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
前言
一、早年教育
二、早期军旅生涯
(一)进入江苏讲武堂
(二)在十六师任学习官
(三)对清末军事改革的看法
(四)进入江苏军官补助教育团就读
(五)在江苏七十六混成旅的一段美好时光
(六)张謇在南通的建设
三、加人直鲁军徐源泉部
(一)谈张宗昌与直鲁军的起源
(二)张宗昌在山东
(三)直系攻济南
(四)沿津浦线攻击冯玉祥
(五)打下北京
四、北伐各战役
(一)孙传芳投奉
(二)南援孙传芳
(三)革命军北伐
(四)革命军反攻徐州
(五)孙传芳南下
(六)龙潭会战
(七)直鲁军向陇海线攻冯军
(八)北伐后期奉军、直鲁军华北会战
(九)张宗昌的下场
五、我军加人革命阵营
(一)我部在北方的处境
(二)我军南调
(三)参加第一次讨逆战争
(四)被孙殿英所围
(五)再度讨逆
(六)对冯军的批评
(七)我任旅长
(八)两湖“剿共”
(九)徐向前在洗马畈围困我军
(一○)张宗昌被刺杀
(十一)我部在洪湖“剿共”
(十二)我对“匪区”基层组织的认识
六、进入陆军大学进修
(一)进陆大前的努力
(二)在庐山军官训练团的一段经历
(三)漫谈陆大校史
(四)我在陆大十二期的一些见闻
(五)趣谈黄百韬考陆大特别班
七、我军参加抗战
(一)抗战前的准备
(二)我升任师长后参加京沪保卫战
(三)大别山系作战
(四)撤离大别山
(五)徐源泉擅自撤退
(六)何敬公力保我任整编师长
(七)从武汉会战到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见闻
(八)襄河冬季攻势
(九)长江上游作战
(十)陈诚图谋并吞我部而不果
(十一)宜昌失守后我军的困境
(十二)长沙第二、三次会战
(十三)我升任第二十六军军长
(十四)整编军甘苦谈
(十五)谈杨森与我在湖南的种种
(十六)援浙赣线
(十七)我在三战区的点点滴滴
(十八)我军西援湘南
(十九)在耒阳归薛岳指挥
(二○)在广西、贵州湘黔线作战
(二一)难民的惨状
(二二)我的一封重要电报
(二三)杨森在贵阳的新政
(二四)抗战末期我军在闽湘桂作战
(二五)胜利后到衡阳受降
八、胜利后我跟王耀武调山东
(一)我在山东济南整编部队
(二)国共在济南和谈
(三)王耀武的杂务太多
九、我在青岛的作为
(一)政治
(二)军事部署
(三)情报、外交与防共
(四)陈毅共军攻即墨
(五)阙汉骞军适时来援
(六)整顿第六十四军
(七)我军四路攻烟台
(八)战史上的一个大教训
(九)烟台攻下后的共军反攻
(一○)老总统密令我接江苏省主席
(十一)刘安祺与我交接
(十二)鲁南沂蒙山区作战
(十三)谈王耀武与济南会战
(十四)山东“剿共”访谈
十、我在江苏时期
(一)我在江苏任官的经历
(二)苏北、鲁南“匪势”抗战已埋恶因
(三)混乱的政治
(四)谈陈仪
(五)整顿军事
(六)“剿共”与治安
(七)警政革新
(八)财政与粮食问题
(九)撤退的准备
(一○)汤恩伯在长江防线的部署
(十一)撤到上海
(十二)再撤崇明
(十三)再撤舟山、嵊泗
十一、来台后的点滴
十二、杂谈人事
(一)徐源泉
(二)李弥
(三)杨森
(四)我的部属
十三、杂谈我的部队
(一)人事
(二)整军、教育、训练
(三)武器装备
(四)军需
(五)军纪
(六)政工
(七)士气与团队精神
(八)行军战斗部署
(九)会战后的处理
(一○)综论
附录一:丁治磐先生履历
附录二:国民政府蒋主席指令五件
民国35年6月12日介绍美国柯史上将赴青岛
民国35年6月17日派周主任赴青岛面达一切
民国35年6月25日令援军到后积极准备勿稍松懈
民国36年7月2日指示严令阙汉骞军向目标急进
民国36年8月3日指示应负青岛党政军全责
附录三:丁治磐先生手书《汤恩伯传》原稿
附录四:丁治磐先生读梁敬镎著《马歇尔使华》有感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消化这本书所承载的信息量,它远超出了我对任何一本回忆录的预期。最让我震撼的是其中关于“坚守”的论述。在无数次外部环境剧烈变动的背景下,作者如何锚定自己的核心价值,并以一种近乎本能的方式去维护它,这个过程的呈现极具启示性。作者似乎在用自己的生命轨迹诠释了“韧性”的真正含义——它不是僵硬的反抗,而是一种动态的、充满智慧的适应与坚持。书中对于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侧面描写,尤为宝贵,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高层决策者之外的、更接地气、更具个人情感色彩的视角来理解那些事件。每次翻到新的章节,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与历史人物的深入对谈,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本书无疑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遗产,它教导我们如何在变动的世界中,找到并珍视那份属于自己的、不可磨灭的内在精神坐标。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带来的感受是极其深刻且多维度的。它不像一般传记那样线性推进,反而充满了跳跃和回溯,这种非线性的结构反而更贴合人类记忆的运作方式——记忆是碎片化的,但最终又在情感的牵引下重新聚合。每一次情节的转折,都仿佛是作者在记忆深处进行的一次考古挖掘,每一次挖掘都伴随着新的发现和对过往的重新理解。特别是作者对一些关键转折点的心态剖析,展现了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清明与豁达。他似乎在讲述“发生了什么”的同时,更在追问“我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我”。这种由事件驱动向精神追溯的转化,使得全书的厚度大大增加。对于一个旁观者而言,这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审视“选择”的重量及其带来的长远影响。读完后,我感到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那不是因为获得了多少新知识,而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我参与了一场漫长而真挚的生命回顾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一种朴素之中的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甚至在某些段落,文字的组织显得有些口语化,但这正是其魅力所在——它保持了口述的原始质感,让人感觉这就是作者坐在你面前,不加修饰地娓娓道来。然而,在这份朴实之下,蕴含着极强的洞察力。尤其是在描述社会变迁带来的冲击时,作者的措辞冷静而克制,但正是这份克制,使得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无力和坚守显得愈发有力量。它不煽情,但却能轻易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个人认为,本书成功地避免了将人物形象脸谱化的陷阱,即便是背景板上的人物,也因为作者的生动记述而拥有了自己的轮廓和动机。这种对“人”本身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整部作品的艺术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超越了单纯的史料记录,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文本。
评分初翻开这卷册,我原以为会是一部沉闷的年代志,但很快就被其叙事的节奏感和内在的张力所吸引。它有着一种独特的“现场感”,仿佛作者的记忆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时而舒缓,时而湍急,将读者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作者的叙述视角非常个人化,但这种“个人化”恰恰提炼出了更普遍的人性体验。他对于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描摹,尤其精妙。无论是师徒情谊的传承,还是同侪之间的竞争与扶持,都写得有血有肉,让人感受到那个特定社群内部微妙的互动逻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环境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烘托时代氛围的绝佳背景板。例如,对某次聚会中食物的描述,或者某条街道上光影的变化,都极其传神,构建了一个立体可感的历史空间,远比干巴巴的年代划分要来得动人。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将冰冷的历史温度重新“加热”,让读者能够用心去体会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呼吸、如何爱与被爱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简直是难以言表。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某个特定时代、特定人物心灵深处的大门。文字的流淌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冰冷叙述,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鲜活的生命力。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当年所处的环境,那些历史的波澜是如何在他的人生轨迹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叙述者的声音是如此的真实可信,他对于往事的回忆,无论是宏大的历史事件,还是细微的个人情感波动,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描述那些艰难抉择的时刻,那种内心的挣扎、矛盾与最终的释然,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生片段的记录,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让身处现代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智慧。作者的坦诚让人敬佩,他没有回避那些模糊不清、充满遗憾的瞬间,反而将它们如实呈现,这种坦荡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促使我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
评分目录
评分一本好书,让你知道真正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评分口述历史系列:池孟彬先生口述历史
评分十分珍贵的史料 口述历史系列:丁治磐先生口述历史
评分(六)何敬公力保我任整编师长
评分一九七八年春钱穆自识于台北士林外双溪之素书楼,时年八十有四。此序先成,全稿起笔于一九七七年冬,于一九八二年之双十节停笔,前后历五年。
评分(十二)长沙第二、三次会战
评分过于平铺直叙,有些地方一笔带过。其中一些观点很有趣。算是个明白人。
评分有史料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