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再次对这位在加拿大任教的美国人表示钦佩。从此书看来,森舸澜对中国先秦诸子的思想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而且他使用现代的学术方法,把这些思想重新整理成了一个逻辑自洽的体系。不但如此,他还使用现代科学的研究结果对这套体系进行评判。而且像他这么做的海外汉学家还有很多。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重新认识中国文化。感觉豁然开朗!如果我们总停留在用传统“国学”的方法 —— 在故纸堆里“考据”、归档整理汉代以来名家的“解读”、再来点自己的“感悟”、“心得” —— 这些二流、三流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就只能被打扮成二流三流文化。只有你抛开门户之见睁眼看世界,跨界使用自然和社会科学相关成果,这种现代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才可能被发掘为一流文化。
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的森舸澜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人文与科学完美结合的思想旅行。在这本书中,中国先哲的古老智慧与全球新的脑神经科学、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相映生辉。
翻开这本书,开始一段美妙的旅程,你会看到孔子、墨子、老子、荀子、孟子、庄子关于“无为”与“德”思想表达被一一呈现,再辅以现代社会有趣的故事、严谨的科学实验结果加以佐证,而蕴含其中的“为与无为”的思辨,刚好可以修正以自我价值为中心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思维方法。
作为中文版的读者,我们当然应该为祖先灿烂的文化而自豪,然而用更加客观和科学的角度重新理解祖先的思想,无疑胜过盲目的热爱,也能真正了解中华文化在这个时代的价值。
亲爱的读者,换个角度,你会更睿智,也更有智慧提升当下与未来的自己。
森舸澜(Edward Slingerland),现任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教授、中国思想与涉身认知研究所所长、哲学与心理学会成员、宗教历史数据库主任。曾就读普林斯顿、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精研中国古代思想,功底深厚,是东西方哲学宗教思想比较、认知科学等领域的世界著名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战国时期中国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比较、认知科学与宗教演变、认知语言学(概念整合隐喻理论)、伦理学(德性伦理学、道德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人文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古典汉语等。森舸澜曾发表一大批学术文章,出版多部专著,如《科学与人文科学》(What Science Offers the Humanities)等,还翻译出版了孔子的《论语》(Analects)等。
森舸澜教授为我们送上了一部大作!他以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论证梳理出古代中国哲学概念“无为”与现代神经科学的关系。然而如此重要的话题,他却能娓娓道来,举重若轻。伍迪 ? 艾伦、迷幻药、他女儿的文学读物,乃至《星球大战》的人物,竟然被他信手拈来。
——《霍芬顿邮报》
理解东方智慧,不能不先理解“无为”。读者若是希望过上圆满的、自发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森舸澜的专著都不失为一部难得的生活指南。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的作者
《无为》一书在两条大河的汇合处出现:一边是日益兴起的神经科学,一边是中国儒道传统的经典智慧。作品思想深刻、功底扎实,所讨论的儒道传统,我们西方不仅应该知道,还要更多地付诸实践才是。
——丹尼尔?平克,《进取》和《推销才是人》的作者
东方西方再次相遇,古代中国思想原则在当代继续应用——应用的场合还可能更多。森舸澜将使你重新思考如何面对日常生活,如何面对成功和失败。
——玛丽娅?康尼科娃,《策划者》的作者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古代中国创造出不少伟大的智慧,森舸澜为当代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向这些智慧的大门。
——乔纳森?海德特,纽约大学教授、《幸福的多种设想》的作者
一次非凡的时光旅行告诉我们,古代中国哲学家是如何预见当代大脑科学的。读者将与孔子、道家圣人和禅宗大师相遇。
——杰西?普林斯,纽约城市大学教授
作者是当今世上著名的比较哲学家。沟通认知科学与人文科学,他是重要的倡导者。他告诉我们,哲学确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一部地标式的作品。
——欧文?弗拉纳根,杜克大学教授、《释迦牟尼的大脑》的作者
才子作家写出的一部发人深思的奇书。
——哈维?怀特豪斯,牛津大学教授
为了幸福或达到目的,我们往往迫不及待,后来才明白什么叫适得其反。我们凭借“无为”能走出这种悖论。这部作品,你不要犹豫——马上读。
——奥利弗?博克曼,《矫正方法》的作者
这本书我原来不想读,后还是读了。我失控了,掉进去了,是轻松流畅的文字把我拖进去的。这种书才是该推荐的。
——兰道尔夫?内塞,亚利桑那大学教授、《我们为什么生病》的作者
读森舸澜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被西方轻视的东方传统,经过他的梳理再次为世人瞩目。
——《瘦子》杂志
第1章 庖丁解牛与名士风度 1
无为概说 3
你的大脑是怎么无为的 9
第2章 醉卧天边 23
无为的社会维度与精神维度 25
第3章 必先克己修身 41
锤炼自我 43
“热”还不够:我们为什么有意识和文化 47
“冷”不能独行:变冷为热 52
为而不为:人为的合乎自然 56
儒家的无为:与文明和谐相处 66
提防村里的伪君子 68
第4章 不为 73
抱朴守拙 75
打倒他们(和麦迪逊大道):社会知识与享乐适应症 80
有得必有失 88
回家,抱朴守拙 91
你怎么才能思非所念 97
第5章 有所作为,但也要适可而止 105
守护幼苗 107
反对理性主义者:“冷”不能独行 109
反对原始主义者:守护你的道德花园 117
按节拍跳:孟子的无为 125
以“自然的”姿态接受儒家的道,为什么这么难? 130
第6章 不必牵挂 133
顺其自然 135
不必牵挂,撒手 139
逍遥游 151
为什么不要与自我纠缠? 158
第7章 无为的悖论 165
自发性与信赖 167
来自地下:甲骨和竹简上的无为悖论 172
刺青和乡音:我们相信身体 179
不折不扣的悖论:无为与德 189
第8章 取自无为 197
与悖论共生 199
内省的悖论 208
照顾身体 214
后记 219
附录 225
注释与延伸阅读 227
我是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哲学教授,我们的学校设在加拿大的温哥华。每年秋季我都要讲授中国古代哲学绪论,介绍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大思想家,过来选课的学生人数众多,其中十之七八祖上是中国人,不少是才移民过来的。我问他们为什么对我的课感兴趣,这些中国学生往往回答说,他们感到好奇,不知从外国人那里学习自己的文化是怎么个学法。我明确地告诉他们,我教中国古代哲学,与他们在高中所经历的或从他们父母那里听说的,大不相同。我的目标是,等到期末让他们发现——说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他们自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外国人”。现代汉语里的不少成语是战国时代用过的短语,大多数当代中国人对文言文里出现的典故、对孔子和老子提出的思想,至少也初知一二。虽然如此,但能读好古文的人却没有多少,即使专业研究者,读的也未必是原著,大多是后世论家的注疏,其中自然少不了论家自己对原作的理解。此外,现代中国社会,生活节奏迅疾,个人色彩明显,与当年孔子和老子提倡的理想可谓相去甚远。如此说来,生活在现代的我们,面对先人的思想,走入另一番哲学天地,谁又不是外国人呢?
不过,西方的外国人也有一大好处:他能发现中国古代那些重要的争鸣和话题与西方哲学传统固有的矛盾之间,也存在相通的地方,在众多方面,中国古代哲学未尝不能为西方遭遇的困境提供更为合理的答案。晚近的西方思想以独立的个人和离身的(disembodied)理性主义为典范,所以主流西方哲学才轻视自发性和直觉的重要意义,贬低涉身心智(embodied mind)的力量。而重新找回古代中国思想,拥抱无为理念,提倡轻松自如,必定会矫正现代世界观推崇的那种亟待矫正的、极端的个人主义。无为这一理念更适合我们目前所知的人类心智。无为与德(魅力)内在的性质,也能彰显与自我息息相关的社会性和角色感。以上说法对于现代人,不论他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必然有所助益。
我要感谢史国强生动、准确、畅达的汉语译文,感谢席晗协助翻译。我还要感谢现代社出版拙著,使其与中国读者见面。我希望中国读者能从书里找到有价值的东西,籍此或许还能从全新的角度看待他们自己的哲学与宗教传统。
森舸澜(Edward Slingerland)
加拿大温哥华
2017 年9 月28日
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便是作者那种深厚的学养和广阔的视野。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去解读科学背后的哲学意涵。比如说,在探讨复杂系统理论时,书中穿插了对中国古典园林布局的分析,那种“曲径通幽”、“借景”的智慧,竟然与现代系统优化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喜欢作者那种谦逊而又坚定的语气,他并不想用“中国智慧”去修正“现代科学”,而是更倾向于将它们视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不同路径。书中很多段落,我都会反复阅读,试图去捕捉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这种阅读体验,不像是在读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不断审视自己对世界的固有看法。
评分这本新出的书,读起来真是一次奇妙的体验。作者在开篇就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现代科学与古老的中国智慧并置,试图从中寻找某种共鸣或张力。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场生硬的“中西合璧”,但读下去后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并没有刻意去证明谁对谁错,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泡茶聊天,娓娓道来。书中对科学概念的阐释,比如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与道家思想中的“有无相生”进行了对比。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概念嫁接,而是深入到了对世界本源的探究。尤其是其中关于“变化”的论述,一边是物理定律下的精确预测,一边是《易经》中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把握,让人忍不住停下来细细琢磨。书中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即便是对哲学不太敏感的读者,也能被作者的笔力所吸引,体会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有一种古典的韵味,却又紧贴着当下的热点议题。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遣词造句精准而富有诗意,使得那些艰涩的科学概念也变得生动起来。比如,书中描述信息熵时,引用了古代文人对“空”的理解,那种“无中生有”的意境,让人瞬间领悟了信息论背后的哲学深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冲突性观点时的平衡感。在论及还原论和整体论时,他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提出了一个“动态平衡”的模型,这不仅是对两种思想的调和,更是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尊重。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理解”这个行为本身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融合与再创造的过程。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字魅力极强,有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魔力。作者的表达方式,既有现代思想的锐利,又不失东方哲学的温润。书中对“系统性思维”的阐述,结合了《道德经》中对“道”的描述,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作者在论及可持续发展时,将自然法则与中国传统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提供了一种非常具有本土特色的解决方案视角。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一些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然后用书中提到的理论去分析,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非常美妙。它不是一本枯燥的说教之作,而更像是一场思想的冒险,引导我们用更具包容性和智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日益复杂的时代。
评分这本读物给我的震撼在于它的“破壁”能力。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尤其是将理工科思维与人文素养进行了有效的嫁接。作者在书中穿插了许多历史典故和个人感悟,使得整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时间本质的讨论,作者引用了庄子的“齐物论”,那一下,仿佛所有的时空界限都模糊了,科学的严谨性和哲学的开放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非常好,层次分明,从宏观的宇宙观到微观的粒子世界,再到对人类心智的探讨,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它不追求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质疑,这种启发式的写作方式,正是好书的标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