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再次對這位在加拿大任教的美國人錶示欽佩。從此書看來,森舸瀾對中國先秦諸子的思想都有非常獨到的見解,而且他使用現代的學術方法,把這些思想重新整理成瞭一個邏輯自洽的體係。不但如此,他還使用現代科學的研究結果對這套體係進行評判。而且像他這麼做的海外漢學傢還有很多。這就給我們提供瞭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來重新認識中國文化。感覺豁然開朗!如果我們總停留在用傳統“國學”的方法 —— 在故紙堆裏“考據”、歸檔整理漢代以來名傢的“解讀”、再來點自己的“感悟”、“心得” —— 這些二流、三流的方法研究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就隻能被打扮成二流三流文化。隻有你拋開門戶之見睜眼看世界,跨界使用自然和社會科學相關成果,這種現代科學的方法,也是真正的方法研究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纔可能被發掘為一流文化。
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的森舸瀾教授給我們帶來瞭一場人文與科學完美結閤的思想旅行。在這本書中,中國先哲的古老智慧與全球新的腦神經科學、人類學和社會心理學相映生輝。
翻開這本書,開始一段美妙的旅程,你會看到孔子、墨子、老子、荀子、孟子、莊子關於“無為”與“德”思想錶達被一一呈現,再輔以現代社會有趣的故事、嚴謹的科學實驗結果加以佐證,而蘊含其中的“為與無為”的思辨,剛好可以修正以自我價值為中心的現代生活方式和思維方法。
作為中文版的讀者,我們當然應該為祖先燦爛的文化而自豪,然而用更加客觀和科學的角度重新理解祖先的思想,無疑勝過盲目的熱愛,也能真正瞭解中華文化在這個時代的價值。
親愛的讀者,換個角度,你會更睿智,也更有智慧提升當下與未來的自己。
森舸瀾(Edward Slingerland),現任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教授、中國思想與涉身認知研究所所長、哲學與心理學會成員、宗教曆史數據庫主任。曾就讀普林斯頓、斯坦福、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精研中國古代思想,功底深厚,是東西方哲學宗教思想比較、認知科學等領域的世界著名專傢。主要研究方嚮:戰國時期中國哲學思想、宗教思想比較、認知科學與宗教演變、認知語言學(概念整閤隱喻理論)、倫理學(德性倫理學、道德心理學)、進化心理學、人文與自然科學的關係、古典漢語等。森舸瀾曾發錶一大批學術文章,齣版多部專著,如《科學與人文科學》(What Science Offers the Humanities)等,還翻譯齣版瞭孔子的《論語》(Analects)等。
森舸瀾教授為我們送上瞭一部大作!他以淵博的知識和嚴謹的論證梳理齣古代中國哲學概念“無為”與現代神經科學的關係。然而如此重要的話題,他卻能娓娓道來,舉重若輕。伍迪 ? 艾倫、迷幻藥、他女兒的文學讀物,乃至《星球大戰》的人物,竟然被他信手拈來。
——《霍芬頓郵報》
理解東方智慧,不能不先理解“無為”。讀者若是希望過上圓滿的、自發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森舸瀾的專著都不失為一部難得的生活指南。
——米哈裏?契剋森米哈賴,《心流》的作者
《無為》一書在兩條大河的匯閤處齣現:一邊是日益興起的神經科學,一邊是中國儒道傳統的經典智慧。作品思想深刻、功底紮實,所討論的儒道傳統,我們西方不僅應該知道,還要更多地付諸實踐纔是。
——丹尼爾?平剋,《進取》和《推銷纔是人》的作者
東方西方再次相遇,古代中國思想原則在當代繼續應用——應用的場閤還可能更多。森舸瀾將使你重新思考如何麵對日常生活,如何麵對成功和失敗。
——瑪麗婭?康尼科娃,《策劃者》的作者
在人類曆史進程中,古代中國創造齣不少偉大的智慧,森舸瀾為當代讀者打開瞭一扇通嚮這些智慧的大門。
——喬納森?海德特,紐約大學教授、《幸福的多種設想》的作者
一次非凡的時光旅行告訴我們,古代中國哲學傢是如何預見當代大腦科學的。讀者將與孔子、道傢聖人和禪宗大師相遇。
——傑西?普林斯,紐約城市大學教授
作者是當今世上著名的比較哲學傢。溝通認知科學與人文科學,他是重要的倡導者。他告訴我們,哲學確實是一種生活方式。一部地標式的作品。
——歐文?弗拉納根,杜剋大學教授、《釋迦牟尼的大腦》的作者
纔子作傢寫齣的一部發人深思的奇書。
——哈維?懷特豪斯,牛津大學教授
為瞭幸福或達到目的,我們往往迫不及待,後來纔明白什麼叫適得其反。我們憑藉“無為”能走齣這種悖論。這部作品,你不要猶豫——馬上讀。
——奧利弗?博剋曼,《矯正方法》的作者
這本書我原來不想讀,後還是讀瞭。我失控瞭,掉進去瞭,是輕鬆流暢的文字把我拖進去的。這種書纔是該推薦的。
——蘭道爾夫?內塞,亞利桑那大學教授、《我們為什麼生病》的作者
讀森舸瀾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被西方輕視的東方傳統,經過他的梳理再次為世人矚目。
——《瘦子》雜誌
第1章 庖丁解牛與名士風度 1
無為概說 3
你的大腦是怎麼無為的 9
第2章 醉臥天邊 23
無為的社會維度與精神維度 25
第3章 必先剋己修身 41
錘煉自我 43
“熱”還不夠:我們為什麼有意識和文化 47
“冷”不能獨行:變冷為熱 52
為而不為:人為的閤乎自然 56
儒傢的無為:與文明和諧相處 66
提防村裏的僞君子 68
第4章 不為 73
抱樸守拙 75
打倒他們(和麥迪遜大道):社會知識與享樂適應癥 80
有得必有失 88
迴傢,抱樸守拙 91
你怎麼纔能思非所念 97
第5章 有所作為,但也要適可而止 105
守護幼苗 107
反對理性主義者:“冷”不能獨行 109
反對原始主義者:守護你的道德花園 117
按節拍跳:孟子的無為 125
以“自然的”姿態接受儒傢的道,為什麼這麼難? 130
第6章 不必牽掛 133
順其自然 135
不必牽掛,撒手 139
逍遙遊 151
為什麼不要與自我糾纏? 158
第7章 無為的悖論 165
自發性與信賴 167
來自地下:甲骨和竹簡上的無為悖論 172
刺青和鄉音:我們相信身體 179
不摺不扣的悖論:無為與德 189
第8章 取自無為 197
與悖論共生 199
內省的悖論 208
照顧身體 214
後記 219
附錄 225
注釋與延伸閱讀 227
我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中國哲學教授,我們的學校設在加拿大的溫哥華。每年鞦季我都要講授中國古代哲學緒論,介紹春鞦戰國時期那些大思想傢,過來選課的學生人數眾多,其中十之七八祖上是中國人,不少是纔移民過來的。我問他們為什麼對我的課感興趣,這些中國學生往往迴答說,他們感到好奇,不知從外國人那裏學習自己的文化是怎麼個學法。我明確地告訴他們,我教中國古代哲學,與他們在高中所經曆的或從他們父母那裏聽說的,大不相同。我的目標是,等到期末讓他們發現——說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他們自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外國人”。現代漢語裏的不少成語是戰國時代用過的短語,大多數當代中國人對文言文裏齣現的典故、對孔子和老子提齣的思想,至少也初知一二。雖然如此,但能讀好古文的人卻沒有多少,即使專業研究者,讀的也未必是原著,大多是後世論傢的注疏,其中自然少不瞭論傢自己對原作的理解。此外,現代中國社會,生活節奏迅疾,個人色彩明顯,與當年孔子和老子提倡的理想可謂相去甚遠。如此說來,生活在現代的我們,麵對先人的思想,走入另一番哲學天地,誰又不是外國人呢?
不過,西方的外國人也有一大好處:他能發現中國古代那些重要的爭鳴和話題與西方哲學傳統固有的矛盾之間,也存在相通的地方,在眾多方麵,中國古代哲學未嘗不能為西方遭遇的睏境提供更為閤理的答案。晚近的西方思想以獨立的個人和離身的(disembodied)理性主義為典範,所以主流西方哲學纔輕視自發性和直覺的重要意義,貶低涉身心智(embodied mind)的力量。而重新找迴古代中國思想,擁抱無為理念,提倡輕鬆自如,必定會矯正現代世界觀推崇的那種亟待矯正的、極端的個人主義。無為這一理念更適閤我們目前所知的人類心智。無為與德(魅力)內在的性質,也能彰顯與自我息息相關的社會性和角色感。以上說法對於現代人,不論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必然有所助益。
我要感謝史國強生動、準確、暢達的漢語譯文,感謝席晗協助翻譯。我還要感謝現代社齣版拙著,使其與中國讀者見麵。我希望中國讀者能從書裏找到有價值的東西,籍此或許還能從全新的角度看待他們自己的哲學與宗教傳統。
森舸瀾(Edward Slingerland)
加拿大溫哥華
2017 年9 月28日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文字魅力極強,有一種讓人沉浸其中的魔力。作者的錶達方式,既有現代思想的銳利,又不失東方哲學的溫潤。書中對“係統性思維”的闡述,結閤瞭《道德經》中對“道”的描述,讓人耳目一新。特彆是作者在論及可持續發展時,將自然法則與中國傳統中的“天人閤一”思想相結閤,提供瞭一種非常具有本土特色的解決方案視角。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一些生活中的具體情境,然後用書中提到的理論去分析,這種學以緻用的感覺非常美妙。它不是一本枯燥的說教之作,而更像是一場思想的冒險,引導我們用更具包容性和智慧的眼光去審視我們所處的這個日益復雜的時代。
評分初讀此書,最大的感受便是作者那種深厚的學養和廣闊的視野。他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用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去解讀科學背後的哲學意涵。比如說,在探討復雜係統理論時,書中穿插瞭對中國古典園林布局的分析,那種“麯徑通幽”、“藉景”的智慧,竟然與現代係統優化理論有著異麯同工之妙。這種跨學科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我喜歡作者那種謙遜而又堅定的語氣,他並不想用“中國智慧”去修正“現代科學”,而是更傾嚮於將它們視為人類認知世界的不同路徑。書中很多段落,我都會反復閱讀,試圖去捕捉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深意。這種閱讀體驗,不像是在讀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不斷審視自己對世界的固有看法。
評分這本讀物給我的震撼在於它的“破壁”能力。它成功地打破瞭傳統學科之間的壁壘,尤其是將理工科思維與人文素養進行瞭有效的嫁接。作者在書中穿插瞭許多曆史典故和個人感悟,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我記得有一次,讀到關於時間本質的討論,作者引用瞭莊子的“齊物論”,那一下,仿佛所有的時空界限都模糊瞭,科學的嚴謹性和哲學的開放性完美地融閤在一起。這本書的結構組織得非常好,層次分明,從宏觀的宇宙觀到微觀的粒子世界,再到對人類心智的探討,層層遞進,引人入勝。它不追求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去思考,去質疑,這種啓發式的寫作方式,正是好書的標誌。
評分這本新齣的書,讀起來真是一次奇妙的體驗。作者在開篇就拋齣瞭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將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現代科學與古老的中國智慧並置,試圖從中尋找某種共鳴或張力。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場生硬的“中西閤璧”,但讀下去後發現,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並沒有刻意去證明誰對誰錯,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泡茶聊天,娓娓道來。書中對科學概念的闡釋,比如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與道傢思想中的“有無相生”進行瞭對比。這種對比不是簡單的概念嫁接,而是深入到瞭對世界本源的探究。尤其是其中關於“變化”的論述,一邊是物理定律下的精確預測,一邊是《易經》中對事物發展趨勢的把握,讓人忍不住停下來細細琢磨。書中行文流暢,邏輯清晰,即便是對哲學不太敏感的讀者,也能被作者的筆力所吸引,體會到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有一種古典的韻味,卻又緊貼著當下的熱點議題。作者的文字功底紮實,遣詞造句精準而富有詩意,使得那些艱澀的科學概念也變得生動起來。比如,書中描述信息熵時,引用瞭古代文人對“空”的理解,那種“無中生有”的意境,讓人瞬間領悟瞭信息論背後的哲學深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衝突性觀點時的平衡感。在論及還原論和整體論時,他並沒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提齣瞭一個“動態平衡”的模型,這不僅是對兩種思想的調和,更是對現實世界復雜性的尊重。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理解”這個行為本身都有瞭更深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更是一種融閤與再創造的過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