到,必须点赞。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与其说是歌剧的盛宴,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呼吸与控制”的哲学思辨。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对照着其中几首技巧难度极高的咏叹调,试图理解那些密集的连音线和复杂的休止符究竟是如何与歌词的情感表达相结合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次弱音(pianissimo)”的处理要求近乎苛刻。很多段落都标注了极低的力度记号,但同时要求音色饱满、气息连贯,这对于任何一位男高音来说,都是技术上的双重考验——既要控制住力量的输出,又不能让声音显得单薄或“飘忽不定”。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选集,而是在跟一位要求极高的声乐导师进行隔空对话。每当我尝试去“唱”出其中的某个乐句时,都会立刻意识到自己气息支持的不足或者对某个音高控制的偏差。它强迫你正视自己声音的局限性,而不是沉溺于表面的华丽。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技术上那些亟待打磨的粗糙之处。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或轻松的入门,而是直接将你推到了技术要求的“悬崖边上”,让你不得不去攀登。这是一本严肃的、不妥协的、完全服务于“精进技艺”的专业工具书,其内在的难度和要求,远超出了我原本对一本“选集”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问世,无疑是对我们这些常年浸淫在歌剧世界里的人,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它精准地击中了男高音声部作为歌剧“灵魂”的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我得说,选曲的眼光之毒辣,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不像某些选集那样,只是堆砌那些耳熟能详的“大路货”,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即便是资深乐迷也需要稍加回忆才能想起来的瑰宝。比如,我惊喜地在其中找到了几首来自二十世纪初期的意大利歌剧中的咏叹调,那简直是通往“黄金时代”的秘密通道!乐谱的清晰度做得无可挑剔,即便是那些跨越了两个八度以上的跳跃音符,也能在纸面上清晰地呈现出其力量的走向和美感。我个人对其中某几首降B调的大高音处理方式进行了反复研究,作者(或编者)对装饰音的处理建议,与我过去学习时听到的权威录音有着惊人的契合度,甚至在某些地方提供了更为现代、更具演奏性的替代方案。这本选集不再是冷冰冰的文本,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声乐教授,在你耳边低语,手把手地指导你如何去驾驭这些“声音的珠穆朗玛峰”。对于正在备考或准备音乐会演出的男高音们而言,这简直就是案头必备的圣经,少了它,你的舞台准备都不算完整。它的价值在于“实用性”和“深度”,远超出了一个普通的“选集”所能承载的范畴。
评分我不得不说,收到这本《外国歌剧选曲集:男高音咏叹调》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东西到底是谁编的?”这种疑问源于它内容分布的极度不平衡性。作为一本旨在概览“外国歌剧”精华的选集,它对某一特定时期和地域的偏爱简直是“偏执”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期待看到巴赫的清唱剧咏叹调(虽然技术上可能略有争议,但其对气息的训练价值巨大),或者普契尼那些充满柔情和感伤的旋律占据更大的篇幅,但事实是,它几乎将近八成的篇幅都倾斜给了那个特定时期、特定国家的一批作曲家。当我翻到后面,发现有些我极为推崇的、对男高音技术要求极高的作品,竟然只以简化版的钢琴伴奏出现,这让我感到极度不满足。这感觉就像你去自助餐,发现高级海鲜区摆满了你并不喜欢的菜肴,而你真正想吃的几样,却只在角落里零星散落。编者的“私心”或“专业取向”过于明显,使得这本“选集”的“普适性”大打折扣。它或许能服务于某个特定的小众群体,但若想作为一本面向广大歌剧爱好者的“通识读本”,则显得失衡和片面。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宏大、更包容的艺术图谱,而不是一个特定音乐风格的“歌剧颂歌”。
评分质量还行,开本太大了!
评分就可以去
评分不错,正版,很喜欢
评分就可以去
评分书角没东西了,,一般
评分不错
评分就可以去
评分目录都是乱序的
评分好,快递员非常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