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地不爱宝人爱宝,出土文物被悉心保存在博物馆里,供研究观赏之用。其中那些或可代表我国古代文明高水准或可体现当地文化的器物往往会被选为“镇馆之宝”,陈列在展厅的显著位置,引来观众无数的啧啧赞叹和相机快门声。本丛书把我国大江南北有影响力的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尽数搜罗,力求读者能够读本系列书而了解我国文物的概况,建立初步的文物知识系统。
《博物馆之旅》按照区域划分,分地区的介绍各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书区域覆盖齐全,对每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详细的分级的介绍,每本书后面附录的从套书总目录,便于读者检索感兴趣的文物。该套丛书能够使读者对博物馆的文物展示有初步的了解,对文物知识起到普及的作用。另外对于博物馆及历史文物的爱好者,本套书有检索收藏的作用。本套书的图片精美、收集齐全,对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内容简介
《博物馆之旅:中南及台湾地区博物馆镇馆之宝》是博物馆旅游系列图书镇馆之宝的分册——华中华南台湾地区卷,按照本套丛书致力于打造大众的的一本博物馆旅游书的主旨进行编写。《博物馆之旅:中南及台湾地区博物馆镇馆之宝》中,作者把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等省市的博物馆珍藏文物进行分类分级整理,整理过程中兼顾博物馆的级别及文物本身的特色,书中省级博物馆及极富地方特色的地市级博物馆都有涉及。作者在各级博物馆中挑选出镇馆之宝,对镇馆之宝选择的标准就是文物本身要代表我国古代文明高水准或可体现当地文化发展特色。
《博物馆之旅:中南及台湾地区博物馆镇馆之宝》涉及的区域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浓厚,馆藏文物代表了所涉及区域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亦或代表了该区域的高文化水平,是读者了解区域文化,走近博物馆的入门书籍。
作者简介
丁尧,汉语言文学研究生,参与编写《唐物通鉴》,从大学时代起,就在博物馆从事解说及研究相关工作。
目录
河南省
河南博物院贾湖骨笛、莲鹤方壶、云纹铜禁、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中国文字博物馆太师虘簋
洛阳博物馆乳钉纹铜爵、石辟邪、白玉杯
殷墟博物苑甲骨文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龙纹壁、五璜组玉佩
南阳市汉画馆许阿瞿墓志铭画像
湖北省
湖北省博物馆郧县人头骨化石、曾侯乙尊盘、曾侯乙冰鉴、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青花四爱图梅瓶
荆州市博物馆马山一号墓丝绸、熊家冢玉器、大武戈、凤鸟虎座鼓架
随州市博物馆曾国青铜器
武汉市博物馆诗经铜镜
湖南省
湖南省博物馆青铜象尊、战国帛画、印花绕襟深衣、素纱襌衣、马王堆T形帛画、云纹漆案及杯盘
江西省
江西省博物馆立鹿四足青铜甗、羽人形玉佩饰、纪年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
婺源博物馆鎏金錾花铜烛台
广东省
广东省博物馆陈容墨龙图轴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错金铜虎节、镂空龙凤纹玉套环、玉角形杯
深圳博物馆海康窑褐彩牡丹纹梅瓶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翔鹭衔鱼纹铜鼓
贺州市博物馆兽形青铜尊
海南省
海南省博物馆越王亓北古剑、唐三彩马、宋青白釉花口凤首壶
台湾省
台北故宫博物院范宽溪山行旅图轴、沈周庐山高图轴、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页、毛公鼎、散氏盘、宋拓定武兰亭序
前言/序言
博物馆之旅:中南及台湾地区博物馆镇馆之宝 一览文化瑰宝,探寻历史足迹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详尽而深入的指南,带领读者领略中南半岛(包括但不限于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以及台湾地区顶尖博物馆的精髓所在。我们聚焦于那些在各自文化脉络中占据核心地位、最具代表性的“镇馆之宝”——那些承载着国家记忆、艺术高峰与文明转折的关键文物。 本书并非简单的景点罗列,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通过对这些稀世珍品的细致解读,读者可以构建起对东南亚多元文明与台湾独特历史进程的宏观认知。 --- 第一部分:中南半岛——古老王国的辉煌回响 中南半岛地区,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文化交流复杂,形成了辉煌灿烂又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与宗教遗产。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该地区几个核心国家的代表性博物馆及其核心馆藏。 柬埔寨:吴哥王朝的石刻史诗 重点聚焦:国家博物馆(Phnom Penh)及暹粒的专题展览 柬埔寨的文化命脉无疑是吴哥王朝。本书将重点解析那些从吴哥窟、巴戎寺等遗址抢救性或系统性发掘出的文物。 镇馆之宝解读: 1. “失落的”神像面部特写: 探讨巴戎寺四面佛像的微笑之谜,分析其雕刻技艺的成熟度,以及这些面容背后可能代表的国王意志与佛教(或印度教)信仰的融合。我们将描述雕像的材质、风化程度,以及其在光影变化下展现出的微妙表情。 2. 青铜与金饰: 分析高棉帝国晚期用于祭祀或王室仪式的金银器皿,考察其受印度、中国及本地工匠影响的痕迹。重点描述一件具有复杂多层浮雕的青铜雕塑,解析其所描绘的印度教神话场景,如“搅动乳海”的具体细节表现。 3. 碑刻拓片与法律文书: 选取几块关键的梵文或高棉文石碑,阐释其内容,例如关于土地分配、宗教供奉或王室法令的记载,揭示古代高棉社会的组织结构与法律体系。 泰国: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重点聚焦:曼谷国家博物馆、三攀博物馆(Samut Songkhram) 泰国的博物馆群展示了从史前文化到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直至曼谷王朝的完整脉络。 镇馆之宝解读: 1. 素可泰风格的青铜佛像群: 侧重分析素可泰时期(Sukhothai)佛像“火焰状顶髻”和“行走佛”的独特美学特征。我们会详细描述一尊被誉为“泰国雕塑艺术巅峰”的行走佛,分析其躯体线条的柔和感与超越现实的优雅姿态,探讨其在南传佛教艺术史上的地位。 2. 吴哥时期在泰国的遗存: 考察如帕侬隆(Phanom Rung)遗址出土的文物,讨论吴哥文化对泰国东北部(伊善地区)的影响。特别关注那些带有清晰湿婆派或毗湿奴派印记的石雕。 3. 精美泰丝与皇家器皿: 介绍曼谷王朝早期为巩固王权和外交所用的纺织品和皇家瓷器。描述一幅描绘宫廷生活的泰丝壁挂,解析其色彩运用和复杂织法,反映当时的社会阶层与礼仪规范。 越南:融合与独立的艺术表达 重点聚焦: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河内)、胡志明市博物馆 越南的历史深受中原王朝影响,同时又保留了占婆、高棉等本土文化的基因。 镇馆之宝解读: 1. 占婆时期的砂岩雕塑: 集中分析来自美山圣地(My Son)的雕塑艺术,特别是那些描绘湿婆神(Shiva)或难近母(Durga)的砂岩造像。探讨占婆艺术如何吸收印度教元素,并发展出其独有的健壮与流线型风格。 2. 青铜鼓与东山文化: 详细介绍东山文化(Dong Son Culture)的标志性文物——青铜鼓。通过对鼓面上船形图案、人物和仪式的描绘,重现古代百越民族的航海、战争与祭祀场景,分析其在东南亚青铜文明中的独特地位。 3. 李朝与陈朝的陶瓷艺术: 展示具有代表性的青瓷器皿,其釉色、刻花与贴花工艺,对比分析其与中国宋代瓷器的异同,突出越南工匠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 第二部分:台湾地区——岛屿的多元记忆载体 台湾地区的博物馆收藏,既有数千年来岛上原住民的独特文化遗存,也有近代因政治、移民带来的大陆汉文化及日本殖民时期的艺术精品,构成了一个复杂而迷人的文化拼图。 台湾原住民文化与考古发现 重点聚焦: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台东)、国立台湾博物馆(台北) 本书将超越传统的“民俗展示”,深入挖掘台湾岛原住民族群的物质文化,并结合考古学最新发现。 镇馆之宝解读: 1. 卑南文化(Beinan Culture)的石板棺与陶器: 重点描述在卑南遗址发现的带有几何纹饰的陶壶,以及随葬品中的玉器和铁器,探讨其可能与南岛语系扩散的关联性。 2. 排湾族与鲁凯族的贵族文物: 聚焦于象征权力与血统的雕刻艺术。详细描述一件祖灵像雕刻或贵族家屋的木雕横梁,分析其上百步蛇、人头纹等图腾的象征意义和复杂的世界观。 3. 阿美族(Amis)的传统织物与乐器: 分析阿美族在丰年祭中使用的服饰和精巧的竹编乐器,探讨这些日常用品如何体现其社会结构和对自然的敬畏。 汉人移民与近代艺术的汇流 重点聚焦: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重点关注非传统“故宫文物”的台湾相关馆藏)、台湾美术馆 虽然故宫博物院的主体藏品来自大陆,但其在台湾的特殊地位和部分与台湾历史高度相关的藏品,是理解台湾文化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镇馆之宝解读: 1. 清代闽南与客家移民工艺品: 展示那些随早期移民渡海而来的家具、宗教器物。例如,一件来自鹿港或艋舺地区的精细木雕神龛,解析其“交趾陶”或“剪黏”工艺的技法与地域特色。 2. 台湾本土艺术家的重要作品: 选取几幅被公认为台湾现代艺术史转折点的油画或水墨作品。例如,探讨一幅描绘台湾早期风土人情的画作,分析其在色彩、构图上如何摆脱传统中国绘画的窠臼,开始探索“本土性”表达。 3. 日治时期的文化遗存: 考察如林献堂、蔡培火等重要人士的文献资料或他们收藏的物品。分析日本殖民政策下,台湾艺术界如何进行抗争、适应与融合。 --- 结语: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博物馆之旅:中南及台湾地区博物馆镇馆之宝》通过对这些跨越千年、地理位置迥异却又相互影响的文化瑰宝的深度剖析,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我们希望读者在跟随这些“镇馆之宝”的轨迹时,不仅能领略到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能理解不同文明在面对历史变迁、宗教融合与现代冲击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未被完全讲述的故事,本书正是为读者打开通往这些故事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