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

文化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阿尔贝特·施韦泽 著,陈泽环 译
图书标签:
  • 文化
  • 哲学
  • 文化研究
  • 社会思想
  • 人文科学
  • 西方哲学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批评
  • 价值观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2626
版次:3
商品编码:12041445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字数:3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化哲学》是施韦泽生前发表的重要的哲学—伦理学著作,包括写作《文化哲学》宏大计划中的第1卷《文化的衰落和重建》和第2卷《文化和伦理》,第3卷《敬畏生命的世界观》只留下了手稿,于1999年和2000年由德国贝克出版社(Verlag C.H. Beck)作为遗著出版。《文化哲学》是施韦泽哲学和伦理学研究的代表作,他产生的社会影响主要基于这部著作。而且,由于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视角的独特性,《文化哲学》成为20世纪西方一部独创性的伦理学著作、尖锐的文化和社会批判著作、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性著作。因此,研究施韦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一般说来通过阅读这部著作就可以了。

  施韦泽的文化哲学研究,既有重要的学术背景,更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在19世纪末的乐观主义文化氛围中,施韦泽就预感到了西方文化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使他认识到其所预料的文化衰落的结果来临了。因此,他的《文化哲学》“现在被构思为文化批判。它应该确定文化的衰落,并提醒人们注意它的危险。文化的灾难既已降临,那么对其十分显而易见根源的考察是为了什么呢?”施韦泽就规定了自己文化哲学研究的主题:探讨当时西方文化衰落的原因,寻找西方文化重建或再生的道路。

  施韦泽文化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其对文化本质的独特理解:“文化的本质不是物质成就,而是个人思考人的完善的理想、民族和人类的社会和政治状况改善的理想,个人信念始终为这种有活力的理想所决定。”即“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一种肯定世界和生命的态度。后来,我把它精确地表述为:‘伦理地肯定世界和生命。’” 施韦泽对于西方文化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只有当能够认识文化的伦理本质的思想重新获得力量,我们才可能重新走上文化之路。在文化哲学中,施韦泽对整个人类思想的研究使其敬畏生命伦理学能够超基督教的西方世界,成为一种新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承认的世界观。确定了敬畏生命伦理学在伦理学史的地位:当代生命和生态伦理学的先驱。


作者简介

  阿尔贝特·施韦泽,1875年出生于法国上阿尔萨斯,青年时代多才多艺,不仅是神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38岁时获医学博士,取得医生执照,1913年携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兰巴雷内(现在属于加蓬),在那里创建了自己的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六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直到1965年逝世。195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目录

前言 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 / 1


第一卷 文化的衰落与重建 / 41

前言 / 45

1 哲学对文化衰落的责任 / 46

2 我们经济和精神生活中的文化障碍 / 52

3 文化的伦理本质 / 61

4 文化的再生之路 / 75

5 文化与世界观 / 84


第二卷 文化和伦理 / 97

前言 / 101

1 文化危机及其精神原因 / 113

2 乐观主义世界观问题 / 120

3 伦理问题 / 126

4 宗教与哲学世界观 / 133

5 希腊—罗马哲学中的伦理和文化 / 137

6 文艺复兴与后文艺复兴时代的乐观主义世界观与伦理 / 161

7 17与18世纪的伦理论证 / 168

8 理性主义时代的文化奠基 / 183

9 康德的乐观主义—伦理世界观 / 194

10 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自然哲学与世界观 / 202

11 费希特的乐观主义—伦理世界观 / 210

12 席勒·歌德·施莱尔马赫 / 219

13 黑格尔的超伦理乐观主义世界观 / 223

14 晚期功利主义,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伦理学 / 230

15 叔本华和尼采 / 242

16 西方探寻世界观努力的终结 / 255

17 新路 / 273

18 出于生命意志的乐观主义论证 / 279

19 以伦理学史为基础的伦理问题 / 286

20 奉献伦理和自我完善的伦理 / 295

21 敬畏生命的伦理 / 305

22 敬畏生命伦理的文化动能 / 323


后记 / 335


人名和术语表 / 341

译者后记:文化和世界观 / 351

前言/序言

  1915年夏季,我就像大梦初醒一样。我问自己,为什么只对文化作考察性的批判?为什么我们的学术界被称为模仿者?为什么不展开建设性的工作?从此,我开始探寻能为文化奠定基础的认识和信念。我为自己直到现在才想到这一点,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把《我们模仿者》作为论证文化基础的导论而感到惭愧。

  我逐步认识到,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一种肯定世界和生命的态度。后来,我把它精确地表述为:“伦理地肯定世界和生命。”对我来说,通常善的概念并不能把肯定世界和生命与伦理结合起来,因为它不够基本和普遍。几个礼拜以来,我一直在紧张地思考。我从哲学中所了解的一切都不管用。1915年9月,我正在海边,有人要求我到上游200公里的恩戈莫去,为一个传教士的妻子彼洛特太太治病。一只正要起航的小汽船,是我能够找到的惟一交通工具,它要拖着超载的驳船逆流而上。驳船上只有我和一个黑人。我们慢慢地在河流中行驶。当时正值旱季,我们必须在大沙滩之间寻找水路。我心不在焉地坐在甲板上,苦苦思索着在哲学中找不到的基本和普遍的伦理概念。第三天傍晚,在落日的余辉中,一群河马游过驳船旁,我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概念:“敬畏生命”。我现在明白了,我能够怎样论证伦理并把它与肯定世界和生命结合起来。

  这样,文化批判就成了建设性地论证文化的导论。当然,在我开始写《文化哲学》时,就像在写作耶稣生平研究史和保罗思想世界研究史时一样,,我的系统化的天性又支配了我。对于耶稣生平和保罗的思想世界,我认为不能只是简单地叙述它,而应把它作为所有先前研究成果的逻辑结论来把握。同样,对于敬畏生命的伦理,我也似乎被强制不能立即把它与肯定世界和生命结合起来,并由此把它作为真正的文化信念加以发挥,而是感到应该首先探讨至今为止的所有关于伦理论证的尝试。在兰巴雷内,我已有了一部分为这次写作所必不可少的书籍。至于还缺少的其他参考著作,苏黎世的动物学教授斯特罗尔及其夫人寄给了我。生活在苏黎世的著名的巴赫歌唱家罗伯特?考夫曼,非常关心我通过日内瓦有关机构的帮助与外界顺利地保持联系。

  1917年9月底,我和妻子作为战时的敌侨要被遣送回法国,为此我们必须赶紧收拾行李。当时,我无法考虑把《文化哲学》的手稿随身带走。在任何一次检查中,这些手稿都可能被没收。因此,我把手稿托付给当时在兰巴雷内的美国传教士爱德华?福特。福特先生坦率地向我承认,他觉得这些手稿包含着许多“不信神的意见”,因此最好把它扔到河里。但是,出于基督教的爱心,福特答应我很好地保存它,等到战争结束后还给我。

  直到1918年3月中旬被(作为战俘由法德两国——译者)相互交换之前,我们先后被关在加赖松和圣雷米省的拘留所中。在那里,虽然没有任何参考文献,但我还是利用照料病人之余的时间,开始撰写有关“文化国家”的章节。

  当回到斯特拉斯堡时,我患了直肠周炎,必须动手术。这是我在被遣送回欧洲的途中,于波尔多染上痢疾的后遗症。在受这一疾病折磨几乎两年之后,我才恢复了先前的精力。

  由于在圣尼古拉教堂当助理牧师,并在斯特拉斯堡市民医院做助理医生,我才得以维持生计。我同时做着这两份工作。

  我非常感谢托马斯基金会,它允许我住在尼古拉堤岸边的空置牧师住宅中。虽然,作为助理牧师,我并没有这个权利。

  留在非洲的《文化哲学》手稿还没有寄来之前,我尽可能充分利用晚上的自由时间,首先抓紧编辑美国版的巴赫赞美诗前奏曲。由于这些手稿一直没有寄来,同时也由于美国出版商没有表现出很快就要出版巴赫赞美诗前奏曲的兴趣,我就放下了这一编辑工作,重新转向研究文化哲学。直到今天,虽然出版商多次表示了出版愿望,但我还不能让3卷本的巴赫赞美诗前奏曲付印。



《文化哲学》 导言:穿越时空的思想回响 《文化哲学》是一部旨在探寻人类文明深层动力与普遍法则的宏大著作。它并非一份详尽的文化清单,也非对某个特定地域或时代文化的孤立考察。相反,本书以哲学的高度,将目光投向文化现象背后那涌动不息的生命力、不断演变的意义系统以及塑造我们存在方式的根本原则。它邀请读者踏上一段智识的旅程,穿越古今,跨越东西,去理解那些看似零散的文化表象如何汇聚成一股股强大的洪流,塑造着我们对世界、对自身、对彼此的认知。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文化究竟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又如何才能在理解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的价值与发展的可能?《文化哲学》试图通过一系列深入的哲学辨析,回应这些最根本、也最迫切的问题。它不满足于描绘文化的图景,而是力求揭示图景背后的绘制者——人类的精神、想象力、实践以及那永不止息的追问。 第一部分:文化的本体论追问——存在的脉络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首先聚焦于文化的本体论维度,即文化的“是什么”以及它在人类存在中的根本地位。我们将审视文化作为一种“第二自然”的生成逻辑。不同于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文化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学习和传递而构建的。它渗透在我们的语言、习俗、制度、艺术、信仰等方方面面,成为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基本框架。 我们将深入探讨“符号”在文化建构中的核心作用。语言是我们最主要的符号系统,它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想的容器。人类如何通过语言来命名世界,赋予事物意义,并形成集体意识?本书将追溯符号的起源,分析符号的结构与功能,并阐释符号的变迁如何驱动文化的演进。我们还会考察非语言符号,如视觉艺术、音乐、仪式等,它们如何以超越文字的直接性,触及人类的情感与精神深处,成为文化传承与表达的重要载体。 进一步地,本书将探讨“意义”在文化中的无处不在。文化本质上是一个意义生产与交换的场域。从宇宙的起源到生命的意义,从社会秩序的建立到个体的价值实现,人类不断地在创造、解释和传承意义。我们将分析意义的来源,讨论意义的相对性与普遍性,以及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意义协商与冲突的复杂性。人类的价值体系、道德准则、审美观念,无一不是在文化意义的框架内被理解和构建的。 本书还将触及“传统”与“创新”这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传统是文化得以延续的根基,它承载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然而,如果文化仅仅是传统的复制,便会走向僵化与衰败。创新则是文化生命力的体现,是人类突破既有藩篱,创造新可能性的动力。我们将探讨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实现有意义的创新,如何在守正中寻求发展,如何在革新中保持文化的根脉。 第二部分:文化的生成与演化——流动的历史 在理解了文化的本体之后,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转向文化的生成与演化过程。我们将从历史的纵深和人类活动的广度来考察文化是如何产生、发展、传播并相互影响的。 本书将审视“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视角,并对其进行批判性反思。长期以来,人类常常将自身视为世界的中心,以人类的尺度来衡量一切。这种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明的发展,但也可能导致对自然环境的漠视,以及对其他生命的忽视。我们将探讨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文化观,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如何与自然、与万物和谐共处。 我们将深入研究“文明的轴心时代”所孕育的深刻变革。在那个短暂而辉煌的时期,几乎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涌现出伟大的思想家和宗教创始人,他们提出的哲学、伦理和宗教观念,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走向。本书将分析轴心时代思想的普遍特质,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不同文明的精神底色。 本书还将考察“文化接触与交流”的机制。人类社会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文化传播与融合的历史。从古代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到现代全球化浪潮的交汇,各种文化在碰撞中学习,在交流中创新。我们将分析文化传播的动力与阻力,考察文化同化、文化融合、文化冲突等现象,并探讨在后殖民时代,如何重新审视和建构主体文化。 “技术进步”在文化演变中的作用,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社会结构。从火的发现到文字的发明,从印刷术到互联网,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文化变革的催化剂。我们将分析技术如何重塑人类的感官,如何改变信息传播的逻辑,如何影响社会权力关系,以及最终如何影响我们对“人”本身的定义。 第三部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意义的张力 进入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们将直面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挑战,并探索在多元化的世界中,文化如何能够和谐共存并相互促进。 “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普世价值”的争论,是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每种文化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不应以外来标准来评判。而文化普世价值则主张存在一些跨越文化界限的、适用于所有人类的根本价值。本书将辩证地分析这两种观点,试图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寻求构建人类共同体所需的基本共识。我们将探讨哪些价值可能具有普世性,以及如何以一种尊重而非强制的方式来推广这些价值。 “身份认同”的构建与重塑,是当下文化哲学讨论的重要领域。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个体的身份认同越来越复杂。人们可能同时属于多个文化群体,也可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之间游走。本书将考察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以及个体如何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形成稳定而又开放的自我认知。我们将关注民族认同、宗教认同、性别认同、社群认同等多种维度的互动。 “文化霸权与抵抗”是本书不可回避的严肃话题。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强势文化往往会对弱势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构成一种压迫。本书将分析文化霸权产生的根源,探讨弱势文化如何进行抵抗与复兴,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维护文化的多元性与自主性。我们还将反思“文化挪用”和“文化盗窃”等现象,呼吁在文化交流中保持尊重与公正。 最后,本书将展望“后人类文化”的可能图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进步,未来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文化形态可能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我们将探讨“后人类”的伦理困境,以及在这种未来图景下,文化可能呈现出的新形态和新挑战。我们是否会进入一个不再以生物学为基础的文化时代?我们又将如何定义“人”与“文化”? 结语:走向理解与共生 《文化哲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对理解与共生的期盼。文化,无论其多么丰富多彩,多么深刻复杂,其最终的目的或许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理解自身,理解彼此,并最终实现更加和谐、有意义的存在。本书希望通过其哲学性的梳理与探究,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一种更深刻的洞见,去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多元而充满活力的文化世界。它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激发读者去进行自己的思考,去参与到这场关于文化、关于人类未来的永恒对话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厚厚的书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我原本对“哲学”这个词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那是象牙塔里的玄奥思辨,离日常生活太远。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却非常引人入胜,它不是直接抛出晦涩的理论,而是从一些看似简单却又极其深刻的文化现象切入。比如,作者对古代祭祀仪式中“时间”概念的独特解读,让我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线性时间观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他笔下的文化,不再是静态的陈列品,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不断自我塑造的动态场域。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他能将那些被我们视作“理所当然”的文化习惯,剥开表象,直抵其背后的价值根基。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一位老练的向导,穿梭在人类文明的迷宫里,每一次转折,都能发现新的光亮。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极其扎实,叙述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又如雕塑般精确,让我在享受思想冲击的同时,也获得了极大的阅读愉悦。读完第一部分,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作者的视角下,现代社会中的流行文化又承载了何种古老的精神内核。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它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按部就班地罗列概念,反而像一幅层层叠加的文化地图,引导读者逐步深入。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符号”与“意义”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作者没有陷入符号学派的窠臼,而是巧妙地引入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特定文化群体是如何集体建构起一套自我认同的“意义系统”。书中对某一遥远部落丧葬习俗的分析尤其震撼人心,它揭示了人类面对死亡这一终极命题时,文化所扮演的“安慰者”和“重构者”的双重角色。那段文字,写得极其细腻和富有画面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苍凉的土地上,感受着生命循环的无常与庄严。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阐述这些复杂的跨文化比较时,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和开放的态度,没有强加任何普世价值的评判,而是致力于去理解“他者”的逻辑自洽性。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智识上的尊重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人在审视他者时,也不由得反思自身的文化盲区。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跨学科的视野和批判精神。它绝非一本封闭在传统哲学框架内的理论集合,而是大胆地吸收了艺术史、心理学甚至生态学的洞见来丰满其对“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关于“审美经验”在文化构建中的作用那一章,论述得极为精妙。作者没有将美学视为纯粹的感官享受,而是将其视为文化抵抗和身份确立的重要武器。他分析了不同时代反主流艺术运动的核心驱动力,指出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艺术表达,实则是特定文化群体对既有秩序进行精神反抗的宣言。这种将宏大历史与个体创造力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兴趣。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会时不时停下来,回顾一下自己喜欢的电影、音乐或者建筑风格,试图用书中提供的工具去重新审视它们。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思考的“工具箱”,而不是一套固定的答案,鼓励读者自己去解构和重构世界的意义。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类书籍的阅读速度一向很慢,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论证环节。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能让你在保持高度专注的同时,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作者在处理一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时,展现了惊人的提炼能力,他总能找到那个最能代表时代精神的“切片”进行深度剖析。比如,关于工业革命时期欧洲社会对“效率”这一价值的狂热崇拜,书中不是简单地批判其负面效应,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崇拜如何重塑了人的主体性,如何将人异化为机器的附属品。这种洞察力,让我对身处的现代性危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却又不失鲜活,它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让你感觉自己像在啃一块坚硬的石头,而更像是在品尝一道精心烹制的佳肴,每一种味道的层次感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读完后,我感到思维被极大地拓宽了,看待日常事务的角度也变得更加立体和多维。

评分

老实讲,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读起来非常枯燥的“大部头”,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个人化,带着一种智者的幽默感和对人类处境的深切关怀。作者似乎总能在我快要被复杂的概念压倒时,用一句精辟的比喻将我拉回到地面。我尤其欣赏他对“地方性知识”的重视,他反对那种居高临下的宏大叙事,而是坚持从那些被主流历史忽略的角落里去发掘智慧的光芒。书中有好几处地方,作者引用了民间谚语和地方传说来佐证其论点,这些“接地气”的材料,非但没有削弱其理论的深度,反而为其增添了人间的烟火气和可信度。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智慧并非只存在于书斋之中,而是渗透在每一个民族的日常呼吸和世代相传的故事里。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获得了一套分析工具,更收获了一份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由衷敬意和热爱。

评分

文化哲学

评分

物流很快,质量不错。

评分

文化哲学=口=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东西很不错速度也快好评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东西很不错速度也快好评

评分

物流很快,质量不错。

评分

东西很不错速度也快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