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实验音系学探索》有较大的发展: 首先是语音实验的手段和方法上,当时用语图仪两分钟烧出一张语图;现在用语音分析软件,如桌上语音工作室(Mini—Speech—Lab)和praat,鼠标一点就出来语图,甚至自动测算数据并统计作图。当时采用T值的办法分析声调是出于一种技术层面的考虑;现在采用V值分析元音已经是从语音观念上自觉地进行实验数据的归一化、相对化、系统化。
同时在语音研究的理论认识上,过去多是对单一的语音现象的考察,补听官之缺,信而有征;现在语音学和音系学的结合由少数人的主张变为学术界的共识,从一种良好的愿望到具体的操作程序。在语音层次的基础上,用语音格局的理念来分析各种语音表现。实验音系学的系统研究代替了原子式的个案研究。关注语音的系统性表现和规律性变化,以及联系语法、语义的内在因素探求语音外在表现的对应一致性,研究语言学的语音学,这已经成为语音实验工作的努力目标。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借助实验音系学的理论方法和语音格局的分析程序,语音实验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领域得到拓展:城市语言调查中声调统计、元音统计、辅音统计,以及与语音有关的词汇语法项目的统计分析;都市新方言的调查取样分析;儿童语言发展中的元音、辅音、声调、语调的习得分析;语言病理研究中的语音相关内容的分析;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语音迁移现象的分析;中介语语音系统的构建和发展的过程和因素的分析;语言和方言语音系统不同类型对比研究;各种语言和方言语音接触影响分析;语言规范声学标准参数的提取。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确信语音学和音系学能够为解开同一个难题提供互相补充的两个窗口。这个难题就是:我们的语言能力的自然属性,包括这种能力的群体发生和个体发生。音系学离不开语言的这个必需的根基;同时语音学也不能忽视各种语音构成的范畴格局。每一个窗口都会给我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作出回答,但是任何一个窗口都不能单独给出揭开这个难题的所有问题的全部答案。
——王士元
目录
序
序二
壹 语音总论
第一节 试论语音的层次
第二节 语音格局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 语音研究笔记三则
第四节 语音研究中的三个关系
第五节 语音样品的选取和实验数据的分析
贰 声调分析
第一节 声调格局和声调分类
第二节 声调分析的方法和意义
第三节 北京话单字音声调的统计分析
第四节 北京话单字音声调的分组统计分析
第五节 哈尔滨话单字音声调的统计分析
第六节 长沙话单字调的实验统计分析
叁 声调变化
第一节 变调类型和上声变调
第二节 试论天津话的声调及其变化
第三节 再论天津话声调及其变化
第四节 天津话声调的新变化
肆 塞音特征
第一节 中和水语四套塞音的声学考察
第二节 苏州话浊塞音的声学特征
第三节 苏州话浊音声母的再分析
第四节 从塞音的清浊看区别性特征的表现
伍 语音习得
第一节 汉语普通话儿童的元音发展
第二节 中美学生元音发音中的母语迁移现象研究
第三节 中国学生法语元音学习中母语迁移的实验研究
第四节 中美学生汉语塞音时值对比分析
第五节汉语语音教学笔记
附录1 元音定位发音法概述
附录2 桌上语音工作室(专业版)使用说明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塞音的清浊辨识在单词的开头、中间和结尾这三个位置上不能只靠同一个带音不带音的音征来区别,而应包括更多的声学音征。不能只是单一条件,而应是多项条件。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下面择要加以简单的说明。
1.里斯克和阿布拉姆森对11种语言的单词和句子中开头的塞音作了声学分析。这11种语言根据塞音分类的数目分为三组。1)二分的语言(即塞音分为两类):美国英语、汉语广州话、丹麦语、匈牙利语、波多黎各西班牙语和泰米尔语。2)三分的语言(即塞音分为三类):朝鲜语、东非语和傣语。3)四分的语言(即塞音分为四类):印地语和马拉提语。
用这些语言材料录音制成宽带语图,量出塞音除阻的瞬间和声带开始振动的瞬间的时差,这就是“浊音起始时间”(VOT)。在宽带语图上的表现就是塞音冲直条和浊音横杠起点之间的距离。我们把除阻的瞬间定为零点,这也就是冲直条所在的时间位置。浊音起点在除阻之前,就会得到一个负值,称为浊音前置;浊音起点在除阻之后,就会得到一个正值,称为浊音后置。
通过对于11种语言中词前塞音的浊音起始时间的测量分析,发现浊音起始时间作为一个声学音征,对划分塞音的类别是很有效的方法。除印地语和马拉西语的送气浊塞音和不送气浊塞音不能区分之外,其他语言尽管塞音分类的数目不一样,各类塞音的性质也都不同,但是都能够在浊音起始时间上得到区分。
前言/序言
石锋第一次站在我的面前,是30年前他从哈尔滨考到人民大学当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质朴、谦虚,带有几分下乡知青的执著。那时他向我提出要学实验语音学。于是我带他叩开吴宗济先生的房门,把他和他的一位同学托付给老先生。此后他们就开始了勤奋求索的努力:到北大林焘先生组织的语音学课堂听讲;请语言所鲍怀翘先生定期授课;向声学所张家骡先生登门求教。后来他们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答辩,经我推荐发表在《语言研究》。
石锋毕业后回到天津工作,还时常到北京来家中看我,仍像当年做学生时一样,讲述工作学习,研究进展。我则是给予讲评,勉励进步,指点不足。以后石锋在南开建立语音学实验室,做民族语言的田野调查,从邢公畹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到香港跟王士元先生研究语言,在日本教授汉语研究生,最后回南开从事对外汉语工作。如今石锋所在的南开语言学团队已经成为国内语言学的重镇之一。我看着石锋在学术道路上一步一步前进,逐步长大成熟,觉得非常欣慰。老师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自己学生的成绩。
石锋的硕士论文里就包含有语音学与音系学结合的想法和做法。后来在吴宗济先生支持下,分析声调格局。近年来又有元音格局和辅音格局的分析成果。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他明确了实验音系学的方向,找到了语音格局的道路。语音格局的思路在前辈学者和国外学者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增加了原创性的成分,可以说是一种语言学和语音学中的自主创新。
石锋是幸运的,前进路上得到众多的师友相助。石锋们是幸运的,学术生涯中欣逢太平盛世,政通人和。这是我们这一辈学人梦寐以求而未能得的。
跨越时空的声学之旅:探寻人类语言的奥秘 本书并非聚焦于实验室里的精密测量和数据分析,而是将我们带入一场波澜壮阔的跨时空语言探索之旅。我们不再拘泥于“音系学”这个略显学术的标签,而是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去追寻人类语言从起源到演变,从个体表达到达成共识的深邃轨迹。这是一本关于声音、关于思想、关于连接的读物,它试图剥离语言表面的繁复,触及那些最根本的、驱动人类交流和文明发展的力量。 第一部分:唤醒沉寂的远古之声 想象一下,当我们还只是茹毛饮血的早期人类,是什么催生了我们喉咙里发出的第一个有意义的音节?本书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混沌而充满生机的时代,通过考古学的发现、古生物学的推测,以及对现存原始部落语言的观察,来重构人类早期发声的可能场景。我们不是要去分析具体的辅音或元音,而是去理解,在怎样的生存压力和社交需求下,人类学会了发出能够传递复杂信息的“声音”。 例如,我们会探讨早期人类如何利用声音来警示危险、呼唤同伴、表达情感,甚至是在集体狩猎时协调行动。这其中涉及的并非声学理论,而是对人类本能、生存智慧以及集体意识的解读。我们会审视不同地理环境对早期人类发声习惯可能产生的影响——比如,在广袤草原上,什么样的声音更容易被远距离听到?在茂密森林中,又需要怎样的声音来穿透杂乱的环境噪音? 此外,我们还将借鉴灵长类动物的交流方式,试图从中找到人类语言萌芽的蛛丝马迹。猩猩的吼叫、猴子的鸣叫,它们传递着怎样的信息?它们与人类语言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又揭示了什么关于语言演化的线索?这一切都将以一种故事化的方式呈现,而非冷冰冰的科学论证。我们将跟随人类祖先的脚步,感受他们在每一次发声中蕴含的求生欲和连接的渴望。 第二部分:声音的纹理与意义的织锦 当人类的语言逐渐成型,声音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信号,而是开始承载起日益丰富的意义。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声音的“纹理”,不是去量化声波的频率和振幅,而是去感受不同声音所带来的独特质感和情感联想。我们会审视那些在不同文化中被赋予特殊意义的音节,例如,为什么某些音节听起来会让人感到温暖、柔和,而另一些则显得尖锐、刺耳? 我们将关注语言的“音乐性”——那些在诗歌、歌谣、咒语中被精心编排的声音组合。这些声音的韵律、节奏、以及它们在听觉上的回响,是如何触动人心,唤起情感,甚至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这其中不涉及具体的音韵学分析,而是对声音艺术化表达的探索。我们会思考,为什么人类会不自觉地为语言注入音乐的元素,以及这种音乐性在语言的传播和传承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我们还将探讨语言中的“语调”和“重音”。这些微妙的声音变化,如何在同一组词汇中制造出截然不同的含义?一个温和的疑问句,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句,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句子,它们的声音曲线是怎样勾勒出说话者的意图和情感?我们并非要去分析声调的变化幅度,而是去体悟语调所传达的细微差别,以及它如何塑造我们对他人话语的理解。 第三部分:语言的疆域与思维的边界 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它更是塑造我们认知和思维的框架。本部分将超越语言学本身的范畴,去探究语言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以及不同语言如何构建出迥异的思维模式。 我们会审视那些在不同语言中存在的独特表达方式。例如,某些语言拥有极其丰富的形容词来描述颜色,而另一些语言则更加侧重于事物的形状或功能。这种差异是否暗示了使用这些语言的人们,在感知和理解颜色时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我们会思考,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是否如同无形的过滤器,决定了我们能够捕捉和处理的信息。 本书将通过生动的例子,来展示语言的“疆域”。一些语言对时间的概念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有的语言能够区分过去、现在、未来的多个细分时段,而有的语言则更加模糊。这种差异是如何影响使用者对时间的理解和规划?又比如,一些语言对亲属称谓有着极其细致的划分,而另一些语言则相对简单。这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 我们还将讨论语言的“隐喻”和“象征”。那些被反复使用的比喻,例如“时间是金钱”、“爱是火焰”,它们如何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思维中,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我们并非要去拆解这些隐喻的语言学结构,而是去感受它们所带来的联想和意义的延伸。 第四部分:声音的传承与文化的脉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声音则是语言最原始、最直接的载体。本部分将追溯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承脉络,以及声音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我们会关注那些濒临失传的语言。它们为何会逐渐消亡?每一个失落的音节,都可能代表着一段失落的历史、一种失落的智慧。本书将以一种惋惜和珍视的态度,去回顾那些曾经鲜活的声音,以及它们所承载的独特文化。 我们还将探讨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演变。从古老的史诗到现代的文学作品,声音的形态和用法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我们并非去进行历史语言学的详细考证,而是去感受语言在历史长河中的呼吸和律动,以及它如何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思想潮流。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语言在不同社交群体中的“变异”。俚语、方言、行话,这些细微的声音差异,是如何在群体内部建立认同,又如何区分“我们”与“他们”?这并非关于语言学上的社会分层,而是关于声音如何成为群体归属感和文化认同的标记。 结语:倾听世界的无限可能 《跨越时空的声学之旅》并非一本旨在传授专业知识的书籍,而是一次关于人类最古老、最重要能力——语言——的深度沉思。它邀请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声音。我们将不再将语言视为枯燥的符号系统,而是去感受它作为人类情感、思想和文化的生动载体。 这本书将带领你聆听远古的低语,感受古老文明的回响,理解不同文化思维的奇妙差异,并最终,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作为人类,是如何通过声音,连接彼此,创造世界。这趟旅程,没有冰冷的仪器,没有枯燥的公式,只有一颗颗跳动的心灵,在声音的海洋中,探索着无限的可能。让我们一起,倾听这个世界,用耳朵,也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