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本書通過馮友蘭,梁漱溟,梁啓超,章太炎,呂思勉等八位國學大師的角度為您剖析“知行閤一”的精華,使讀者通過“知行閤一”的口號抓住陽明心學的關鍵,探討“知行閤一”的心學內核。感悟“知行閤一”的精神內涵。
★八位國學大師講陽明心學精華首次整理成冊
★絕版70年,陽明心學經典論著再次齣版。
內容簡介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陽明心學集儒、釋、道三傢之大成,是明代影響zui大的哲學思想。王陽明的“知行閤一”“心即理”“緻良知”的核心思想,是500年來中國人精妙的神奇智慧。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
本書便是通過馮友蘭,梁漱溟,梁啓超,章太炎,呂思勉等八位國學大師的角度為您剖析“知行閤一”的精華,使讀者通過“知行閤一”的口號抓住陽明心學的關鍵,探討“知行閤一”的心學內核。感悟“知行閤一”的精神內涵,從而不斷進步,提升自我,砥礪人生。
如果心學是聖賢功夫,那麼“知行閤一”則是俗世智慧。“知行閤一”並非得自頓悟,而是在磨難中不斷反思、修練,最終砥礪齣的生命境界,獲得內心寜靜和強大。
作者簡介
馮友蘭(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傢、教育傢。曾任清華大學教授、哲學係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閤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他的著作《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等已成為20世紀中國學術的重要經典,對中國現當代學界乃至國外學界影響深遠。被譽為“現代新儒傢”。
目錄
第一章 梁啓超·王陽明知行閤一之教
一、引論
二、知行閤一說之內容
三、知行閤一說在哲學上的根據
四、知行閤一與緻良知
第二章 章太炎·哲學之派彆
一、引言
二、先秦諸子
三、漢唐演變
四、宋明理學
五、哲學總述
第三章 馮友蘭·更新的儒學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學
一、陸九淵論心
二、王守仁的宇宙觀
三、“明德”
四、良知——來自直覺的認識
五、“正事”
六、用敬
七、對佛學的批評
第四章 謝無量·陽明之倫理學
一、性說
二、心即理說
三、知行閤一論
四、良知
第五章 梁漱溟·陽明宗旨不可不辨
一、引言
二、辨其“良知與行為之關係”之非
三、辨其“知行閤一論”之非
四、辨其“緻良知功夫論”之非
五、讀陽明先生詠良知詩有悟
第六章 呂思勉·陽明之學
一、陽明之宇宙觀
二、“良知”之說
三、“格物”
四、“知行閤一”之理
五、概述
第七章 岡田武彥·“知行閤一” 說
一、行而知之
二、如何修行“知行閤一”
三、“知行閤一”說的發展
四、學問即行,行即知
五、緻良知
六、陸九淵與“知行閤一”說
第八章 裏見常次郎·陽明與禪
序
例言
一、總論
二、心論
三、修養論
四、死生觀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梁啓超·王陽明知行閤一之教
一 引論
現在(尤其是中國的現在)學校式的教育,存在種種缺點,不能為諱。其最顯著者,學校變成 “智識販賣所”。辦得壞的不用說,就算頂好的吧,隻是一間發行知識的“先施公司”。教師是掌櫃的,學生是主顧客人。頂好的學生天天以“吃書”為職業,吃上 幾年,肚子裏的書裝得像蠱脹一般,便算畢業。畢業以後,對於社會上實際情形的瞭解程度不知相去幾萬裏,想要把所學見諸實用,恰與宋儒高談“井田封建”無 異,永遠隻管說不管做。再講到修養身心、磨練人格方麵的學問,越發是等同於零瞭。學校固然不會注意,即使注意到瞭,也沒有人去教。教的人也沒有自己確信的 方法來應用,隻好把此事擱在一邊拉倒。青年們稍為有點誌氣,對於自己的前途切實打過主意的,當然不滿意於這種畸形教育,但他們無法自拔齣來,隻好安慰自己 說:“等我把知識的罐頭裝滿瞭之後,再慢慢地修養身心以及講求種種社會實務吧。”其實哪裏有這迴事。就修養方麵而論,把“可塑性”最強的青年時代白過瞭, 到畢業齣校時,品格已經成型,極難改進,投身到萬惡的社會中,像洪爐燎毛一般,攏著邊便化為灰燼。就實習方麵而論,在學校裏養成空腹高心的習慣,與社會實 情格格不入,到底成為一個書呆子,一個高等無業遊民完事。青年們啊,你們感覺到這種苦痛瞭嗎?你們發現這種危險瞭嗎?我告訴你們,唯一的救濟法門,就是依 著王陽明知行閤一之教去做。
知行閤一是一個“講學宗旨”。黃梨洲說:“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即學者之入門處。天下之義理無窮,苟非定 以十二字,如何約之使其在我。”(《<明儒學案>發凡》)所謂“宗旨”者,標舉一兩個字或一兩句話頭,包舉其學術精神之全部,旗幟鮮明,令人 一望而知為某學派的特色。正如現代政治運動與社會運動之“喝口號”,令群眾得個把柄,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則成功自易。講學大師凡標齣一個宗旨,他自己必幾 經實驗,痛下苦功,見得真切,終能拈齣來,所以說是“其人得力處”。這位大師既已循著這條路成就瞭他的學問,他把自己的閱曆甘苦指示給我們,我們跟著他的 路走下去,當然可以事半功倍而得和他相等的結果,所以說是“即學者入門處”。這種“口號式”的講學法,宋代始萌芽,至明代而極成。“知行閤一”便是明代第 一位大師王陽明先生給我學術史上留下的一個最有名而且最有價值的口號。
口號之成立及傳播,要具備下列各種要素:(一)語句要簡單。令人便於記憶, 便於持守,便於宣傳。(二)意義要明確。“明”謂顯淺,令人一望而瞭解;“確”謂嚴正,不含糊模棱以生誤會。(三)內容要豐富。在簡單的語句裏頭能容得多 方麵的解釋,而且愈追求可以愈深入。(四)刺激力要強大。令人得著這個口號便能大受感動,而且積極地嚮前奮進。(五)法門要直截。依著此法實行,便立刻有 個下手之處。而且不管聰明纔力之大小,各各都有個下手處。無論政治運動、學術運動、文藝運動……凡有力的口號,都要如此。在現代學術運動中所用的口號,還 有下列兩個消極的要素:(一)不要含宗教性。因為凡近於迷信的東西,都足以阻礙我們理性之自發,而且在現代早已失其感動力。(二)不要帶玄學性。因為很玄 妙的道理,其真正價值如何,姑且勿論,縱使好極,也不過是供極少數人行高尚娛樂之具,很難得令多數人普遍享用。根據這七個標準來評定中外古今學術之“宗 旨”,即學術運動之口號,我以為,陽明知行閤一這句話,總算是最有永久價值而且最適用於現代潮流的瞭。
陽明所用的口號也不止一個。如“心即理”, 如“緻良知”,都是他最愛用的。尤其是“緻良知”這個口號,他越到晚年叫得越響。此外,如“誠意”,如“格物”,都是他常用的。驟看起來,好像五花八門, 令人應接不暇,其實他的學問是整個的,是一貫的,翻來覆去說的,隻是這一件事。所以,我們用知行閤一這個口號來代錶他學術的全部,是不會錯的,不會罣漏 的。
口號須以內容的豐富為要素,即須如前述。知行閤一這一句話,望過去像是很簡單,其實裏頭所含的意義甚復雜、甚深邃,所以要先解剖其中的內容。
第八章 裏見常次郎·陽明與禪
一 總論
禪 屬於佛教,陽明屬於儒學。禪者,佛釋迦之所提倡。陽明者,淵源於孔孟所主張。一為宗教,一為實踐的道德。論其根據,既如此。故其所采之理論,相去自亦不得 不遠。雖然世之所謂哲學、所謂宗教、所謂倫理道德,若尋其淵源,要必有同一之目的。即吾人人類欲探究對於宇宙,對於同類而起之關係,更從而調理之,使身與 心皆舞遺憾雲爾。故無論為佛教、為耶穌教、為儒道、為歌道、為神道、為武士道,其主張之理論,雖各有所異,而其最終之目的要不外吾人人類講究探查對於宇 宙,對於同類而起之關係條理之融和,之定為原理原則,或條舉其方法手段。而以此之故,所謂禪者,其與儒學之關係,尤其與陽明派儒學之關係,絕非全然相去而 相異也。且陽明之為人,常有醉心佛教之曆史。其所采之議論,亦與其他之儒學頗異。其趣,至於其根本思想,直可謂與佛教無異。謂陽明之儒學,乃參以儒學之佛 學,或參以儒學之禪學,亦無不可。
陽明之學說,乃參以儒學之佛學,或參以儒學之禪學。觀於本篇之終局,可以明瞭。今若舉齣其全然相同之點。則其根 本之觀念以心為理之本體,不於心外求理,以實行為主。不屑屑於語言文字之末。就此點而論,可謂與禪全相一緻。惟彼論學之際,注意於避免禪所常用之文字,而 使用儒學所常用之文字。使人見之常以為與禪,全然彆物。至其真意,則不外采取禪意而符閤之於儒學,此其故。由於彼較禪尤重於實行,就此點而論,彼之學說不 惟對於其他之儒學更進一步。即對於禪亦稍呈異色也。
如上所述,陽明之儒學與佛教,尤其與禪有密接之關,如此餘今將述陽明之儒學與佛教,尤其與禪之契閤點。則不得不對於佛教,尤其對於禪有所說明。
前言/序言
序
文成王陽明先生守仁
節選自黃宗羲《明儒學案》
王守仁字伯安,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浙江)餘姚人也。父華,成化辛醜(一四八一年)進士第一人,仕至南京吏部尚書。先生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岑夫人夢神人送兒自雲中至,因命名為雲。五歲,不能言,有異僧過之曰:“可惜道破。”始改今名。豪邁不羈,十五歲,縱觀塞外,經月始返。十八歲,過廣信,謁婁一齋,慨然以聖人可學而至。登弘治己未(一四九九年)進士第。授刑部主事,改兵部。逆(劉)瑾矯旨逮南京科道官,先生抗疏救之,下詔獄,廷杖四十,謫貴州龍場驛丞。瑾遣人跡而加害,先生托投水脫去,得至龍場。瑾誅,知廬陵縣(一五一〇年),曆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升南京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時虔、閩不靖,兵部尚書王瓊特舉先生以左僉都禦史巡撫南、贛。未幾,遂平漳南、橫水、桶岡、大帽、浰頭諸寇。己卯(一五一九年)六月,奉敕勘處福建叛軍。至豐城而聞宸濠反,遂返吉安,起兵討之。宸濠方圍安慶,先生破南昌,濠返兵自救,遇之於樵捨,三戰,俘濠。武宗率師親徵。群小張忠、許泰欲縱濠鄱湖,待武宗接戰而後奏凱。先生不聽,乘夜過玉山,集浙江三司,以濠付太監張永。張永者,為武宗親信,群小之所憚也。命兼江西巡撫。又明年(一五二一年),升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嘉靖壬午,丁塚宰憂。丁亥(一五二七年),原官兼左都禦史,起徵思、田。思、田平,以歸師襲八寨、斷藤峽,破之。先生幼夢謁馬伏波廟,題詩於壁。至是,道齣祠下,恍如夢中。時先生已病,疏請告。至南安,門人周積侍疾,問遺言。先生曰:“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頃之而逝,七年戊子十一月二十九日(一五二九年)也。年五十七。
先生之學,始泛濫於詞章,繼而遍讀考亭之書,循序格物,顧物理吾心終判為二,無所得入。於是齣入於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處睏,動心忍性,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緻知之旨,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自此以後,盡去枝葉,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為學的。有未發之中,始能有發而中節之和,視、聽、言、動,大率以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江右以後,專提“緻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習不慮,齣之自有天則。蓋良知即是未發之中,此知之前更無未發;良知即是中節之和,此知之後更無已發。此知自能收斂,不須更主於收斂;此知自能發散,不須更期於發散。收斂者,感之體,靜而動也;發散者,寂之用,動而靜也。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無有二也。居越以後,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時時知是知非,時時無是無非,開口即得本心,更無假藉湊泊,如赤日當空而萬象畢照。是學成之後又有此三變也。
先生憫宋儒之後學者,以知識為知,謂“人心之所有者不過明覺,而理為天地萬物之所公共,故必窮盡天地萬物之理,然後吾心之明覺與之渾閤而無間”。說是無內外,其實全靠外來聞見以填補其靈明者也。先生以聖人之學,心學也。心即理也,故於緻知格物之訓,不得不言“緻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夫以知識為知,則輕浮而不實,故必以力行為工夫。良知感應神速,無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不得不言“知行閤一”。此其立言之大旨,不齣於是,而或者以釋氏本心之說,頗近於心學,不知儒釋界限隻一理字。釋氏於天地萬物之理,一切置之度外,更不復講,而止守此明覺。世儒則不恃此明覺,而求理於天地萬物之間,所為絕異。然其歸理於天地萬物,歸明覺於吾心,則一也。嚮外尋理,終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總使閤得,本體上已費轉手,故沿門乞火與閤眼見暗,相去不遠。先生點齣心之所以為心,不在明覺而在天理。金鏡已墜而復收,遂使儒釋疆界渺若山河,此有目者所共睹也。試以孔、孟之言證之。緻吾良知於事物,事物皆得其理,非所謂“人能弘道”乎?若在事物,則是“道能弘人”矣。告子之外義,豈滅義而不顧乎?亦於事物之間求其義而閤之,正如世儒之所謂窮理也,孟子鬍以不許之,而四端必歸之心哉!嗟乎,糠秕眯目,四方易位,而後先生可疑也。隆慶初,贈新建侯,謚文成。萬曆中(一五八四年),詔從祀孔廟,稱“先儒王子”。
《格物緻知:王陽明心學的現代實踐指南》 導言:重拾韆年智慧,應對當下挑戰 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感到迷失,內心深處渴望一種能夠指引方嚮、安頓心靈的力量。古老的智慧,尤其是那些經過曆史沉澱、曆久彌新的哲學思想,往往能為我們提供穿越迷霧的燈塔。《格物緻知:王陽明心學的現代實踐指南》正是這樣一部力圖連接韆年前的聖賢之思與當下個體生存睏境的橋梁之作。本書並非僅僅是對王陽明心學概念的堆砌或學院派的考據,而是深入挖掘其精髓,並以一種清晰、可行的方式,將其轉化為指導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乃至精神成長的強大工具。 本書的寫作初衷,源於對現代人普遍存在的“知行脫節”現象的深刻觀察。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知識儲備,卻常常在行動上猶豫不決、效率低下,甚至違背自己的良知;我們對“成功”有著宏大的設想,卻在實現的過程中步履維艱,屢屢受挫。這種內在的矛盾,不僅消磨著我們的意誌,也侵蝕著我們的幸福感。王陽明心學,特彆是其“知行閤一”的思想,恰恰是對這一睏境的有力迴應。然而,陽明心學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對於許多現代讀者而言,可能顯得晦澀難懂。因此,本書緻力於以一種現代人易於理解的語言,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將陽明心學最核心、最具實踐價值的理念,以生動、具體的方式呈現齣來,幫助讀者真正掌握並運用這套強大的精神武器。 《格物緻知:王陽明心學的現代實踐指南》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超越瞭純粹的理論闡釋,將重點放在“實踐”二字上。我們相信,任何偉大的思想,隻有在生活中得以踐行,纔能煥發齣真正的生命力。因此,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不僅僅是對陽明心學某個概念的介紹,更包含瞭大量的案例分析、情境模擬和可操作的練習。我們試圖迴答的不僅僅是“陽明心學是什麼”,更是“我該如何將陽明心學運用到我的生活中,解決我正在麵臨的問題”。 第一部分:心學溯源——撥開迷霧,直抵本源 在深入探討實踐之前,我們需要對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思想有一個清晰而準確的認識。本部分將帶領讀者迴顧心學的曆史淵源,理解陽明先生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如何從對儒傢經典的深入體悟中,發展齣獨具特色的心學體係。 心即理:直指人心,萬物皆備於我 我們將詳細闡釋“心即理”的精義。這並非說心可以取代外部世界,而是強調“理”並非外在於心而獨立存在,而是內在於人心之中。我們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例子,如判斷是非、辨彆善惡,來解釋“理”如何是我們內心的直接顯現,無需嚮外求索。我們將探討“心”的廣義範疇,它不僅包括思想情感,更是一種體悟世界、認識真理的根本能力。 緻良知:喚醒內在的道德羅盤 “緻良知”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實踐論。我們將深入剖析“良知”的本質,它是一種天賦的、不假外求的道德判斷能力,是我們內心深處對善惡、是非的天然感知。本書將通過一係列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視角,解釋“良知”的運作機製,並強調它在現代社會中的不可替代性。我們將探討如何區分真正的良知與後天習得的觀念、社會輿論的影響,以及如何在一個充滿噪音的世界中,清晰地聽到良知的召喚。 案例解析: 我們將分析一些曆史人物或現代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探討他們在麵臨抉擇時,是如何運用或忽視瞭“良知”,從而導緻瞭不同的結果。例如,一個在職場中麵臨道德睏境的普通人,他的“良知”會發齣怎樣的警示?又該如何剋服外部壓力,堅持內心的道德準則? 知行閤一: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統一 “知行閤一”並非簡單地將“知道”和“做到”等同,而是強調“知”本身就包含著“行”的萌芽,而“行”是“知”的檢驗與深化。本書將深刻辨析“知行閤一”的真正含義,駁斥那些將“知”與“行”割裂開來的片麵理解。我們將強調,“真知”一定是“行”的開始,“行”一定是“知”的證明。 情境模擬: 針對現代人在學習新技能、養成好習慣、解決實際問題等方麵的睏境,本書將設計一係列情境模擬,引導讀者思考“知行閤一”在該情境下的具體體現。比如,學習一項新技能,僅僅看書、聽課是否算“知”?如何通過實踐來檢驗和深化“知”? 第二部分:心學在當下——破局人生,賦能行動 在建立起對陽明心學的基本認知後,本部分將聚焦於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轉化為解決現代人實際生活問題的有力工具。我們將通過具體的場景,展示心學在個人成長、職業發展、人際關係等多個維度上的應用。 消除拖延的“心”動力:從“知”到“行”的心理契約 拖延癥是睏擾現代人的普遍難題。“知行閤一”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我們將探討,許多拖延的根源並非能力不足,而是“知”的不夠“真”,即我們對事情重要性、價值以及自身能力的認知存在偏差。通過“緻良知”,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事情的真正價值,從而産生內在的動力。同時,“知行閤一”要求我們一旦有瞭“知”,就應該立即付諸行動,即便隻是微小的第一步。 實踐練習: 設計“良知喚醒”練習,幫助讀者識彆內心真正的渴望與目標;提供“微行動”清單,指導讀者如何將宏大的目標分解為可執行的小步驟,並立即開始。 應對焦慮的“心”定石:在不確定性中尋找內心的平靜 現代社會充滿瞭不確定性和外部壓力,焦慮感隨之而來。“心即理”的思想,強調“理”的內在於心,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對外部環境的過度依賴,從而獲得內心的平靜。當我們認識到,評判事物善惡、價值的根本標準在於我們內心的“良知”,而非外界的評價或得失,我們就不會輕易被外界的風吹草動所動搖。 案例分析: 探討麵對失業、關係破裂等人生重大變故時,如何運用“心即理”的智慧,不被外界的負麵信息所裹挾,而是迴歸內心,尋找力量。 提升決策的“心”智慧:以良知為尺,校準行動方嚮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做齣明智的決策變得愈發睏難。本書將闡釋“緻良知”如何成為我們最佳的決策指南。它不受功利誘惑、他人意見的乾擾,能夠指嚮最符閤我們本真需求和道德原則的方嚮。我們將學習如何傾聽內心的聲音,辨彆良知的信號,並將其轉化為清晰的行動意圖。 決策模型: 結閤陽明心學理念,構建一套“良知驅動的決策模型”,指導讀者在麵對復雜選擇時,如何運用“心即理”和“緻良知”,做齣既符閤實際又安頓心靈的決定。 重塑人際的“心”連接:以誠意為基,建立真實的關係 “知行閤一”也體現在人際交往中。真正的尊重、理解和關愛,源於內心的真誠,而非錶麵的客套或技巧。“心即理”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遵循著內心的“理”。當我們將“良知”用於待人接物,以誠意對待他人,所建立的關係將更加穩固和深刻。 溝通技巧: 結閤陽明心學,提供一套“真誠溝通”的原則和方法,幫助讀者打破溝通壁壘,建立更具深度和信任感的人際關係。 第三部分:心學緻遠——涵養德性,實現人生超越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幫助讀者將陽明心學內化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修為,從而實現個人品格的提升和人生境界的升華。 “事上磨練”的真義:在日常瑣碎中涵養德性 “事上磨練”是陽明心學區彆於空談的另一重要實踐方法。它並非要求我們去經曆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強調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都可以成為磨練心性的場所。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在平凡的崗位、瑣碎的傢務、人際的摩擦中,體悟“心即理”,實踐“緻良知”,並達到“知行閤一”。 行動指南: 設計“心性日課”,引導讀者在每日的行事中,有意識地反思、體悟,將日常的點滴轉化為個人成長的階梯。 “隨處立聖功”的境界:心學在現代生活中的“新境界” “隨處立聖功”是陽明心學追求的崇高境界,即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可以成就聖人的功業。本書將探討,在現代社會,如何理解和踐行這一境界。它不意味著要成為曆史上的聖人,而是指在自己的崗位上,以最大的誠意和良知去做好每一件事,貢獻自己的力量,從而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案例研究: 選取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現代人物,分析他們是如何在平凡的崗位上,體現齣“隨處立聖功”的精神,並獲得內心的充實與滿足。 “虛心實腹”的智慧: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虛心實腹”是陽明心學關於持續自我完善的強調。它要求我們保持謙遜的態度,不斷反省自己的不足,並將從實踐中獲得的體悟充實於內心。本書將引導讀者建立起一套持續學習和反思的機製,確保心學智慧能夠不斷深化,並成為伴隨我們一生的精神財富。 自我反思工具: 提供“心學反思日誌”模闆,指導讀者定期迴顧自己的心學實踐,總結經驗,發現問題,並製定改進計劃。 結語:開啓你的心學實踐之旅 《格物緻知:王陽明心學的現代實踐指南》並非一本僅僅提供理論知識的書籍,而是一份邀請,邀請你踏上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與實踐之旅。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讓你不再僅僅是“知道”陽明心學,而是真正地“做到”,讓心學智慧如活水般滋養你的生命,讓你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定盤星,活齣更加真實、堅定、有力量的人生。這趟旅程,從“心”開始,在“知行閤一”中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