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话》的大家风范,首先体现在作者强烈的历史责任意识,还表现在一些经得住时间检验的观点。它是一部通俗历史读物,然而通俗中却包含着渊博的知识,是小中见大、通俗中见高雅的典范。
本书帮助人们廓清《三国演义》对历史的误读,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三国。作者分析文学和历史的问题,认为文学需要刺激和感情满足,扑风捉影势在必然,而历史却要真凭实据,谨慎从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全书史料扎实而精确,历史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叙述清楚,见解独到而精辟。
吕思勉(1884-1957),著名历史学家。生于江苏武进,幼年系统阅读经学、史学、小学、文学等各种文史典籍。二十三岁后专治史学。1905年起开始从事文史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等校任教。1914年至1919年,先后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后又于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即现上海市上海中学)、上海沪江大学、上海光华大学(1949年以后院系调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任教。
楔子
宦官
外戚
黄巾
历史和文学
后汉的地理
董卓的扰乱
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赤壁之战的真相
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替魏武帝辩诬
从曹操到司马懿
替魏延辩诬
姜维和钟会
附录
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
司马懿如何人
司马氏之兴亡
晋代豪门斗富
袁曹成败
论魏武帝
曹嵩之死
诸葛亮南征考
诸葛亮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
孙策欲袭许
三国之校事
中国建筑艺术不朽
王军
林洙先生编辑的梁思成文集《中国建筑艺术》就要与读者见面了,先生嘱我写一篇短文作为导读,我自知才疏学浅,深恐不能胜任,先生再三鼓励,今始能落笔,企能充引玉之砖。
读梁思成先生的文章,总是常读常新。这一次,也不例外。
《中国建筑艺术》收录或摘录了1943年至1961年梁思成先生关于中国建筑艺术的代表性文章,此一时期,正值梁思成学术生涯之第二季。
此前,自1928年留美归来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试做沈阳故宫、北陵和东陵的调查工作,至1940年完成川康两省古建筑调查,梁思成的学术研究,以实地调查为主线,此为其学术生涯之第一季。
此后,梁思成在从“外业”转入“内业”,对调查成果进行总结,于1943年完成《中国建筑史》,约1944年完成《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稿这两部书稿的完成时间,见1968年10月29日梁思成“文革”交代材料,林洙提供。——王军注,投身抗战胜利后的重建工作,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参加新中国首都建设,致力于学以致用、古为今用,倾情于建筑遗产的保护、建筑文脉的传承创新。
他曾是投身五四运动的热血青年,那场运动掀起的新文化思潮以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为使命。梁思成学术生涯之第一季,正是脚踏实地整理国故;学术生涯之第二季,正是亦步亦趋再造文明。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弄潮儿。
他人生中的这两季,与剧变之时代撞击,如电光火石,精彩各异,却浸透着同样的忧患。收录本书的《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就撰写于他这两季人生的交叉点,开篇即言“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饱蘸着的就是穿透他人生的忧患。
梁思成写道:“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已怀鄙弃厌恶心理。”“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无觉可惜。”“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盖这种破坏,三十余年来已成为习惯也。”
他要逆的,就是这样一个“普遍的摧残”的时代。这也为他人生的起伏,写下了注脚。
1901年梁思成生于日本东京,也正是在这一年,日本学者伊东忠太等人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时,对紫禁城进行了调查测绘。此后,日本与欧洲的学者,包括关野贞、常盘大定、鲍希曼、喜龙仁等,对内忧外患的中国所留存之建筑遗产进行了大规模调查。这一场学术竞赛,如同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那个特殊年代,即便是纯正的学术,也会为武力的殖民提供借口:你这个国家对自己的历史全然不知,沦为“非历史”之“堕落”一族,我这个“进化”的民族,不但要来为你写史,还可以殖你的民。
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中国学者,梁思成的学术研究带有鲜明的反侵略色彩。他要逆的,也是那样一个殖民主义横行的时代。他的心绪,读者在书中能够看到。
中国学者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系统研究,是1930年中国营造学社正式成立之后开始的。梁思成同年加入学社,次年任法式部主任,在学术上不断突破。
他发现了隋代赵州桥、唐代佛光寺等一大批珍贵的建筑遗产,释读了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这两部仅存的中国古代建筑官书,破解了材栔分°模数制、斗口模数制,独具慧眼地指出其“在中国建筑研究中实最重要者”,理解了中国建筑之“文法”。
他拥有开阔的视野,构建了中国建筑史研究框架。在收入本书的《中国建筑史》绪论之《中国建筑之特征》中,他指出:“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致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他提出的“结构技术+环境思想”研究体系,为中国建筑史研究提供了支撑,是这一领域最可宝贵的思想遗产。今天,我们已能看到,模数化设计贯通中国古代建筑之结构技术与环境思想,新石器时代以来诸多经典案例皆可为证,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与空间设计之精华所在。这也说明,“结构技术+环境思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而梁思成当年的研究,以结构技术为重点。他明言,这是因为古代文献“鲜涉殿堂之结构”,“记宫苑、寺观亦皆详其平面布署制度,而略其立面形状及结构”。他撰写《中国建筑史》,就是想填补这一空白,“以明此结构系统之源流而已”。他的工作是开天辟地的。
可他并不满足于此,在《中国建筑史》之绪论中,他敏锐地指出:“政治、宗法、风俗、礼仪、佛道、风水等中国思想精神之寄托于建筑平面之分布上者,固尤深于其他单位构成之因素也。”今天,这一层面的研究已成显学,可在当年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他的探索未能继续。
在学术生涯之第二季,梁思成一次次经历人生中刻骨铭心的事件——
1950年,他与陈占祥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辟中央行政区、平衡发展城市的方案,并投身笔战,为北京城墙的存留请命,不幸皆败下阵来。
1951年,“京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改造运动”展开,梁思成被列为改造对象,被要求肃清欧美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残余,被迫写下检讨,刊于《人民日报》。
1955年,他为自己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坚守付出代价。“对以梁思成为首的复古主义建筑理论的批判”在这一年展开,他的人生与学术伴侣林徽因撒手人寰。
收入本书的《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由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合作完成,发表于1954年12月,成为林徽因的绝笔。
那场批判之后,梁思成说:“总有一天我要组织一个废话协会,我任会长,我的废话是最多的。”“自从建筑思想批判以后,除了作为‘任务’接受下来,并按交代下来的‘精神’交卷外,我没有写过任何有关建筑问题的文章。我以为这样总可以不至于再犯错误了。”
在他所言之“废话”和奉命完成的“任务”中,我们总能透过时代的烙印,捕捉到他的思想脉动和赤子之心。他在向我们传递这样的信念——
中国建筑艺术不朽!
2015年10月31日
作为一个习惯了碎片化信息输入的现代人,我必须承认,阅读一本需要全神贯注的书籍,已经成为一种挑战。《大家小书》这套书的定位,似乎就是为了对抗这种浮躁。这本《三国史话》的语言风格就非常具有“沉静”的力量。它没有采用过于华丽的辞藻来堆砌场面,而是用一种老练、凝练的笔法,将复杂的事情讲得清晰明白,逻辑严密。这种行文风格,要求读者也必须放慢速度,细细品味其中的味道。它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匠人,用最上乘的材料,雕刻出最精细的作品,每一个细节都禁得起推敲。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自觉地减少了查阅外部资料的次数,因为作者对背景的交代已经做到了相当扎实和流畅的地步。这套书真正做到了“大家”的学识,“小书”的易懂,让深奥的历史知识以一种优雅的方式被吸收,这才是好的普及读物所应具备的最高标准。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在于它对“人”的关注,而非仅仅是事件的罗列。三国时期群星璀璨,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永远是那些有血有肉的个体。这本书在描绘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时,没有将他们神化或脸谱化。比如对刘备的“仁德”的探讨,作者没有一味地赞美,而是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分析了这种特质在乱世中既是凝聚人心的法宝,也是有时会显得优柔寡断的弱点。这种辩证的视角,让历史人物变得更加真实可信。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斟酌每一个用词时,那种试图还原历史本来面貌的诚恳。当我读到某个关键人物面对抉择时的内心挣扎时,仿佛能穿透历史的迷雾,与那个时代的人产生共鸣。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让原本冰冷的历史变得有温度、有情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构建历史场景和人物对话方面,也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虽然它是一本史话,但其文学性丝毫不逊色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在重述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段落时,总能加入一些独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学性解读,让老故事焕发出新的光彩。比如,他对“空城计”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计谋本身,更深入挖掘了诸葛亮在那个特定时刻的心态和政治考量,这种由历史事件上升到哲学思辨的笔触,非常吸引人。阅读体验是多维度的,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获取,更是一场文字与思想的交锋。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人物的戏剧性以及叙事的文学美感熔于一炉,让阅读过程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我非常推荐给那些既重历史准确性,又追求阅读愉悦感的读者。
评分这本《大家小书》系列中的《三国史话》(精装本)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首先,从装帧设计上来看,精装版的质感就非同一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那种略带纹理的封面和烫金的标题字样,散发着一种古典而厚重的气息。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物理呈现,因为它直接影响了阅读的心情。每次翻开它,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历史对话。书中的排版布局也做得非常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很多历史普及读物为了追求所谓的“轻量化”而牺牲了阅读体验,但这本显然没有走这条路。它在保持可读性的同时,也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值得珍藏的精品感。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单是看着这个封面,就觉得心里踏实,仿佛里面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对经典历史的敬意。对于喜欢收藏实体书,尤其钟爱精装品质的读者来说,这个版本绝对是物有所值的投资,能让三国故事的阅读体验提升好几个档次。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光看那些厚重的正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些能够将复杂脉络梳理清晰、同时又不失文学趣味的“引路人”。这本《三国史话》恰恰扮演了这么一个绝佳的角色。它的叙事手法极其高明,没有陷入那种纯粹的编年史流水账,而是巧妙地抓住了关键的历史节点和人物命运的转折点进行深入剖析。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把握读者的注意力,总能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突然抛出一个极具洞察力的观点,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例如,他对赤壁之战前夕曹操集团内部矛盾的刻画,远比我以往读到的任何版本都要细腻和立体。它不是简单地歌颂胜利,而是展现了战略决策背后的政治博弈和个人心性。对于一个对历史有一定了解,但渴望从更深层次理解人物动机的读者来说,这种层次感是非常宝贵的。它不是肤浅的稗官野史,也不是高冷晦涩的学术专著,而是恰到好处地找到了历史叙事的美学平衡点。
评分赞,有想法抓紧买
评分这套大家小书系列真是太好了!作者都是大师,却把博大的传统文化讲的通俗易懂。建议买精装版。只可惜并不全部在活动,所以只买了一部分。
评分非常好的书,值得购买
评分大家小书精装本是一套成功的丛书,可惜钱锺书先生的版权在三联,这套丛书中见不到钱先生的作品了。
评分商品很好,挺不错的哈,喜欢!赞!!!
评分囤书,希望儿子喜欢,一直京东买书,价格实惠,质量好,赞
评分很好的书!不愧是大家写的书!深入浅出,浅显易懂!适合普通读者、中学历史教师阅读!值得拥有!
评分好书,短小精悍,精装未拆封!东东挺好
评分好书很不错,在京东买着就是快捷、放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