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救荒史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救荒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云特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史
  • 救荒史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 历史学
  • 社会史
  • 农业史
  • 灾害
  • 民生
  • 中国近代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446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588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二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救荒史》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一。

目录

第一编 历代灾荒史实之分析
第一章 灾荒之实况
第一节 灾情总述
一 远古传说及殷商时代
二 两周秦汉
三 魏晋南北朝
四 隋唐五季
五 两宋金元
六 明清
七 民国
第二节 灾荒发展之趋势与特徵
第二章 灾荒之成因
第一节 灾荒发生之自然条件
一 自然条件之意义与作用
二 气候变迁之关系
三 地理环境之关系
第二节 造成灾荒之社会因素
一 社会因素与自然条件之比重
二 苛政与灾荒
三 战争与灾荒
四 技术落後与灾荒
第三章 灾荒之实际影响
第一节 灾荒促成之社会变乱
一 人口之流移与死亡
二 农民之暴动
三 异族之侵入
第二节 灾荒招致之经济衰落
一 劳动力激减与土地
二 国民经济之破败

第二编 历代救荒思想之发展
第一章 天命主义之义禳弭论
第二章 消极之救济论
第一节 临灾治标之议
一 赈济议
二 调粟议
三 养恤议
四 除害议
第二节 灾後补救之议
一 安辑议
二 蠲缓议
三 放贷议
四 节约议
第三章 积极之预防论
第一节 改良社会条件之防灾说
一 重农说
二 仓储说
第二节 改良自然条件之防灾说
一 水利说
二 林垦说

第三编 历代救荒政策之实施
第一章 巫术之救荒
第二章 历代消极之救荒政策
第一节 临灾治标政策
一 赈济
甲 赈济之种类
乙 赈济之实效
二 调粟
甲 调粟政策之内容与沿革
乙 调粟政策实施之前提条件
三 养恤
甲 养恤之种类与方法
乙 养恤政策之评价
四 除害
甲 治蝗之方法与实效
乙 祛疫之设备与实施
第二节 灾後补救政策
一 安辑
甲 安辑之办法
乙 安辑之前提
二 蠲缓
甲 蠲免之规例及利弊
乙 停缓之规例及利弊
三 放贷
甲 放贷之政制
乙 放贷之实效
四 节约
甲 节约之种类与范围
乙 节约之实效
第三章 历代积极之救荒政策
第一节 改良社会条件之具体政策
一 重农政策
甲 重农政策之变迁
乙 重农政策之成绩
二 仓储政策
甲 仓储之种类与性质
乙 仓储制度之利弊
第二节 改良自然条件之具体政策
一 水利政策
甲 灌溉事业
乙 浚治工程
二 林垦政策
甲 造林
乙 垦荒
附录 中国历代救荒大事年表
邓拓先生学术年表
邓拓先生与《中国救荒史》

精彩书摘

三国时,战役更加纷繁,董卓之乱,曹操兵杀害男女数万口于彭城,泗水为之不流①。可见战祸是何等剧烈,而且时间延续甚久,史称:“军兴以来,已向百载,农人废南亩之务,女工停机杼之业。”(《三国志·华覈传》)当时干戈遍地,对于社会生产破坏之大,不难想见。
自晋以后,初则有八王之乱,不断杀戮达六年之久;继有桓温、苏峻、桓玄等之乱,兵革未休,而南北朝之对立,战事踵接,更无休止。隋、唐之世,战乱亦多,唐初于东北、西北连年兴兵,天宝以后,内部屡起蕃镇之乱,加以外侮纷乘,烽火连年不解;五代争霸,血雨腥风延续五十三年,兵戈不息。宋初燕云十六州没于契丹,对辽用兵不断,仁宗时经略西夏,和战相续,前后也有数十年之久;神宗以来,仍然东西作战不停;徽宗时抵抗金兵,作战共四十载,继与蒙古军力战又四十载,中国北部破坏不堪。元世祖对外用兵,攻城掠地,战役尤剧,仅就至正十八年征日本一役而言,士卒死者已达十余万;末年内战也很猛烈,计自方国珍起兵至徐达克北京,前后二十年,互相攻战,没有一年间断。明代自立国后五十年间,战事在继续进行,如肃清元朝的残余势力,进攻我国西部及南部各少数民族等都是;洪武末年靖难兵起,剧战四年;永乐中数度用兵鞑靼、交趾;嘉靖以后,边寇日紧,战祸不已,疮痍满目。清代二百六十余年,内乱外患,纷至沓来,长期征扰。民国以来,内战不息,计自民国元年至民国二十二年间,国内大小战争约达七百次以上。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救荒史 (附带其他著作简介) 请注意:以下简介将聚焦于《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其他几部重量级著作,以满足您“不包含《中国救荒史》内容”的要求,并力求详尽、自然,如同出自研究者之手。 --- 丛书精选:历史、思想与社会变迁的深度透视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旨在汇集民国以来,乃至当代学界在人文社科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精品。本套丛书不仅是对特定时期中国思想文化脉络的梳理,更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议题的深度剖析。以下介绍几部与《中国救荒史》主题迥异,但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地位的著作: 一、 思想史的宏大叙事: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史》 作者: 某知名史学大家 本书是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它以时间为经,以思潮为纬,系统梳理了自清初至抗战爆发前夕,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所经历的观念重塑与精神探索。 核心内容详述: 该书超越了简单的流派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特定历史环境下,不同学派间产生的内在逻辑关联与张力。它将清代中后期的“乾嘉学派”的考据之学,视为对前代空疏心学的反拨,并探讨了这种实学精神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晚清的政治思潮。作者尤其擅长剖析西学东渐过程中的“适应性”与“排他性”。例如,对早期传教士带来的自然科学思想,如何被儒家知识体系吸收、改造,最终催生了如洋务运动中的技术理性,这一过程被描绘得丝丝入扣。 在晚清变法思潮部分,本书提出了“观念断层”的概念,认为维新派与守旧派的争论,本质上是对“国家”与“天下”两种政治范式理解的根本性冲突。直至民初,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入,作者并未简单赞颂,而是批判性地考察了它们在缺乏坚实社会基础时所产生的碎片化与片面化解读。全书的学术贡献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学说了什么”,更阐释了“为什么这么说”,揭示了思想变迁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性动因。其严谨的文献考据与宏大的历史视野,使其成为理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图谱的必读书。 二、 社会结构的精细解剖: 《华北乡村的土地与家族变迁》 作者: 著名社会人类学家 这部著作是建立在中国本土田野调查基础上的经典社会学研究范本。它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华北平原上某几个典型村落,以微观视角,透视了宏观的社会经济结构如何渗透并重塑了乡村的日常生活、血缘关系和产权制度。 田野的深度与广度: 作者花费数年时间,深入参与当地的婚丧嫁娶、祭祀活动乃至土地交易过程。研究的核心在于剖析了在商品经济冲击下,传统宗族权威的衰落与重组。书中详细记录了“父权制”在处理剩余劳动力与土地兼并问题上的复杂博弈。例如,对于“佃农”身份的定义,作者指出它并非一个静态的法律概念,而是动态地受到市场价格、地方精英干预以及家族内部权力分配的影响。 本书对“土地制度”的分析极具原创性。它不仅罗列了各种产权形式(自耕农、佃户、共有),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产权的“模糊性”如何在地方实践中运作。在某些时期,法律上的规定可能远不如地方士绅或乡耆的“口头约定”有效。此外,书中对乡村女性在家族财产继承和祭祀权上的边缘化与抵抗也进行了细致描摹,展现了性别权力结构在社会变迁中的韧性。这部作品奠定了中国乡村研究的实证基础,其方法论上的严谨性对后世社会科学研究影响深远。 三、 语言与文学的典范重构: 《中国小说叙事学基础研究》 作者: 文学理论大家 《中国小说叙事学基础研究》是打破传统文学史“褒贬”模式,以现代叙事学理论框架重塑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一次深刻尝试。它将焦点从“主题思想”转向“如何讲述故事”。 理论视角的革新: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小说的“内在线索”,重点分析了传统章回体小说中特有的叙事技法。作者引入了“焦点化”(Focalization)概念,细致分析了《水浒传》中叙事视角的频繁转换如何增强了史诗感,以及《红楼梦》中“知情者叙述”与“局限视角”的交织如何构建了人物的复杂性与悲剧氛围。 在对“时间”的处理上,本书区分了古典小说中“情节时间”与“叙述时间”的调度艺术。例如,对“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技法,作者将其系统化地归类为“预叙”与“回叙”在特定结构中的运用。此外,本书还对民间说书传统向文人创作的转化过程进行了考察,探讨了口头表演的要素如何被固化入书面文本,并影响了后世白话文的叙事节奏。本书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精确分析中国古典叙事艺术的工具箱,使研究者得以更客观、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学的独特叙事传统。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的价值在于,它汇集了不同学科领域内,那些勇于直面时代挑战、构建本土理论体系的学术成果。它们共同构筑了理解近现代中国复杂性的思想基石,而非专注于某一单一的社会危机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丛书的选目真是眼光独到,我最近翻阅的另一本《中国古代建筑史》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对那些宏伟宫殿和精美园林的简单罗列,更深入地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逻辑,以及这种演变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结构和审美观念的变迁。书中的图版和测绘图都极其精细,即便是对建筑学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人在结构力学和材料运用上的匠心独运。尤其是对于宋代官式建筑的解析,那种严谨的模数制和对空间层次的把控,简直让人叹为观止。阅读时,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亲身站在那些木构架下,感受阳光穿过斗拱的斑驳光影。作者的行文流畅而不失学者的严谨,将冰冷的建筑规范阐释得富有生命力,让我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了更具体的物化认知。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古代工匠智慧与现代学术研究的桥梁,值得反复品读,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体会。

评分

最近偶然翻阅的《唐宋文人园林志》让我彻底放下了手中正在读的小说,沉浸在一种悠远而精致的生活美学之中。这本书描绘的并非皇家园林的恢弘气派,而是士大夫在私家园林中构建精神避难所的种种实践。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园中的叠石理水,他不仅仅记录了亭台楼阁的形制,更侧重于文人在其中进行的雅集、题咏和自我修养。例如,书中对“借景”艺术的阐释,如何将一窗之外的寻常景致纳入园林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此处无物胜有物”的至高境界。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变得缓慢了许多,它提供了一种与当下快节奏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讲究格调与趣味的生活哲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居住空间”的定义,是精神栖居的场所,而非仅仅是遮风避雨的物理空间。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清代藩部制度研究》,这本书的视角极为独特和犀利。它没有停留在对宏观政治史的叙述上,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清朝统治者如何通过精密的制度设计,去有效地管理和同化那些广袤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作者对档案文献的挖掘力度令人惊叹,大量一手史料的引用,使得论证过程扎实可信,丝毫没有那种空泛的理论推演感。尤其是在分析“盟旗制度”的内在张力时,作者巧妙地揭示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微妙的平衡点,以及这种平衡在历史长河中如何被不断试探和调整。读完之后,我对清朝“柔性统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武力威慑,而是看到了背后一套复杂、精妙且极具操作性的管理哲学。这本书的学术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它为理解边疆治理这一复杂议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和丰富的历史细节。

评分

我最近在研读的《中国近代经济史论集》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学术震撼感。这本书汇集了多位重量级学者的研究成果,主题涵盖了洋务运动时期的官督商办企业、晚清的金融体制变迁乃至近代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篇关于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内卷化”趋势的分析。作者没有采用西方工业革命的传统线性叙事,而是深入剖析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环境下,民族工业所面临的来自帝国主义资本和封建残余势力的双重挤压。论证过程极其严谨,数据翔实,充满了对历史局限性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我们跳出“成功学”或“失败论”的二元对立,去理解近代中国经济转型道路的曲折、复杂与无奈,真正做到了历史的辩证观照。

评分

手边正在啃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佛教艺术史》简直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双重盛宴。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将佛教艺术仅仅视为宗教的附属品,而是将其提升到中古时期文化转型的核心位置去考察。作者对造像风格的细微变化捕捉得极其敏锐,比如从北魏早期那种带有西域健硕气息的佛像,如何逐渐融入汉地的清瘦文人气质,这种“在地化”的演变过程被梳理得脉络清晰。更让人称道的是,它将艺术史与思想史紧密结合,解释了为何特定的造像母题会在特定历史阶段集中出现,这背后隐藏的教义争论和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实在引人入胜。书中的插图质量极高,高清彩图将那些斑驳的壁画和石刻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艺术家的虔诚。

评分

确实很好啊确实很好啊

评分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救荒史》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一。

评分

邓拓先生的一部著作。

评分

印刷质量很好,绝对的正版

评分

商务印书馆经典学术著作荟萃!“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上自晚清下至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体兼及其他,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救荒史》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一。

评分

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

评分

618好活动

评分

一本很具研究性的好书,具有可读性。

评分

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