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中国书系·大月氏:寻找中亚谜一样的民族

世说中国书系·大月氏:寻找中亚谜一样的民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小谷仲男 著,王仲涛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民族
  • 中亚
  • 大月氏
  • 丝绸之路
  • 考古
  • 文化
  • 游牧民族
  • 古代文明
  • 世说中国书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67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931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说中国书系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西交流史、西域史专业研究人员,考古人士,业余读者
  

  《世说中国书系·大月氏:寻找中亚谜一样的民族》作者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推论出月氏和贵霜王朝都是以阿姆河流域为根据地的同一游牧民族集团。他们中的一部分在纪元前3、4 世纪作为骑马游牧民族进入中国西北边境,在商业活动上比游牧更为致力。他们败给了新兴匈奴的抗争,公元2 世纪中叶,其势力撤回到根据地阿姆河流域。其后,他们转向南方,追寻着巴克特里亚·希腊人的足迹,加深了和印度的关系。不久,就通过印度开始和地中海的罗马世界有了关系。这是贵霜王朝兴起的背景,贵霜王朝肩负着罗马、印度及陆路中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中介而成为庞大的帝国。建立融合东西文化的犍陀罗佛教美术也应为贵霜帝国的国际环境。可以说,月氏·贵霜人是在丝绸之路上闪耀光辉早的骑马游牧民族。


  

内容简介

  

  《世说中国书系·大月氏:寻找中亚谜一样的民族》一书是小谷仲男先生研究月氏民族的一本专著。在这本书中,序章,第一章、第二章主要是论述中国西北边境出现的游牧民族月氏。第三章介绍在阿富汗北部发现的真正的希腊人城市阿伊哈努姆的发掘成果,同时涉及西迁后月氏的情况。第四章和第五章论述的是在即将兴起和刚兴起后的贵霜王朝的问题。第六章和第七章是1996年作者造访苏联中亚时记得旅行日记中的要点。最后一章系从考古学的角度考察月氏,重新审视月氏与贵霜的关系。

  《世说中国》丛书是日本东方书店推出的学术通俗阅读文库本。其对历史文化的讲述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好读易懂,极富知识性,且携带方便,便于阅读。目前已出书目《刻在石头上的世界》《中国烟草的世界》《三国演义的世界》《中国占星术的世界》《中国说话文学之诞生》《妓女与文人》《宦官史话》《缠足史话》《中国的海贼》。


  

作者简介

  小谷仲男(1938—),日本福井县人。1960年东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卒业。1965年京都大学大学院博士毕业。现系日本富山大学人文学部教授,长期从事中西文化的研究和中亚地区考古发掘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1

序章 游牧民族和文明社会——汉和匈奴 4

第一章 西方霸权争夺战——张骞的远征 21

第二章 关于月氏西迁——塞族的虚构 50

第三章 巴克特里亚王国和大月氏——阿伊· 哈努姆遗址 64

第四章 贵霜王朝的兴起(1)——从碑文中探寻与大月氏的关联 90

第五章 贵霜王朝的兴起(2)——提利亚特培的黄金遗产 109

第六章 追寻大月氏的足迹(1)——苏尔汗河流域的遗址 140

第七章 追寻大月氏的足迹(2)——天山北麓的遗址 164

终章 欧亚大陆草原地带的考古学 196

后记 220


精彩书摘

  小谷参观阿伊·哈努姆城遗址

  阿伊·哈努姆的希腊化城市是比公元前300 年还稍早时建造的。从出土碑文断定,建造者是在城市中心被祭祀的基尼斯这个人。那么,阿伊·哈努姆的希腊化城市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灭亡的呢?阿伊·哈努姆的发掘者们在这点上也非常留意,并进行了调查。但目前来看没那么容易解释清楚,不同年度的报告,其观点的差异很大。根据比较新的报告,阿伊·哈努姆的希腊化城市的灭亡是在公元前145 年左右。其根据是,从宫殿宝藏库的一个房间里出土的储藏大瓮的碎片上写有“24 年”的字样。这记的是国库的橄榄放进大瓮的年头。其后不久,宫殿宝藏库就被洗劫破坏,阿伊·哈努姆城也灭亡了。“24年”如果指的是以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欧克拉提德斯一世即位时间(前171)来计算的话,就是公元前148 年,因此可以认为公元前145 年是希腊化城市阿伊·哈努姆的终结时间。

  小谷来到阿富汗

  我们乘的车到了铁尔梅兹郊外,通过了广阔的玉米田和放牧牛的平原。不久,前方隐隐约约地能看到阿富汗的山和阿姆河的河流。再过一会儿,就能看到远远的弓形发白的桥梁。这就是“友好之桥”。而再往前走,就禁止摄影了。车停在桥前一百米左右,我们下了车,前面是检查所、海关、兵营等建筑物,士兵担任警戒,气氛肃穆。阿姆河的桥是公路、铁路并用桥,桥脚非常高(长约800米)。当时有几辆印着红十字标记的吉普车排成队向桥前进,难道阿富汗又发生了流血战争?后来才知道,从前一天夜晚到今天(9 月27 日)早上,阿富汗的塔利班和拉巴尼总统的政府军展开了激战,最终拉巴尼派战败被驱逐,首都喀布尔被塔利班控制。我虽然不知道这事,但看见阿富汗出现在眼前,不由得喊道:“阿富汗万岁!”这是我三十年再见阿富汗前的怀念和对过于长期的悲惨内战产生的急躁所交织的兴奋情绪。

  小谷从撒马尔罕到布哈拉

  10 月4 日,乘上旅游公司给我们的车去布哈拉。俄国造的旧轿车,速度上不去。公路很宽,笔直地延伸到西方。沿着扎拉福香河缓缓地走下去。在沙尘的薄暮中,在平原之中径自行驶,到达布哈拉。从撒马尔罕到布哈拉约220 公里,大约需要4 小时。在布哈拉住三夜。其间,除了参观布哈拉老城保存的伊斯兰建筑、城砦外,还去了西北40 公里处的巴拉甫夏的城市遗址和南边80 公里处的拜坎德城遗址。结束了在布哈拉的滞留后,10 月7 日我们乘飞机回到塔什干(飞了1 小时10 分钟)。在塔什干停留了两夜,又一次参观了哈姆扎纪念艺术学研究所,看到了所藏的发掘文物。正因为看了遗址后,就比第一次看要有趣得多,可以用熟悉的眼光来鉴赏。

  小谷来到伊塞克湖

  第二天10 月12 日,宾馆给我们配了车,去伊塞克湖。单程约230 公里,当天回来,在归途中我们看到昨天参观时没有看到的特克马克清真塔,我们去了一下。司机是俄罗斯裔吉尔吉斯人,车是日本旧车。9 点从宾馆出发,到特克马克走的是和昨天不同的道路,沿着楚河走。也许绕了远,但由于车少,跑得很快,后面的路是柏油马路,路况良好,时速80 — 100 公里。过了特克马克再走30 分钟左右,楚河的峡谷逐渐窄了,路也成了上坡路。再往前约五十公里都是在山石中行驶。铁路有的是悬崖的高架铁路,有的是隧道。一出峡谷,就离开了楚河,到了伊塞克湖的东端的瑞巴楚。在这里要支付环境税(约2 美元),通过湖的北岸。离目的地乔尔蓬·阿塔(伊塞克湖州的首府)约75 公里。路是平坦的,两边是美丽的叶子红了的白杨树。湖岸有广阔的牧场,放牧着马。湖水周围的山戴着白雪。12 点30 分,到达乔尔蓬·阿塔。有宾馆和餐厅。但已经过了旅游旺季,很落寞。巴扎里稍有点儿人。夏天这里有帐篷村。

  ……


史海钩沉:中原王朝的西部边疆图景 一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的疆域拓展与文化交流,便与西部边陲的诸多族群紧密交织。本书旨在深入考察汉唐时期,中原王朝如何在其西部的广袤地带建立有效的政治辐射与文化影响,并细致描绘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复杂民族关系与地理环境的挑战。我们聚焦于文献中被反复提及,却因历史尘封而逐渐模糊的几个关键区域和部族,试图重建一幅兼具宏观战略与微观叙事的西部边疆图景。 本书的首要脉络,聚焦于河西走廊的巩固与治理。河西,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要道,其战略地位在汉武帝开疆拓土之后达到了顶峰。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罗列张骞、傅介子的功绩,而是深入探讨了汉廷如何在敦煌、玉门等战略要塞设立郡县,推行屯垦制度,并与沿途的匈奴残余势力进行长期而艰巨的军事与外交拉锯战。这些治理措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数代经营者的反复试错、因地制宜的调整,最终才得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行政与防御体系。书中将详述不同时期州郡官员的治理策略,例如,如何平衡对当地羌、氐等族群的军事镇压与经济安抚,如何利用盐铁等战略物资进行贸易管控,以实现“以通制乱”的边疆稳定目标。 二 在探讨中原王朝的边疆政策时,丝绸之路的兴衰是无法回避的核心议题。本书从物质文明交流的角度切入,详细梳理了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功能转变。早期的交流侧重于军事物资和稀有珍宝,而到了东汉及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东传,宗教文化和技术交流的比例显著增加。我们考察了长安、洛阳等都城对来自帕提亚、贵霜甚至罗马的商品和使节的记载,分析了这些输入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中原的社会风貌和生活习俗。 同时,我们也关注到“路”本身的建设与维护。驿站系统、烽火台网络、沿途官道的修建和维护,无不体现了帝国为保障商贸安全所付出的巨大成本。书中将引用大量出土简牍、碑刻文字,还原那些戍边士卒、流放官员以及往来商贾在艰苦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他们不仅是历史的参与者,更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最前沿的承受者。 三 本书的另一重点是周边游牧民族的动态演变与互动。在西部的广阔空间中,汉唐面对的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蛮夷”形象,而是内部结构复杂、不断迁徙融合的多个族群。我们花费大量篇幅,细致梳理了西羌各部在汉代后期至魏晋时期的兴衰史。羌人的反抗与和亲,是影响河西走廊稳定的主要内生变量。本书试图超越传统史学中“叛乱—镇压”的二元对立叙事,分析羌族内部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他们与中原王朝之间微妙的经济依赖关系。例如,羌人对中原马匹、铁器的需求,如何成为王朝进行有效控制的筹码。 进入唐代,随着突厥汗国的崛起与解体,西部边疆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书将聚焦于安西都护府的设置与职能,研究唐朝如何从过去的“羁縻”策略,转向更具直接干预性的“经略西域”。都护府的管辖范围、派驻的官吏构成、以及对碎叶、龟兹、疏勒等重要城邦的册封与黜免,都反映了盛唐在处理复杂多民族关系时所展现出的政治智慧与军事实力。我们特别分析了唐朝如何利用佛教势力,在维护宗主权的同时,也间接地实现了文化上的渗透与融合。 四 历史的河流总是在流动,中原王朝的统治力量也并非永恒不变。本书最后一部分,着重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对西域控制力的衰减与地方势力的崛起。在政权更迭频繁的乱世,边疆地区的管理常常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这一时期,粟特商人的影响力开始超越军事力量,成为连接东西方贸易网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商业网络和语言优势,使得原本依附于中原王朝的西域城邦,开始寻找新的保护伞,或转而独立发展。 通过对敦煌石窟和吐鲁番文书的交叉比对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即便在政治权威远去之后,中原的文字、历法、典章制度依然以一种文化遗产的形式,深深地嵌入了西域社会的生活肌理之中。这种“软性延续”,比单纯的军事占领更具有持久的意义。 本书力求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运用社会史、军事史和文化交流史的多元视角,去重构这一段波澜壮阔的西部边疆史。它不是一部民族志,而是关于帝国如何与外部世界互动、如何在其边缘地带投射影响、以及这些互动最终如何反哺中原自身文明的深度考察。读者将从中看到,权力、贸易、信仰和生存的智慧,如何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交织出复杂而迷人的历史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达到了一个相当令人惊叹的高度,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流畅性之间架起了一座稳固的桥梁。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炉火纯青,时而如涓涓细流,细腻描摹那些看似琐碎却至关重要的生活片段,将历史人物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个体;时而又如山洪爆发,将宏大的历史转折点描绘得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频繁地查阅背景资料,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背景嵌入”技巧——所有必要的知识点都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叙述之中,毫不生硬。特别是那些对于文化交流和冲突的探讨,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洞察力,没有陷入简单的好坏评判,而是用一种近乎哲学的冷静去剖析文明间的互动。读完一个章节,常常需要合上书本,留出几分钟的时间消化那些复杂交织的思想火花,这种阅读体验的深度,在当今的非虚构作品中已属罕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封面材质,摸上去有一种粗粝却又沉稳的质感,让人一上手就觉得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光影下的纹理变化,似乎都在诉说着千年的风霜。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一看目录,就知道作者在选题和梳理脉络上下了极大的功夫。我尤其欣赏它在内容排布上的匠心独运,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历史叙事,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考古学家,层层剥茧,步步为营。书中的一些配图和地图的标注,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对相关历史背景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迅速找到地理和时间上的参照系。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反复摩挲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插图,它们仿佛是通往那个失落文明的微小窗口,引导着想象力的驰骋。整体而言,从视觉到触觉的体验,都为接下来的深入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充满敬意的基调,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去探索那些深藏的秘密。

评分

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和猜测的史料时,展现出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感。面对那些被后世反复曲解或神化的部分,作者没有采取一概否定的激进态度,也没有盲目地接受传统记载,而是运用审慎的批判性思维,将史料的出处、时代背景以及可能的偏见一一列出,供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如同法庭辩论般的严谨推敲,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参与感和乐趣。它鼓励读者成为一个主动的思考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书中对于一些关键事件的复原,即便缺乏直接证据,其推理链条也构建得逻辑严密,充分利用了地理环境、人类行为学的普遍规律,使得即使是推测性的描述,也显得坚实可靠。这种对信息透明度的坚持,使得整本书的学术品味得以保持在极高的水准。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它所展现出的研究深度和跨学科视野。这绝非是简单的文献汇编,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重构。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为了搜集和交叉验证那些零散的线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例如,在描述某个关键的迁徙路线时,作者不仅仅依赖于汉文史料,还巧妙地引入了考古学的新发现、甚至包括对相关族群语言学特征的分析,这种多维度的求证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这种广博的知识储备,使得即便是历史领域的老饕,也能从中挖掘出新的见解。它没有回避历史记录中的空白和矛盾,而是坦然地将其暴露出来,并提出合理的、基于现有证据的假设,这种治学的诚实态度,比提供一个完美的、封闭的结论更令人信服。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导师,进行一次知识的探险。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讲述了一个族群的故事,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边缘历史”和“流动性文明”的全新视角。在传统的宏大叙事中,许多游牧民族的故事往往被简化为“入侵者”或“被同化者”的刻板印象。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视角明显是去中心化的,它聚焦于这个群体内部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以及他们与周遭环境的动态适应过程。作者成功地将这个“失踪”或“隐没”的族群,从模糊的历史背景板中抽离出来,赋予了他们清晰的生命力。读完后,我对“定居”与“迁徙”这对范畴的关系有了更辩证的理解,历史不再是单一的直线演进,而是充满了岔路口和循环往复的复杂网络。这种思想上的拓宽,是比单纯获取知识点更宝贵的收获。

评分

真的很好,价格还很便宜,好。

评分

随便买点书看看

评分

作者研究比较深入,对中国的历史造诣比较深

评分

完好收到,谢谢了!!

评分

看看别人家的研究

评分

《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的研究对象是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1125)的政治史。为避免将政治史简化为政治斗争史,本书从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入手,重新梳理了北宋晚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演变过程,进而试图理解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质。首先,全书始终围绕宋代“士大夫政治”这一大主题,说明其多层次的理想在北宋后期政治实践中逐渐异化的过程,而前人多所强调的党争、腐败等北宋晚期的政治困境,就是这一异化的副产品。其次,本书从技术与观念的层面,说明了帝制政治在北宋晚期展现的弹性与多元性,而非某种固定的趋势,这也是为了跳出泛论君权强弱大小的思路,寻找理解王朝体制的新方式。

评分

月氏王国,确实一直是一个谜啊,就不知道狄仁杰电视剧里面那个月氏国和这个月氏国有关联么?

评分

作者研究比较深入,对中国的历史造诣比较深

评分

很好的书 适合历史专业有兴趣的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