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

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笪重光 著,关和璋 译,薛永年 校
图书标签:
  • 绘画
  • 文库
  • 诗歌
  • 古典
  • 艺术
  • 中国古典文学
  • 画筌
  • 标点注译
  • 传统文化
  • 审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749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31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是中国清代绘画理论著作。《画筌》于康熙七年(1668)夏付印,全文4000余字,不分章节,通篇用骈文体对偶文字写成,一气贯注地讲述山水画理论和技法,兼及人物画和花鸟画。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画筌》原著全文(附王晕、恽格评语)
《画筌》析编译解
一 总论
二 论布局
三 论用笔用墨
四 论勾皴=擦染
五 论画山
六 论画水
七 论画树
八 论石(并论树石)
九 论苔点
十 论点缀
十一 论时景
十二 论设色
十三 杂论
十四 论师法与变化
十五 论书画相通
十六 论画病
十七 余论
十八 原序
十九 画筌跋

前言/序言

  近代余绍宋所著的《书画书录解题》在《画筌>-条中说:“是篇为骈俪之文,词华至为美妙。所论画法俱极精微透澈,实为习画者不可不读之书。其作骈文,盖欲学者便于记诵,属于歌诀一流。为文凡四千数百余言,妙义环生,读之惟恐其尽。又得南田石谷两公逐段评注,各抒所见,益觉无蕴不宣。惟其一气呵成,不分段落,又属偶句,则琢句行文,遂不能无迁就颠倒之处。汤贞愍谓读者苦其章段连翩,论说互杂,如睹珍贝于波斯市中,逢林壑于山阴道上,目不暇穷而意靡专属是也。力俞剑华氏编著的《中国画论类编》中,在关于《画筌》的按语中写道:“是篇荟萃历代画论,聚集百家画法,撷其精华,汰其糟粕,千锤百炼,字斟句酌,不特诸法俱备,而精微奥妙,不偏不倚,毫无门户之见,堪称艺苑南针,画道宝筏。其为骈句,盖沿袭《山水松石格》、《山水诀》之遗规,可谓后来居上,为一千多年来山水画之总结。”二位学者的评述,指出了笪氏《画筌》的价值。清代汤贻汾曾就笪氏原文编为《画筌析览》。全篇分为原起,论山第一,论水第二,论树石第三,论点缀第四,论时景第五,论勾皴染点第六,论用笔用墨第七,论设色第八,杂论第九,总论第十。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认为:“是篇因笪氏原著章段连翩,论说互杂,不便学者省览,特为分类。……每篇后并附己见,文体亦效之,尤便参观互证。旧文之难读者多矣,贞愍此编,实有功原著不少,”而俞剑华编著之《中国画论类编》则说“笪氏之书,始终一贯,忽此忽彼,反失真意所在。汤氏析为十编,仍嫌太简,故多无类可归,或免强附丽之文。至其附论,仍多引伸前人之说。”按骈俪之文,确实难读,又不分段,更觉眉目不清。《画筌析览》虽另加以整理,但一方面失于简略,另一方面仍属原文,对于现代学习山水画而又缺乏古代文字修养的人,仍觉难解其义,同时笪氏既括述历代画论;其中难免有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尚需批判地继承。作者不揣谫陋,将《画筌》原文分为十七章段。加以今译,注释,并附个人的体会和补充,以供初学者的参考和同道的讨论,误译误解之处,一定不少,按语也系一管之见,谬误难免,尚希方家予以指正。
《画筌》: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瑰宝,理解中国画的绝佳入门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和深邃的哲学内涵,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对于许多初学者而言,理解中国画的精髓并非易事。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背后却蕴含着严谨的章法和深刻的理论。《画筌》,这部由明代画家兼理论家李流芳所著的绘画理论经典,正是解开中国画奥秘的一把金钥匙。 《画筌》,顾名思义,“画”即绘画,“筌”则取自“鱼在筦中,以筌捕之”的比喻,意为捕捉绘画精髓的工具。李流芳以其毕生的绘画经验和对前人理论的深刻理解,将中国画的创作要领、审美标准、技法要诀提炼成简明扼要、逻辑清晰的论述。它不仅是一部绘画理论著作,更是一部指导实践的“工具书”,为后世无数画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迪和实践指导。 《画筌》的价值与意义 《画筌》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瑰宝,其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系统性与条理性: 相较于许多零散的绘画论述,《画筌》以一种相对系统化的方式,从笔墨、构图、意境、用色等多个维度,全面阐述了中国画的创作原则。这种条理清晰的论述,使得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中国画的核心要义。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李流芳并非闭门造车,他的理论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之上。《画筌》中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阐释,也不乏对具体绘画技法的指导。这使得《画筌》既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也具备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注重“意”的阐释: 中国画强调“写意”,即通过笔墨传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和对自然的感悟,而非单纯追求形似。《画筌》深刻阐释了“意”在绘画中的核心地位,指出了画家应如何通过画面表达内心的“胸中丘壑”,达到“笔简意赅”的艺术境界。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画筌》对后世的绘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历代许多绘画大家,如清代的“扬州八怪”等,都曾从中汲取营养。《画筌》的观点和方法,至今仍是中国画教学和创作的重要参考。 《画筌》的核心内容概览 《画筌》全书共分为多个篇章,每一篇都围绕着绘画创作的核心要素展开。以下是对其主要内容的简要概述,以帮助读者对《画筌》的体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论笔墨:中国画的灵魂 笔墨是中国画的骨骼与血肉,是传达“气韵生动”的关键。《画筌》深入剖析了笔墨的多种形态与运用。 用笔: 李流芳强调用笔的“起、行、收”三个阶段,指出笔法的变化无穷,既要刚劲有力,又要婉转流畅。他区分了“中锋”、“侧锋”、“逆锋”等不同的用笔方法,并指出应根据描绘对象和画面需要灵活运用。例如,描绘山石树木的轮廓,常需用刚劲的笔法;描绘水纹云气,则需用流畅的笔法。《画筌》认为,好的用笔能够“笔尖饱满,墨色淋漓”,在画面上产生丰富的层次感和质感。 用墨: 墨是中国画最主要的色彩,其变化万千,能够表现出无穷的物象。《画筌》详细阐述了“浓、淡、干、湿、破”等用墨技法,即所谓“五墨”。“浓墨”力求厚重,“淡墨”追求轻盈,“干墨”表现苍劲,“湿墨”描绘润泽,“破墨”则通过墨的相互渗透,产生奇妙的艺术效果。李流芳还强调了“墨分五色”的观念,指出通过对墨的精妙运用,可以达到类似彩色绘画的丰富效果。他认为,墨的最高境界是“墨分八色”,甚至“得笔处即有墨,得墨处即有笔”,笔墨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笔墨的结合: 《画筌》认为,笔和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笔是墨的载体,墨是笔的灵魂。笔线的力量感、走向、粗细变化,直接影响着墨色的浓淡、干湿。反之,墨色的渲染和烘托,也能进一步丰富笔线的表现力。《画筌》主张“笔墨一体”,强调画家要在创作中将笔和墨融会贯通,达到“如其在,如其无”的微妙境界。 二、论勾勒与皴法:塑造物象的骨架与肌理 勾勒是勾画物象的轮廓,皴法则是用笔墨表现物象的纹理、质感和体积感。 勾勒: 《画筌》指出,勾勒的线条是物象的骨架,要求“如锥画沙”,即线条要有力度和质感,如同用锥子在沙地上划过。它强调线条的“轻重疾徐”,要根据描绘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例如,描绘坚硬的山石,线条要遒劲有力;描绘柔弱的草木,线条则需轻灵秀逸。 皴法: 皴法是中国画表现山石、树木、建筑等物象体积和质感的独特技法。《画筌》列举了多种皴法,如披麻皴、雨点皴、斧劈皴、豆瓣皴等,并阐述了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它强调皴法的运用并非程式化,而应根据山石的纹理、地质结构来决定。画家需要仔细观察自然,将自然界的真实纹理内化于心,再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皴法的精妙运用,能够让画面中的物象显得生动、立体,充满力量感。 三、论构图:画面的灵魂安排 构图是中国画的骨架,是画家组织画面元素、安排景物次序、表达主题思想的关键。《画筌》对此有独到的见解。 经营位置: 《画筌》强调画家在动笔之前,需要“经营位置”,即事先对画面进行整体的构思和布局。要考虑山、水、树、石、人物等元素的疏密、远近、虚实关系,做到主次分明,层次清晰。 留白与虚实: 中国画讲究“计白当黑”,即留白的空间具有重要的构成作用。《画筌》认为,空白之处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气”和“意”的载体,能够引发观者的联想,使画面更具深度和意境。虚实相生,也是构图的重要原则,实处有形,虚处有韵,虚实之间,妙趣横生。 取景与视角: 《画筌》鼓励画家深入自然,捕捉最能打动人心的景物。同时,也强调画家应善于选择合适的视角,或高远,或平远,或深远,以展现景物的不同姿态和空间关系。 四、论意境:中国画的最高追求 中国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画家精神世界的表达。《画筌》将“意境”提升到中国画创作的最高层面。 胸中丘壑: 《画筌》认为,画家创作前,心中必须要有“丘壑”,即对自然景物的深刻理解和体验。这种“丘壑”并非简单的记忆,而是经过情感的升华和艺术的提炼。 气韵生动: 这是中国画的最高评价标准,也是《画筌》反复强调的重点。《画筌》认为,“气韵”是画家作品中透露出的生命力和精神气质。要达到“气韵生动”,需要画家在笔墨、构图、意念等方面都达到极高的境界。 诗情画意: 《画筌》提倡将诗歌的意境融入绘画,使画面具有诗一样的韵味和感染力。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往往能够让观者在画面中感受到一种宁静、悠远、哲思的氛围。 五、论用色:锦上添花 虽然中国画以水墨为主,但色彩的运用也十分重要。《画筌》对用色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墨为主,色为辅: 《画筌》认为,水墨是中国画的本体,色彩的运用应以水墨为基础,起到烘托和点缀的作用。过分的渲染色彩,反而会破坏水墨的韵味。 淡雅为贵: 中国画的色彩多以淡雅、自然的色调为主,以求得与水墨的和谐统一。鲜艳浓烈的色彩,往往只用于局部点染,以增强画面的醒目感。 写意用色: 《画筌》强调,色彩的运用也要服务于“意”,即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意图,而非单纯的模仿自然。 《画筌》的实践指导意义 《画筌》不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是一本实用的绘画指南。 对初学者: 对于中国画的初学者,《画筌》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通过研习《画筌》,可以了解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和创作理念,避免走弯路。 对进阶者: 对于有一定绘画基础的画家,《画筌》能够帮助他们深化对中国画的理解,提升创作的深度和境界。 对鉴赏者: 即使不绘画,了解《画筌》的内容,也能极大地提升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知道画家在创作时所遵循的原则和追求,便能更好地理解画作的意蕴和价值。 结语 《画筌》如同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中国绘画的本真面貌。它穿越了数百年的时光,依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研读《画筌》,不仅是学习绘画技法,更是体悟一种东方哲学,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这部著作,是每一个对中国画心怀热爱之人,都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它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将引导您走向一个更加广阔而迷人的艺术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绘画理论怀有深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真正带领我走进古人艺术世界,又能让我轻松理解其精髓的入门书籍。《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这本书,无疑是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空白,而且其极高的学术水准和人性化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到由衷的赞叹。 首先,这本书最直观的优点,就是其“标点”的清晰度和准确性。文言文阅读,标点至关重要,一个错误的断句,可能就会导致意思的南辕北辙。而《画筌(标点注译)》的书稿,在标点上做得极为严谨,每一处停顿,每一个语气词,都仿佛经过了深思熟虑,使得原文的阅读节奏更加舒缓,逻辑关系更加清晰,我再也不用为断句而苦恼,可以将全部精力集中在理解内容本身。 其次,本书最为核心的价值,在于其“注译”部分。这绝对不是简单地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而是对原文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再创作”。译文部分,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力求用现代汉语的语感来传达其深邃的含义,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又让现代读者能够轻易领略。而注释部分,则堪称是学术的宝库。它不仅仅是解释生僻字词,更是对原文中涉及的哲学理念、美学思想、历史背景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笔墨”的论述。过去,我总觉得“笔墨”仅仅是绘画的工具和材料。但通过《画筌(标点注译)》的注译,我才了解到,“笔墨”在中国画中,已经上升到了精神和哲学的层面。注释中详细分析了“笔”的提按顿挫、转折疾徐所蕴含的情感,“墨”的浓淡干湿、晕染层次所表现的意境,甚至还将“笔墨”与中国哲学中的“道”和“气”联系起来。这种将技术与精神、物质与哲学完美结合的解读,让我对中国绘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再者,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原文、标点、译文、注释,清晰地分栏呈现,互相印证,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有时,我会先快速浏览译文,把握大致内容,然后再细细品味原文和注释;有时,我也会直接挑战原文,将注释作为辅助工具,逐步攻克难关。这种灵活的学习模式,让我感觉学习过程充满了主动性和探索的乐趣。 《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艺术理论的书籍,更是一次心灵的涤荡。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对于艺术的极致追求。这本书,我已经奉为圭臬,并会反复研读,每一次阅读,都仿佛是与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爱不释手!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绘画理论一直充满好奇但又苦于无从下手的读者,我尝试过不少入门书籍,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未能真正领略到“画筌”的精髓。直到我遇到了《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才感觉像是拨开了云雾,看到了真实的风景。 首先,这套书的出版形式就极具吸引力。精美的装帧,纸张的触感,都透着一股古韵。拿到手里,就有种庄重感,仿佛捧着一件文物。而最关键的,是它所包含的内容。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古籍,最大的障碍就是文言文的晦涩难懂,即便是有注释,也往往是简单的一两句,对于理解上下文语境帮助不大。《画筌(标点注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提供了规范的标点,让阅读节奏更加顺畅,更重要的是,它的注译部分,详尽而深入。译文力求贴近原文,又不失文采;注释则不仅解释字词,更深挖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甚至与其他画论著作的联系。 举个例子,书中关于“写意”的论述,我过去一直理解得比较片面,总觉得是随心所欲的挥洒。但通过这套书的注译,我才明白,“写意”并非无根之木,它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实践方法。作者在注释中,详细剖析了“意”与“形”的关系,引用了许多古代画家的实践案例,甚至联系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等思想。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写意”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中国绘画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 此外,书中的排版也十分用心。原文、标点、译文、注释,各自清晰独立,又相互呼应,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选择性地阅读。有时候,我只是想大致了解意思,就会扫一眼译文;当我遇到疑惑,就会仔细对比原文和注释,深入研究;更有时候,我会被注释中引用的其他典籍所吸引,从而拓展了我的阅读视野。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能够真正理解并吸收中国古典绘画理论,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无疑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金钥匙。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位博学多才的引路人。它让我看到了“画筌”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中国古代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极致追求。这本书,我一定会反复阅读,并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绘画理论一直抱有强烈好奇心,但又苦于原文晦涩难懂的普通爱好者,我深知找到一本既能准确传达原文精髓,又能让现代读者轻松理解的书籍是多么不易。《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并且以一种我从未体验过的细致和深入,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国传统绘画智慧的大门。 首先,本书在“标点”上的处理,让我印象深刻。古籍阅读最大的障碍之一便是文言文的断句问题,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读者,也可能因标点不当而误解原意。《画筌》的标点工作,准确而科学,让原文的语流变得清晰流畅,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我能够更加专注于文本所传达的思想内容,而无需花费过多精力在字词的拆解上。 其次,更加令人惊叹的是其“注译”部分的精良。这不仅仅是对原文的简单字词翻译,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阐释”和“解读”。译文部分,作者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贴近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使得原文的意境和思想得以生动地再现,读来既有古韵,又不失通俗。而注释部分,则更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它不仅仅是解释字词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信息,深入剖析了文中的哲学思想、美学原理,甚至会将《画筌》的观点与其他重要的画论著作进行对比和印证。 我以书中关于“应物象形”的论述为例。过去,我一直将“应物象形”理解为简单地模仿事物的形状。但通过《画筌(标点注译)》的注译,我才明白,这其中蕴含着更深刻的哲学思考。注释中详细解释了“应物”不仅仅是形似,更是神似,是艺术家通过观察,将物体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态融为一体。甚至还会联系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等思想,让我对“应物象形”有了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再者,本书的整体编排设计也十分人性化,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原文、标点、译文、注释,层次分明,清晰可辨,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和需求,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有时,我会先阅读译文,建立一个对内容的大致印象,再深入研究原文和注释;有时,我也会直接挑战原文,将注释作为工具,解决遇到的疑难。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 《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次艺术启蒙。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绘画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智慧,也让我对“美”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我一定会反复阅读,并作为我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石。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绘画艺术有着深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真正带领我走进古人艺术世界,并让我轻松理解其精髓的书籍。《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这本书,无疑是填补了我的这一需求,并且以一种我从未体验过的高品质方式,给了我巨大的惊喜。 首先,本书在“标点”上的严谨和准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文言文,尤其是像《画筌》这样包含大量哲学思辨和艺术理论的著作,标点的准确性是解读其深层含义的关键。以往阅读未经标点的古籍,常常会因为断句不清而误解原意,大大影响了阅读的兴致。《画筌(标点注译)》的标点工作,做得极为出色,清晰的标点符号,使得原文的语流更加顺畅,逻辑关系更加清晰,我不再需要反复推敲,就能准确地理解每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从而能够更专注于文本所传达的思想内容。 其次,本书最让我感到价值非凡的,是其“注译”部分。这绝非简单的字词翻译,而是对原文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学术性解读”。译文部分,作者在力求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使得古老的思想得以生动地再现,读来既有古韵,又不失现代感。而注释部分,更是将本书的学术价值推向了极致。注释者旁征博引,将《画筌》中的观点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和学术背景下进行阐释,常常会引证其他重要的画论、哲学著作,从而帮助读者全方位地理解原文。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设色”的论述。过去,我可能只将“设色”理解为给画面上颜色。但通过《画筌(标点注译)》的注译,我才了解到,“设色”在中国绘画中,不仅仅是对色彩的运用,更是对情感、对意境的表达。注释中详细分析了不同颜色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色彩的搭配来营造不同的氛围和情感。甚至还将“设色”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等概念联系起来。这种从技术到精神的解读,让我对中国绘画的色彩运用有了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再者,本书的整体排版设计也十分精良,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原文、标点、译文、注释,清晰地分栏呈现,既方便对照,也便于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有时,我会先快速浏览译文,对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深入研究原文和注释;有时,我也会直接挑战原文,将注释作为重要的参考工具,逐步攻克难关。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艺术理论著作,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美”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我会倍加珍视,并成为我深入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指引,每次阅读,都仿佛是一次新的发现,一次新的升华。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理论一直感到好奇,却又常常因古文的晦涩而望而却步的普通读者,我深知一本好的“标点注译”版本是多么的重要。《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这本书,恰恰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并且它以其极高的专业水准和人性化的阅读体验,给了我巨大的惊喜。 首先,本书最让我感到欣慰的,就是其“标点”的严谨和精准。对于文言文,尤其是像《画筌》这样涉及大量哲学思考和艺术理论的著作,标点是解读其深层含义的关键。《画筌(标点注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清晰的标点让原文的语流更加顺畅,逻辑关系更加明确,我不再需要反复推敲,就能准确地理解每一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从而更专注于其思想的传达。 其次,本书最为宝贵的财富,无疑是其“注译”部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对原文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学术性解读”。译文部分,在力求忠实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采用了流畅自然的现代汉语,使得古老的智慧能够以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现代读者,读来不仅易懂,而且还颇具文采。而注释部分,则更是将本书的价值提升了一个维度。注释者旁征博引,将《画筌》的观点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阐释,常常会引证其他经典著作,深入剖析其中涉及的哲学、美学、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 我以书中关于“得失”的论述为例。过去,我可能只将“得失”理解为创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但通过《画筌(标点注译)》的注译,我才了解到,“得失”在中国画创作中,更是艺术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一种体悟。注释中详细解释了“得”与“失”辩证统一的关系,以及艺术家如何在创作中把握这种平衡,甚至是“失”中求“得”,从而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这种从具体创作技巧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升华,让我对中国绘画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视角。 此外,本书的整体排版和设计也极为人性化,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原文、标点、译文、注释,清晰地分栏呈现,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和阅读习惯,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有时,我倾向于先快速浏览译文,对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深入研究原文和注释;有时,我也会直接挑战原文,将注释作为重要的参考工具,一层层地剥开其深层含义。这种灵活的学习模式,让我觉得学习过程充满了主动性和探索的乐趣。 《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艺术理论的书籍,更是一次心灵的启迪。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本书,我会倍加珍视,并成为我深入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指引。

评分

捧读《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感觉像是穿越了时光,与一位古老而睿智的艺术大师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和“意境”充满着好奇,但市面上许多讲解中国画的著作,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晦涩,很难找到一本既能深入浅出,又能真正触及灵魂的书。《画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并且是以一种我前所未有的方式。 首先,这本书的“标点”处理,虽然看似是细微之处,但对于提升阅读体验至关重要。文言文的阅读,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断句不清,容易造成意思的偏差。而《画筌》在此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清晰的标点符号,使得原文的语流更加顺畅,意思的传递也更加准确。我不再需要反复推敲,才能理解一句话的完整意思,可以更加专注于内容本身。 其次,更让我惊艳的是其“注译”部分。这绝非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译文部分,作者在保持原文精神内核的同时,用现代汉语将其表达得清晰易懂,甚至兼具一定的文采,读起来引人入胜。而注释部分,则更是将这本书的价值提升了一个层次。每每遇到理解上的难点,或是文中提及的某个艺术概念,注释都会给出详尽的解释,并且常常会引经据典,联系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甚至与其他艺术流派进行对比。 我举个例子,书中关于“皴法”的论述,我过去只知道是表现山石纹理的不同手法。但通过《画筌》的注译,我才明白,“皴法”不仅仅是技巧,更是对自然山川形态和内在精神的提炼和升华。注释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皴法”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不同画家如何运用它们来表达不同的景致和情感。甚至还联系到了“气韵生动”等中国画的最高境界。这种从技术到精神的升华,让我对“皴法”的理解,从表象跃升到了内在。 再者,这本书的编排和设计也十分考究。原文、标点、译文、注释,层次分明,互为补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选择阅读方式。有时,我会先读译文,建立一个整体的框架,然后再深入研究原文和注释;有时,我也会直接挑战原文,遇到不懂的地方再查阅注释,这种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在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 《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理论书籍,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绘画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智慧和人文关怀,也让我对“艺术”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我已经反复阅读了数遍,并且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它是我书架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我学习中国传统艺术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益友。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绘画艺术怀揣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找到一本真正能够引导我深入理解中国画核心理念的书籍。《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这本书,无疑是满足了我的这个愿望,并且是以一种我从未体验过的高品质方式。 首先,这本书的“标点”工作,我必须给予高度评价。对于文言文,尤其是古代艺术理论著作而言,标点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流畅度和理解的准确性。我曾尝试过阅读一些未经标点的古籍,那种磕磕绊绊、断句不清的感觉,极大地削弱了阅读的兴致。而《画筌(标点注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清晰的标点将原本可能晦涩的句子梳理得条理分明,让我能够更专注于其思想内涵,而不是被语言的障碍所困扰。 其次,更为令人称道的是其“注译”部分。这不仅仅是对原文的简单翻译,而是一次深度的解读和阐释。译文部分,作者在力求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采用了流畅自然的现代汉语,使得原文所蕴含的意境和哲理得以生动地再现。而注释部分,则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它不仅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注释中常常会引用相关的哲学典籍、历史文献,甚至是当时的书画评论,将《画筌》中的观点置于更宏大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 举个例子,书中关于“气韵生动”的论述,我一直觉得是个很玄乎的概念,难以捉摸。但通过《画筌(标点注译)》的注译,我才真正体会到它的深刻含义。注释中详细分析了“气韵”在不同时代、不同学派中的理解,并且引用了许多古代画家对“气韵”的实践心得,甚至联系到了道家、佛家关于“道”和“意”的哲学思想。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解析,让我对“气韵生动”的理解,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感性走向理性。 此外,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人性化。原文、标点、译文、注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既可以独立阅读,也可以相互对照,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有时候,我只是想大概了解某个概念,就会快速浏览译文;当我遇到深层的问题,就会仔细研读原文,并对照详尽的注释,挖掘其背后的含义。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次精神的滋养。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艺术”本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我一定会珍藏,并反复阅读,每一次的阅读,都仿佛是一次新的发现,一次新的升华。

评分

在我心目中,一本好的学术著作,不仅要有严谨的学识支撑,更要有能够引领读者进入其思想世界的“钥匙”。《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让我拍案叫绝的作品。作为一名一直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充满兴趣,却常常因古文的障碍而难以深入的普通读者,我终于找到了那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首先,这本书在“标点”上的细致处理,直接解决了困扰我已久的文言文阅读难题。过去,阅读古籍,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断句,而《画筌》的标点,准确而规范,让原文的句子结构一目了然,阅读起来行云流水,我再也不用在字词的辨析上耗费心力,可以更加专注于文本所传达的深刻含义。 其次,本书最让我感到价值非凡的,是其“注译”部分。这绝非简单的字词翻译,而是对原文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学术挖掘”。译文部分,作者在力求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采用了流畅自然的现代汉语,将原本可能晦涩的意蕴,以一种生动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读来引人入胜。而注释部分,更是将本书的学术价值推向了极致。注释者旁征博引,将《画筌》中的观点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和学术背景下进行阐释,常常会引证其他重要的画论、哲学著作,甚至会解析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从而帮助读者全方位地理解原文。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论画”的章节。过去,我可能只是将“论画”理解为对一幅画的评价。但通过《画筌(标点注译)》的注译,我才了解到,“论画”在中国绘画理论中,已经上升到了对绘画本质、艺术规律的探索。注释中详细分析了“论画”的标准,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论画”方式,甚至还将“论画”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和“理”联系起来。这种从表象到本质的解读,让我对中国绘画理论的认识,有了颠覆性的改变。 再者,本书的整体排版设计也十分精良,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原文、标点、译文、注释,清晰地分栏呈现,既方便对照,也便于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有时,我会先快速浏览译文,对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深入研究原文和注释;有时,我也会直接挑战原文,将注释作为重要的辅助工具,逐步攻克难关。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艺术理论著作,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对艺术的极致追求。这本书,我会倍加珍视,并成为我深入学习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基石,每次阅读,都仿佛是一次新的发现,一次新的升华。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为我这样一个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感到“望而却步”的普通爱好者,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我一直对水墨画的意境和神韵心生向往,也曾翻阅过一些介绍性的书籍,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难以真正触及到其核心的理论体系。《画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这方面的空白,而且其“标点注译”的形式,更是让阅读的体验感直线提升,如同给一位古老的智者配备了现代的翻译和导览。 不得不说,单单是“标点”这一项,就足以让古代文献的阅读难度大幅降低。对于习惯了现代白话文的读者来说,原汁原味的文言文,尤其是这种带有哲学思辨性质的艺术理论,如果没有标点,断句和理解起来常常会费力不讨好。而《画筌(标点注译)》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清晰的标点符号,让语句的停顿和逻辑关系一目了然,阅读起来行云流水,丝毫不会因为文言文的障碍而打断思维的连贯性。 更值得称赞的是其“注译”部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对原文深层次的挖掘和解读。翻译部分,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兼顾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让意蕴和韵味得以保留。而注释部分,则堪称是学术性的旁征博引,对于文中涉及到的哲学概念、美学原理、历史典故,都做了详尽的阐述,并且常常会与其他经典著作进行对比和印证。 比如,书中对于“用笔”的论述,我过去总觉得是纯粹的技巧层面,是如何控制毛笔的力度、速度、方向等。但通过这套书的注释,我才意识到,“用笔”在中国画中,更是“写心”的体现,是艺术家情感和精神的外化。注释中引用了大量古代画家对“用笔”的理解,以及相关的诗词歌赋,将“用笔”上升到了哲学和精神的高度。这让我惊叹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博大精深,也对“画筌”这本著作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看懂”的层面,而是能够“理解”和“体悟”。它的注译,不仅仅是帮助我解读文字,更是在引导我进入作者所构建的那个艺术世界,去感受他所倡导的绘画理念。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之前从未有过的。 总而言之,《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是一本集学术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佳作。它不仅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典绘画理论的魅力,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艺术有兴趣,或者想深入了解绘画理论的读者。

评分

在我开始翻阅《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之前,我对中国古典绘画理论的印象,可以用“望而却步”来形容。文言文的艰深,以及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让我常常在尝试阅读相关书籍时,感到力不从心。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这一领域的看法,并且是以一种我从未想象过的轻松而深入的方式。 首先,本书“标点”的注入,堪称是对古籍阅读的“革命性”提升。对于非专业的我来说,文言文最令人头疼的便是断句问题,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画筌》的标点工作,做得极其到位,清晰的标点符号,使得原本可能盘根错节的语句,变得条理分明,逻辑清晰。我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猜测句子的断开之处,可以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作者的思想表达上,阅读的流畅度大大提升。 其次,更让我惊叹的是其“注译”部分的精良。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释义,而是一次深刻的“学术化”解读。译文部分,作者在力求还原原文精髓的同时,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使得古老的思想得以生动地再现,读来既有古意,又不失现代感。而注释部分,则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堪称是解读《画筌》的“金钥匙”。注释者旁征博引,将书中涉及的艺术理念、哲学思想、历史背景,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阐释,并且常常会将《画筌》的观点与其他重要的画论进行对比,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 我记得书中关于“笔法”的论述。过去,我总觉得“笔法”就是指画家如何控制毛笔的力度、速度、方向等技术层面的东西。但通过《画筌(标点注译)》的注译,我才了解到,“笔法”在中国画中,更是艺术家情感和精神的外化。注释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笔法”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甚至将“笔法”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和“气”联系起来。这种从技法到精神的升华,让我对“笔法”有了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再者,本书的整体排版设计也十分人性化,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原文、标点、译文、注释,清晰地分栏呈现,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和需求,灵活选择阅读方式。有时,我会先快速浏览译文,对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深入研究原文和注释;有时,我也会直接挑战原文,将注释作为重要的参考工具,逐步攻克难关。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人美文库:画筌(标点注译)》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艺术理论著作,更是一次艺术的启蒙。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美”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我已经奉为艺术学习的必读之作,并会反复研读,每一次阅读,都仿佛是与一位伟大的艺术灵魂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

评分

评分

京东活动购入,性价比高!!!

评分

算是必读书单了

评分

非常好的书,物美价廉,很喜欢!

评分

给朋友买的,朋友挺喜欢的,自己想买个!!!!!!!!!

评分

非常好的书,建议大家购买。没事儿翻翻,总会有好处的。

评分

非常好的书,非常棒,图文并茂质量一流

评分

这次京东活动很好,买了好多想买的,很喜欢。

评分

很好!快递给力,书也是精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