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15: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

问吧15: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修玲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趣味问答
  • 文化常识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 国学
  • 文化探索
  • 知识普及
  • 问答游戏
  • 中华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93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3395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问吧15: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采用“提问、回答并链接拓展”的形式,精选了传统文化中的101个趣味小问题,以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各篇相对独立,信手翻来就会有所心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休闲文化读物。

内容简介

   《问吧15: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探讨了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如:为什么是“六六大顺”而不是“七七大顺”、“八八大顺”呢?为何用“三脚猫”来形容那些在技艺上略知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三脚猫”是一种“猫”吗?“坐一把交椅”怎么成了“首领”的代名词?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可说话不算数为什么被称为“放鸽子”呢?“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等,为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打开了一扇小窗。

目录

1 为什么是“六六大顺”而不是“七七大顺”、“八八大顺”呢?
知识链接:喝酒划拳时喊“五魁首”是什么意思?
2 为何用“三脚猫”来形容那些在技艺上略知皮毛而不甚精通的人?“三脚猫”是一种“猫”吗?
知识链接:一知半解为什么称为“半瓶子醋”、“半吊子”?
3 “坐第一把交椅”怎么成了“首领”的代名词?
知识链接:“第一名”在古代还有哪些称号?
4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可说话不算数为什么被称为“放鸽子”呢?
知识链接:为什么人们把骗人叫做“耍花枪”?“花枪”是什么枪?
5 “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知识链接:古人常说“一炷香”和“一盏茶”是现在的多长时间?
6 逢羊年时人们常说“三羊开泰”,是不是三只羊一到,就天地人和?
知识链接:“羊毫”毛笔的原料取自羊毛,那“狼毫”毛笔的原料取自于狼的毛吗?
7 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其他“两孝”是什么呢?
知识链接:古时为什么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
8 为什么我们把意见不同称为意见“相左”而不是“相右”呢?
知识链接:古代地图的方位表示也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吗?
9 为什么人们常用桃花形容女子漂亮?
知识链接:人们为什么常用“半老徐娘”来形容风韵犹存的中年妇女?
10 “千金”原指男儿身,怎么又变成指女儿?
知识链接:为什么古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
11 “二胡”有两根弦,为什么不叫“二弦”?
知识链接(一):“琵琶”是因为它的形状像枇杷而得名的吗?
知识链接(二):“胡来”、“胡说”、“胡闹”、“胡编乱造”、“胡作非为”,为什么都有个“胡”字?
12 “伞”是谁发明的?
知识链接:古人如何预知天气?
13 “铁马冰河人梦来”中的“铁马”是披着铁甲的战马吗?
知识链接:古代风筝都有什么作用?
14 “不撞南墙不回头”中的“南墙”是什么墙?
知识链接:“祸起萧墙”中的“萧墙”指的是墙吗?
15 汗血宝马流的汗真的是红色吗?
知识链接:“千乘之国”是什么样的国家?古代为什么用“马”来衡量国力强弱?
16 黄梅戏的产生与黄梅季节有关系吗?
知识链接:春卷和春天有关系吗?
17 西湖上的桥为什么叫断桥?
知识链接:过桥米线和过桥有关系吗?
18 “希望”一词最初特指对什么的期待呢?
知识链接:为什么用“婵娟来指代月亮?
19 为什么把办事的吉祥顺利日子称为“黄道吉日”?
知识链接(一):什么是黄历?老黄历为何能流传至今?
知识链接(二):黄历术语面面观
20 钟如何从乐器演变成计时工具?
知识链接:古人阴雨天是怎样计时的?
21 在战场上举白旗一定是用来表示投降的吗?
知识链接:狼烟是狼粪烧出来的烟吗?
22 在古代,将军和元帅是一样的吗?
知识链接:铠甲和盔甲是一回事吗?
23 皇帝一般都是几点上朝?
知识链接:官员上朝时也像现在朝九晚五一样有固定上下班时间吗?
24 现在公务员每周休息两天,古代官员有没有双休日呢?
知识链接:古代学生有寒暑假或周末假吗?
25 “广告”顾名思义就是“广而告之”的意思,那么广告自古就有吗?古代人是怎么做广告的?
知识链接:我国最早的报纸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26 旧时的当铺一般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种类?
知识链接:早期的拍卖是怎样一种情形?
27 古代镖局与现代的快递公司有什么不同?镖丢失后怎么赔偿?
知识链接:中国保险的雏形是怎样的?
28 古代的铜钱为何外圆内方?
知识链接:“天圆地方”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29 古人如何藏钱?
知识链接:古代纸钞的防伪
30 古代皇帝是如何给妃子发“工资”的?
知识链接:古人也有年终奖吗?
31 “房奴”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古代社会也有“房奴”吗?
知识链接:出租房屋的主人为什么被我们称为“房东”,而不是“房西”、“房南”、“房北”呢?
32 中国古代有通货膨胀吗?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有我们现代人的贷款这种方式吗?
33 古代卖人为什么头上要插草呢?
知识链接:“草根皇帝”是指哪种皇帝?
34 上厕所为何也叫“解手”?
知识链接:古代上厕所的雅称还有哪些?
35 炎炎夏日,古人如何消夏?
知识链接:古人御寒的服装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36 “功夫茶”是一种什么“功夫”?
知识链接:中国茶具四件宝是什么?
37 被李约瑟称为“东方最古老的消遣”的七巧板,最初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知识链接:“九连环”真的是诸葛亮发明的吗?
38 “衣冠禽兽”一词开始就是骂人的吗?
0知识链接:“水性杨花”最早就是用来侮辱女子的吗?
39 清朝做官的人佩戴的顶戴花翎有什么讲究吗?
知识链接:古代官员上朝时为什么要拿块板子?它有哪些用处?
40 什么是“鞋拔子”?小小“鞋拔子”为何能流传至今呢?
知识链接:中国最早的旅游鞋是由谁发明的?
41 马褂与马有关吗?
知识链接:中山装是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吗?
42 古人的发髻上常常插一支簪子,这簪子仅仅是装饰吗?
知识链接:古代女子发式有何讲究?
43 古代妃嫔的手指为什么要戴尖尖的金属套子?
知识链接:皇帝身后由宫女高举的形似扇子的东西是用来扇风的吗?
44 古人的“八拜之交”指哪八拜呢?
知识链接(一):为什么用“知音之交”来形容有共鸣的知心朋友?
知识链接(二):“杵臼之交”为什么是一种不嫌贫爱富的交往?
45 古人断绝情义为什么要割断衣袍?
知识链接:朋友绝交为什么被称为“割席”?
46 在传统婚俗中,鞋子怎么会和爱情发生联系?
知识链接:现代有“万人相亲会”,古代有没有这样大规模的相亲活动?
47 七夕节为什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知识链接:上巳节是中国的什么节?
48 一事终了为什么叫“结束”?
知识链接:戒指戴在无名指上为什么就表示已婚?
49 “鸳鸯”最初就是指情侣吗?
知识链接:人们为什么常用“连理枝”比喻恩爱夫妻?
50 现代的年轻夫妻为什么以“老公”、“老婆”称呼对方?
知识链接(一):古代夫妻间的称呼知多少?
知识链接(二):为什么古代女子会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或“死鬼”?
51 “度蜜月”是现代人的专利吗?
知识链接:西方的爱神是长着小翅膀的小丘比特,我们的爱情与婚姻之神为什么是“月下老人”呢?
52 单恋一个人,为什么叫“剃头挑子一头热”?
知识链接:剃头匠从何时才出现的?
53 为什么古代称呼未嫁女子为“待字闺中”?
知识链接:“守宫砂”是中国古代验证女子贞操的药物,“守宫”又是何物?
54 “全福人”是什么人?结婚时找位“全福人”来做些什么呢?
知识链接:“福、禄、寿”三星是怎么来的呢?
55 为什么用“琵琶别抱”形容女子改嫁、变心?
知识链接:为什么我们常用“劳燕分飞”来形容夫妻别离?
56 为什么民间把再婚所带的孩子称作“拖油瓶”?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妇女再嫁有哪些习俗?
57 女子结婚后“回门”和“回娘家”有什么不同?
知识链接:为什么结婚前一天要摆“暖房酒席”?
58 在民间,结婚前一晚为什么要选优秀未婚男子“压床”?
知识链接:给压岁钱这种习俗是怎样来的呢?
59 “新郎”最早就是指新婚男子吗?
知识链接:人们为什么将好女婿称为“东床快婿”?
60 古人为什么把年说成“年关”?
知识链接:民间过年对女人有哪些禁忌?
61 为什么把九月九日称为重阳节?
知识链接:重阳节有爬山的习俗,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
62 民间为什么有“男拜观音女拜佛”的说法?
知识链接:五颜六色的“挂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63 虚岁和周岁相差一岁还是两岁?
知识链接:阴历和阳历分别按什么计算?
64 秦琼、尉迟恭为何会成为门神?
知识链接:“左青龙,右白虎”说法的由来
65 为什么白道黑道的人都要“拜关公”也称“拜关二爷”呢?
知识链接:京剧中红色脸谱都是忠勇的象征吗?
66 网络上流行的“圆”是新近造出来的还是本来就有?原来又是什么意思呢?
知识链接:“署呆”怎么读,现在是什么意思?本来又是什么意思?
67 现代网络中“斑竹”是指论坛的版主,其实这个词古已有之,当时“斑竹”是指什么呢?
知识链接:“竹叶青”仅仅是一种酒名吗?
68 “主席”一词是怎么来的?
知识链接:帝王为何称为“九五至尊”?
69 为什么乞丐又称“叫花子”?
知识链接:“苏乞儿”是乞丐吗?
70 八大山人是八个人还是一个人?
知识链接:古人的别号是怎么起的?
71 面首是什么意思?
知识链接:匕首有什么来历?
72 为什么把神偷称作“妙手空空儿”?
知识链接:成语“司空见惯”中的“司空”是什么意思?
73 为什么把德才兼备、英勇过人的人称为“英雄”?
知识链接:曹操为何会被人称为“奸雄”?
74 为什么称凶悍不讲理的女人为“泼妇”?
知识链接:“无赖”一词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浪荡子”的意思呢?
75 “螟蛉之子”怎么是义子的代称?
知识链接:“宁馨儿”怎么是好孩子的代称?
76 为什么将迟疑不决,做事拿不定主意称“犹豫”?
知识链接:为什么用“牛鬼蛇神”来称坏人?
77 “高足”一词,怎么从马演变成优秀的学生?
知识链接:古代为什么称良马为龙?
78 古代没有邮票,那怎么支付邮资呢?
知识链接:古代的驿站或邮亭门的两旁为什么都会竖立两根木柱呢?
79 故宫的主体颜色是红色和黄色,可它为什么叫做“紫禁城”呢?
知识链接:牌楼是一种什么楼?为什么不能住人?
80 古代石刻背碑的是乌龟吗?
知识链接:紫禁城内的大缸是用来养鱼的吗?
81 四合院都是正方形的吗?
知识链接:我国古建筑大门上的铺首和门钉有何独特意义?
82 现在我们常常会用“蹲班房”代替“蹲监狱”这种说法。那么“监狱”和“班房”是一回事吗?
知识链接:“画地为牢”是什么意思?
83 中国人讲风水、信风水,什么是风水?
知识链接:明成祖迁都北京与风水有关系吗?
84 为什么人死后喜欢选择土葬?
知识链接:宋元明时期的火葬
85 孟婆汤是一种什么汤?
知识链接:鬼门关是一种什么关?
86 “五毒俱全”指的是哪“五毒”?
知识链接:端午节为什么要喝有毒的雄黄酒?
87 中国古代有快餐吗?
知识链接:“宫爆鸡丁”名字的由来
88 “女书”是一种女性阅读的书籍吗?
知识链接:“女红”为什么读成“女红(gong)”?
89 我们现代人写错字后会用橡皮或修正胶带,那古人写错字后怎么修改呢?
知识链接:古人写字为什么从右向左?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从左往右了?
90 古代的稿费为什么称“润格”?
知识链接:书法落款的规范有何讲究?
91 为什么把历史称为“青史”?
知识链接:“发轫”一词为什么有“开始“的意思?
92 “支那”是什么意思?一开始就是日本对中国的蔑称吗?
知识链接:中国的古称有哪些?
93 免死金牌真可以免死罪吗?
知识链接:旧戏里常看到皇帝特赐尚方宝剑,可以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那么真的有尚方宝剑吗?“尚方”是什么意思?
94 秦始皇时代运用什么原理为阿房宫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安检门?
知识链接:阿房宫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95 中国是火药的故乡,那么中国古代的大炮一开始装的就是火药吗?
知识链接:火药与药有什么渊源?
96 为什么用“车水马龙”来形容街市的繁华?
知识链接:为什么用“门可罗雀”形容衰败萧条?
97 为什么把在某个方面取胜叫做“问鼎”?
知识链接:为什么把成就卓越,为众人所敬仰的人称为“泰山北斗”?
98 古人是如何处理城市污水的?
知识链接:古代是如何防治传染病的?
99 “城管”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兴事物吗?
知识链接:古代有哪些既可以享受生活,收入又不错的“小资”职业?
100 重操旧业为什么称为“再作冯妇”?
知识链接:退隐江湖为什么被俗称为“金盆洗手”?
101 “新官上任三把火”最初是指烧了哪三把火?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官员退休为什么称为“致仕”?

精彩书摘

最懒的皇帝是谁呢?大都认为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因为他有将近30年没有上朝。
什么是上朝呢?上朝就是指臣子朝见君主议事,君主到朝廷上处理政事。因为帝王每天视朝听政的时间多安排在大清早,因此称之为“早朝”。而大清早,一般是在早上六七点钟的时候,如清朝康熙帝规定,早朝时间为春夏早六点,秋冬早七点。《大明会典》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3点,大臣到达午门外等候。当午门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排好队伍。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响起时,宫门开启。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广场整队。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通常,皇帝驾临太和门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头之礼。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有机会与皇上对话,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皇帝则提出问题或者作出答复。
至于早朝的日期,有的每日一朝,有的数日一朝,有的则几年不朝。如宋代规定五日一朝;清初规定逢五视朝,即每月五、十五、二十五日视朝;明太祖及清康熙帝则规定,除特殊情况外,每日一朝。早朝的内容,一般是大臣奉命上殿“轮对”,述说时政利弊,研讨处理政务,即所谓“听政”。这种制度对帝王处理政务、选拔人才,均有较好的效果。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能坚持早朝的皇帝,勤于政事,国家治理得相对较好;而疏于上朝,荒淫无度,国家就会走向衰落。
官员上朝时也像现在朝九晚五一样有固定上下班时间吗?
古代的上班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时间比现代一般单位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与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一致。《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鸡既呜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可以看出鸡鸣是古人准备上班的传统,至少在春秋时代就已形成。往后,这个时段逐渐固定为卯时(大概早晨五点至七点)。
由中国传统的行政体制所决定,古代公务员的所属机关,可分中央和地方两类。凡在中央各机关供职的官员,一定品位以上,或有职务所规定,必须参加由君王亲自主持的最高国务会议,通称朝会,故京官上班的第一道程序,便是“上朝”。朝会有大朝、常朝等区分。《梁书·武帝纪》里有一篇梁武帝的诏书,说道:一切国务,必须先在朝会上咨询大家的意见,所以百官应该“旦旦上朝,以议时事,前共筹怀,然后奏闻”。也就是说,除法定的节假日外,这种具有实际内容的常朝,几乎每天都要举行。倘是君主生病或怠政,就会休朝,时间不会很长,当然也有例外,如《长恨歌》里写到的“君王从此不早朝”。
清代《钦定六部处分则例》上,载有京官统一的下班(称“散值”)时间,规定是春分后于申正(约下午四点)散值,秋分后于申初(约下午三点)散值;明沈周《暮投承天习静房与老僧夜酌》诗云:“临昏细雨如撒沙,城中官府已散衙。”这个“临昏”的“散衙”,就是机关下班。早晨六至七点报到,下午三至四点回家,从秦汉到明清,古代公务人员每日上下班的时间大多如此。

前言/序言


《问吧15: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与多元文化交织的土地上,隐藏着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独树一帜的习俗,以及蕴含深厚哲理的传统。你是否曾好奇,为何中国人过年要吃饺子?京剧脸谱的色彩又各自代表着什么?那些在诗词歌赋中反复出现的意象,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渊源?《问吧15: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将带领你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解答你心中关于中华文明的种种疑问。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本充满活力的文化指南。我们选取了101个精挑细选的问题,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历史的纵深到民俗的鲜活,从艺术的雅致到饮食的烟火,从哲学思想的智慧到现代社会的变迁。每一个问题都如同一个窗口,透过它,你可以窥见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历史的印记与智慧的传承: 你是否想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宏伟蓝图?汉唐盛世的繁荣景象又是如何铸就?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又承载了怎样的东西方交流故事?本书将带你回顾那些辉煌的时代,让你触摸历史的脉搏,理解中国文明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孕育、发展并影响世界的。从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到四大发明的划时代意义,再到近代中国跌宕起伏的命运,每一个历史节点都充满了值得我们探究的细节。 民俗风情与生活智慧: 中国的节日,是了解中华文化最生动的窗口。春节的阖家团圆,元宵节的灯火辉煌,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月满人圆……这些节日的背后,不仅有着感人的传说,更承载着中国人对家庭、对生活、对自然的独特情感。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节日的由来和习俗,让你领略中国人的生活仪式感。同时,你还会了解到婚礼嫁娶的繁文缛节,丧葬礼仪的庄重肃穆,以及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蕴含深刻含义的讲究,如“七月半”的传说,筷子的使用禁忌,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世事变迁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艺术的魅力与审美的意境: 中国艺术,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你是否曾被一幅水墨画的寥寥数笔所打动?一首古诗的意境是否让你沉醉?京剧的脸谱变化万千,又蕴含着怎样的故事?本书将带你走进中国书画的意境,领略诗词歌赋的韵律美,品味戏曲的精髓,探索陶瓷、玉器、剪纸等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从建筑的飞檐斗拱,到园林的曲径通幽,再到服装的旗袍汉服,每一个艺术形式都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与文化传承。 饮食文化与生活哲学: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远不止于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与哲学。从八大菜系的独领风骚,到各地的特色小吃,再到茶道、酒文化的讲究,本书将带你领略中国美食的丰富多样。你还会了解到,在许多传统食物中,蕴含着中国人对健康、对自然的理解,以及对吉祥寓意的追求。例如,饺子形似元宝,寓意招财进宝;鱼寓意年年有余,寄托着对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 儒家、道家、法家……这些古老的哲学流派,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历史,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你是否好奇“仁、义、礼、智、信”的内涵?“无为而治”又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智慧?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你解读这些深奥的哲学思想,让你理解中国人为何如此重视家庭伦理、人际关系,以及对和谐与平衡的追求。这些思想,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社会的变迁与文化传承的碰撞: 时代在变迁,中国也在不断发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古老的传统文化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本书也会触及一些与当下社会息息相关的话题,例如,传统节日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生机?中国传统价值观在面对全球化时,又如何保持其独特性?这些思考,将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与适应性。 《问吧15: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如同一位耐心而渊博的朋友,用最亲切的语言,最引人入胜的故事,为你揭开中国文化的神秘面纱。无论你是初次接触中国文化,还是对某个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本书都将为你提供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它鼓励你提问,激发你的好奇心,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乐趣,深化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与热爱。翻开本书,你将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珍视,以及对我们共同的文明遗产的深刻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像在品味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和耐心,也需要恰当的方式。《问吧15: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这本书,恰恰就是我寻觅已久的“品鉴指南”。它没有选择那些枯燥的学术理论,而是从一个个贴近生活、引人入胜的问题出发,带领读者去探索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是关于“为什么中国人对‘家庭’如此看重”。我本来以为这只是出于血缘关系,但书中却深入地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主义”、“祖先崇拜”,以及家庭如何在中国社会结构和个人发展中扮演的核心角色。读完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背后的逻辑是如此的深邃而富有智慧。而且,这本书的解答方式也极其引人入胜。作者不是简单地抛出答案,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巧妙的比喻,以及对历史细节的生动描绘,让你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我特别欣赏他在分析“中国人的‘含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种特质,而是深入探讨了含蓄在中国人际交往、情感表达,以及艺术创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它所体现的中国人对和谐、尊重的追求。这种 nuanced 的解读,让我对中国人的性格有了更深刻、更具象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生活化的幽默,读起来让人感觉亲切而有趣。它让我觉得,了解中国文化,可以是一场充满智慧的探索。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不正经”的书,当然,这里的“不正经”是褒义。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文化,光靠枯燥的知识堆砌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能否抓住其精髓,能否感受到其灵魂。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试图去给中国文化下一个定义,也没有试图去梳理出一套严谨的学术体系,而是像一个好奇的旅行者,带着我们漫步在中国文化的各个角落,用一种轻松、幽默、充满发现感的视角,去触碰那些最真实、最鲜活的瞬间。我特别喜欢它在提问的方式上,总能击中那些我们虽然熟悉,但却从未深入思考过的问题。比如,关于“为什么过年要放鞭炮”,我一直以为只是为了驱赶年兽的传说,但书中却探讨了它在古代军事、祭祀、甚至是社会交往中的多重功能,以及随着时代变迁,它所承载的意义是如何演变的。这让我觉得,原来我们看似简单的节日习俗,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变迁。而且,这本书的解答方式也非常巧妙,它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层层剥茧,引人入胜。你会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去发现,去理解。有时,你会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而感到惊讶,有时,你会因为一个巧妙的联想而会心一笑。它就像一场智力游戏,让你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和认知的提升。我尤其赞赏作者那种对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他不是居高临下地去“解释”文化,而是像一个同道中人,邀请你一起去“玩味”文化。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接地气,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晦涩的术语,读起来就像和一位老朋友聊天,轻松而愉快。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但又担心被“硬核”知识吓退的朋友们,这本书绝对会让你耳目一新。

评分

这本书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严肃的、可能有点枯燥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普及读物,毕竟“101个趣味问题”这个副标题听起来总有点像学校里为了应付教学大纲而编纂的教材。但是,翻开第一页,我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它不像我读过的许多介绍性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历史年代、名人轶事或者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作者的笔触非常轻松,而且充满了幽默感,仿佛是一位博学的朋友在和你聊天,漫不经心地抛出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我记得其中一个问题是关于“为什么中国人吃饭要用筷子”,我以为会是简单的历史演变,结果它深入挖掘了筷子在古代社会的功能、它与其他餐具的竞争,甚至还探讨了筷子在形体和材质上的演变与当时社会审美的关系。我读到那里的时候,简直是惊呼出声,原来一个看似简单的生活习惯背后,竟然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故事。而且,这本书的问题设置也很有趣,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问答,而是以一种引导性的方式,让你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当你读完某个问题的解答,会觉得豁然开朗,好像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对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它在解答问题时,不仅仅是陈述事实,还会穿插一些有趣的民间传说、历史轶事,甚至是一些现代的观察和思考,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非常生动有趣。我是一个对中国文化一直很有兴趣,但又常常觉得无从下手的人,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中那些闪闪发光、却又常常被忽略的细节。它让我意识到,文化不仅仅是那些宏大的叙事,更是渗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蕴含深意的习惯和观念。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读下去,看看接下来还会发现什么惊喜。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向导,带着我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探险。我一直对中国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感到一种“隔靴搔痒”的无力感,很多知识点虽然了解,但总觉得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联系。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才发现我寻觅已久的“解谜工具”就在眼前。它巧妙地避开了那些枯燥的学术理论,而是从一个个贴近生活、充满好奇心的问题出发,带领读者去探索中国文化的核心。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是关于“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要‘大扫除’”。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为了清洁,但书中却深入挖掘了“扫尘”背后所蕴含的“辞旧迎新”、“祈福纳祥”的文化寓意,以及它与中国传统哲学中“顺应天道”、“去除污秽”的观念之间的联系。读完之后,我才明白,原来一个简单的春节习俗,竟然承载了如此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哲学思考。而且,这本书的解答方式也极富艺术感。作者不是简单地抛出答案,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巧妙的类比,以及对历史细节的生动描绘,让你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理解了问题的本质。我特别欣赏他在分析“中国人的‘内敛’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种基因,而是从儒家文化的影响、社会结构的特点,以及历史上的政治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这种多角度的分析,让我对中国人的性格有了更深刻、更具象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乏生活化的幽默,读起来让人感觉亲切而有趣。它让我觉得,了解中国文化,也可以是一件如此轻松愉快的事情。

评分

在我看来,真正好的文化普及读物,不应该只是信息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思维的启迪,一种情感的共鸣。《问吧15: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这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非常出色。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中去挖掘。这本书正是抓住了这一点,通过一个个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文化深意的问题,带领我们进入中国文化的深层肌理。我记得一个问题是关于“为什么中国人喜欢‘集体行动’,而西方人似乎更倾向于‘个体’”。我本来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宏大理论,结果书中却从中国古代的宗族制度、农耕文明的特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等角度,进行了非常细致和富有洞察力的解读。读完之后,我才明白,原来这种“集体主义”并非简单的服从,而是深深植根于历史和社会结构之中。而且,这本书的解答方式也非常令人称道。作者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巧妙的比喻,以及对历史细节的挖掘,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我尤其欣赏他在分析“中国人的‘人情社会’为何如此复杂”时,并没有一概而论地批判,而是深入探讨了“人情”在中国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作用,以及它所带来的便利与困扰。这种 nuanced 的视角,让我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严谨的逻辑,又不失幽默感,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乏味之感,反而让人爱不释手。它让我感觉到,了解中国文化,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充满发现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是一本真正的“文化解构者”,它以一种极其巧妙的方式,将那些看似复杂、遥远的中国文化,变得生动、鲜活、触手可及。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入到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根源。而这本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选择那些“高大全”的文化宏图,而是从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充满文化密码的生活细节入手。我记得其中一个问题是关于“为什么中国人对‘数字’如此敏感,尤其是‘8’和‘4’”。我本来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迷信的论调,结果书中却深入地探讨了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这些象征意义如何与音韵、五行、甚至社会习俗相互关联。读完之后,我才明白,原来一个简单的数字,竟然能蕴含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这本书的解答方式也极其引人入胜。作者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巧妙的比喻,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我特别喜欢他在分析“中国人的‘风水’观是如何影响生活的”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迷信,而是深入探讨了风水在中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决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它所体现的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和谐的追求。这种 nuanced 的解读,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生活化的幽默,读起来让人感觉亲切而有趣。它让我觉得,了解中国文化,可以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常常因为各种知识体系的庞杂而感到无从下手。很多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泛泛而谈,很难真正触及到文化的精髓。直到我读了《问吧15: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我才真正找到了那把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钥匙,而且这把钥匙还是如此的精巧别致,充满智慧。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没有选择那些宏大、抽象的叙事,而是从一个个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又充满文化密码的“小问题”入手。我记得其中一个问题是关于“为什么中国人送礼时,常常会‘客气’一番”。我一直以为这只是简单的客套,但书中却深入地探讨了中国文化中“人情”、“面子”、“礼尚往来”等核心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如何体现在送礼的每一个环节。读完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背后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社会交往智慧和情感表达方式。而且,这本书的解答方式也堪称一绝。作者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巧妙的比喻,将那些复杂的文化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他在分析“中国古代的‘官场’文化”时,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从官僚制度的形成、官员的选拔、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等角度,进行了一番深入的剖析,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有了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充满了个人魅力,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幽默风趣,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在和一位博学又有趣的朋友聊天。它让我意识到,文化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品味。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本“文化百宝箱”,我每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只看那些表面的符号和仪式,更要深入到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根源。而这本书,正是从这些最根本的层面,带领我们去探索中国文化的奥秘。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也不是那种卖弄学问的指南,而是一位真诚的朋友,用最平实、最有趣的语言,和你分享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见解。我特别喜欢它提出的那些问题,总能触碰到我们内心深处的好奇。比如,关于“为什么中国人在餐桌上如此讲究‘座次’”,我一直以为这只是简单的礼节,但书中却深入地剖析了这背后所体现的社会等级、家族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平衡。读完之后,我才明白,原来一个小小的餐桌座次,竟然能折射出如此多的社会文化信息。而且,这本书的解答方式也极富匠心。它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思考。作者还会适时地穿插一些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甚至是现代社会的观察,让整个解读过程如同抽丝剥茧,充满了乐趣和启发。我记得读到关于“中国人的‘面子’文化”时,我以为会看到一堆关于虚荣和虚伪的论调,结果书中却从更加积极和人文的角度,探讨了“面子”在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所代表的尊重、尊严和社会认同。这种 nuanced 的解读,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严谨的考证,又不失幽默风趣,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让人越读越想读。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关键在于能否抓住其最独特、最深刻的特质。而《问吧15: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这本书,就如同为我提供了一面多棱镜,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它没有选择那些陈旧的、程式化的介绍方式,而是从一个个令人好奇、又充满生活气息的问题出发,带领读者去探寻中国文化的根源。我记得一个问题是关于“为什么中国人在餐桌上如此强调‘分享’”。我本来以为这只是简单的礼仪,但书中却深入地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观念,以及“分享”如何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互助互爱的精神。读完之后,我才明白,原来一个简单的餐桌行为,竟然承载了如此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而且,这本书的解答方式也堪称一绝。作者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巧妙的比喻,以及对历史细节的生动描绘,让你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理解了问题的本质。我特别欣赏他在分析“中国人的‘孝道’文化为何如此重要”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道德说教,而是深入探讨了孝道在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以及个人价值实现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这种 nuanced 的解读,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生活化的幽默,读起来让人感觉亲切而有趣。它让我觉得,了解中国文化,也可以是一场充满智慧的探索。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像在解一道谜题,越是细微之处,越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而《问吧15:有关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这本书,就如同给我提供了一把解锁这些谜题的钥匙,而且这把钥匙还是那么的闪亮夺目,充满惊喜。我不是一个历史专业人士,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一种碎片化的、模糊的认知。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就像一个没装满的拼图,总是缺了那么几块重要的碎片。然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认知的空白。它并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的角度,而是从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却又极其贴近我们生活的问题入手。比如,关于“为什么中国人喝茶要讲究茶道”,我原本以为只是为了追求一种仪式感,但书中却详细地阐述了茶的起源、茶在古代文人雅士生活中的地位,以及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茶文化的演变。这些内容,让我对“一杯茶”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一种饮品,而是一种承载着历史、哲学、美学的生活方式。更令我惊叹的是,作者的解读方式,总是充满了智慧和趣味。他不会枯燥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巧妙的比喻、生动的故事,将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鲜活起来。读到关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何如此丰富多彩”的部分,我本来以为会看到一堆节日的列表和它们的起源,结果作者却通过分析节日的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对天时、地利、人伦的理解,以及农耕文明与自然万物的关系,让我对这些节日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精巧,每一个问题都像一个独立的小故事,但又相互关联,串联起一个更完整的中国文化图景。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而是在“探索”,在“发现”。这种阅读体验,是我从未有过的。

评分

质量好 纸质不错 看着舒服 啊哈哈

评分

比新华书店便宜很多 妈妈喜欢 哈哈

评分

很喜欢此书 送货速度不错

评分

终于买到了,真是好书啊,中华书局,创造经典

评分

终于买到了,真是好书啊,中华书局,创造经典

评分

比新华书店便宜很多 妈妈喜欢 哈哈

评分

书的质量非常的好,内容丰富生动。价格合理。售后到位。

评分

终于买到想买的书了,开心,京东商城比较方便,书要是再全点就更好了

评分

书的质量非常的好,内容丰富生动。价格合理。售后到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