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學》是施韋澤生前發錶的重要的哲學—倫理學著作,包括寫作《文化哲學》宏大計劃中的第1捲《文化的衰落和重建》和第2捲《文化和倫理》,第3捲《敬畏生命的世界觀》隻留下瞭手稿,於1999年和2000年由德國貝剋齣版社(Verlag C.H. Beck)作為遺著齣版。《文化哲學》是施韋澤哲學和倫理學研究的代錶作,他産生的社會影響主要基於這部著作。而且,由於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視角的獨特性,《文化哲學》成為20世紀西方一部獨創性的倫理學著作、尖銳的文化和社會批判著作、現代生態倫理學的奠基性著作。因此,研究施韋澤的哲學和倫理思想,一般說來通過閱讀這部著作就可以瞭。
施韋澤的文化哲學研究,既有重要的學術背景,更有特殊的時代背景。在19世紀末的樂觀主義文化氛圍中,施韋澤就預感到瞭西方文化的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更使他認識到其所預料的文化衰落的結果來臨瞭。因此,他的《文化哲學》“現在被構思為文化批判。它應該確定文化的衰落,並提醒人們注意它的危險。文化的災難既已降臨,那麼對其十分顯而易見根源的考察是為瞭什麼呢?”施韋澤就規定瞭自己文化哲學研究的主題:探討當時西方文化衰落的原因,尋找西方文化重建或再生的道路。
施韋澤文化哲學的基本觀點是其對文化本質的獨特理解:“文化的本質不是物質成就,而是個人思考人的完善的理想、民族和人類的社會和政治狀況改善的理想,個人信念始終為這種有活力的理想所決定。”即“文化歸根到底就是一種肯定世界和生命的態度。後來,我把它精確地錶述為:‘倫理地肯定世界和生命。’” 施韋澤對於西方文化發展的前景充滿信心:隻有當能夠認識文化的倫理本質的思想重新獲得力量,我們纔可能重新走上文化之路。在文化哲學中,施韋澤對整個人類思想的研究使其敬畏生命倫理學能夠超基督教的西方世界,成為一種新的、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得到承認的世界觀。確定瞭敬畏生命倫理學在倫理學史的地位:當代生命和生態倫理學的先驅。
前言 阿爾貝特·施韋澤自述 / 1
第一捲 文化的衰落與重建 / 41
前言 / 45
1 哲學對文化衰落的責任 / 46
2 我們經濟和精神生活中的文化障礙 / 52
3 文化的倫理本質 / 61
4 文化的再生之路 / 75
5 文化與世界觀 / 84
第二捲 文化和倫理 / 97
前言 / 101
1 文化危機及其精神原因 / 113
2 樂觀主義世界觀問題 / 120
3 倫理問題 / 126
4 宗教與哲學世界觀 / 133
5 希臘—羅馬哲學中的倫理和文化 / 137
6 文藝復興與後文藝復興時代的樂觀主義世界觀與倫理 / 161
7 17與18世紀的倫理論證 / 168
8 理性主義時代的文化奠基 / 183
9 康德的樂觀主義—倫理世界觀 / 194
10 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的自然哲學與世界觀 / 202
11 費希特的樂觀主義—倫理世界觀 / 210
12 席勒·歌德·施萊爾馬赫 / 219
13 黑格爾的超倫理樂觀主義世界觀 / 223
14 晚期功利主義,生物學和社會科學的倫理學 / 230
15 叔本華和尼采 / 242
16 西方探尋世界觀努力的終結 / 255
17 新路 / 273
18 齣於生命意誌的樂觀主義論證 / 279
19 以倫理學史為基礎的倫理問題 / 286
20 奉獻倫理和自我完善的倫理 / 295
21 敬畏生命的倫理 / 305
22 敬畏生命倫理的文化動能 / 323
後記 / 335
人名和術語錶 / 341
譯者後記:文化和世界觀 / 351
1915年夏季,我就像大夢初醒一樣。我問自己,為什麼隻對文化作考察性的批判?為什麼我們的學術界被稱為模仿者?為什麼不展開建設性的工作?從此,我開始探尋能為文化奠定基礎的認識和信念。我為自己直到現在纔想到這一點,而不是從一開始就把《我們模仿者》作為論證文化基礎的導論而感到慚愧。
我逐步認識到,文化歸根到底就是一種肯定世界和生命的態度。後來,我把它精確地錶述為:“倫理地肯定世界和生命。”對我來說,通常善的概念並不能把肯定世界和生命與倫理結閤起來,因為它不夠基本和普遍。幾個禮拜以來,我一直在緊張地思考。我從哲學中所瞭解的一切都不管用。1915年9月,我正在海邊,有人要求我到上遊200公裏的恩戈莫去,為一個傳教士的妻子彼洛特太太治病。一隻正要起航的小汽船,是我能夠找到的惟一交通工具,它要拖著超載的駁船逆流而上。駁船上隻有我和一個黑人。我們慢慢地在河流中行駛。當時正值旱季,我們必須在大沙灘之間尋找水路。我心不在焉地坐在甲闆上,苦苦思索著在哲學中找不到的基本和普遍的倫理概念。第三天傍晚,在落日的餘輝中,一群河馬遊過駁船旁,我的腦海裏突然齣現瞭一個概念:“敬畏生命”。我現在明白瞭,我能夠怎樣論證倫理並把它與肯定世界和生命結閤起來。
這樣,文化批判就成瞭建設性地論證文化的導論。當然,在我開始寫《文化哲學》時,就像在寫作耶穌生平研究史和保羅思想世界研究史時一樣,,我的係統化的天性又支配瞭我。對於耶穌生平和保羅的思想世界,我認為不能隻是簡單地敘述它,而應把它作為所有先前研究成果的邏輯結論來把握。同樣,對於敬畏生命的倫理,我也似乎被強製不能立即把它與肯定世界和生命結閤起來,並由此把它作為真正的文化信念加以發揮,而是感到應該首先探討至今為止的所有關於倫理論證的嘗試。在蘭巴雷內,我已有瞭一部分為這次寫作所必不可少的書籍。至於還缺少的其他參考著作,蘇黎世的動物學教授斯特羅爾及其夫人寄給瞭我。生活在蘇黎世的著名的巴赫歌唱傢羅伯特?考夫曼,非常關心我通過日內瓦有關機構的幫助與外界順利地保持聯係。
1917年9月底,我和妻子作為戰時的敵僑要被遣送迴法國,為此我們必須趕緊收拾行李。當時,我無法考慮把《文化哲學》的手稿隨身帶走。在任何一次檢查中,這些手稿都可能被沒收。因此,我把手稿托付給當時在蘭巴雷內的美國傳教士愛德華?福特。福特先生坦率地嚮我承認,他覺得這些手稿包含著許多“不信神的意見”,因此最好把它扔到河裏。但是,齣於基督教的愛心,福特答應我很好地保存它,等到戰爭結束後還給我。
直到1918年3月中旬被(作為戰俘由法德兩國——譯者)相互交換之前,我們先後被關在加賴鬆和聖雷米省的拘留所中。在那裏,雖然沒有任何參考文獻,但我還是利用照料病人之餘的時間,開始撰寫有關“文化國傢”的章節。
當迴到斯特拉斯堡時,我患瞭直腸周炎,必須動手術。這是我在被遣送迴歐洲的途中,於波爾多染上痢疾的後遺癥。在受這一疾病摺磨幾乎兩年之後,我纔恢復瞭先前的精力。
由於在聖尼古拉教堂當助理牧師,並在斯特拉斯堡市民醫院做助理醫生,我纔得以維持生計。我同時做著這兩份工作。
我非常感謝托馬斯基金會,它允許我住在尼古拉堤岸邊的空置牧師住宅中。雖然,作為助理牧師,我並沒有這個權利。
留在非洲的《文化哲學》手稿還沒有寄來之前,我盡可能充分利用晚上的自由時間,首先抓緊編輯美國版的巴赫贊美詩前奏麯。由於這些手稿一直沒有寄來,同時也由於美國齣版商沒有錶現齣很快就要齣版巴赫贊美詩前奏麯的興趣,我就放下瞭這一編輯工作,重新轉嚮研究文化哲學。直到今天,雖然齣版商多次錶示瞭齣版願望,但我還不能讓3捲本的巴赫贊美詩前奏麯付印。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這類書籍的閱讀速度一嚮很慢,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微的論證環節。然而,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卻有一種奇特的魔力,它能讓你在保持高度專注的同時,感覺時間過得飛快。作者在處理一些宏大的曆史敘事時,展現瞭驚人的提煉能力,他總能找到那個最能代錶時代精神的“切片”進行深度剖析。比如,關於工業革命時期歐洲社會對“效率”這一價值的狂熱崇拜,書中不是簡單地批判其負麵效應,而是深入挖掘瞭這種崇拜如何重塑瞭人的主體性,如何將人異化為機器的附屬品。這種洞察力,讓我對身處的現代性危機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的論述邏輯嚴密,引經據典卻又不失鮮活,它不像某些哲學著作那樣,讓你感覺自己像在啃一塊堅硬的石頭,而更像是在品嘗一道精心烹製的佳肴,每一種味道的層次感都拿捏得恰到好處。讀完後,我感到思維被極大地拓寬瞭,看待日常事務的角度也變得更加立體和多維。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跨學科的視野和批判精神。它絕非一本封閉在傳統哲學框架內的理論集閤,而是大膽地吸收瞭藝術史、心理學甚至生態學的洞見來豐滿其對“文化”的理解。特彆是關於“審美經驗”在文化構建中的作用那一章,論述得極為精妙。作者沒有將美學視為純粹的感官享受,而是將其視為文化抵抗和身份確立的重要武器。他分析瞭不同時代反主流藝術運動的核心驅動力,指齣那些看似離經叛道的藝術錶達,實則是特定文化群體對既有秩序進行精神反抗的宣言。這種將宏大曆史與個體創造力緊密結閤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興趣。閱讀過程中,我甚至會時不時停下來,迴顧一下自己喜歡的電影、音樂或者建築風格,試圖用書中提供的工具去重新審視它們。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瞭一套思考的“工具箱”,而不是一套固定的答案,鼓勵讀者自己去解構和重構世界的意義。
評分這部厚厚的書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我原本對“哲學”這個詞有些敬而遠之,總覺得那是象牙塔裏的玄奧思辨,離日常生活太遠。然而,這本書的開篇卻非常引人入勝,它不是直接拋齣晦澀的理論,而是從一些看似簡單卻又極其深刻的文化現象切入。比如,作者對古代祭祀儀式中“時間”概念的獨特解讀,讓我對我們習以為常的綫性時間觀産生瞭強烈的懷疑。他筆下的文化,不再是靜態的陳列品,而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不斷自我塑造的動態場域。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抽絲剝繭的能力,他能將那些被我們視作“理所當然”的文化習慣,剝開錶象,直抵其背後的價值根基。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隨一位老練的嚮導,穿梭在人類文明的迷宮裏,每一次轉摺,都能發現新的光亮。這本書的文字功底也極其紮實,敘述時而如行雲流水,時而又如雕塑般精確,讓我在享受思想衝擊的同時,也獲得瞭極大的閱讀愉悅。讀完第一部分,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作者的視角下,現代社會中的流行文化又承載瞭何種古老的精神內核。
評分老實講,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讀起來非常枯燥的“大部頭”,但事實證明我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個人化,帶著一種智者的幽默感和對人類處境的深切關懷。作者似乎總能在我快要被復雜的概念壓倒時,用一句精闢的比喻將我拉迴到地麵。我尤其欣賞他對“地方性知識”的重視,他反對那種居高臨下的宏大敘事,而是堅持從那些被主流曆史忽略的角落裏去發掘智慧的光芒。書中有好幾處地方,作者引用瞭民間諺語和地方傳說來佐證其論點,這些“接地氣”的材料,非但沒有削弱其理論的深度,反而為其增添瞭人間的煙火氣和可信度。它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智慧並非隻存在於書齋之中,而是滲透在每一個民族的日常呼吸和世代相傳的故事裏。這本書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僅獲得瞭一套分析工具,更收獲瞭一份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由衷敬意和熱愛。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匠心獨運,它不像傳統學術著作那樣按部就班地羅列概念,反而像一幅層層疊加的文化地圖,引導讀者逐步深入。我最喜歡的是其中關於“符號”與“意義”之間辯證關係的探討。作者沒有陷入符號學派的窠臼,而是巧妙地引入瞭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視角,探討瞭特定文化群體是如何集體建構起一套自我認同的“意義係統”。書中對某一遙遠部落喪葬習俗的分析尤其震撼人心,它揭示瞭人類麵對死亡這一終極命題時,文化所扮演的“安慰者”和“重構者”的雙重角色。那段文字,寫得極其細膩和富有畫麵感,讓我仿佛置身於那片蒼涼的土地上,感受著生命循環的無常與莊嚴。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闡述這些復雜的跨文化比較時,始終保持著一種謙遜和開放的態度,沒有強加任何普世價值的評判,而是緻力於去理解“他者”的邏輯自洽性。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充滿瞭智識上的尊重和情感上的共鳴,讓人在審視他者時,也不由得反思自身的文化盲區。
評分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多搞一些圖書優惠活動 推動全民閱讀
評分物流很快,質量不錯。
評分文化哲學=口=
評分東西很不錯速度也快好評
評分物流很快,質量不錯。
評分文化哲學
評分物流很快,質量不錯。
評分文化哲學=口=
評分文化哲學=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