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本套丛书内容涵盖了美丽乡村的景观营造、环境治理、生产管理、产品结构、民风民俗、文化传承等不同侧面,讲述了“乡村美景”“环境治理”“一村一品”“家庭农场”“乡风民风”“乡土文化”六个主题。
杨岳,青年学者,长期从事城乡建设及农村建设规划的研究,熟悉农村建设现状及规划,在城乡建设及规划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相信这套丛书能够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添加一股正能量!——骆世明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一、美丽乡村建设基本理论 … 002
(一)美丽乡村建设基本政策 … 002
(二)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内容 … 004
二、乡村环境治理的意义 … 009
(一)我国乡村环境治理的形势 … 010
(二)环境治理对乡村发展的意义 … 012
三、环境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 … 014
(一)生态“宜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 014
(二)生态“宜居”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 016
第二章
美丽乡村生态家园建设
一、城乡空间生态结构重组 … 025
(一)城乡空间生态结构重组现状 … 025
(二)城乡空间生态结构重组案例 … 026
(三)城乡空间生态结构重组存在问题及建议 … 028
二、生态资源利用及保护 … 030
(一)生态资源利用及保护现状 … 030
(二)生态资源利用及保护案例 … 032
(三)生态资源利用及保护存在问题及建议 … 035
三、水土保持 … 037
(一)水土保持现状 … 037
(二)水土保持案例 … 039
(三)水土保持存在问题及建议 … 043
四、生态庭院 … 045
(一)生态庭院建设研究现状 … 045
(二)生态庭院建设案例 … 046
(三)生态庭院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 048
第三章
乡村污染治理
一、污水治理 … 054
(一)乡村生活污水特点及处理现状 … 054
(二)乡村污水处理案例 … 056
(三)乡村污水处理建议 … 058
二、大气治理 … 059
(一)乡村空气质量现状 … 060
(二)乡村空气质量监测 … 062
(三)乡村空气污染治理案例 … 063
(四)乡村空气污染治理建议 … 065
三、垃圾治理 … 066
(一)乡村垃圾污染现状 … 067
(二)乡村垃圾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068
(三)乡村垃圾治理案例 … 069
(四)乡村垃圾治理建议 … 071
四、面源污染防治 … 072
(一)乡村面源污染特点及现状 … 072
(二)乡村面源污染治理现状 … 075
(三)乡村面源污染治理案例 … 076
(四)乡村面源污染治理建议 … 078
第四章
乡村生态环境监察
一、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监察 … 083
(一)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污染 … 083
(二)农业生产污染现状 … 084
(三)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监察现状 … 085
二、农村小城镇生态环境监察 … 086
(一)城乡三大产业的主要环境问题 … 086
(二)三大产业环境监督管理 … 087
(三)农村餐饮环境监察 … 089
三、畜禽养殖业生态环境监察 … 091
(一)我国畜禽养殖业现状 … 091
(二)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093
(三)畜禽养殖业环境监察的内容和要点 … 095
第五章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一、乡村公园的内涵 … 100
二、乡村公园建设现状 … 101
(一)决策层面 … 101
(二)资金层面 … 101
(三)设计层面 … 102
(四)管理层面 … 102
三、乡村公园建设策略 … 102
(一)坚持节约原则 … 102
(二)展现乡村生活 … 103
(三)利用乡土元素 … 104
(四)鼓励村民参与 … 105
四、乡村公园建设案例 … 105
第六章
乡村环境治理展望
一、乡村环境展望 … 110
(一)清洁意识 … 111
(二)清洁资源 … 111
(三)清洁家园 … 113
二、乡村可持续发展规划 … 115
(一)环境治理,规划先行 … 115
(二)变“废”为“宝”,资源再生 … 116
参考文献 … 118
坦白说,我原本以为这类主题的书籍会略显枯燥,充斥着大量的政策条文和规范引用,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采用了非常灵活的结构,将理论分析与生动的实践案例穿插进行,读起来如同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乡”在分享他的心路历程和成功秘诀。书中对“因地制宜”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用好几个篇幅,对比了不同地域的乡村在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经济结构上的差异,进而阐述了为什么“万能钥匙”式的治理方案注定失败。例如,对于山区的生态修复和对于平原地区的景观美化,其切入点和侧重点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对地方差异性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书中的每一个建议都显得格外“接地气”。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乡村美学和文化传承的部分,它提醒我们,美丽乡村不仅仅是干净整洁,更重要的是要有“魂”,要留住乡愁。这种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的追求,让整本书的立意拔高了一个层次,不再是冰冷的治理手册,而更像是一份守护地域独特性的“文化契约”。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理想生活的大门,那种扑面而来的清新感和对未来的憧憬,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立刻投身到实践中去。它并非空泛地描绘一幅幅田园牧歌的图景,而是用一种极其务实的笔触,剖析了当前乡村发展中那些最棘手却又最能触动人心的具体问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在环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如何通过技术革新与社区动员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提升了村民们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读到关于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案例时,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些曾经被忽视的角落焕发出新的生机,那些原本的“废弃物”找到了它们最恰当的归宿。那种从被动接受治理到主动参与建设的转变过程,被描绘得细腻而充满希望,让人深切感受到,真正的美丽乡村,是依靠每一双勤劳的双手和一颗热爱家园的心共同塑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指南的书籍,更像是一部鼓舞人心的行动宣言,激发着每一个关心这片土地的人去思考:我能为这份美丽贡献什么?这种发自内心的触动,远超出了阅读一本专业书籍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深度,让我想起那些经典的社会调查报告,但它又多了几分人文的温度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它没有回避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复杂性与矛盾,例如传统观念与现代管理模式之间的冲突,或者不同利益群体在利益分配上的微妙博弈。相反,作者以一种近乎“外科手术式”的精准,将这些痛点一一剖析,并提供了多维度、多层次的解决方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水环境治理的章节,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治理污染”口号上,而是深入探讨了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修复策略,比如如何恢复湿地功能、如何通过生态农业减少面源污染的输入。这种系统思维的建立,让我对环境保护的理解从零散的“点状治理”提升到了宏观的“系统平衡”层面。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种对土地深深的敬畏,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坚定信仰,透过纸页都能感受到。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工程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知识,以一种极为流畅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使得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清晰地把握住美丽乡村建设的宏伟蓝图和每一步关键落脚点。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一些观点,尤其是关于制度创新和长效机制建设的部分。这部分内容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政策洞察力和前瞻性。书中没有满足于解决眼前的“脏乱差”问题,而是着眼于如何建立一套能够自我循环、自我净化的管理体系,确保治理成果能够持久保持。其中关于财政投入的可持续性以及如何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环境治理的探讨,提供了许多创新性的思路,比如建立区域性的环境合伙人制度,或者引入市场化的环境服务采购机制。这些内容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无疑是极具操作价值的“干货”。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阐述这些机制时,始终不忘强调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试图在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这种对治理体系深层逻辑的挖掘和重塑的努力,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一项目或阶段性的目标,真正指向了构建一个具有韧性和生命力的现代乡村治理共同体。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精炼,但信息密度却高得惊人,读完后感觉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重组。它不仅提供了“怎么做”(How-to),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样”(Why),将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美丽中国”战略背景下进行审视。我从中学习到的最宝贵的一课是,环境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福祉和乡村的吸引力,而不是为了完成某项指标。书中对生态廊道、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景观融合的描述,充满了诗意和科学的严谨,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前景并非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国家战略与个体生活空间紧密连接起来,让“美丽乡村”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政治口号,而是与我们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源、脚下的土地息息相关的具体行动纲领。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次关于未来生活方式的深度学习,激励着我们以更负责任、更具创造力的方式去拥抱和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