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导论

历史研究导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迈克尔·斯坦福 著,刘世安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学
  • 历史研究
  • 方法论
  • 学术写作
  • 史料
  • 史学理论
  • 研究方法
  • 入门
  • 历史研究方法
  • 文献综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404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0413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广受好评:本书自出版后,数年内不断重印,受到专业历史学家和历史专业学生的一致好评。
   ★ 常识视角:本书虽然处理的是历史的核心观念和历史理论,但是行文上尽量避免专业术语,以富有常识感的清晰写作风格进行论述。
   ★ 结构严谨:书中共分十章,每一章都是从一个视角对历史进行透视,可以单独成篇,而连缀在一起之后,又是一个逻辑自洽的整体。
   ★ 材料丰富:本书处理的主题属于历史哲学范畴,但是书中充满了丰富的包括文献、史实和生活实例的分析材料, 有些材料贯穿全书始终,在不同的章节以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内容简介

   《历史研究导论》主要处理“历史是什么”的主题,以及基于这个主题扩展出来的研究历史应遵守什么原则。全书结构严谨、语言简洁流畅,自出版以来广受学者和学生的好评,多年来不断再版。
   作者在书中将历史区分为“作为事件的历史”和“作为记述的历史”,分别标记为历史(甲)和历史(乙),以此为横轴,以作为统一体、行动、观念、论述、知识、遗迹、事件、顺序、理论、形而上学的历史这十个透视角度为纵轴,内容涵盖了从古至今历史研究中所有可能面对的概念和问题。全书不仅澄清了历史的本质、作为记述的历史、作为事件的历史、历史理论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动等等学理上的问题,也注重如何使用证据这种方法论层面的传授。另外,书中虽然涉及大量不同历史学派的历史观点,但是作者力图避免学术术语的使用,尽量以富含常识的日常语言论述,直触和直面问题的核心关键。
   因此,本书虽然名为导论,所述却务求广博,行文晓白通畅,足以作为从事历史研究人员的必选入门指南。

作者简介

迈克尔·斯坦福(Michael Stanford),英国历史学家,曾获历史与哲学双学位,长期执教于西英格兰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担任该校资深历史讲师多年,直至1983年退休。退休之后致力于撰述史学著作,先后出版了三本书:《历史知识的本质》(The Nature of Historical Knowledge,1986,Blackwell)、《历史研究导论》(A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y,1994,Blackwell)、《历史哲学绪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1999,Blackwell)。

目录

译序
导读
导论
第1章作为统一体的历史
1.1经验--历史关怀
共同经验
社群与想象
历史是可能的吗?
我们如何面对历史?
我们如何解说历史?
1.2时间与变迁--历史精髓
恐惧变迁
编年与承续
历史的韵律
1.3累积--历史总和
历史记载有累积性吗?
历史事件可否累积?
1.4历程--历史进程
什么样的历程?
成长
进步
结语
延伸阅读
第2章作为行动的历史
2.1行动的分析
如现在之往昔
行动与行为
行动的分析
往昔的影响:亦即历史(甲)
往昔的认知:亦即历史(乙)
2.2行动的背景与结果
三种背景
背景:意义
背景:意义的轴线
背景:不同意义
结果:失败
避免失败:物质方面
避免失败:人
文化背景
心态
后果的解说
两种回答方法
墨菲定律
我们了解历史吗?
2.3历史的运用与滥用
你我有何用?
历史学家的用途何在?
历史对行动的作用:(a)目的
以保存往昔为目的
目的是重现往昔
有所行动时历史的功用:(b)评估
历史对行动的作用:(c)手段
历史对行动的作用:(d)驱策
作为鼓舞的典范
为尊者讳,可行吗?
分析滥用
我们是不是拥有太多的历史?
忘怀既往是否更好?
理论的专横
政治的专横
偏见危机
劣史
结语
延伸阅读
第3章作为观念的历史
3.1个人对历史的态度
历史感
个人对历史的态度
依三种方式寻求历史
延续感
3.2公众对历史的态度
诚挚的方式
社群的历史感
邪恶的操纵
为世变过程编纂情节
找寻替代品
自历史中学习?
历史不应成为某种号召的工具
教育与历史
孩子该知道些什么?
历史无定律
历史具有理性吗?
我们所寻获的是否就是我们所置入的?
3.3历史与社会科学
历史与社会学
社会变迁
时段的多重性
历史是否是社会科学?
自内在进行了解
意义
解释与理解
量化解释
历史计量学
分界线?
比较研究
类似不能证明任何事
历史学家对通论的疑问
社会科学的回答
社会科学予历史以帮助
历史予社会科学以帮助
结语
延伸阅读
第4章作为论述的历史
4.1沟通
借沟通可分享某些事物
构成良史的条件
出问题之处
字句如何表达意义?
历史学家究竟致力于何务?
历史的不正当利用
欲沟通就必须羁留另一方
历史著作是否应当有所针对
历史是否应遵循我们的利害?
尚未解决的问题
4.2叙事
故事是什么?
虚拟叙事与历史叙事有何不同
叙事史的发展
叙事的褪色
我们能否舍弃叙事?
见诸事件之中的叙事
叙事出自历史学家创作:(a)韦纳的观点
叙事出自历史学家创作:(b)闵克的观点
叙事出于历史学家创作:(c)怀特的观点
同样的事件,不同的故事
编织情节的方法
叙事形式寓于行动之中:奥拉夫森
叙事形式寓于行动之中:卡尔及个体
叙事形式寓于行动之中:卡尔与社会
4.3非叙事性历史
为何撰写非叙事性历史?
需要更广阔的视野
静态的记载如何处理变迁?
分析的困境
马克思与年鉴学派
4.4其他相关论题
风格
叙事
非叙事
结语
延伸阅读
第5章作为知识的历史
5.1历史知识是什么?
知识之界定
历史知识必须依赖证据
历史知识的三个前提
时间的维度
三种形式的知识
关于往昔的知识:一个范例
关于往昔的一手知识
关于往昔的二手资料
关于往昔的三手知识
演绎与归纳
历史通论
二手知识的重要性
5.2建构还是重建?
展现往昔
往昔的重建
模式的价值
历史中模式的问题
模式的改进
5.3事实、真相与客观性
我们如何知晓它是正确的?
人们定义的客观与主观
文字与客观知识
事实
历史中的真相
全部真相?
意义
应当消除的疑虑
波普尔的示意
接近真相
人们能否知晓往昔?
5.4另一个相关主题:想象
结语
延伸阅读
第6章作为遗迹的历史
6.1证据的概念
意在证明
判断证据
适当的证据
有关证据的四个问题
17世纪英格兰的巫术
四个议题
证据的适当性--第三个问题与第四个问题
6.2历史证据的性质
观察的限制
间接知识
所有事物都是证据
历史学家所用的证据是什么
一手证据与二手证据
一手或二手?
同时代的意见
证据的类型
硬性证据与软性证据
刻意证据与非刻意证据
6.3证据的运用
历史学家的工作方式
著作的成型过程
选择主题
筛选证据
研读资料
建构模式
出版
证据的放置
横向知识与纵向知识
辨识证据
遗迹并不发言
三种诠释
诠释的多样化
事实与诠释
证据的关联性
引述证据
6.4证据的渊源
证据的桥梁
四类桥梁
哪些已不复存在
起源的背景
6.5另一个相关论题:口述历史
结语
延伸阅读
第7章作为事件的历史
7.1什么是事件?
发生了什么变化?
留心变化
“事件”的定义
历史中的事件
事件的时限长度
历史的多重步调
持续与变化
事件不是物件
事件并非事实
7.2历史的形式与结构
历史著作映照历史
时序虽然必要,却不充分
历史领域及其范围
历史领域中的居民
组织与群体
历史运动
历史中的合与分
国家、民族、帝国
通史?
7.3时间
时间是什么?
它是内容还是容器?
时间不真实吗?
现代观念
什么是时间的速度?
我们为何不能造访往昔?
时间的车轮
柏拉图的时间理论
更多的周期
个人之时与公众之时
提醒历史学家的五个要点
结语
延伸阅读
第8章作为顺序的历史
8.1历史中的因果关系
自然的力量及其方向
利用自然:社会规律
四种能量渠道
四类因果关系
原因的选取
寻找历史原因
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
历史中的必要原因
历史中的充分原因
最近原因
什么是“重要”原因?
反事实条件
8.2历史的动力
机遇?
不,唯有自然与人
自然力量
人类意图
来自往昔,抑或走向未来?
自然法则与人为法则
意图性的体制
历史中无神秘力量
8.3解释
何时解释?
历史学家如何解释?解释什么?
何者需要解释
历史是否有特殊类型的解释?
全盘解释与妥当解释
对历史的全盘解释是否可能?
覆盖律之争论:亨普尔理论
何以历史中不流行亨普尔的方法?
支持亨普尔的论点
对亨普尔学说的批判
历史的独特性
判断的重要性
解释“如何”的需求
普遍法则能解释吗?
预测
言之有理
设身处地式解释
设身处地是恰当的解释方式吗?
通过设身处地做出用来解释的假设
德雷与行为原则
性情与典型行为
重温思想
感受重要吗?
文化研究
8.4其他相关主题
结语
延伸阅读
第9章作为理论的历史
9.1思辨历史哲学?
什么是历史哲学?
两种历史哲学
思辨历史哲学
反驳思辨历史哲学的论点
历史学家思辨的一个范例
我们需要历史哲学吗?
寻求历史的意义
对实用的历史哲学的需求
古典历史哲学的倒退
活人的历史
9.2历史模式
试图通过找出规律及模式来理解历史
规律
模式
历史学家寻求模式
历史学家的模式通常对实际目的无用
历史学家的模式无效?
模式是强加的?对更具批判性的方法的需求
结语
延伸阅读
第10章升华的历史--形而上学、马克思、神话与意义
10.1形而上学:历史主义、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
特殊与普遍
历史上的个人独一无二
民族
历史主义与德意志民族
历史主义的界定
波普尔的变体
历史主义的十个要点
启蒙运动仍在继续
社会科学?
历史学家适用的模式?
实证历史
构建知识
科学与历史
心智重要吗?
黑格尔的哲学
宇宙的自我认识
历史就是宇宙过程
10.2马克思
重点在于改变世界
历史哲学的五个问题
对黑格尔的诘难
费尔巴哈的影响
“一切批判的前提”
无产阶级
1848年和《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
对第四个问题的回答
对第五个问题的回答
马克思与历史
10.3神话与真相
流行故事
神话时代的魔力
神话的功能
历史神话
历史中的真相
一致还是符合?
10.4意义
“意义”的意义
历史中的意义
结论
10.5其他相关主题
结语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导论
1989年,中欧及东欧诸国纷纷摆脱苏联的桎梏,宣布改建为自由、民主的共和国。西方世界欢腾不已,其中有一位是政治理论家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他如同一般典型美国公民一样,认为自由、民主就是进步的终点,因而提出一声名远扬的结论,声称此即“历史的终结(the end of history)”,已无更多变革可以期待。据报道,许多中学生曾殷切追问,历史的终结是否也意味着代数的终结。
这则故事表明了本书将和读者探讨的若干要点,例如历史关心变革,历史进程可视为走向佳境的演进,历史活动多坐落于政治场景之中,历史既关系到往昔,也关系到现时。然而最紧要的,它彰显出“历史”一词的含混性。
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务必铭记作为事件的历史(history�瞐s�瞖vent)与作为记述的历史(history�瞐s�瞐ccount)之间的重要区别。1989年,东德人民曾有若干行动,包括拆毁柏林墙。这些事迹(deeds)不仅见诸报端、电视,更有政论家如福山等加以讨论。随后,这些事迹必然载入史册。先有行动,继而有图像、口头或书面描述。根据我的叙述,对拆毁围墙一事,读者脑海中便留下了大致清晰的印象,但却不可能详细的了解此事的细节。 “历史”一词,既可指世间曾经发生的一连串事件,也可指通过文字或理念将发生的事件进行的基本连贯的记述,二者混淆不清也在所难免。然而二者的区别却非常明显。为了区分,若干学者采用作为事件之历史[history(e),简称历史事件]、作为记述之历史[history(n),简称历史叙述]加以区别,其中(e)代表事件(event),(n)代表叙事(narrative)。其他学者则以甲类历史[history(1),简称历史(甲) ]、乙类历史[history(2),简称历史(乙)]为之区分,甲或乙表明其究竟属于一级或次级事实。本书在必要之处采用后一种区分。
吉本(Gibbon)评论说,历史“不过是人类罪行、蠢事与不幸的记录”。与许多人一样,笔者总以为一生过短,不够鉴赏所有历史学家笔下早先存活于世之男男女女。然而传颂先人者又岂止历史学家而已,大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名诗《序曲》(The Prelude),就是一名青年在1790年7月(巴士底狱失陷一周年)前往法国时的所见:
一人的欢愉就是千万人的欢愉时
他所显现的容颜又是何等的光辉
稍后则
漫步在幽僻乡间
只见仁爱幸福四溢
犹如芳香,犹如春天
后续诗句紧接着描绘当时的宴乐、欢舞。若能亲身前往分享他们的快乐,尤其是分享他们的希望,岂不快哉。
撇去这种特殊场景,在笔者的想象(imagination)中,始终留有17岁时阅读威尔斯(H.G.Wells)的《世界史纲》(Outline of History)一书时曾经获得的印象。人在读史时,常有一种倾向,好将恺撒、克伦威尔、林肯视为小说中的英雄、女英雄。但威尔斯塑造的英雄却是“人”,所有叙述完全围绕在这个饶有趣味的角色上。从此以后,笔者心中除了各种专门历史外,总有一部凌驾于其余历史之上的历史,它始自旧石器时代猎人塑造女性小雕像、在洞穴墙壁上涂画野兽,绵延至今日的你我,并且将绵延至你我的儿辈、孙辈……我们既有如此绵长系列的先世,又有如此众多的同辈,还能遥望聪慧、幸福将甚于你我的无数后裔。历史予人以一个大家族的感觉。
上述思想着实鼓舞人心,然而,一个令人震惊的事情随之而来,即我们对整个人类大家族所知何其少。关于它的历史,显然绝大部分不为我们所知。当然,若是即使我们知道得更多,却不太可能很大程度地改变我们的观念,那么所知甚微也就无关紧要了。另一方面,正像某人抛妻弃子使我们视如恶徒,然而日后,我们在对其妻儿认识较多后,或许足以了解他何以如此,也就可能以更宽恕之心看待他。因此,凡是人们相信的历史,都有修正的可能,因为关于历史,我们只能确定一点,即我们所知甚微。
从另一方面来说,人对往昔并无直接认识,所知也就极为有限。凡人们自称的认识,概属间接认识。也就是说,人只能就当时可得的直接认识,例如从所谓的证据之中,推理出可信事物。犹如在森林中漫步的孩童,由于不曾听到、也不曾看见,所以无法断定眼前洞穴之中是否有熊。可是却因为发现地面留有大型爪痕一路向洞穴延伸,却不见有离开洞穴而去往他处的爪痕,所以相信洞中有熊。这种推想可能正确,然而我们也能举出若干设想,足以说明孩童的推想有误,比方说熊可能已由洞穴后面出口去往他处,可能爬上山石去往他处,因此不曾留下爪痕,或者这些爪痕根本出于他人的恶作剧。孩童认为洞中有熊,乃是就证据间接推想而得,除非大胆入洞一探究竟,而且还真的撞见熊,否则就无法确知洞中是否有熊。历史与此类似,只是我们永远无法进入这个洞穴。
若如以上所言,为何笔者又撰写本书?笔者用意乃是要显示,若能给予恰当认知,历史对所有人都十分重要。同时,我还要更进一步说明如何方能恰当认知历史。
首先,历史为何重要?因为历史与政治一样,是出自自由社会的自由人士的活动(activity)。正如永恒的警惕是自由的代价,不断留心分歧则是知识的代价。不论历史或科学,人皆没有理由期盼获得完美知识。即便如此,人仍然能够而且应该为可能获得的最佳知识不懈努力,期望能够不断改进。在封闭社会中,人心已被无知和偏见蒙蔽,政府决策一味压制疑虑和诘问,自由及历史均与绽放无缘。
历史与政治活动一样,不容固定与绝对。在开放社会中,政治由本人治理,历史由本人创造,绝不容许他人越俎代庖。此处我所说的由本人创造的“历史”又是何意?
笔者所说的历史乃是兼具历史(甲)与历史(乙)双重含意的历史。就历史(甲)来说,马克思(K.Marx)有句名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他进一步说明,人虽可以创造历史,但所依循的途径却非出自人心所愿,“而是在直接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最后以一句警句收尾:“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Marx(1973b),p.146.现在已经很明显,不论将往何处前行,人都得由当下启程。但在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并考虑如何前行乃是最佳之际,必得斟酌心中所认定的形势。这包括对往昔至今的认识。但认识往昔,绝非意味着任由往昔摆布。其实正好相反,就如普拉姆(J.I.Plumb)在《过去的死亡》(The Death of the Past)一书所指出的论断:我们对往昔了解越多,就越能免受它的控制。越是高明的历史学家,马克思所留下的警语就越为失真,“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乃无复“像梦魔一样”压在心头。在这个意义上,通过质疑甚至拒斥由政府、教会或传统强加我们身上的模式及政策,我们能够为自身创造较佳的历史。反之,我们应当认识到,未来的历史完全操控在我们手上。因此,我们自当齐心协力以赴,认识并分担彼此的责任。
此外,历史(乙)含意中的历史又何指?依循何种途径,方能使历史为我所用?
今日,历史研究是一项对真相进行严肃的、必要的、值得尊敬的探求。若与物理或生物研究相比,历史在严谨方面毫不逊色,然而其间毕竟有差异。在自然科学中,很大部分须仰仗数学与经验性观察。权衡相互冲突的判断和所谓的直觉猜测(inspired guesses)在其中则仅占一小部分。历史却不然,数学与经验性观察甚少,涉及诠释、影响及意义方面的问题,以及平衡不可计数的可能性,则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历史允许更多的个人判断,允许分歧。在历史中,并无通往全部真相的通道,因此,我们必须时时保持开放心态,承认既有信念容易失误,同时敏于求知,随时准备从不愿看到的事实以及相反的意见之中,认识可能的真相。如果说研究历史有任何有价值的教诲,那就是从问题的各方面进行观察来理解问题的重要性。和科学一样,历史也是通过审慎地、毫无偏见地检验证据,并借证据作出中立的判断来进行理解。
证据向来不完整、不充分,所以历史学家众说纷纭亦不足为怪。历史学家间的分歧,主要并非针对个别证据,而是在于从全部证据导出的结论,如这样的大问题:罗马帝国因何灭亡?1948至1990年间,美、苏谁是潜在的侵略者,只是因为核威胁才隐而不发?既然专家之间都不能达成一致见解,那么毫不奇怪,非历史学家在重大问题上的分歧更大,特别是涉及宗教、种族和国家等高度情绪性议题的时候。然而,人们普遍对往昔有见解,且此见解影响着他们的政治行动和日常行为。是故,熟知往昔,不仅是权利,也是责任。许多政治见解即是历史判断,而不论其如何粗糙,如何知识不足。就某方面说,每个人都是自身的历史学家,此言果然不虚。See Stanford(1990),pp.146-148,157-171.
笔者曾说,若能予以恰当认知,历史对任何人都很重要。在本书中,我希望展示历史何以重要,以及如何才能恰当认知历史——即呈现“历史”一词的双重含义。
历史编纂学
图书馆员可能将本书置于“历史编纂学(Historiography)”类目之下。历史编纂学就是“历史撰述(the writing of history)”,此处或有必要稍作说明。该词可用来指称历史撰述的三个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描绘性、历史性及分析性。
描绘性史学(descriptive historiography)认可历史学家通常所作的历史,并就标准方法、标准程序加以描绘。1990年,笔者所著《历史知识的本质》(The Nature of Historical Knowledge)一书就属于这一类。相似内容亦在下列各书中占有相当篇幅,例如克拉克(Kitson Clark,1967)、埃尔顿(Elton,1967 and 1970)、马威克(Marwick,1989,chapter 5 and 6)、塞尔敦(Seldon,1988)、夏弗(Shafer,1974)、托什(Tosh,1984)等。若以史学研究概论而言,笔者尤其推荐马威克与托什二人的作品。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历史研究导论》第一章 作为统一体的历史

何谓“历史”?答案之一就是“时间之下的人类生活经验”。众所周知,生活充满起伏,因此“变迁(change)”便成为历史的一个基本概念。人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此刻(即我们所谓的“现在”)发生的事。倘若我们留心的是每一片刻间的一次经历,那么我们就是生活在一连串的现在之中。当然,我们也能留心曾经发生但如今已不复存在的经验,这可以归类为“往昔”。再者,人还能设想过去不曾、现在没有,但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经验。这些事物属于臆测(hypothetical,透过各种方式想象而得),但我们能清楚地将它与虚构(fiction)区别开来。编造故事和听取他人编造的故事,便是人类想象能力的常见的杰作。乍看之下,它与揣测未来的能力相似,其实早自孩童时期,我们就知其间差别。描绘一个虚妄世界,与描绘事物在未来的可能状态,相当不同。人们的确知道 “未来”究竟何指。


探索知识的边界:当代社会科学的多元图景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幅广阔而深入的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全景图。我们聚焦于那些塑造我们理解世界方式的前沿议题、颠覆性理论框架以及创新性的研究方法论,旨在超越单一学科的传统壁垒,展现社会科学的跨学科活力与时代关切。 --- 第一部分:理论的重塑与范式的转移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科学赖以构建的基石理论如何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被挑战、修正甚至彻底重构。我们关注的并非对既有经典理论的简单梳理,而是它们在面对全球化、数字化和生态危机等复杂现实时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第一章:后结构主义的余晖与新实在论的崛起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曾深刻影响了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话语构建。本章考察了这些理论在解释权力、主体性和意义生成方面的贡献与不足。我们将重点探讨“对象性”(Objecthood)概念在当代哲学中的回归,特别是新实在论(Speculative Realism)如何试图跳出“相关性主义”的藩篱,重新思考人类经验与非人类实体之间的关系。讨论将涵盖格雷厄姆·哈曼(Graham Harman)的对象关系本体论及其在文化研究中的潜在应用,以及它如何挑战社会科学长期以来将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分析起点的惯例。 第二章:数据驱动的叙事与算法伦理 随着大数据成为研究的“新石油”,定量分析的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这种驱动力带来了新的认识论困境。本章将探讨“算法素养”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技能的必要性,并追问:算法是否仅仅是工具,还是它们正在成为知识生产的隐形中介?我们详细分析了偏差(Bias)如何在数据集的采集、清洗和模型训练过程中被固化,从而影响对社会不平等的理解。伦理学维度被置于核心位置,探讨研究者在应用预测性分析和自动化决策系统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本章还将引入对因果推断(Causal Inference)在新兴方法论(如因果图模型)中的最新进展的审视,以期在相关性与因果性之间建立更稳健的桥梁。 第三章:时间性的多维度解析 传统的时间观往往是线性的、进步的或循环的。当代研究则强调时间性的破碎化、多重性和非同步性。本章考察了“慢速危机”(如气候变化、地质时间)与“快速事件”(如金融冲击、社交媒体爆发)如何交织。我们将借鉴阿基尔·姆本贝(Achille Mbembe)关于“后殖民时态”的论述,以及关于“非同步性”(Anachronism)的理论,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如何体验和建构他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一章节特别关注“等待的政治学”——即在面对长期威胁时,社会机构的应对延迟和公民的焦虑感。 --- 第二部分:关键议题的跨学科透视 本部分将焦点投向当前全球社会面临的几个关键挑战,并展示不同学科如何汇集资源,提供更全面的解释框架。 第四章:行星边界与人类世的社会政治学 “人类世”(Anthropocene)的概念已经从地质学的讨论延伸至社会科学的核心议题。本章不再停留于确认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而是深入探究人类世的“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分层”。我们考察了“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运动如何揭示气候变化的负担如何不成比例地落在了边缘化社区身上。同时,本章还引入了“非人能动性”(Non-human Agency)的视角,探讨法律和治理体系如何适应一个不再以人类为绝对中心的世界观,例如关于河流或森林的“法人地位”的争论。 第五章:数字主权与信息生态系统的重构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社会互动、政治动员和身份构建的主要场域。本章分析了“数字主权”(Digital Sovereignty)的争夺,这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数据控制权问题,更关乎个体对其数字足迹和信息流的控制权。研究涵盖了信息茧房的形成机制、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的产业化传播模式,以及去中心化技术(如区块链)对传统权威结构(媒体、政府)的潜在颠覆效应。我们特别关注数字领域中新兴的“注意力经济”如何重塑公民的公共理性。 第六章:情感、身体与认知的具身研究 心理学、神经科学与社会学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本章侧重于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和情感社会学的新发展。我们审视情感如何被社会结构化和制度化,以及它们如何驱动政治行为(如愤怒的公共表达、集体创伤的记忆)。身体不再被视为纯粹的生物载体,而是社会、技术和历史的交汇点。研究案例涉及健康不平等中的压力反应机制、技术界面(如可穿戴设备)对自我监控的影响,以及创伤性记忆在身体层面的累积与代际传递。 ---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的革新与伦理前沿 本部分聚焦于研究者如何在新挑战面前,更新他们的工具箱,并应对日益复杂的伦理考量。 第七章:定性研究的新工具与深度参与 尽管定量方法强势崛起,但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深度理解仍依赖于精妙的定性方法。本章介绍了“参与式行动研究”(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PAR)在社区赋权中的最新应用,以及如何在高风险、高敏感度环境中开展访谈和观察。重点讨论了“数字民族志”(Digital Ethnography)的方法论挑战,例如如何平衡在线互动的真实性与隐私保护,以及如何“在场”于一个虚拟空间。对叙事分析和话语分析的工具箱也进行了更新,以应对由社交媒体驱动的碎片化表达。 第八章:混合方法论的整合逻辑与实践 真正的跨学科研究往往需要有效融合定量和定性数据的力量。本章超越了简单的“串联”或“互补”,探讨了混合方法论(Mixed Methods)中更深层次的“整合逻辑”(Integration Logic)。我们分析了序列设计、嵌套设计以及基于理论驱动的混合模型。案例研究集中在那些必须同时处理宏观趋势(如收入不平等指数)和微观经验(如个体对经济地位的感受)的研究项目,展示如何通过三角测量(Triangulation)来增强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和深度。 第九章:研究的透明度、可复现性与开放科学 科学研究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透明度和可复现性。本章讨论了社会科学领域内“开放科学”(Open Science)运动的进展与阻力。内容包括预注册(Preregistration)的实践、数据共享的伦理困境(尤其是在敏感数据上),以及如何有效地记录和发布研究流程(代码、分析脚本、原始注释)。最终,本章强调了开放性不仅是一种技术规范,更是一种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伦理承诺。 --- 结语: 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动态的、批判性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当代社会科学的脉搏。我们相信,只有拥抱跨学科的对话、审视方法论的局限,并正视时代赋予我们的巨大挑战,我们才能生产出真正具有解释力和变革潜力的知识。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如何研究”的指南,更是一场关于“我们为何要研究,以及研究如何塑造未来”的深刻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是一场思维的历练。这本书的难度曲线设置得非常巧妙,开始的几章像是温和的引路人,用一些基础的理论和概念为读者做足准备,让人感觉一切尽在掌握。然而,一旦进入到核心的分析部分,难度便陡然上升,许多章节需要反复阅读,甚至需要借助外部工具去理解其背后的哲学基础。但这绝不是令人气馁的难度,反而激发了一种挑战欲。我感觉作者似乎在刻意地设置这些认知上的“障碍”,目的是迫使读者跳出舒适区,去激活更深层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本书成功地将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拉回到可以被实际操作和检验的层面,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度剖析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在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就深深吸引了我。纸张的质感厚实而温润,油墨的散发着一种沉静的墨香,让人忍不住想一页页地细读。装帧设计上,那种内敛的深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不张扬的厚重感,仿佛一走进历史的殿堂,就能感受到时光沉淀下来的庄严。我尤其欣赏书脊的设计,虽然内容深奥,但外观上却极具亲和力,既适合在书架上静静陈列,也方便随时取阅。每一次翻动书页,都能感受到匠人的用心,这种对手工质感的执着,在现在这个充斥着电子阅读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看着它,就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和敬畏。这本书的实体呈现,无疑为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视觉到触觉,都给予了读者极大的满足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看之下或许会让人觉得有些疏离,它摒尽了所有浮华的辞藻和煽情的叙事,回归到一种近乎学术报告的冷静和克制。但正是这种冷静,让论证的力量得以最大化地凸显。作者对于专业术语的运用精准而到位,几乎没有模糊地带,每一个措辞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坚实的证据基础,很少看到如此严谨的论证过程,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并且对各种史料的可靠性进行了细致的辨析。这种不轻易下结论、层层剥茧的写作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对于追求知识精确性的读者而言,这种风格无疑是令人感到踏实和信服的,它要求读者也必须以同样的审慎态度去对待每一个论点。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才大致理清了这本书的内在逻辑框架,不得不说,作者构建的分析体系相当精妙且环环相扣。它并非那种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让原本看似零散的历史碎片,被系统地整合进一个宏大的叙事结构之中。这种结构性思维的训练,对于任何想要深入历史领域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发现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概念时,总是习惯性地引入对比和参照系,比如将不同文明背景下的社会演变进行横向比较,这种并置的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读完一些章节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新构建起作者所描绘的知识地图,这个过程虽然需要专注,但也带来了极大的智力上的快感。这本书真正做到的,是教我们如何“看”历史,而不是仅仅“读”历史。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最让我感到惊喜的,那就是这本书在处理历史的“边界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坦诚和开放性。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一个包罗万象的“标准答案”,反而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历史是如何被书写”的这一元问题。书中对不同流派史学观点的梳理非常清晰,尤其是在讨论一些存在巨大争议的历史事件时,作者的态度是持之以恒的审慎和中立,他清晰地指出了每种观点的局限性所在,而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这种对方法论本身的深入探讨,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导论”的预期。它教导我们,历史的迷人之处恰恰在于其复杂性和多义性,而不是最终被固化下来的某一种解释。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带着疑问去阅读历史,这一点收获是无价的。

评分

说实话,《历史研究导论》并没有坚定的,言之凿凿自信满满的结论。但是,它也不是一部单纯呈现各种争论的书籍,而是一本充斥了作者个人意见的著作。里面有关文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著作的不断引用,让人目不暇接。它想在行动与行为之间做出区别,想要参与因果、逻辑的哲学辩论,而且还想把文学中叙事和想象的讨论带入历史书写之中。有时候,它的确显得太“散、杂”了,这边还在讲“历史编纂学”,那边便开始讲述性别与历史,前面都在讲历史学家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后面却开始讨论马克思,最后又回到关于历史意义的讨论上来。

评分

喜欢历史的可以一读,内容挺详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适合爱好者入门,讲的很浅显,翻译也不错

评分

1857年,英国人约翰·西布利把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翻译成了英文。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晦涩的《历史哲学》并不受人待见。人们提起它,只是因为它是黑格尔的观点,作为被批评的靶子特别合适。罗素斥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为“狂幻的理论”,认为人们热衷于这样的理论,正如人们对金字塔的迷信一样荒谬。

评分

,还是值得信赖的

评分

不错的图书不错的图书

评分

吉本(Gibbon)评论说,历史"不过是人类罪行、蠢事与不幸的记录"。与许多人一样,笔者总以为一生过短,不够鉴赏所有历史学家笔下早先存活于世之男男女。然而传颂先人者又岂止历史学家而已,大诗人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名诗《序曲》(The Prelude),就是一名青年在1790年7月(巴士底狱失陷一周年)前往法国时的所见:

评分

未看完,待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