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与管理(第3版)》围绕文化产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地介绍了文化产业管理的主要知识框架和体系。全书分为文化产业与管理总论和分论两篇。总论包括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管理的路径、原则和模式,文化产业的战略管理,文化产业的投资管理,文化产业的品牌管理,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的项目管理和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分论为分行业介绍,包括图书出版业、新闻传媒业、广播影视业、动漫业、网络业、表演艺术业、广告业、景区游览业、设计业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具体论述文化产业中主要行业部门的管理实务和方法策略。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工商管理、传播学、新闻学、文学、艺术学等专业的教材使用,也可作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实用的参考书。
第3版前言
中国处于文化大国的崛起过程中,正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支撑。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国家民族的兴盛,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给中国人民带来更多的文化自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希望。在中国经济面临压力,寻求经济转型新动力的关键时刻,我国文化产业正以矫健的步伐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不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发展质量也在逐步提升。
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在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背景下,201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文化产业与管理》,该书一经出版即受到了产业界和学术界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在当当网的图书评价中被百分百地推荐。2013年《文化产业与管理》第2版出版,出版至今一直是教授和学习这门课程的高校师生的首选。文化产业日新月异地发展,国家、行业和企业层面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也与时俱进。而管理不仅具有科学性,即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和方法构成的知识体系,还具有艺术性,艺术性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实践,也就无所谓艺术。当前,文化产业的管理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文化+”“一带一路”、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提高文化市场管理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以及构建对外文化交流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新的文化产业管理实践背景下,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需要,《文化产业管理》在第1、2版的基础上,吸收了国际国内文化产业管理的学术研究领域和管理实践领域取得的新成果,进行了全面修订。
《文化产业与管理》第3版保留前两版的总论和分论的框架,以清晰的思路从总论到分论,从产业到行业,从适用于整个文化产业管理的系统理论到具体行业管理的政策与实践,由普遍到具体、由面到点地全面展开文化产业与管理的相关知识。改版后的总论部分增加了文化产业的战略管理,进而使本版书包含了文化产业管理的所有理论知识;改版后的分论部分,与最新的文化产业行业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按照国家统计局新版“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进行分行业介绍,增加了景区游览、设计、文化遗产三个新行业,使本版书是迄今国内最全面最前沿的文化产业分行业管理的论著。改版后,全面引用文化产业行业近期发生的案例,用最新的热点、时事、动向,来诠释这一具有文化性、创意性、时代性、时尚性的充满魅力的产业的相关知识,寓理论知识于读者最熟悉的社会生活之中。另外,第3版引用最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数据,包括新的行业监管政策,呈递给读者最先进的文化产业的管理实务和方法策略。
编 者
2016年5月
这本书让我对文化产业的宏观图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关于产业结构与政策导向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文化产业时所采取的不同路径。作者对于全球文化贸易的解读,让我认识到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与合作,以及文化软实力在全球舞台上的重要性。我一直对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书中关于文化产业如何与科技融合,催生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的论述,让我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时所展现出的平衡视角,既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探讨了如何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和可持续发展。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逻辑性很强,从产业的宏观分析到具体的微观管理,层层递进,条理分明。作者的观点深刻而独到,并且有大量的案例支撑,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其中的理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文化产业的认知又上了一个台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充满了信心。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让我能够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文化产业的发展。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文化产业的复杂世界。作者在探讨文化企业的战略管理方面,提出的“价值链整合”和“生态系统构建”的理念,让我眼前一亮。他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及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于文化产业中常见的风险管理问题,本书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到政策风险,作者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我特别喜欢关于文化品牌建设的章节,书中不仅强调了品牌定位和形象塑造的重要性,还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有效的品牌传播和用户互动,建立忠诚的客户群体。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能够将复杂的理论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能够轻松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但又不失趣味性,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对于那些希望提升自身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素养,并渴望在行业内有所建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从翻开第一页起,我就被作者严谨而又充满洞察力的分析深深吸引。尤其是在探讨文化产业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实现多元化发展的那几章,作者不仅梳理了前沿的理论框架,更结合了大量鲜活的案例,让我对“内容为王”的理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书中对于IP运营的深入剖析,特别是如何构建从内容生产到商业变现的闭环,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对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提供了系统性的解答。它不仅仅局限于宏观的理论,更落脚于具体的管理实践,例如在市场营销策略的章节,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不同文化产品的特性,制定精准的传播方案。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数字文化内容商业模式创新的探讨,作者提出的“社群经济”、“用户共创”等概念,让我看到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研讨会,与智者对话,不断激发新的思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引人入胜,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的表达,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文化产业运作机制,并在其中寻找机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宝藏。它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启迪智慧、激发创意的行动指南。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把握。作者在探讨文化产业的创新趋势时,对于“体验经济”和“沉浸式文化”的论述,让我看到了文化产品超越传统形式的无限可能。他不仅分析了技术在推动文化产业变革中的作用,还深入探讨了用户需求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来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文化产业的伦理与社会责任的讨论,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成熟和有担当的文化产业应该具备的品质。作者的观点非常有前瞻性,并且能够引发读者对于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洁明快,逻辑严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一位行业先驱进行思想交流,不断被新的观点和视角所启发。对于那些希望了解文化产业最前沿动态,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发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评分我最近在工作中需要梳理一些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评估体系,这本书的出现真是及时雨!其中关于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衡量标准,以及如何进行量化分析的章节,为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思路。作者对于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梳理,也让我对行业的宏观环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文化产业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以及如何在全球市场中寻找新的增长点的探讨,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我一直对文化产业的创新驱动力充满好奇,而本书在这一方面的论述,详细解释了创新是如何在文化产业中萌芽、发展并最终实现商业价值的。作者的分析非常透彻,并且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沉稳而有力,条理清晰,每一章节都像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模块,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对于那些关注文化产业的投资、评估和政策制定的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