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的艺术史

树的艺术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弗朗西斯·凯莉(Frances Carey) 著,沈广湫,吴亮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树木
  • 植物学
  • 园林艺术
  • 文化史
  • 自然史
  • 景观设计
  • 生态学
  • 绘画
  • 雕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118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9518
包装:精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04
字数:214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本书为引进大英图书馆出版之著作,内容较为真实可靠。

  2.本书专注讲树的起源、树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以及介绍诸多关于树的文物,知识性、趣味性俱佳。

  3.全书四色印刷,装帧精美,阅读体验佳。


内容简介

  树木真实地活着,在神话中出没,在观念中穿行。

  树木承载了太多人类的经验,是我们与自然,与非自然紧密相连的纽带。世界之大,文化各异,从古至今,树木从来就不是历史舞台的配角。一树一木,仪容堂堂,意蕴玄妙,形态俊美,已让无数文人墨客才思泉涌。

  本书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对树木意义和使命的深探,既深挖内涵用途,又作意象拓宽引申。从苹果树、桦树、雪松、桉树,到橡树、柳树和紫杉,一路探来,我们遇见埃及树之女神哈索尔,为众生分撒补给,敬畏那献给宙斯的擎天巨橡,叹息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偷尝了智慧树的禁果,感动佛陀顿悟于菩提之下,我们也幻想食一颗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凯莉,

  曾先后任大英博物馆公众参与高级顾问、书画部副主任。凯莉女士现为职业咨询师、艺术研究员、学术顾问。凯莉女士参与了大英博物馆与基尤皇家植物园合作建设的博物馆前庭景观设计,连同对大英博物馆藏品的宽广知识,探索树木主题的人选非她莫属。凯莉女士著述颇丰,主要有:《末世论及未来的模样》《现代斯堪的纳维亚绘画》《歌德时代德国印刷业》《英国1914-1960先锋派印刷》《德国1880-1933年间的印刷业》。凯莉女士同时还是“城市之树”(Trees for Cities)组织赞助人。


目录

引子

树之古老 3

大英博物馆之树缘 3

第一章 树简史

第一节 树木知多少 8

名何为名? 8

树木栽培 11

世界失而复得 16

第二节 树木之神与蕴 24

基督教传统中的生命之树 28

知识树与家谱树 35

现代世界中的生命树 40

树林别趣 43

艺术与自然 48

第二章 树木馆

猴面包树 名副其实的“生命树” 56

桦 树 树中淑女 58

构 树 魅力树皮布 64

黄 杨 制琴良材 68

雪 松 气味芳香,难得之材 72

椰 树 全身是宝 76

山 楂 有迷信残余到国王徽章 80

柏 树 凭吊伤怀 千古悠悠 84

桉 树 梦幻般的传说 90

无 花 果 隐秘意深 92

梣 树 战争与她携手 和平与她拥抱 98

银 杏 很古很魅很抗爆 102

愈 疮 木 结缘神灵 104

月 桂 太阳神依旧的爱 106

苹 果 令人浮想联翩的符号 110

桑 树 丝绸之路的源头 118

橄 榄 和平、希望、拯救 124

松 树 自然女神的挚爱 130

杨 树 仰慕天地的荣光 136

梅、杏、桃及樱桃 傲雪迎春 绚染绽放 140

橡 树 力量与耐力的象征 148

柳 树 伤痛的情怀 156

紫 杉 拒腐防朽 弓箭良器 160

可 可 欧洲富人必备 164

枣 树 耶稣荆冠 168

后记:森林都去哪儿了? 178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引子

  自古以来,树木就是神灵的圣殿。乡野中参天挺拔的树木一直被奉若神明。森林及其所含的那份沉静常让人类膜拜,个中虔诚并不亚于对黄金象牙神像供奉。树木之不同,在于由不同的神祇所司,好比栗栎之于朱庇特,月桂之于阿波罗,橄榄之于密涅瓦,桃金娘之于维纳斯,杨树之于赫丘利。

  ——普林尼①

  《自然史》第十二卷,77—79 年1

  林祈圣母赐恩,

  不厌不恶之,

  或令其侥幸,

  得善终。

  路遇之木,

  乃灵气显彰。

  ——W.H. 奥登(W. H. Auden)

  《田园诗·第二部:林——写给尼古拉斯·纳博科夫》2

  1979 年树木从来就是人与自然、超自然之间联系的核心。而且,这样的联系已经成为人类生态和精神幸福感萌生的基础。树木轻而易举就能激发人类的想象,唤起人们的记忆,那些有关圣林,或是“林中静穆”的想象或记忆。全世界最古老的文学作品——创作于四五千年前的史诗《吉尔伽美什》中,美索不达米亚(今属伊拉克地区)众神治理的疆域好像就是一片雪松林。史诗中吉尔伽美什杀死护林怪兽洪巴巴,取胜后大肆毁林,彰显树林象征意义的同时,也暴露出人类对自然的莽撞和无视。

  公元前1 世纪维吉尔所著《埃涅阿斯纪》便已完全臣服于森林的魔力之下。该史诗主要根源于埃涅阿斯缔造罗马的传说。特洛伊陷落后,王子埃涅阿斯逃往那不勒斯西海岸阿佛那斯——传说中的地狱入口。埃涅阿斯得到指引,找到指路金枝,继而看到“斯提克斯冥界森林,斯提克斯对生者而言为无路之境。” 这里,指路的金树枝常被认为是槲寄生(图6),槲寄生宿主之一,即是代表宙斯/ 朱庇特神的橡树。溯泰伯河而上的埃涅阿斯终于来到一处所在,并在那里缔造出罗马国的盛世荣光。那一片丛林中“曾居住着从树干中出世的半人半羊农牧神和一班仙女。”

  第三部史诗为南亚地区的《罗摩衍那》,该作品大部分内容在公元前5 世纪至前4 世纪写成(图1),其故事线索与森林紧密相连。主人公罗摩因攫取阿逾陀城的王位,与妻子悉塔、弟子拉克什曼一同流放到印度最大的远古森林丹达喀隐居13 年。尼日利亚南部埃多族和优鲁巴人常在林中祭神,如白脸海神欧咯昆。1910 年出土的中世纪伊费王国佩冠铜头像即被认为用于祭祀。

  1938 年伊费城后续出土的其他头像再次表明,这些头像极有可能是当地古代君主林间祭祀时的陈列。(图2)

  图1 罗摩衍那林木

  排列(局部),19 世纪

  来自印度南部泰米尔纳

  德邦或斯里兰卡

  棉织品,2575px×18875px

  (整体)

  图2 奥尼王铸铜头像,12—15 世纪

  尼日利亚伊费优鲁巴族

  高900px

  树之古老

  树木的起源比任何玄乎的神话传说还要久远。化石研究表明,陆地植物首次出现约在4.1 亿年前,四五千万年后,木质的导水管状组织的出现,才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树”进化而来(图3)。与之相对的是,灵长类动物最早出现于6000 万年前,人类的出现不过是近五六百万年前的事。

  不列颠诸岛的历史更少不了树木的影子,橡树、桤木、榛树随着过去200 万年的气候变化兴荣衰败(图4)。200万年对于另一座岛屿——生物多样性胜地马达加斯加,则仅是时间片段而已。马达加斯加生长着多种原生持有动植物物种。世界现有的8 种猴面包树中有6 种生长于此,且均经历了数百万年的独立进化。另外第7 种也生长在非洲大陆(见第62 页)。

  树木世界的远古奇观中,有人称树中“玛土撒拉”(Methusalehs)的高龄树,如苏格兰泰湖附近欧洲最古老树木——2000 岁的福廷欧紫杉。更有“老”出一筹,高寿近5000 岁的加州东部白山山脉的狐尾松。

  大英博物馆之树缘

  自1753 年创立至今,大英博物馆与树木就有着深厚渊源。它的成立得益于自然历史收藏巨匠汉斯·斯隆爵士①的藏品遗赠。斯隆赠予了博物馆大量的夹装及托盘植物标本(盘内陈列某种植物的籽、实、茎皮、根、树胶等物质,图5)。他开一代考察之风,脚步遍布世界各地,他在1687 至1689 年进行的牙买加之行即识别了多达800 种新物种5。另一位对博物馆早期植物收藏影响巨大的是约瑟夫·班克斯爵士(Sir Joseph Banks,1743—1820 年),此人曾担任大英博物馆的受托人,同时也是基尤皇家植物园的实际掌门人。大英博物馆的首批雇员中有位瑞典植物学者是林奈(CarlLinnaeus, 1707—1778 年)的门生,名叫丹尼尔·索兰德(Daniel Solander,1733—1782 年)。1763 年后,索兰德受命整理斯隆的藏品。5 年后,索兰德跟随约瑟夫·班克斯踏上库克船长南半球诸岛的首航发现之旅(1768—1771 年),经历了众多险阻。1770 年5 月6 日,船队正停靠在新南威尔士悉尼港,船长库克在当天的航行日志中写道:“班克斯先生和索兰德博士发现颇多,这里就称作‘植物湾’(Botany Bay)。”

  博物馆自然历史藏品数量不断增加,最终超出了布卢姆斯伯里馆舍的容量极限。藏品只得转往南肯辛顿,归于1881 年成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名下。不过,它们仍在原馆舍中留下了丝丝印记,尤其是斯隆的草图、水彩画及一些后续收藏的作品,如玛丽·德拉尼(MaryDelany,1700—1788 年)的“拼纸”植物接贴画。18 世纪70 年代,德拉尼夫人创作了近1000 幅接贴作品,灵感来源于“干花植物园”的藏品(图6)、切尔西药用植物园的植物图谱(其中不少由皇家植物园约瑟夫·班克斯爵士提供)、波特兰公爵夫人和其他友人也贡献了不少收藏。

  ……

前言/序言

  给人类的“树文明”深描蓝图

  万物都有一个历史,树也有它的历史。

  树,在生物界只有“进化史”,在人类界则成就了一段“文明史”。

  大英博物馆出版社新版的这本《树灵》,给读者们呈现出一部“树文明”简史!

  树文明:树乃“人之树”

  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与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和圣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并列为“世界四大博物馆”,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文物珍品和艺术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们手稿,藏品丰富、种类繁多。令人意外的是其中竟还蕴含着一部关于树的“文明史”。多亏了此书作者弗朗西斯·卡莉这样的“有心人”的爬梳之功,使得这部简史被书写得如此趣味盎然。

  树的进化不仅远远早于人类的进化,而且,人类祖先与树的紧密关联,也早于人类历史开启之时。树所构成的原始丛林,可以被看作类人猿的“家园”,也是早期人类的“子宫”。类人猿就是从树上爬下来进而直立行走的,站起来的人类祖先由此才获得了开阔高远的视野。2000 年10 月,最古老的人科女童化石在埃塞俄比亚被发现,这块属于人类进化最早物种的南方古猿化石证明,人类祖先从树上走到地面比原本预想的要晚得多,大约是330 万年前。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单棵树木,也比任何单个的人都“长寿”得多。这棵老树是位于美国加州东部白山山脉的狐尾松,以近5000 岁高龄当之无愧地加冕为“树王”。在埃及人建造第一座金字塔的时候,它老人家就已经三百岁了,“树王”与人类文明一起延续到了今天。

  自人类出现在地球之后,这个世界上的“树木架构”就开始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从狩猎文明转向农耕文明,使得人类开始砍伐树木以获得农耕之地,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气候的全球变暖(酸雨随着大气而飘移)让树木年轮记载了人类气候的急遽改变,使得每棵树皆不可避免地被“人化”。这意味着,在树进化史的晚期,尽管树仍保持着自身的诸多自然属性。但已被人类“自然人化”了,或者说是被“文明化”。

  德国人类学家格罗塞(Ernst Grosse,1862—1927 年)在《艺术的起源》(TheBeginnings of Art)当中就明确指出:“从动物装饰到植物装饰的过渡,是文化史上最大的进步——即从狩猎生活到农业生活过渡的象征”。早期人类开始把视角转向植物,创造包括树在内的植物装饰,其实就是将树纳入到了“人类文明体系”当中,树已经成为“人之树”!

  在中西方之间:树的“神话”与“意义”

  这本图文并茂的书,所展示的就是人之树的“两个M”——“意义”(Meaning)与“神话”(Myth),毫无疑问,无论是树的意义还是树的神话,都是人类赋予树木的,而不是树木本身具有的,但先天属性与后天人化之间必然会形成相互匹配的关联。

  原始人类可以通过树“通灵”,所以在人类早期史上有过大量的关于树的“神话”。如果读者都看过卡梅伦的电影《阿凡达》,就会对那棵巨大的“通神树”记忆犹新,Navi 族人通过自己的感受器(辫子)与神树相连后,借助神树的力量以获得启示与能量。这其实是对原始人类文明“树崇拜”情景再现,玛雅文明中的巨树就有这种“绝天通地”的巫术功能。

  我曾在墨西哥游历,惊奇地发现,玛雅文化确实与华夏早期文明有太多近似之处,其思想核心是“巫的传统”,这与华夏文明同属天人相通的“一个世界”的世界观,苏美尔文明与此后欧洲文明才是此岸与彼岸分离的“两个世界”的世界观。树在玛雅文明中就成为了沟通天人的“灵媒”,这与四川广汉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何共相似,该青铜神树代表东方的神木“扶桑”,铜树上站着九只太阳神鸟。

  众所周知,华夏文明历来重“天人合一”与“民胞物与”,树在农耕文明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早在《诗经》当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名句,诗句中的杨柳是中国人抒情达意的文学意象;孔子中有句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处松柏的万古长青、苍劲挺拔、刚直不阿间接成为儒家道德的物化象征。

  在中国古典文化当中,树的形象经常出现,也成了华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在元代山水画之后,画中树木常常以“一枯一荣”的面貌出现,这并不仅仅是为了枯笔与润笔的比照,更是阴阳协调与互动之智慧的显现。在绘画、陶瓷、家具、文玩当中,树更成为一种文化上的“隐喻”,被赋予了以吉祥向善为主的民俗意义。当然,华夏民族的“实用性”

  品格,也使得金钱榕成为“摇钱树”的代理者。更有趣的是,由于世界观和文化观的差异,中西方对待树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在基督教传统当中,“夏娃诱惑”的故事根深蒂固,夏娃由于在伊甸园被蛇诱惑而偷食了苹果树上的禁果,由次世人知道了“羞耻”,亚当夏娃获致了负罪感。美国人类学家贝内迪克特(RuthBenedict,1887—1948 年)就此归纳基督教文化是一种“罪感文化”,而相形之下日本文化则由羞耻心所推动而成为“耻感文化”。但事实并非如此断然二分,如盎格鲁- 撒克逊的英格兰和多元文化混血的墨西哥,在基督化之后皆仍保存着耻感的社会大众心理。

  当今中国思想家李泽厚则认为,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比照,中国文化乃有乐天派取向的“乐感文化”。但是,中国儒家的伦理传统仍要人“知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礼法来德化万物,百姓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引以为荣。松柏之类的“比德”手法,其实就是将高尚的道德与树木品性进行伦理类比,所求的乃是“善美交融”。

  与中国的“伦理本位”传统不同,欧洲还有一个强大的“科学传统”,这就使得树木也

  被纳入到近现代的植物学体系当中。《树灵》果然是西方学术普及的产物,它也从知识论的角度描述了树木的基础知识,在本书“树木馆”章节,更是将进入文明视野的树木形态进行了划分,就好似中药铺子里面的药匣子一般,将各种树条分缕析地进行逐一研究,这恰恰与中国那种模糊思维的传统形成了对峙之势。实际上,每个树种内部的文明都是相当错综复杂且引人入胜的,无论是广泛分布在北美、欧洲的桦树,还是生长在海拔几千米的喜马拉雅雪松;无论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修得觉悟,还是象征永生的蟠桃树,皆形成了自身的“自然—文明史”,只要您耐心阅读,就会发现《树灵》如此书写的高妙之处!

  “生态启示录”:回归人与树的亲缘关联

  人们总是说,我们来自自然,又复归于自然。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在现代文明阶段变得愈加紧张,《树灵》也促发了我们对于“生态文明”的积极启示。

  从人类的先祖到现代人类,皆与树产生了复杂而亲和的关联,树本身既是自然的存在,也是文明的存在。自工业革命完成之后,“人化”的伟力变得越来越强大,真正的荒野变得愈来愈少了。想一想黄石公园里面的树木经历了1988 年那场大火后,36% 过火面积使得许多树木都是新生的,已并不是上古荒野的原貌,而且许多动物物种也不是美洲大陆的土著动物了。再想一想,公园里、街道旁的树,从小在温室亦或室外栽培的时候,都已经被人工

  培育了。为了适应公园抑或道路的“框架”,它们更是经常被进行人工的修剪与处理。这就是一种所谓的“树的人工化”。这种人对树的培育方法,表达了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性审美观。如果你比较一下凡尔赛宫园林与中国苏州园林里面的树,你会惊奇地发现两类“树的人工化”手法,这两种手法各自体现了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法国园林里面的树往往采取几何造型的手法,把树修剪成三角抑或半圆的形态,这种欧洲园林的“树之美”如果出现在中国园林里,一定会显得非常奇怪,但当今城市中被修剪整齐的树篱都是此种西化产物。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道法自然”,往往希望树木长得歪歪曲曲,很少有直线形的修剪,越是弯曲的树越被认为更符合自然形态。但有时不免过犹不及,为了达到这种自然形态,树苗从小就被盖上了“铁笼子”,以使得树木的枝干变得曲折生长,这其实是另一种人工化的手段。从生态文明角度来看,这两类人工化都是人类对于树木自然生长权利的干预与剥夺。

  所以说,如何在人工化如此强势的时代,重新回归人与树的亲缘关联与生态关系,变得

  相当艰难而又绝对必要。“生态文明”也要求人与树之间形成崭新的互动,还有什么比让树木一春一抽芽、一秋一落叶、一年一枯荣、一岁一年轮这些自然现象更美丽的呢?这也是

  《树的艺术史》给我们读者的最高启示。由此,《树灵》可称之为一本“生态启示录”!



《树的艺术史》 《树的艺术史》并非一本描绘具体树种分类、生长习性或园林艺术技巧的工具书。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艺术探索,聚焦于人类文明画卷中,树木作为灵感源泉、象征符号以及物质载体,如何被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媒介的艺术家们反复凝视、描摹、诠释,并最终融入其创作肌理之中。 本书并非局限于某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以一种广阔的视角,考察树木在绘画、雕塑、建筑、文学、宗教艺术、乃至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中的多重身份。从古埃及壁画中象征生命之树的神圣枝桠,到古希腊神话中宁芙仙子寄居的橡树,再到中国古代山水画里苍劲挺拔的松柏,以及中世纪欧洲教堂彩绘玻璃上描绘的生命之树,《树的艺术史》将一一揭示这些艺术形象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象征解读。 我们会深入探讨那些艺术家如何捕捉树木在不同季节、不同光影下的形态变化,如何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如何借由树木的意象来表达人生的短暂与永恒、自然的宏伟与细腻、精神的寄托与升华。例如,印象派画家们对光线穿透树叶的微妙描绘,立体派艺术家们对树木结构的几何化解构,以及超现实主义者们对树木意象的梦幻式组合,都将是本书细致剖析的对象。 同时,本书也会关注树木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本身。木材作为一种古老而普遍的艺术媒介,其独特的质感、纹理和可塑性,如何被雕塑家、木工匠人,乃至当代装置艺术家们所利用,创造出无数令人惊叹的艺术品。从史前时代的木雕图腾,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型木质雕塑,再到现代艺术中对回收木材的创新运用,本书将呈现木材在艺术史上的物质演变和观念革新。 《树的艺术史》也将目光投向那些与树木紧密相关的文化实践。例如,日本的盆景艺术,是如何将自然之树浓缩于方寸之间,成为一种高度凝练的精神象征;又如,将树木作为祭祀场所或神灵居所的古代宗教仪式,如何渗透到艺术创作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视觉语言。 本书的叙述并非枯燥的艺术史编年,而是力图以生动、富于启发性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一幅幅鲜活的艺术画卷。我们不仅会鉴赏作品本身的美学价值,更会尝试理解作品背后的艺术家是如何感知、理解和表达他们与树木之间的深刻联系。从宏观的文化脉络到微观的笔触细节,从普世的象征意义到个体的独特情感,《树的艺术史》试图构建一个多元、立体、动态的树木艺术图景。 最终,《树的艺术史》希望传达的是,树木并非仅仅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它更是人类想象力、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持续投射。通过梳理和呈现历代艺术家对树木的创作,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身边自然的关注,激发对艺术的全新理解,并深刻体悟人与自然之间那份古老而恒久的情感纽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承认,起初我对《树的艺术史》这本书抱有一丝怀疑,总觉得“艺术史”这个主题,加上“树”这个相对平凡的意象,会不会显得有些过于小众甚至枯燥?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便被作者流畅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深深吸引。他没有简单地罗列艺术作品,而是将树木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中进行解读。例如,关于工业革命时期,树木从象征着自然和谐转向被视为经济资源,甚至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障碍”的那段描述,让我对艺术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巧妙地运用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来阐释人类对树木的态度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从文艺复兴时期对树木写实描绘的关注,到浪漫主义时期将树木视为情感宣泄的载体,再到印象派画家们对光影下树木瞬间之美的捕捉,每一个转折都充满了艺术史的逻辑和魅力。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艺术并非只存在于画廊和博物馆,大自然本身就是最伟大的艺术家,而树木,正是其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我开始更加留意那些出现在绘画、雕塑、甚至摄影作品中的树木,尝试去理解它们在艺术家眼中所代表的意义。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艺术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从更深层次去感受和理解自然。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树的艺术史》这本书,可以说是相当震撼的。我一直对自然界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从未想过树木,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元素,竟然能在艺术史上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探索树木在不同文明、不同时期、不同艺术流派中的形象演变。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树木与爱情”的章节,作者分析了在许多文学和绘画作品中,树木如何被用来象征爱情的忠贞、甜蜜,或者在分离时寄托相思之情。例如,在古罗马神话中,月桂树常常与爱情女神维纳斯联系在一起,而情侣们也会在树下许下诺言。在东方文化中,杨柳依依的意象也常常与离愁别绪、思念情人相关。作者对这些文化符号的解读,让我感受到了艺术作品中情感的共通性。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清晰,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展开,并且引用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作为例证,让我的理解更加深刻。

评分

这本《树的艺术史》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树木的认识停留在“绿叶、树干、年轮”这种基础层面,但这本书却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从古埃及人将圣树描绘成生命之树的象征,到古希腊神话中那些与神灵纠葛的树木,再到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文化中对树木作为救赎与希望象征的解读,作者的梳理脉络清晰,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关于“圣经中的树”那一章节,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伊甸园、生命树、智慧树,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和艺术表现力,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故事。而且,作者不仅仅局限于西方艺术,还穿插了对东方艺术中树木意象的探讨,比如中国水墨画中的松、竹、梅,以及日本浮世绘中对樱花的细腻描绘,这些对比和融合,让整本书的视野更加宏大和多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树木,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植物,而是承载着历史、文化、信仰和情感的独特艺术品。我甚至开始留意公园里那些古老的银杏树,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本书的装帧也非常精美,插图丰富而高质量,每一幅画都经过精心挑选,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总而言之,《树的艺术史》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艺术史著作,它用一种充满诗意和智慧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关于树木的奇妙世界。

评分

当我第一次拿到《树的艺术史》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但很快,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一直对艺术史的解读方式感到有些刻板,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视角,展现了树木在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作者以一种“故事叙述”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艺术场景。我特别喜欢关于“树木与时间”的章节。树木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它们的年轮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它们的生长与凋零,映射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作者通过分析一些描绘四季更替、生命周期的艺术作品,展现了艺术家们如何通过树木来表达对时间、衰老和永恒的思考。例如,描绘落叶的画作,常常带有淡淡的忧伤,而描绘春天萌发的树芽,则充满了希望和生机。这种将自然意象与哲学思考相结合的解读,让我感到非常深刻。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非常人性化,大量的插图和清晰的文字,让阅读过程更加轻松愉快。

评分

《树的艺术史》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对“树”的认知。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树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静态的、可再生的资源。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树木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如此丰富而多样的角色,并且被赋予了如此深刻的艺术内涵。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从世界各地的文明和艺术作品中,搜集了大量关于树木的描绘和象征意义。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树木与权力”的讨论所吸引。在许多古代文明中,重要的树木常常是政治和宗教权力的象征,例如,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一些神圣的树木被视为“生命之树”,与统治者的权威紧密相连。而在欧洲中世纪,国王和贵族常常会在自己的领地内种植橡树,这不仅代表了他们的财富和地位,也象征着他们的家族传承和力量。作者通过对相关艺术作品的细致分析,揭示了树木在艺术作品中作为权力象征的演变过程。这本书的文字流畅生动,即使是对艺术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而且,书中大量的精美插图,更是让阅读过程变成一种视觉盛宴。

评分

《树的艺术史》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关于自然与人文的盛宴。我一直以来都对艺术充满了好奇,但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而迷人的切入点。作者以树木为线索,串联起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史,让我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树木与精神世界”的探讨。在许多原始文化和古代文明中,树木被视为灵魂的载体,或者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作者通过对萨满教、德鲁伊教等信仰体系的研究,揭示了树木在这些精神传统中的重要地位。例如,北欧神话中的“世界之树”伊格德拉西尔,它连接着九个世界,是宇宙的中心。这种将自然界与宇宙观、生死观联系起来的解读,让我对人类的早期信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文字优美,充满诗意,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森林之中。而且,书中丰富的插图,更是锦上添花,让每一次翻阅都充满惊喜。

评分

《树的艺术史》这本书,是一次非常美妙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艺术史是关于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而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微观”的视角,从树木这个最基础的自然元素出发,构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艺术世界。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不是简单地介绍艺术作品,而是通过树木的形象,来解读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下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世界观。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树木与女性”的探讨所吸引。在许多文化中,树木常常被视为母性的象征,代表着生育、滋养和生命力。例如,古希腊神话中的阿佛洛狄忒,就与香桃木等与女性相关的树木紧密联系。而在一些东方艺术中,女性常常被描绘成依附于树木,或者与树木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柔美、神秘的气质。作者对这些象征意义的解读,让我感受到了性别观念和艺术表现之间的微妙关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读起来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故事的文章。

评分

《树的艺术史》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我一直对植物和自然界充满热爱,但从未想过将它们与艺术史的宏大叙事联系起来。这本书就做了这样一件令人惊叹的事情。作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树木的艺术表现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比如在中世纪欧洲,树木常常与宗教信仰、神圣仪式紧密相连,它被视为连接天堂与地狱的桥梁,或者象征着生命的重生与永恒。作者通过分析当时的壁画、雕塑和插画,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这些艺术作品中树木所承载的宗教寓意。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东方,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松树象征着坚韧不拔、傲骨铮铮,竹子寓意着虚心有节、高风亮节,梅花则代表着不畏严寒、凌霜绽放。作者对这些意象的解读,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书中对近现代艺术中树木形象的变化也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野兽派大胆的色彩运用,到立体派对树木结构的解构,再到抽象表现主义对树木情感的抒发,每一个流派的演变都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艺术理念息息相关。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带我走进了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和哲学思考的艺术世界。

评分

我最近阅读的《树的艺术史》这本书,给了我太多的启发。作为一个对艺术和自然都怀有热情的人,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而这本书恰好做到了。作者以树木为主题,编织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艺术史画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树木与人类生活”的章节。从古代人类用树木建造房屋、制作工具,到后来树木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和工业原料,作者详细阐述了树木与人类生存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与此同时,艺术家们也通过各种方式,将这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树木,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在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中,常常出现各种果树和农田景象,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而在工业革命之后,城市扩张导致森林面积减少,一些艺术家开始创作描绘消失的森林的作品,表达对自然的忧虑。这种将艺术创作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分析,让我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我通常不是那种会购买艺术史类书籍的读者,但《树的艺术史》这本书的名字,却意外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没想到,一旦开始阅读,我就彻底被它吸引住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堆砌史实,而是将树木作为一种“符号”、“语言”来解读。例如,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树木常常是神灵的居所,或者是连接人与神之间的媒介。作者通过对不同文明神话的梳理,展现了树木在早期人类精神世界中的核心地位。书中的插图也非常出色,每一幅都经过精心挑选,与文字内容完美契合,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树木的艺术形态。我特别喜欢关于“树木与死亡”的章节,作者探讨了在很多文化中,树木都与轮回、重生以及对逝者的纪念有关,比如在古希腊,人们会在墓地种植柏树,象征着永恒的生命。这种将自然意象与人类最根本的情感联系起来的解读,让我觉得非常震撼。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艺术知识,更让我对生命的意义和自然的奥秘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

本书专注讲树的起源、树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以及介绍诸多关于树的文物,知识性、趣味性俱佳。

评分

包装不错,速度一如既往的快,书本身不予评价,可以搜索豆瓣书评!

评分

阿魯佛祖死咯fail墨魚死咯法律系www五two我

评分

很唯美的封面,很详细的树史

评分

跟想的不是太一样,印刷很精美但知识量太少

评分

平常看树 很平常 放到书里看树 一下子就高大了 树原来那么亲切呢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对内容也很感兴趣。

评分

平常看树 很平常 放到书里看树 一下子就高大了 树原来那么亲切呢

评分

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