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寫在大地上的曆史
上至國傢主權,下至百姓生活,無不與地名緊密相關。地名是寫在大地上的曆史,是曆史文化的活化石。一個地名就牽動著一根曆史文脈,韆韆萬萬個地名便匯成瞭中華民族尋根的方嚮,是必須要傳承的文化遺産。本書以地名為切入點,詳細講述瞭中國曆代地句的發展及研究的清晰脈絡,為讀者揭示瞭地名背後所承載的曆史文化根基及人與自然的美妙融閤。
作者簡介
徐兆奎(1917—2003),江蘇沭陽人。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史地係,後執教於重慶南開中學、中央大學、湖北師範學院、東北人民大學、北京大學。主要從事曆史地理、經濟地理、外國地理的教學與研究,著有《清代黑龍江流域的經濟發展》、《曆史地理與地名研究》、《徐霞客名山遊記選注》、《中國古代地理學簡史》(閤著)等書,並任《北京曆史地圖集》(*一集)*一副主編。發錶論文數十篇。
韓光輝,1947年生,山東泗水人。1982年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數學係。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理係,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北京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曆史人口地理、曆史城市地理,著有《北京曆史人口地理》、《曆史地理學叢稿》、《從幽燕都會到中華國都——北京城市嬗變》、《宋遼金元建製城市研究》、《應用曆史地理研究》等書。在《曆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文史》、《地理學報》、《地理研究》、《曆史地理》、《中國曆史地理論叢》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
目錄
地名概述.
第一章 遠古及先秦時期的地名.
一 傳說中的兩個最早的地名
二 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地名
三 鑄在青銅器上的地名
四 商周時期的方國與封國地名
五 春鞦戰國時期的郡縣地名
六 先秦貨幣上的地名
七 戰國秦圖中的地名
八 《禹貢》等書中的九州及“地名”術語的齣現
第二章 秦漢時期的地名
一 秦郡、長城與馳道等地名
二 西漢的都城、王國、侯國、州、道與西域
三 新莽時期地名的混亂
四 東漢的都城、州與屬國
五 漢代地圖與漢簡上的地名
六 《漢書·地理誌》地名特點與地名研究
七 幾部有關地名的字書
八 應劭等人對地名命名規律的探討
第三章 三國南北朝間的地名
一 赤壁與三國分立
二 吳魏的地名重復與虛封中的地名
三 東晉十六國時期地名的混亂
四 東晉僑置的州郡縣及雙頭州郡地名
五 南北朝時期州郡地名的猛增
六 北魏洛陽城的坊市
七 北朝時期齣現的雙附郭縣地名
八 地名的著作和研究
第四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地名
一 隋代的郡與州
二 隋代的運河
三 唐代的兩京、道、都及總管府
四 唐代邊疆地區的府
五 唐代的藩鎮
六 五代與十國
七 渤海、契丹、南詔與吐蕃
八 隋唐地名要籍及地名研究
第五章 宋遼金夏時期的地名
一 兩宋都城的廂坊
二 宋代的路與軍、監和羈縻州縣
三 遼五京五道與“十六州”
四 遼代北遷的中原地名
五 金朝的六京六府和十九路
六 金代警巡院、錄事司、司候司
七 南宋的路與西夏、大理的政區
八 有關宋代地名的著作及地名探討
第六章 元明時期的地名
一 濛古四大汗國與成陵
二 元代的上都和大都及都城警巡院
三 元代省與行省及其下轄政區
四 元代路府城市錄事司
五 元大都的水運與大運河
六 明代兩京及九邊、九鎮
七 明代政區中的省府州縣和都市衛所地名
八 元明時期的土司與羈縻都司、衛、所
九 元明一統誌及其他地名要籍
第七章 清代的地名
一 清代的盛京與北京及城屬
二 京郊園林與承德離宮
三 省府州縣與廳、盟、旗地名
四 清代的滿城及其名稱
五 清代木蘭圍場的數字地名群
六 清代後期的割讓地與租藉地
七 清代地名圖書及地名研究成就
第八章 民國時期的地名
一 北洋政府時期的地名變化
二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地名
三 日僞占領區的一些地名
四 民國時期有關地名的一些著作
後記
前言/序言
地名概述
地名是人類為便利自己的生産和生活而命定的地物或地域名稱。所謂地物,既包括山、嶺、河、湖、海一類的自然物,也包括人類建造、利用的一些人工物,如運河、道路、村落、城鎮、礦山等。地域則是包括各類自然物與人工物所組成的大小不一、類彆各異的區域,包括政區、自然區以及林帶、漁場、工廠、農莊等等。這些地名所代錶的區域是人們經常接觸,甚至須臾不離的生活或勞動場所。因此,地名一齣現,就與人類的社會生活結下瞭不解之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産的發展,人們的接觸與交往也在日漸頻繁且不斷加強,地名的使用也隨之日益廣泛,它涉及工、農、運輸、貿易、民政、外交以及國防等許多部門;另一方麵,在地名使用過程中,地名本身又不斷地發生演變。這種演變既包括地名空間位置的變動,又包括地名含義、語詞特徵以及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地名更易等。因而地名研究也就成為適應時代需要和社會要求的一項重要工作。
地名學是綜閤地研究地名的起源、含義、語詞特徵、演變和分布規律及其應用,且與曆史地理學、地理學、曆史學、民族學、人類學、語言學、地圖學密切關聯的一門獨立學科。我國是一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傢,不僅目前所使用的地名居於世界各國之首,而且曆史上曾經使用過的地名和齣現的地名著作之多,更是其他任何國傢難以比擬的。自古以來,記錄和研究地名的著作逐漸形成瞭地名學問。其主要研究內容和任務是:地名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地名的淵源和沿革,即地名的産生、含義和演變;地名的分類;地名的地理分布規律;地名學發展史;方言地名及少數民族語地名、國內外地名書寫的標準化,其包括地名正名、正字、正音、地名羅馬化、地名譯寫原則和譯寫方法等方麵;地名檔案的建立和地名信息的處理;地名工具書的編纂等。在地名學研究的這些主要內容中,除地名學發展史與地名淵源和沿革的研究之外,基本上均屬於當今地名問題研究。而地名學發展史的研究是對地名學整個發展過程的研究,因此它屬於理論範疇的研究和研究方法與研究成果的總結,這決定瞭這一研究具有一定難度。但另一方麵,它更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指導地名研究深入發展的實際意義。
地名一般包括兩個部分,即通名與專名。所謂通名,即山、川、河、湖、郡、縣、省、區一類的名稱,顯示齣地名的類彆;專名纔是某一類彆中地名的特稱。有人把通名比作人們的姓,將專名比作人們的名,僅有姓難以識彆其人為誰,單有名也會混淆不清。在習慣上將寄往安徽省蚌埠市的信寫作安徽蚌埠也可以,可是寄往山西省大同市的信寫作山西大同則不閤適,因為除大同市外,雁北地區還有一個大同縣,單寫大同則會造成郵遞睏難。所以這個通名不能省去。通名有時也會轉化為專名,例如浙江是一條江名,浙是專名,江是通名,但在浙江省這個地名中,省是通名,江則是專名的一部分。又如沙市市與津市市這兩個地名中,後一個市字是通名,前一個市字也是專名中的一部分。目前我國所設的一些縣級市中,如萬縣市、達縣市等其中縣字也是通名轉化為專名一部分的。
我國目前的大小地名,大部分都有悠久的曆史,這是因為1949年以後對於舊有地名可改可不改的一律不改。以縣名為例,北京市所轄的八個縣以及由縣改區的房山,它們都有悠久的曆史,其中昌平、平榖都可以上溯到漢代。上海市的九個市轄縣也都設立在1949年以前,所以它們既是當今地名,也是曆史地名。所謂曆史地名,應以1949年為界限,1949年前地名也稱舊地名,1949年後有變更的可稱為曾用名,這樣比較閤適。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傢。漢族以外的兄弟民族人數雖少,但分布的地區卻相當廣大,這些民族地區語言也相當復雜,有些地名可能還是更古老民族命名的殘存,加上漢語古今也有變化,漢譯也會有不少分歧,所以探索這些地名的工作十分艱巨,更需要曆史學傢、民族學傢與語言學傢們與地名工作者通力閤作,擔負起這項艱巨任務。
我國曆史悠久,封建社會延續的時間很長。在改朝換代過程中,由於易代改名、換帝改名、以及避諱改名等,使地名的變化更加復雜。在分裂時期更會形成一地多名或一名多地的混亂情況。以徐州為例,如果加上東、西、南、北等方位詞,則可以多達數十處,北徐州北麵會齣現南徐州。與此類似的如豫州的西麵卻設置瞭東豫州。這種混亂情況令人難以捉摸。稍不慎重就會齣現張冠李戴的錯誤。
地名是語言詞匯,在書麵語中都具有音、形、義三方麵的內容。客觀上“位”的內容也很重要,當然,位的內容也可以包括在義的內容之中。不過,在解釋地名時未能確定其具體位置,則往往算是未得要領,可見位在音、形、義外,仍有單獨列齣的必要。在我國的曆代政區中,同名甚至義亦類似的頗多,不用位來區彆,則極易混淆。遠的不說,即以清代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的政區為例,同時並存的就有四個“新城縣”:1.直隸(今河北)新城縣,治所在今新城縣東南的新城鎮。2.浙江新城縣,縣治在今富陽縣西南的新登鎮。3.江西省新城縣(今黎川縣)。4.山東省新城縣,治所在今桓颱縣西。如果加上清代前或清代後所設的新城縣,還可以列齣一大堆,如不用位來區彆,則會糾纏不清,所以用位作為一項要素來區彆地名還是必要的。
義的探索也很復雜。義的探索是指解釋地名淵源、總結地名命名規律,例如早在漢初成書的《公羊傳》記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榖梁傳》文公九年(公元前618年):“京,大也;師,眾也;言周必以眾與大言之也。”並總結方位地名命名原則,“山南為陽,水北為陽”,開瞭地名淵源解釋的先河。1949年後新設的一些市縣如黑龍江省的大慶市,山東省的東營市以及為紀念革命烈士所設的左權、靖宇、尚誌、誌丹等縣,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在古代地名中,前人也有解釋比較清楚的,例如山西的聞喜,河南的獲嘉,都是漢武帝巡行途中聽到平定南越、捕獲呂嘉的消息後新設的縣。也有一些政區得名於一些山、川、湖、海等,這較容易理解,但很多卻是古人未加解釋或者尚有爭議未有結論的。例如赤壁之戰的赤壁就有好幾種說法,甚至把蘇東坡作賦的赤壁(赤鼻磯)也扯上,齣現所謂“文赤壁”與“武赤壁”的說法。解釋地名不能望文生義,這就是宋人瀋括所說的“郢都白雪,誤於郢州。東海二疏,誤於海州(今連雲港市西南)。”白雪指陽春白雪,是古代高雅的名麯,即使楚國郢都的人會唱的也不多。郢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的紀南城遺址,而宋代郢州則在今湖北省的鍾祥縣境,與郢都並非一地。二疏指漢代學者疏廣與疏受,他們叔侄倆是東海郡蘭陵縣(在今山東南部)人,宋代學者樂史(《太平寰宇記》的作者)在海州境內發現兩座古墓,他認為是二疏的墓,這些都是將古代不同地名混為一談的錯誤。總體來看,總結地名命名原則、解釋地名淵源是我國傳統地名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據陳橋驛研究,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解釋淵源的地名達1052處,可分為自然地理地名和人文地理地名,包括24類。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誌》對931處地名作瞭淵源解釋,釋名率達19%以上,也分為自然和人文地名兩部分,總計也有24類。明代郭子章《郡縣釋名》對1400餘個政區地名作瞭淵源的解釋,同樣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20多個方麵的內容。
在地名中,字形的復雜性曾給人們帶來許多睏難。1949年以後,有關部門曾經對一些生僻字、繁體字進行瞭簡化,例如:陝西的盩厔縣、鄠縣、醴泉縣、邠縣、鄜縣、沔縣、汧陽簡化為:周至、戶縣、禮泉、彬縣、富縣、勉縣、韆陽。又如青海的亹[mén門]源簡化為門源,江西的雩都簡化為於都等。可是在翻閱古籍時,難免還會遇到。此外,古籍中還有許多異體字,有些常用的繁體字也確實是夠繁的,還有些字筆劃並不多,如沫[mò末]與沬[mèi妹],汜[sì巳]與氾[fàn泛],都是水名,兩字都是相差無幾,可是就難於分清。
在漢語中,地名讀音往往與字形有關,所謂不認識的字,往往是指不識其形,當然也就難讀其音,上述一些不常見的、簡化前的地名就是如此。不過也有些常見的字在用作地名時卻不按通常讀音,這確是值得注意的事。例如:浙江省天颱縣與天颱山的颱讀[tāi胎],山西省洪洞縣的洞字讀[tóng同],江西省鉛山縣的鉛字讀[yán沿],廣州市屬縣番禺的番讀[pān潘],河南開封市繁塔的繁讀[pó婆]等等,這些可能與古音的殘存有關。還有一些地名用字是一字多讀音的,例如堡字有的讀[bǎo寶],有的讀[bǔ補],有的讀[pǔ普]。廣東黃埔的埔字讀[pǔ普],大埔的埔字讀[bù布]。兩廣一帶墟字地名簡化為圩[xū須]後,和江淮一帶圩字地名中的圩[wéi圍]字卻又混淆瞭。我們這個文明古國,地名問題的復雜性可能也高居世界首位。
地名雖有大小不同的差彆,但對地名工作者來說,即使是很小的地名,認識也要正確無誤,否則也會造成很大損失,例如新疆境內有個火車站與遼寜境內一個新設的火車站同名,由瀋陽某廠發往這個新車站的一車皮器材,卻錯發往新疆,發覺後又由新疆運迴遼寜,試想這該是多麼大的損失。又如一艘輪船在海上觸礁,發齣求援信號,但救援者查不到齣事地點的名稱,又如何進行營救。
本書講的都是曆史上的一些重要地名的形成和演變。
好的,這裏有一份針對一本名為《中國地名史話(典藏版)》的書籍的不包含其內容的、詳細的圖書簡介。這份簡介將側重於介紹一個虛構的、不同主題的圖書,旨在滿足您對字數和風格的要求。 --- 《星辰的低語:失落文明的考古探秘》 導言:塵封的沙礫與文明的殘響 本書並非一部地理學的考察錄,更不是對曆史地標的簡單羅列。它是一次潛入時間深淵的考古遠徵,一次對人類文明起源與消亡的深刻叩問。在人類文明的宏大敘事中,我們習慣於高聳的紀念碑和清晰的文字記載。然而,真正的史詩,往往深藏於被遺忘的角落,被狂風和流沙掩埋,等待著被慧眼識破。《星辰的低語》正是對這些“沉默的遺跡”的緻敬與發掘。 我們追隨的,是那些在史書中幾乎銷聲匿跡的文明——那些在青銅時代的光芒下悄然隱退的部族,那些在地理變遷中被海洋吞噬的城邦,以及那些因氣候巨變而被迫遷徙的遊牧民族。本書以無可辯駁的實物證據和嚴謹的科學分析為基礎,試圖重建這些失落文明的社會結構、信仰體係乃至日常生活圖景。 第一部:亞歐大陸的“史前黑洞”——探尋蘇美爾之外的黎明 世界文明的搖籃並不局限於兩河流域的肥沃月灣。本書的第一部分,將視角投嚮瞭歐亞大陸腹地的“史前黑洞”。 章節一:高加索山脈下的“失落的冶金術” 在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交界處,考古學傢發現瞭一係列公元前五韆年的冶金作坊遺址。這些遺址揭示瞭一種遠超當時公認水平的銅锡閤金技術。我們將詳細分析從爐渣到工具的完整流程,探討這種技術如何在相對孤立的環境下發展壯大,並最終因某種未知的地質事件(可能是火山爆發引發的全球性氣候波動)而戛然而止。我們的重點在於重建其技術手冊,並嘗試復原當時的工匠生活。 章節二:中亞大草原的“時間之城” 在哈薩剋斯坦的草原深處,發掘齣的“安諾文化”遺址群顛覆瞭傳統對遊牧民族的認知。這些遺址並非簡單的季節性營地,而是擁有復雜的灌溉係統和防禦工事的永久性聚落。我們通過碳十四測年和土壤分析,描繪瞭安諾人如何駕馭極端大陸性氣候,建立起一個橫跨數韆公裏的貿易網絡。特彆是對發現的星象觀測颱的解讀,揭示瞭他們與古代巴比倫文明之間可能存在的、此前未被證實的文化交流路徑。 第二部:海洋的謎團——被水淹沒的記憶 古代文明與水,是共生亦是毀滅的關係。《星辰的低語》的第二部分,將目光聚焦於那些被海洋吞噬的沿海聚落,特彆是對傳說中“海平麵上升”的直接證據的搜尋。 章節三:地中海的“亞特蘭蒂斯前奏”——米諾斯文明的終結 聖托裏尼島的火山爆發是公認的曆史事件,但其對周邊愛琴海文明的深層影響,往往被簡化處理。本書深入研究瞭撒丁島和剋裏特島海岸綫下的水下考古發掘成果。我們不再滿足於陶片和壁畫的解讀,而是利用聲納成像技術和水下機器人的精確采樣,重建瞭米諾斯文明在災難發生前數十年間的社會焦慮與宗教應對機製。書中附有大量詳細的考古剖麵圖和沉積物分析報告,展示瞭文明如何“預感”到災難的來臨。 章節四:南亞次大陸的“河流之殤”——印度河文明的內陸遷移 印度河文明(哈拉帕文明)的衰落一直是考古學上的未解之謎,主流觀點指嚮乾旱。然而,本書提齣瞭一個基於河流地貌學的修正理論:薩拉斯瓦蒂河的“古河道”並非自然乾涸,而是被一場史無前例的季風改道事件徹底截斷。我們結閤衛星遙感數據和河流沉積學,重構瞭數條重要城市的供水網絡崩潰的精確時間綫,揭示瞭依賴單一水源的超級城市體係是多麼脆弱。 第三部:信仰的碎片——超越文字的溝通方式 在文字尚未普及的年代,人類如何進行跨越代際的知識傳遞?第三部分關注的是那些非文字載體的文化遺存。 章節五:岩畫的密碼學——舊石器時代的“宇宙地圖” 在法國和西班牙的洞穴深處,那些描繪著野牛、猛獁象的岩畫,被賦予瞭狩獵祭祀的簡單解釋。然而,本書運用現代圖像識彆技術,對拉斯科洞穴中的特定符號組閤進行矩陣分析,提齣瞭一個激進的觀點:部分幾何圖形並非裝飾,而是記錄瞭對特定星座(如獵戶座)的周期性觀察,實質上是一份用自然界形象書寫的“天文學觀測日誌”。我們探討瞭這些早期人類如何將生存經驗與宇宙規律相結閤。 章節六:巫術與藥理:北美部落的“植物智慧” 對於北美洲大平原早期部落的物質文化研究,往往集中在工具和武器上。本書則聚焦於發現於新墨西哥州深層地窖中的乾燥植物殘骸和骨製研磨器。通過現代植物化學分析,我們識彆齣多種具有強效鎮痛、緻幻或抗生素特性的植物組閤,這些組閤遠比後世歐洲傳統醫學所記載的要復雜和精妙。這錶明,早期的“巫醫”實則擁有基於長期經驗積纍的、高度係統化的本土藥理學知識體係,而這些知識,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到來,幾乎全部失傳。 結語:考古學的倫理與未來 《星辰的低語》的最終目的,不僅是重現逝去的輝煌,更是對當代文明提齣警示。每一次文明的衰落,都是人類對環境適應性失敗的代價。本書的每一處發掘、每一個推論,都力求保持對曆史的敬畏與對未知的謙遜。我們相信,理解這些失落的文明如何消亡,是我們確保未來不重蹈覆轍的關鍵所在。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典藏”,不在於華麗的裝幀,而在於對時間留下的最微小印記的珍視與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