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任全集(第15卷)(套装上下册)

赵元任全集(第15卷)(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元任 著
图书标签:
  • 赵元任
  • 语言学
  • 历史学
  • 哲学
  • 文化研究
  • 学术著作
  • 全集
  • 中国现代思想史
  • 文字学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4662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361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赵元任全集(第15卷)(套装上下册)》就是他赵元任全集的《赵元任全集》的第15卷。 《赵元任全集》力图通过迄今为止所能搜集到的所有作品,全方位反映赵元任的学术成果以及他的人文精神。全集依类成卷,共计20卷,附载若干张光盘。前10卷基本囊括他的语言学、方言学著作(中、英)及译作;后10卷分别收录他的音乐著作、文学译作、科学作品、自传、书信、日记和音像制品等。
  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大师,一个能接受新科学新工具新观念的博学多才的学人,一位当代的人文学者。他超过了民族和国界,超过了不同的文化

内容简介

  《赵元任全集(第15卷)(套装上下册)》收录赵元任著译的英文传记Life With Chaos Volume Ⅰ,Ⅱ,Ⅲ( 杂记赵家三部曲),即Autobiographyof a Chinese Woman(一个女人的自传,杨步伟著),Yuen Ren Chao’sAutobiography:First 30 Years,1892—1921(赵元任早年自传),FamilyofChaos(杂记赵家,杨步伟著),以及《赵元任早年自传》(中文本)和10篇回忆亲友的文章。全书记述了赵元任等前辈学人,身经19世纪末至20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风云变幻。在五四精神熏染下,锐意革新,崇尚科学,为谋求民族复兴和现代学术发展而励志图强、成就斐然的历程。

目录

第一辑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WOMAN-LIFE WITH CHAOS Volume Ⅰ
YUEN REN CHAOS AUTOBIOGRAPHY:FIRST 30 YEARS,1892-1921-LIFE WITH CHAoS Volume Ⅱ
FAMILY OF CHAoS-LIFE WITH CHAoS Volume Ⅲ

第二辑
赵元任早年自传
语条儿(1926)
刘半农先生(1934)
刘半农先生挽辞(1934)
YUNNANFU,THE PEIPING OF THE SOUTHWEST(1939)
《一个女人的自传》英译本“书前”(1969)
回忆彦堂中的声色(1966)
忆寅恪(1970)
《杂记赵家》自序(1972)
八十年、五十年回忆(1972)
一九三八年的旅行(1978)
附:一九三八年通函
《赵元任全集》第十五卷(套装上下册)——语言学、音乐学与民俗学的深邃回响 《赵元任全集》第十五卷,以其上下两册的恢弘体量,集中收录了赵元任先生在语言学、音乐学以及民俗学领域内最具代表性、最富创新性的重要文献。这套卷册不仅是赵元任先生宏大学术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理解二十世纪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相关学科的发展轨迹提供了宝贵的钥匙。 上册:语音、音韵与汉语方言的精微探究 上册的核心内容围绕着赵元任先生在汉语语音、音韵学以及方言研究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展开。他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敏锐的听觉感知和深厚的数理功底,将当时的语言学研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先,本册收录了赵元任先生关于汉语语音学研究的经典篇章。这些论述深刻剖析了汉语的语音系统,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的构成、分类及其相互关系。他并非简单地描述语音现象,而是运用了大量客观的实验数据和分析方法,例如关于元音的共振峰分析,对当时语音学研究的科学化起到了示范作用。他对于汉语声调的精细划分和描述,例如对北京话声调的“阴平、阳上、去、阳入”等概念的深入阐释,至今仍是学习和研究汉语声调的基石。他对于语音变化的观察与分析,也展现了他对语言动态过程的深刻洞察。 其次,音韵学部分是上册的又一亮点。赵元任先生在继承中国传统音韵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了西方音系学的方法,对中古汉语的音韵系统进行了系统性的重建和分析。他对于《切韵》等韵书的考订,以及对历代音韵变化的梳理,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古文献功底,更体现了他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历史语言学问题的能力。他对中古音韵与现代汉语方言之间关系的探讨,更是将历史音韵学研究与地理语言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 再者,汉语方言研究是赵元任先生最为人熟知的贡献之一。本册集中收录了他大量关于中国各地方言的调查报告、分析论文以及相关的专著章节。他实地考察了中国南北、东西的众多方言区,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记录并分析了各地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他的方言研究并非停留在简单的描述层面,而是力图揭示方言的内在规律,探索方言的形成、发展及其相互影响。其中,他对“吴语”、“官话”、“闽语”等主要方言群的系统研究,对理解中国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提出的方言划分标准和研究方法,为后来的方言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他还特别关注方言的社会层面,例如方言的社会地位、方言的变异与传播等问题,展现了他对语言社会学的早期关注。 本册中,大量珍贵的调查材料、手稿以及他对前人研究的批判性继承,都得以充分展现。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献,直观地感受到赵元任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以及他对汉语研究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他对于语言现象的敏锐捕捉能力,以及将复杂理论转化为清晰论述的才华,在这上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下册:音乐学、民俗学与跨学科视野的拓展 下册将目光投向了赵元任先生在音乐学、民俗学领域内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如何将语言学研究与这些领域进行精妙的融合,展现了他跨学科研究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在音乐学方面,赵元任先生的研究同样是开创性的。他结合了语言学的声学原理和音乐学的理论知识,对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民歌的语音、旋律、节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不仅是语言学家,更是音乐的爱好者和研究者,他能够以科学的眼光审视音乐的结构,用音乐的语言来理解语言的韵律。他对于中国民歌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他对于中国传统乐器和音乐理论的探讨,都展现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深刻理解。他对于民歌与方言关系的探讨,更是将音乐学与语言学研究结合得天衣无缝,他分析了方言的声韵特点如何影响民歌的旋律和演唱风格,这不仅拓展了音乐学的研究范畴,也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民俗学领域,赵元任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对中国民间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阐释。他关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到节日习俗、社会生活,都留下了他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他对于这些民间材料的收集和分析,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力图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根源、文化意义以及人民的生活智慧。他将语言学的方法运用到民俗研究中,例如通过分析民间歌谣的语言特点、词汇使用,来理解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他对于民间叙事的研究,展现了他对中国故事传统的高度重视。 更值得一提的是,下册充分体现了赵元任先生跨学科研究的特质。他并非将语言学、音乐学、民俗学割裂开来研究,而是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印证,相互启发。例如,他在研究某地方言时,会同时关注该地区的民歌和民间传说;他在分析民歌的旋律时,会追溯其语言的声韵特点。这种融会贯通的研究方法,使得他的学术成果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深刻的洞察力。他提出的“语言是活的,它存在于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之中”的观点,贯穿于他所有的研究之中,这使得他的研究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现实意义。 本册中,赵元任先生的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学术论文、学术讲稿以及他对其他学者研究的评论,都得以收录。他的学术思想如同其研究内容一样,具有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洞察。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创新,对西方学术方法的吸收与转化,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二十世纪伟大思想家的风范。 总而言之,《赵元任全集》第十五卷(套装上下册)是一部集语言学、音乐学、民俗学精华于一体的学术巨著。它不仅是对赵元任先生一生学术成就的全面总结,更是理解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转型、学科发展以及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套卷册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刻体会到赵元任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开阔的学术视野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卓越贡献,感受到他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世界,用严谨的逻辑分析现象,用深厚的情感关怀文化的独特魅力。这套全集,将引领我们走进一个更加广阔、更加深刻的学术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作为一部单纯的知识汇编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知识分子毕生心血的结晶与学术思想的完整建构。我尤其欣赏它所展现出来的跨学科的广阔视野。无论是对汉语方言的精妙分析,还是对中国民间信仰习俗的深度剖析,亦或是对特定历史时期教育理念的探讨,所有这些看似分散的研究领域,都在一个宏大的文化哲学框架下得到了有机的统一。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学术深度并非在于钻研得有多窄,而在于能够将看似不相关的点用一个强大的理论体系串联起来的能力。阅读它,就像是获得了一套全新的思维工具,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世界、如何去构建自己的研究体系,这种思维层面的启发,是任何单一主题的著作都无法比拟的,这种系统性训练的价值是长远的。

评分

我过去读过一些关于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的译著,常常感觉在处理专业术语时,译者在力求精准的同时,似乎牺牲了原文的某种灵动和语气。这套书(我指的是其中某些分册的具体内容,比如涉及到田野调查记录的部分)在呈现原始材料时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似乎保留了那种“现场感”和“口语化”的自然状态,没有过度地进行“学术包装”,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当年作者在田野中与受访者交流时的那种氛围。这种对原始语料和第一手观察的忠实再现,对于任何想要理解某一特定文化群体思维方式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达,更像是一扇窗户,直接通往那个时空中的真实生活场景,代入感极强,读起来酣畅淋漓,简直停不下来。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变迁,手上收集了不少相关的二手资料,但总感觉缺乏一个权威、系统的视角来统摄全局。读了这套书中的几篇论述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是难以言喻。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挖掘那些潜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和文化脉络。尤其是在分析某个地方性习俗演变的那几个章节,他引用的史料之广博,论证过程之缜密,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我甚至发现,过去我一直未能解开的一些历史谜团,在这套书中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解答。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考据完美结合的能力,是很多当代学者都难以企及的。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的研究基础,让我对后续的深入探究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和信心。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全集”类的书籍是有一定畏惧心理的,总觉得内容会过于艰深晦涩,生怕自己啃不动,只会在书架上落灰。但这次的阅读体验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当然,作为一部严谨的学术作品,它自然需要读者投入一定的专注力,但这套书的行文风格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相反,在严肃的论述中时不时会闪现出一种幽默感和人文关怀,让人在紧张的思考之余,能找到片刻的放松。尤其是在讲解那些复杂的语言学或民俗学概念时,作者总能用极其生活化、贴近日常的例子来做比喻,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但对文化研究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它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平衡。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没得挑剔,拿到手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特别欣赏那种经典又内敛的封面设计,没有过多的花哨,反而透着一股学者的严谨和厚重感。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讲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是那些需要对照原文和注释的部分,排版的清晰度直接决定了阅读体验,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注释和正文的区分得当,查找起来非常方便。对于研究者来说,这种细节上的用心是至关重要的,它体现了出版方对原著的尊重以及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每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庄重的学术之旅,光是把它们摆在书架上,就已经觉得整个书房的“学术气场”都提升了不少。看得出来,这绝对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典籍,无论是自用还是作为馈赠,都显得非常有品位和分量。

评分

趙元任的太太楊步偉女士的自傳《雜記趙家》,值得今天許多人好好讀讀。我以為該書的好處至少有兩處,第一,提供了豐富的近現代史料。由於作者交往的人員大都是現代中國學術界的名流,所以,她能夠給我們講述她個人對這些重要學人的印象。如,書中對胡適、錢玄同、梁啟超、蔡元培、劉半農、蔣夢麟、金岳霖、陳寅恪、傅斯年、羅家倫、李方桂、徐志摩的描寫,無論是肯定,還是臧否,都讓人感到平實,毫無借別人之重來抬高自己,故這樣的回憶讀者讀來放心,當然,作者自己寫來也是自如。譬如,在回憶二十年代她與趙元任旅行到德國時,記錄了當時在德留學的中國學生風行與原來包辦結婚的妻子離婚之事,這原本是留學生們的一種生活,但作者在這裡插入一句:在這些留學生中,只有陳寅恪、傅斯年埋頭學習,不涉這類事,他們是(《紅樓夢》)寧國府大門口的一對石獅子,最乾淨。書中特別提到,陳寅恪與俞大維(當時都是留學生)請趙元任夫婦看德國歌劇,當陳、俞倆人將客人送至劇院門口,便要離去,趙元任夫婦一問才知道,原來陳、俞倆人是省下自己的飯錢,來請趙元任夫婦聽歌劇。這類記錄,雖著墨不多,但讓人感受到陳、俞倆人的為人風格。書中還提到抗戰爆發後,趙元任離國赴美的經過。過去有些書只據某些人的傳聞,說趙某人貪圖美國的生活,而在自己祖國最需要的時候,去了美國。從楊步偉的記錄來看,全不是那麼回事。1938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西遷時,趙元任一家也隨之到了昆明,只是國難之際,中央研究院中的某些掌權人物對趙元任的語言組採取歧視態度,使得包括趙元任在內的語言組同人無法進行正常的研究工作(照楊步偉的說法,趙元任「七八小時手拿一管筆一字寫不出來,終日不說一句話」),在這種情形下,美國夏威夷大學正好邀請趙元任去任職,趙才離國赴美。這些記錄使我們看到,在現實生活中,中國學者的生活和工作處境,的確是非常艱難的,既便像趙元任這樣有學術聲望和地位的人,也難免要受 該書第二個好處是,好看有趣。通過歷史掌故的記錄,照見了許多現代學術大師們生活的另一側面。如,哲學家金岳霖,眾所周知,有名士氣,但究竟到什麼程度,楊步偉在自傳中有所記錄,事件之一,是二十年代在北平時,有一天,金岳霖忽然給趙元任家打了一個電話,說是家裡出了事,請趙太太來幫幫忙(楊步偉原在日本學醫),大概金先生那時正跟一位 Lilian Taylor小姐做朋友,楊以為出了什麼事,跑去一看,原來是金家的一隻大母雞生不出蛋,卡在半當中,故請楊醫生幫忙助產。此類掌故,書中比比皆是,讀來真是妙趣橫生,我想今天的讀者大概也是願意分享這份快樂的吧。

评分

1925年,清华大学增设“国学研究院”,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被聘为导师,他教授《方音学》、《普通语言学》、《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方言》等课程。1929年,他又受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兼语言组主任。到1938年,他再度去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语言学,经过6年潜心研究,成为名闻世界的语言学家。1945年他被任命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60年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他先后获得美国三个大学的名誉博士称号。

评分

赵元任全集就买了第15卷,崇拜他的语言天赋和才能,又买了他的年谱。

评分

这段家史说明,赵元任幼年就经过多种方言的训练,开始掌握了学习语言的本领。1910年,他17岁时,由江苏南京高等学校预科考入清华留美研究生班,在录取的72名官费生中,他总分名列第二(胡适名列55)。先在康奈尔大学读数学、物理,后入哈佛攻哲学,继而又研究语言学。1920年回到祖国,在清华大学任教。当时适逢美国教育家杜威和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清华大学派他给罗素当翻译。他在陪同罗素去湖南长沙途中又学会了讲湖南话。由于他口齿清晰,知识渊博,又能用方言翻译,因而使当时罗素的讲学比杜威获得更好的效果。从此,赵元任的语言天才得到了公认,他自己也决定将语言学作为终身的主要职业。

评分

赵元任全集就买了第15卷,崇拜他的语言天赋和才能,又买了他的年谱。

评分

赵元任全集就买了第15卷,崇拜他的语言天赋和才能,又买了他的年谱。

评分

当他15岁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学堂时,全校270名学生中,只有3名是地道的南京人,他又向这三位南京同学学会了地道的南京话。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八方,赵元任居然能用8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听他的家人说,他从小就喜欢学别人说话,并善于辨别出各地方言和语音特点。

评分

本书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先生的英文传记,以及赵元任夫人杨步伟所著的《杂记赵家》英文版。

评分

这段家史说明,赵元任幼年就经过多种方言的训练,开始掌握了学习语言的本领。1910年,他17岁时,由江苏南京高等学校预科考入清华留美研究生班,在录取的72名官费生中,他总分名列第二(胡适名列55)。先在康奈尔大学读数学、物理,后入哈佛攻哲学,继而又研究语言学。1920年回到祖国,在清华大学任教。当时适逢美国教育家杜威和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清华大学派他给罗素当翻译。他在陪同罗素去湖南长沙途中又学会了讲湖南话。由于他口齿清晰,知识渊博,又能用方言翻译,因而使当时罗素的讲学比杜威获得更好的效果。从此,赵元任的语言天才得到了公认,他自己也决定将语言学作为终身的主要职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