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來華的英美傳教士,尤其緻力於撰寫方言語法、編纂方言詞典,他們留下的一批漢外雙語方言詞典,是記錄近代漢語多種地理變異的珍貴史料。本詞典是《19世紀西方傳教士編漢語方言詞典》係列中的一種,其齣版的學術價值:一是整理中西閤璧的近代語文資料,從另一角度展現19世紀漢語詞匯的麵貌;二是為我國的方言研究提供新鮮材料,藉西方人的眼光觀察漢語方言詞匯的變遷;三是推動我國的“傳教士語言學”(missionary linguistics)研究,有望為近年趨熱的海外漢學研究帶來新氣象;四是在推動當代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再次審視西方人對漢語方言的研究。該係列詞典此次影印注釋齣版,均由相關方言專傢、語言學者撰序、注釋、審訂。
《西蜀方言》(Western Mandarin, or the Spoken Language of Western China)是清朝末期由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傳教士鍾秀芝(Adam Grainger)編著,上海美華書館(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於1900年齣版的一部蜀地方言詞典。《西蜀方言》既是一部詞典,也是一部用於傳教士學習當地語言的口語教材。該書內容豐富,較完整地反映瞭19世紀末川西方言的狀況,涉及語音、詞匯、語法、民俗等諸多方麵。
鍾秀芝(Adam Grainger),生平不詳,英國人,1889年到中國,長期居住在成都金馬街37號,1904年創辦“聖經學堂”,1921年在成都去世。
簡介 /1
部首索引 /1
有字詞 /1-596
無字詞 /597-616
親屬稱謂錶 /617-628
音節索引 /629-708
英語索引 /709-802
勘誤錶 /803
總序
中西語言學傳統各有所長:西方長於語法,中國長於辭書。公元前1世紀,希臘語文學者色雷剋氏便撰成《語法術》,對本族語的語法體係做瞭分析,整理齣名、動、代、介等八大詞類。約在同一時期,中國人有瞭第一部語文詞典《爾雅》,分 19個義組及語類,收列詞匯並做解釋。《爾雅》被奉為十三經之一,足見古人對詞典的看重。兩漢有《方言》《急就篇》《說文》《釋名》,或搜輯方言詞語,或意在教人識字,或係統梳理文字,或以闡釋詞源為旨,——這種以辭書服務於語文教學、進而帶動語言文字研究的繁榮景象,在同時期的羅馬帝國是絕對看不到的。這些辭書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說文解字》,它是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字典,所發明的部首析字和檢索法一直沿用至今。這之後的發展不煩細述,總之辭書越齣越多,到瞭明末傳教士來華,一方麵發現中國人沒有語法書,覺得不可思議,以為是中國學術的一大缺憾;另一方麵,看到中國辭書種類奇多,代代傳承而編纂有方,則不能不大為嘆服。
外國人學習和教授漢語,尤其需要瞭解它的語法體係,把握它的運作規則。由於沒有現成的中國語法書可用,傳教士必須自力更生,花大力氣編寫漢語語法書。此時,歐洲傳統的語法學範疇、概念、分析方法等便開始發揮作用,頗能供傳教士編撰漢語語法書藉力。當然壞處也在這裏,即常為今人詬病的套用。然而詞典不同。詞典中國人有的是,所以傳教士雖然不能拿來就用而得自編,但因為有中國本土詞典當作樣本,從整體框架、編纂路數到字詞條目的設立和釋義,都可以參考利用,於是就能省力許多;甚至直接就拿本土詞典(如明末清初暢行的《字匯》)當母本,把其上的字條悉數或者挑選一部分譯成西文,便算是編成瞭一部西洋漢語詞典,也就是漢歐雙語詞典。這樣的漢歐詞典,常見的編排方式有兩種:一種采用中國傳統的部首筆畫法,一種采用音序法。後者又分中式的和西式的:中式的,即按中國韻書如《廣韻》上所見的韻類編排西式的,即根據拉丁注音,按字母的順序排列。用作檢索的方法,部首法和音序法各有便利與不便,所以,有些考慮周全的編纂者會為部首詞典配上一個音序檢索錶;反過來也一樣,音序詞典的後麵經常附有部首檢字錶。這說的是漢歐詞典,以漢語字詞立條,用歐語詮釋意義。如果是歐漢詞典,用歐語的詞目立條,以帶齣漢語對應詞,則一般就采用西式的音序法。
早期傳教士來中國,都是走海路,從華南口岸入境。入華之初,逗留於廣東、福建等地,有些人就在那裏播教而終其一生;有些人得以繼續北上,抵達江浙、華北以及中國西部。而正是在粵、閩兩省,方言問題較之其他省份更加突齣:官話主要通行於公務人員、學者書生中間,日常生活中傳教士們仍不得不麵對難以聽懂的方言土語。所以,在早期的西洋漢語詞典上,官話與方言混雜的現象十分普遍;即便是萬濟國所編的西班牙語-漢語詞典,明確題作《官話詞匯》(Francisco Varo. Vocabulario de la Lengua Mandarina.1679),也夾雜著許多閩方言的語詞,其中有些可能是無意間混入的,有些則可能明知屬於方言,而仍予以收錄,隻是沒有說明而已。後來的詞典傢更傾嚮於區分,雖然也常把明顯不屬於官話的詞語收進詞典,但會刻意說明來源。這種把方言與官話分開處理的意識逐漸增強,至 19世紀中期應中西交往大增之需,便終於促成瞭各種方言詞典的産生。收於本係列的《上海方言詞匯集》(1869)、《英粵字典》(1891)、《寜波方言字語匯解》、《西蜀方言》(1900)、《客英詞典》(1905),就是其中較重要的五種;細分之,前三種為歐漢型,後兩種則屬於漢歐型。
中國古代不是沒有記錄方言的著述。兩韆年前,西漢揚雄便輯有《方言》,可以劃歸辭書之屬。可惜之後的十多個世紀裏,再也沒有齣現堪與揚雄之著比肩的同類作品。直到明清,似乎纔有瞭起色:與一批搜輯俚言俗語的著作一道,齣現瞭一些考索某一特定地區方言詞語的專書,如明末李實的《蜀語》,康熙時毛奇齡的《越語肯綮錄》,乾隆年間茹敦和的《越言釋》以及鬍文英的《吳下方言考》。這些方言書上所見的詞條,從百餘到近韆不等,均為編著者齣於個人偏好而選收,或多或少顯露齣獵奇之趣,其詮釋則經常帶有溯源或考據的目的。 對比之後,我們會發現西士所編的方言詞典很不一樣:
一是使用拉丁字母注音,較準確地記錄瞭當時漢語方言的實際音值;
二是為日常交際服務,著眼於聽和說,更全麵地收集瞭一種方言的普通詞匯,包括大量常用的詞組和短句;
三是載錄瞭 19世紀我國各口岸及商埠洞開以後進入漢語的大批西洋物名、西學概念、西語錶達及其漢譯。
對於今人考察中國近代方言發展史以及中西語言文化交通史,這批西洋漢語方言詞典獨具價值,非中國本土的任何方言著作所能取代。唯其種類頗多,本次組織重印並予注釋的僅為其中的一小部分,期盼未來能有更多同類的著作,以這種具有研究性質的重刊本形式麵世。
這部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初次上手,就被那厚重而又不失典雅的氣質所吸引。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觸感溫潤,墨色濃鬱卻又不至於過於油膩,閱讀起來眼睛非常舒服,長時間沉浸其中也絲毫沒有疲勞感。尤其值得稱贊的是,編者在字體選擇上頗下瞭一番功夫,古樸的宋體與現代的印刷技術完美結閤,既保留瞭曆史的厚重感,又確保瞭文本的可讀性。書頁間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讓整個版麵顯得疏朗有緻,每一條詞條的排布都如同精心布局的園林,井然有序,讓人在查閱時能迅速找到目標,這對於工具書而言至關重要。裝幀的工藝更是體現瞭齣版者的匠心,書脊的穩固和封麵的質感,都傳遞齣一種對知識的敬畏感,讓人在捧讀時油然而生一種珍視之情。
評分這本書的組織結構設計得極為巧妙,體現瞭極強的實用性考量。它不像傳統詞典那樣僅僅是簡單的字母或筆畫排序,而是似乎融入瞭一種更貼近使用者需求的邏輯鏈條。我注意到,在某些核心詞匯的條目下,作者不僅羅列瞭不同的方言錶達,還細緻地標注瞭這些詞匯在當時社會語境下的使用頻率和情感色彩,這一點非常寶貴。這種多維度的信息呈現,極大地提升瞭詞典的工具屬性,它不僅僅是記錄語言,更是在描繪一種社會生態。翻閱過程中,我發現那種經過精心編排的層次感,讓查找過程變成瞭一種知識探索的樂趣,而不是枯燥的任務。
評分對於曆史語言學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簡直是無可估量。它提供的不僅僅是詞匯的釋義,更像是一把鑰匙,開啓瞭理解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社會文化圖景的側門。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某些特定文化概念的收錄和解釋,這些詞匯往往是理解當時中西方交流摩擦點的關鍵。每一個詞條背後都潛藏著一個時代的故事,一個文化融閤或衝突的瞬間。通過這些記錄,我們得以窺見當時西方傳教士是如何努力去理解和轉譯中國文化的復雜性,以及他們在語言障礙麵前所展現齣的驚人毅力。這是一部活生生的曆史文獻,充滿瞭煙火氣和研究的深度。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閱讀體驗,可以用“沉浸式”來形容。它成功地超越瞭一般工具書的冰冷麵孔,變成瞭一部富有生命力的語言史詩。編者在處理那些已經消逝或變異的方言錶達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對“失語”的敬畏與挽救,讓人動容。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著當初那位傳教士是如何記錄下這些發音和詞義的場景,這種對曆史細節的追溯與共鳴,是閱讀其他純理論著作難以獲得的。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點,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你感覺自己正在與過去對話,體會到語言作為文化載體的強大韌性。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引言部分,其學術姿態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以一種近乎謙遜的姿態,娓娓道來瞭編纂此書的緣由與艱辛,那種對曆史語言變遷的敏銳洞察力,以及對早期傳教士研究方法的細緻梳理,讓人不禁拍案叫絕。它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大量的文獻對比和實地考察的描述,構建起一個立體的研究框架。特彆是作者對“方言”這一概念在19世紀語境下的界定與反思,展現瞭深厚的史學功底。閱讀引言時,我仿佛能跟隨作者的思路,一同迴溯到那個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去感受那些先行者們在語言學領域所付齣的巨大努力。這種深入淺齣的敘述方式,使得即便是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到其學術價值的深遠。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