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彩色图谱

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彩色图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川 著
图书标签:
  • 组织学
  • 实验动物
  • 比较组织学
  • 彩色图谱
  • 兽医
  • 医学
  • 动物科学
  • 解剖学
  • 显微镜
  • 病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845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43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5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彩色图谱》是一部以实验动物正常组织学为主的专业书籍,理论知识丰富、内容系统全面、文字简洁明了、图片清晰准确,是一本理论与实际并重,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的实验动物组织学指导教材,不仅对实验动物病理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者很好的参考用书。

内容简介

《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彩色图谱》的编写基于作者长期在实验动物方面的研究实践以及多年来在GLP安评病理诊断中积累的经验。《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彩色图谱》共分10章,对常用实验动物各脏器组织学结构和相应的功能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并进行了比较组织学分析。《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彩色图谱》配备组织学彩色照片700余张,组织切片采用了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电镜等技术进行辅助诊断,所用动物涉及常用的小鼠、大鼠、大耳白兔和豚鼠。

目录

目录
Contents
序//ⅰ
前言//ⅲ
第1章循环系统//1
第一节心脏//2
第二节血管//11
第2章免疫系统//21
第一节淋巴结//23
第二节脾脏//26
第三节胸腺//31
第四节骨髓//35
第3章消化系统//39
第一节舌//40
第二节咽//44
第三节食管//45
第四节胃//49
第五节小肠//55
第六节大肠//61
第七节唾液腺//64
第八节肝//68
第九节胆囊//74
第十节胰腺//75
第4章呼吸系统//83
第一节鼻腔//84
第二节气管和支气管//91
第三节肺//94
第5章泌尿系统//101
第一节肾脏//102
第二节输尿管//110
第三节膀胱//111
第四节尿道//113
第6章雄性生殖系统//117
第一节睾丸//119
第二节附睾//124
第三节精囊//129
第四节前列腺//130
第五节尿道球腺//135
第六节阴茎//136
第7章雌性生殖系统//139
第一节卵巢//141
第二节输卵管//146
第三节子宫//150
第四节阴道//156
第五节乳腺//158
第8章神经系统//165
第一节大脑//166
第二节小脑//177
第三节脑干与脊髓//179
第四节坐骨神经//186
第9章内分泌系统//189
第一节垂体//190
第二节甲状腺//200
第三节甲状旁腺//205
第四节肾上腺//206
第五节松果体//214
第10章感觉器官//221
第一节皮肤//222
第二节眼//234
第三节耳//241

精彩书摘

第1章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是生物体的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及其借以循环流动的管道组成的系统。
循环系统是生物体内的运输系统,它将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进的氧输送到各组织器官,并将各组织器官的代谢产物通过同样的途径输入血液,经肺、肾排出。它还输送热量到身体各部以保持体温,输送激素到靶器官以调节其功能。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是连续而封闭的分支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个部分。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动脉和静脉是输送血液的管道。毛细血管的管壁薄,血液在此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静脉起始端也参与物质交换,但主要在毛细血管进行。淋巴管系统是一个辅助的循环管道,由毛细淋巴管、淋巴管和淋巴导管组成。毛细淋巴管起始于盲端,收集回流的细胞间液到淋巴管,进入毛细淋巴管的组织液称为淋巴。淋巴流经粗细不等的淋巴管,最后汇合成右淋巴导管或胸导管,导入大静脉。
第一节 心脏
心脏(heart)主要由心肌构成,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体内各种内分泌的激素和一些其他体液因素,也要通过血液循环将它们运送到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此外,血液防卫机能的实现,以及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也都要依赖血液在血管内的不断循环流动,而血液的循环是由于心脏“泵”的作用实现的。心脏位于胸腔内,两肺之间(图1-1)。心脏的内腔被房间隔(interatrial septum, ias)和室间隔(interventricular septum,ivs)分隔为左右不相通的两半。心腔可分为左心房(left atrium, la)、左心室(left ventricle, lv)、右心房(right atrium, ra)、右心室(right ventricle, rv)四个部分(图1-2 和图1-3)。左心房和左心室借左房室口相通,右心房和右心室借右房室口相通,同时在左房室口周围附有二尖瓣、右房室口周围附有三尖瓣,其主要作用是防止血液从心室倒流回心房。右心房有前腔静脉(cranial vena cava)、后腔静脉(caudal vena cava)和冠状窦的开口,左心房上有肺静脉(pulmonary vein)的开口。
心脏壁由三层膜组成,从内向外依次为心内膜(endocardium, end)、心肌膜(myocardium, my)和心外膜(epicardium, ep)。(图1-4 和图1-5)。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1 KM小鼠心脏的解剖结构
图1-2 心脏示意图
图1-3 SD大鼠心脏矢状切面(HE,40×)
图1-4 心脏壁结构示意图
(一)心内膜
心内膜(endocardium)表面是内皮(epithelium),它是一层不规则的多角形内皮细胞(endothelialcell, ec),胞核为椭圆形,与大血管的内皮相连续,位于薄层连续的基膜上。心内膜的内皮细胞在不同部位的密度和大小有差异,可能与其不同的功能状态有关。心的各瓣膜均是由心内膜向内腔折叠而成。心室和心耳的内膜较薄,主动脉口和肺动脉口处的最厚。内皮下为内皮下层(subendothelial layer,stl)。组成内皮下层的结缔组织可分为内、外两层。内膜薄,是由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弹力纤维构成的致密结缔组织,含少量平滑肌束。
内皮下层与心肌膜之间是心内膜下层(subendocardial layer, scl),由较疏松的结缔组织组成,其中含血管和神经(图1-6a)。masson 染色可见心内膜下红染的平滑肌组织和蓝绿色的结缔组织。心内膜下层与心肌膜的结缔组织相连。在乳头肌和腱索处没有心内膜。心室的心内膜下层还有心脏传导系的分支—— 浦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 PF)(图1-6B)。生理学研究证明,此种细胞能快速传导冲动。房室束分支末端的细胞与心室肌纤维相连,将冲动传到心室各处。
脊椎动物的心内膜与大血管的内膜形态上连续,功能上相似,但发生上来源不同:心内膜位于心脏原基的边缘并受前内胚层的影响,被包绕在初始的心血管内。
(二)心肌层
心肌层(myocardium)是心脏的主体,主要由心肌构成。心房的心肌较薄,在年龄较大的心房可观察到微小的区域性心肌纤维缺失,只剩内、外膜相贴。心室的心肌较厚,其中左心室比右心室厚2~3倍。心肌纤维呈螺旋状排列,大致可分为内纵、中环和外斜三层。心肌纤维多集合成束,肌束间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和丰富的毛细血管。心房向心腔内突出的肌束呈网格状,较细小,命名为界嵴或梳状肌。心室侧比较粗大,被称为肉柱、乳头肌或节制索。心房肌位于纤维环上方,心室肌附着于纤维环下面,二者不直接相连,保证了心房和心室的各自收缩。而且心房入口的心肌比心室多,尤其是右心房有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静脉窦口,左心房有四条肺静脉入口,增加了心房肌排列的复杂性,可能是心房纤颤电折返的解剖学基础(图1-7a, B)。
心房与心室肌的结构有一定的差异。心房肌纤维较细短[(6~8)μm×(20~30)μm],无分支;心室的肌纤维较粗较长[(10~15)μm×100μm],有分支。一般光镜下心房肌比心室肌染色稍淡,可能与心房肌的细胞器较少有关。心房和心室的肌纤维内部都有丰富的肌原纤维,具有收缩功能。masson 染色显色,肌纤维内部有丰富的肌原纤维(红色)以及肌纤维间少量的胶原纤维(蓝绿色)。相邻心房肌纤维侧面的细胞膜彼此之间有连接,构成桥粒和缝管连接;另外,心房肌纤维比较细,横小管较少,这些特点可能与其具有的较快传导速率和较高内在节律有关(图1-7)。
心钠素又称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多肽,具有抑制血管升压素和血管紧张素的作用,并可调节垂体激素的释放与儿茶酚胺的代谢,有利尿、排钠、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作用,是参与机体水、盐代谢调节的物质。其主要分布在心房和心室的心肌纤维内,心房含量最高,室间隔内较低。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心钠素为位于心肌细胞核周围的棕黄色颗粒,核的两极处较多(图1-8)。
图1-7 心肌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彩色图谱》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星际航行中的微观生态与生命维持系统:深度解析与未来展望》 ISBN:978-1-56789-012-3 作者:艾萨克·凡·德·海顿 (Isaac Van Der Heyden) 出版社:宇宙工程技术出版社 (Astro-Engineering Press)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 页数:850页 定价:¥298.00 --- 导言:超越地表,直面真空的生命挑战 自人类仰望星空以来,将生命体成功送入深空并维持其长期生存,一直是航天工程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本书《星际航行中的微观生态与生命维持系统:深度解析与未来展望》并非关注传统生物学或医学范畴,而是聚焦于一个跨学科的前沿领域:在极端、封闭、高辐射的星际环境中,如何利用和模拟地球生态系统的微观机制,构建出稳定、高效且具备自我修复能力的生命支持系统(Life Support Systems, LSS)。 本书旨在为空间生物学家、环境工程师、航天器设计师以及对深空探索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前瞻性的技术蓝图与理论框架。它摒弃了对已知物种的简单移植,转而探讨如何通过系统生物学的视角,重新设计一个能在数十甚至数百年尺度上独立运作的、紧凑且高效的“人造生物圈”。 第一部分:封闭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与建模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星际生命维持系统的理论基石。作者从热力学、物质循环和信息熵的角度,探讨了封闭系统如何对抗熵增带来的退化。 第一章:星际环境的约束与机遇 详细分析了深空环境(真空、微重力、宇宙射线、太阳耀斑)对生物体和工程系统的影响。重点剖析了如何利用新型材料和辐射屏蔽技术,在保证系统安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资源的占用。 第二章:物质循环的闭环设计原理 传统LSS依赖高能耗的物理化学循环,而本书提出了“生态耦合回路”的概念。深入研究了水、氧气、二氧化碳及氮元素的生物-物理耦合循环效率。内容涵盖藻类光合作用的优化模型、微生物固氮的工程放大,以及废弃物转化为可用资源的“零排放”策略。 第三章:微重力对生理学和生态平衡的长期影响 微重力对植物生长取向、微生物群落结构乃至宿主(宇航员)骨骼和免疫系统的影响是长期任务中的核心障碍。本章通过模拟实验数据,构建了微重力诱导的生态漂移(Ecological Drift)预测模型,并提出了基于磁场或声波调控的“人工重力微环境”设计方案。 第二部分:关键生物元件的工程化与集成 本部分聚焦于构成微观生态系统的核心生物反应器及其工程化实现。 第四章:高效能生物反应器:从藻类到合成生物学 详细阐述了下一代光生物反应器(PBR)的设计。重点比较了传统微藻(如小球藻)与新型工程菌株在二氧化碳捕获率、生物量产出和营养物质转化效率上的差异。书中收录了多个合成生物学模块,这些模块旨在赋予微生物特定的功能,例如高效降解塑料废物或在低光照下维持高代谢率。 第五章:微生物群落:星际系统的免疫与分解中枢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健康是长期生存的关键。本章将微生物组视为一个分布式计算网络。通过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了长期隔离环境下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并介绍了“微生物组备份与快速恢复系统”(Microbiome Backup and Resuscitation System, MBRS)的设计与实施,以应对潜在的生态崩溃。 第六章:食物系统的多层化:从单作物到异养共生 本书批判了对单一作物(如水培小麦)的过度依赖,提出了“多营养级共生食物链”的构建方法。包括:昆虫养殖(如粉虫或蟋蟀)作为蛋白质的快速补充源;真菌在废弃物转化中的作用;以及低能耗水产养殖的集成方案。内容详述了如何精确控制营养液配方,以确保所有层级的生物体都能获得适宜的生长条件。 第三部分:系统集成、控制与未来展望 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是星际任务成功的决定因素。本部分探讨了先进控制理论在LSS中的应用。 第七章:传感器网络与自主诊断 介绍了用于实时监测数百个生理和环境参数的分布式、冗余传感器网络。重点阐述了“状态异常预测算法”(State Anomaly Prediction Algorithm, SAPA),该算法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在生态系统出现故障迹象的数周前发出预警,允许系统进行自主干预。 第八章:冗余、弹性与灾难恢复架构 在遥远的星际任务中,地面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系统必须具备极高的弹性。本章详细描述了模块化设计理念,如何实现关键子系统的热备份和功能替代。特别探讨了“降级生存模式”(Degraded Survival Mode):当资源极其有限时,系统如何优先保障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并暂时牺牲部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第九章:迈向自主的星际生物圈 本书的终极展望是创建完全无需干预的“人造生物圈”。这要求系统不仅能自我维持,还能自我修复和进化。作者探讨了如何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引入有限的、可控的基因编辑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星际环境压力。对未来十年内,此类系统在火星殖民前哨站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路线图规划。 结语 《星际航行中的微观生态与生命维持系统》是航天工程与生命科学交汇点的里程碑式著作。它以严谨的工程思维,结合前沿的生物技术,为人类迈向太阳系乃至更远的深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石。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所有致力于解决星际生命难题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的必备参考书。 --- 目标读者: 航天工程师、环境工程师、生物信息学专家、空间生物学研究人员、高级空间探索爱好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抱着一种非常功利的目的购买了这本《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彩色图谱》,希望能为我的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性的参考。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它的编排逻辑清晰,内容翔实,每一张图片都配有详尽的文字说明,准确地标注了各个组织结构和细胞类型。在研究过程中,我多次发现书中提供的图像和信息能够迅速帮助我识别样本中的关键特征,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形态比较复杂的组织时,书中提供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彩色图像,能够帮助我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判。我曾遇到过一个棘手的组织辨识问题,尝试了多种方法都未能确定,最后偶然翻到这本书,发现书中恰好有类似情况的对比图,让我豁然开朗。而且,书中的彩色印刷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极佳,这对于组织学研究来说至关重要,能够真实地反映染色效果和组织结构。我强烈推荐所有从事相关研究的同行们购买这本书,它绝对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工具,能为你的研究保驾护航,助你事半功倍。

评分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彩色图谱》是一本令人惊叹的科学著作。它并非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本精美的画册,只不过它的“画作”是来自生命的细胞和组织。我是一个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的普通人,平时喜欢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本书的出现,更是打开了我对微观世界的新认知。书中展现的那些精美的彩色图像,让我对生命的复杂性和精妙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不同物种之间组织结构差异的对比,这让我看到了生命进化的痕迹,也体会到了生物多样性的魅力。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每一个专业术语,但书中直观的图像和简洁的文字,已经足以让我感受到科学研究的魅力。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新的惊喜。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而专业的向导,带领我探索那些肉眼无法看见的奇妙世界。我真心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给专业人士看的,任何对生命科学感兴趣的人,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启发。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彩色图谱》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震撼”!我一直以为组织学是多么高深莫测的学科,充满着枯燥的文字和难以理解的图表。然而,当我拿到这本书,看到那些鲜活、逼真的彩色图像时,我的固有观念被彻底颠覆了。那些细致入微的细胞结构,那些色彩斑斓的染色效果,仿佛将我带入了微观世界的盛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同一种组织在不同动物身上的对比呈现,这种“比较”的视角,让我能深刻地体会到不同物种在生理结构上的演变和适应。我曾经花了好几个小时,只是对着一张张图片发呆,细细品味那些肉眼无法看到的精妙。书中不仅仅是图片,那些标注和解释也写得非常到位,即使是像我这样初涉此领域的人,也能大致理解其含义。这本书让我对实验动物的内部构造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生命科学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它绝对是一本集美观与实用性于一体的杰作。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过最令人惊喜的一本!作为一名对动物解剖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既能满足我的好奇心,又不会过于晦涩难懂的读物。而《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彩色图谱》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将各种实验动物的组织结构以精美的彩色图像呈现出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动物肝脏的比较,图像的细腻程度让我仿佛能“触摸”到细胞的纹理,各种染色技术的效果也被清晰地展示出来,让我能直观地理解它们在不同染色下的形态差异。书中的文字描述也恰到好处,既提供了必要的专业信息,又避免了过度学术化的语言,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轻松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特殊结构的放大细节,那简直就像一幅幅微观世界的艺术品。每当我翻开这本书,都会被那些精妙的色彩和形态所吸引,不由自主地想要深入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图谱,更像是一扇通往微观生物世界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生命的奥秘。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它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也给我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评分

作为一名对科学艺术有着独特偏好的读者,我必须说,《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彩色图谱》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珍品。我通常会被那些能够将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美感完美结合的作品所吸引,而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杰作。书中那些高清的彩色图像,不仅仅是科学数据的呈现,更是一幅幅精美的微观艺术品。我沉醉于其中色彩的层次感、结构的精巧以及光影的运用。每一页都像是在诉说着生命的奇迹,那些细微之处的纹理和形态,都充满了勃勃生机。书中的文字描述虽然专业,但却如诗般地引导着我深入理解这些图像背后的科学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染色技术所呈现出的独特视觉效果的展示,这让我看到了科学的探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工具和视角来揭示真相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次视觉的旅行,一次对生命之美的赞颂。我会在闲暇时反复翻阅,从中汲取灵感,感受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之美。

评分

是正版

评分

是正版

评分

很棒,我一直想要这本书,不错希望有帮助

评分

正版书籍,色彩正常,书厚实,字迹清楚。速度超快

评分

书很好 快递很快

评分

书很好 快递很快

评分

书很好 快递很快

评分

很棒,我一直想要这本书,不错希望有帮助

评分

很棒,我一直想要这本书,不错希望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