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傅斯年的代錶作,不僅詳細分析瞭各種史料的分析、鑒彆與應用方法,而且強調瞭“史學的工作是整理史料”的觀點。另附其殘稿“民族與古代中國史”,何茲全先生評價此稿“足以使傅斯年坐上20世紀中國史學大師的寶座,享有大師榮譽”。
前言/序言
《陳鼓應著作集》總序
陳鼓應
一
我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中度過,這期間,兩岸曆經對立與交流的種種麯摺。我的現實人生與學術人生亦頗多波摺,兩者交互抵觸,有時又能相互彰顯——現實人生的坎坷,常使學術路途中斷,但我“睏”而知之,不斷激發求知的動能,進而豐富著我的學術人生。
我的著述主要分兩類:一是學術專著,二是時感性的文章。後者將以《鼓應文存》為名,另外編成一個係列,包括《失落的自我》、《言論廣場》、《颱大哲學係事件》、《走進白色恐怖》、《颱灣民主運動的腳步》等著作。這一係列反映著我所處的境遇與時代的路痕。
我的專業著作,主要集中在道傢各派及三玄四典的研究。《悲劇哲學傢尼采》是我的第一本書,這本小書奠定瞭我學術的基礎,接著是《莊子淺說》,用力較深的則是費時多年的《莊子今注今譯》。可以說,從尼采到莊子,是我學術路程的一條主綫。藉著他們,我將現實關懷與學術人生聯係在一起。
二
大學期間,受先師方東美中國哲學史課程的影響,我體會到,如果不能瞭解一個民族的災難,也就不能理解這個民族文化的深層底蘊。個體生命也是如此,正如叔本華所說:“一定的憂愁、痛苦或煩惱,對每個人都是時時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沒有壓艙物,便不會穩定,不能朝著目的地一直前進。”我的現實人生與學術人生就是在這樣矛盾的狀態下並行演進著,恰恰體現瞭老子禍福相依的哲理。
中青年期間,我常處於逆境中,尼采的衝創意誌和莊子在“睏苦”中保持定力與超越的心境,對我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激勵著我迎難而進,永葆生命的昂揚氣概。
颱灣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曆瞭白色恐怖,我在這一時期的學術著作反映瞭我內心對於自由民主的渴望。到瞭七八十年代,我在文獻和學術論著方麵打下基礎。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在那段時空中,我雖然經受著現實環境的衝擊,卻還能積極地參與學術、文化上的反思。透過古籍文獻的整理與詮釋,我不僅得到傳統人文思想的熏陶,還錶達瞭對極端化與絕對化的神權思想的反感,闡發瞭對威權體製下的人身崇拜和造神運動的批判。這一時期,我以尼采和莊子為主的論著,都反映瞭“任其性命之情”的傾嚮。接下來,《道傢的人文精神》和《莊子的人性論》兩書的內容,又可以說是“安其性命之情”的展現。
三
《陳鼓應著作集》共二十本,它們分彆在海峽兩岸不同的時空中寫成。有關尼采哲學和存在主義的介紹以及老、莊的注譯,都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颱大校園裏完成的。1973年春夏,因為參與颱大校園內的保釣運動、發錶時論,我和王曉波在“颱大哲學係”事件中首遭整肅。自此以後,我的學術人生被迫中斷十餘年,直到1984年纔在北京大學重啓學術生涯。
在北大哲學係執教期間,我除瞭陸續完成道傢各派典籍的詮釋,也針對當時大陸學界的研究現狀,著力於圍繞以下三個議題錶達不同的觀點,並在《哲學研究》等刊物上陸續發錶相關論作:第一是中國哲學開端的議題;第二是《易傳》的學派歸屬問題;第三是理學開山祖的問題。這三個重要的議題構成瞭我的《道傢哲學主乾說》的中心議題,這將是我的最後一本學術專著。
“9?11事件”之後,整個世界更加動蕩不安,就像司馬遷所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也像泰戈爾《演講集》中對西方思維方式的描述:“西方人習慣於按照人們所歸屬的半球不同,而將人類世界斷然劃分為好的和壞的。這種傲慢的分裂精神嚴重地傷害瞭我們,給我國自己的文化世界造成巨大危害。”事實上,戰爭與衝突的根源多在於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為此,我更願意站在地球村的視角思考問題。中國哲學儒、墨、道、法各傢,傳承數韆年而蘊涵著中國文化的內涵,各有其普世的價值。這種普世價值,是指在人文精神的照耀下,老、孔、墨、莊的思想都散發齣普世的情懷,即老子的貴柔及其寬容心態、孔子的恕道及其傢庭倫理、墨子的兼愛與非攻思想、莊子的藝術人生和齊物精神。
四
我們這一代都在內憂外患中度過重重的睏境,我生長在動蕩時代的福建客傢山區。從我有記憶開始,日本軍機就在我的傢鄉頻繁轟炸,導緻平民死傷無數,給我留下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由於長時期目擊瞭強權帶給人類災難的戰爭,逃難、流離、思鄉之情始終擾動在我的生命中。然而,尼采的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和《莊子》的“任其性命之情”、“安其性命之情”的灑脫心境,卻賦予瞭我在睏境中思索與寫作的動力,使我能夠在尼采的思想中,尋找到精神的傢園,在《莊子》的天地中,尋找到心靈的故鄉。
五
颱大校園和北大校園是我這一生學術活動的中心點。我從颱大哲學係退休之後,晚年又重返北大哲學係任教,有賴於北大哲學係主任王博教授的邀約和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鵬程瀚宇公司孫寶良總經理幫我安頓入住到北大中關新園寓所,使我有瞭一個良好的環境,可以安心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這一套著作集係列的籌劃和齣版,是由北京中華書局顧青總編輯積極促成的。對於上述諸位的雅情高誼,我在此一並緻謝。
最後,我要說明的是:除瞭少數的幾部書稿,著作集中的大部分書稿都曾在兩岸齣版過,此次匯編再版,都以最新或經過修訂的本子作底本排版;除瞭少數幾部新作外,凡舊稿中的前言或序言皆一仍其舊,予以保留,不再另行撰寫。
史學之徑:探尋人類文明的脈絡 本書聚焦於史學研究的核心方法論與思想演進,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視角,理解曆史學這門學科是如何構建知識、解釋現象並與時代精神互動的。 我們不關注任何特定的曆史事件或人物傳記,而是將目光投嚮曆史書寫背後的邏輯結構與時代思潮的映射。 第一部分:史學觀念的嬗變——從“信史”到“詮釋” 第一章:曆史的形而上學基礎:史料與真理的永恒張力 本章首先探討瞭曆史學賴以建立的基石——史料。我們將深入剖析不同類型史料的生成機製、內在偏見及其局限性。從官方檔案、私人信函到物質遺存、口述記憶,每一種“證據”都攜帶著特定時代的烙印和敘事意圖。我們不會去評價某個具體史料的真僞,而是研究“真實性”本身在不同曆史階段是如何被定義的。例如,18世紀的曆史學傢對“一手資料”的執著,與20世紀後結構主義對宏大敘事的解構,反映瞭何種知識論的轉變? 進一步,本章將引入對“曆史真理”概念的批判性審視。曆史上,曆史被賦予過記載“帝王將相功過是非”的道德使命,也曾被寄予構建民族認同的政治功能。我們將梳理這些觀念的起源,分析它們如何塑造瞭史傢的研究範式,並探討在後現代思潮的衝擊下,曆史的“客觀性”在何種程度上已讓位於“可信性”與“說服力”。 第二章:實證主義的興衰與曆史科學化的嘗試 十九世紀歐洲,自然科學的巨大成功激勵瞭曆史學界,催生瞭嚴謹的實證主義方法論。本章詳細考察瞭蘭剋學派(Leopold von Ranke)“如其本來麵目”(wie es eigentlich gewesen)的理想是如何指導史料的收集、辨僞與編纂的。我們將分析這種方法論在規範曆史研究流程上的貢獻,以及它如何試圖將曆史學構建成一門“科學”。 然而,任何科學化的努力都麵臨其內在的哲學悖論。我們將探討“曆史事實”與“曆史解釋”之間的不可逾越的鴻溝。當史傢將零散的檔案碎片重構為連貫的敘事時,這種重構本身是否已構成瞭一種創造性的乾預?通過對比不同時期對“因果律”理解的差異,我們揭示齣,曆史學在追求精確性的同時,始終未能完全擺脫闡釋的泥潭。 第三章:年鑒學派與長時段的視野:空間、時間與結構的研究轉嚮 二十世紀中期,法國年鑒學派(Annales School)的崛起標誌著史學研究的重大範式轉換。本章重點解析瞭布洛赫(Marc Bloch)和費弗爾(Lucien Febvre)等人對傳統“事件史”的顛覆。他們強調將研究的焦點從短暫的政治事件轉嚮更穩定、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地理環境和心理定勢——即“長時段”(la longue durée)。 我們將探討年鑒學派如何吸收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的理論工具,拓寬瞭曆史學的研究領域,使得氣候變遷、農業模式、人口流動等要素得以進入曆史分析的核心。這種跨學科的視野,如何改變瞭我們對曆史進程的理解,從綫性的進步觀轉嚮循環或螺鏇式的結構演變觀。 第二部分:曆史敘事的建構——方法論工具箱 第四章:概念的澄清與曆史的社會學分析 有效的曆史研究依賴於精確的概念界定。本章著重分析瞭曆史學中常用且易混淆的核心概念,例如“社會階級”、“文化”、“現代化”、“革命”等。我們不討論這些概念在特定曆史事件中的應用,而是探討它們作為分析工具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我們將深入研究曆史社會學(Historical Sociology)的方法論貢獻,特彆是韋伯(Max Weber)的思想遺産如何被後來的史學傢用以分析權力結構、閤法性基礎和製度變遷。理解這些分析框架,是避免將當代價值觀投射到過去的關鍵。 第五章:口述史學與記憶的復雜性 隨著對傳統文獻權威性的反思,口述曆史(Oral History)作為一種獨特的研究方法在後半個世紀獲得瞭重要地位。本章探討瞭口述史料的采集、轉錄與分析技術,以及它為我們提供的、來自被壓抑者和邊緣群體的聲音。 然而,口述史並非對“客觀事實”的簡單記錄。本章將重點討論記憶的內在不穩定性和選擇性——“記得什麼”和“如何記得”同樣重要。研究者需要掌握的方法論工具,用以辨彆個人記憶、集體記憶與官方曆史敘事之間的互動與張力,而非簡單地將口述內容視為未經加工的史實。 第六章:微觀史學與“日常生活的曆史” 為瞭對抗宏大敘事的空泛性,微觀史學(Microhistory)提倡深入剖析極小的社會單元或具體的案例(如一次審判、一樁瘟疫、一個傢庭的興衰),試圖從中窺見宏大結構運作的細節。本書將分析這種方法論的邏輯:通過對特殊性的極端關注,實現對普遍性的間接揭示。 我們將分析如何運用符號學、人類學的洞察力來解讀日常生活的儀式、符號和象徵意義。微觀史學的方法論要求史傢具備極強的細節捕捉能力和細膩的文本分析能力,以避免將個案提升為普遍規律的誤區。 第三部分:曆史的邊界與未來的方嚮 第七章:宏大敘事與後殖民的曆史批判 二十世紀末以來,對西方中心論和啓濛運動綫性進步觀的反思日益深刻。本章關注後殖民史學(Postcolonial Historiography)對傳統曆史書寫提齣的挑戰。這類研究方法質疑瞭“西方經驗”被視為普世曆史模型的閤理性,並探討瞭殖民曆史如何被構建、記錄和遺忘。 我們將分析如何運用“地方性知識”(local knowledge)的方法,去解構那些看似客觀的殖民地檔案,並重建被壓製群體的曆史主體性。這要求史傢必須進行一種深層的自我反思:我們的研究立場和文化預設,如何無形中影響瞭我們對“他者”曆史的構建? 第八章:數字時代的史學工具與數據分析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曆史研究正麵臨新的方法論挑戰與機遇。本章將介紹計算史學(Digital History)中的主要工具和分析範式,例如文本挖掘(Text Mining)、網絡分析(Network Analysis)在處理海量史料中的應用。 我們討論的重點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技術如何重塑研究問題和研究流程。當史傢可以進行大規模的詞頻統計或事件關聯分析時,這是否會加劇對“量化”的偏好,從而犧牲對文本細微差彆的深入理解?如何平衡大數據的廣度與細緻解讀的深度,是當代史學方法論必須迴答的關鍵問題。 結語:曆史的倫理與責任 曆史學不僅是一種知識的探求,也是一種對人類境遇的倫理關懷。本書的收尾部分將綜閤前述的分析,探討史傢在麵對曆史的多元解釋、政治的乾預和知識的相對性時,應如何堅守其專業倫理。曆史的敘事從未終結,而史傢對方法的審慎運用,正是確保這一敘事盡可能負責任、盡可能開放的關鍵所在。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純粹的方法論框架和思想史考察,不涉及任何特定的曆史時期、地域或人物的細節描述。它是一本關於“如何做曆史”的元認知著作,緻力於解析史學思想和研究技術的演進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