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丛书:郭嵩焘

“大家精要”丛书:郭嵩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州长治 著
图书标签:
  • 郭嵩焘
  • 晚清史
  • 人物传记
  • 近代史
  • 史学
  • 传记
  • 大家精要
  • 清史
  • 历史人物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882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57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字数:1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内容简介:
  不虚与委蛇的郭嵩焘,成为政治角逐场的落败者。官场三起,又三落于人事构陷,身为晚清首任驻外公使,竟因副使罗织罪状的密奏本而被提前召回。《郭嵩焘》介绍了郭嵩焘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参与筹建湘军的功绩,分析评述了其洋务思想、外交实践及其意义、历史地位等。

作者简介

  州长治,1936年生,山东宁津人。1964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入外交学院调研班,1967年毕业后入外交部,1990年任世界知识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编审。1997年退休。现为中和化德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编辑。有多种著作和译著出版。

目录

引子
第1章 生平
一、科举之途
二、结交朋友
三、立志高远
四、崭露头角
五、三起三落
六、风雨残年
第2章 郭嵩焘与湘军
一、说服曾国藩出山
二、创意组建湘军水师
三、为湘军筹饷
四、为湘军谋购设备及枪械
五、宣传湘军,维护湘军
第3章 郭嵩焘与洋务运动
一、初涉洋务
二、在京城宣扬洋务思想
三、筹办洋务
四、晚年赋闲继续涉足洋务
第4章 作为首任驻外公使的外交实践及其意义
一、出使的缘由
二、赴任
三、开馆
四、履命
五、调回
六、出使的意义
第5章 郭嵩焘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郭嵩焘思想综述
二、郭嵩焘思想的启蒙意义
三、郭嵩焘思想对洋务派的超越及其意义
第6章 对郭嵩焘历史地位的评述
一、逝世时各方的评论
二、民主革命时期的评论
三、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间的评论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评论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郭嵩焘进京供职翰林院是咸丰七年(1857)十二月十八日。半年多之后,他接到了应试南书房的通知。
  在这之前,郭嵩焘已经通过陈孚恩与肃顺相识,并很快受到了肃顺的宠爱,成为“肃府六子”中的一个。
  当时,南书房的最高领导是翁心存,职务上称“南书房师傅”。由他出面保举郭嵩焘入南书房。所谓保举,就是“提名”,能不能进入南书房,还要经过种种考试。
  郭嵩焘并没有考好。试题是“拟唐王勃《九成宫东台山池赋》”,作五言八韵。郭嵩焘的古文底子很是深厚,诗文辞赋,许多篇他能够倒背如流。但碰巧王勃的《九成宫东台山池赋》他背不下来。这样,要求照《九成宫东台山池赋》作赋,他自然砸锅。
  考后,能不能进入南书房,得有皇上“钦定”。郭嵩焘虽没有被录取,但还是见到了咸丰帝。这表明,肃顺、陈孚恩等人的良苦用心。
  咸丰帝知道郭嵩焘在湘军和太平军作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决定再见他一次。咸丰八年十二月初三,也就是第一次召见四个月之后,咸丰帝第二次召见了郭嵩焘。
  咸丰帝见郭嵩焘后说:“文章小技,能与不能,无足轻重。”随后,君臣二人的谈话进入实质。咸丰帝问郭嵩焘:“汝看天下大局,宜如何办理?”这样的问题,现成的答案就装在郭嵩焘的脑子里。他回答说:“天下大局,督抚与将帅并重。已失之城池,责将帅收复;未失之土地,责督抚保全,大局始有转机。”咸丰帝又问:“究竟从何处下手?”郭嵩焘答道:“据臣愚见,仍当以讲求吏治为本。”
  咸丰帝没有明白郭嵩焘的话的全部意思,时局究竟如何的问题一直让他放不下,所以回过头来,又提起旧的话题。而且令郭嵩焘想不到的是,咸丰帝对于第二次见面的他,竟然问了一句让他感到心惊肉跳的话:“汝看天下大局,尚有转机否?”
  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你看咱们大清江山还有没有救?”
  这可是一个天大的问题。
  郭嵩焘是一个思想敏锐的人,他不可能体味不到问话的分量,也不可能认识不到皇上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极不寻常。
  实际上,当时的形势让咸丰帝不得不提这样的问题。两年前的夏天,太平军已控制了上自武汉下至镇江的长江一线,拥有江西、安徽之大部和湖北、江苏之一部。那年七月,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内讧迭起,大大消耗了自己的力量,清廷抓住机会,调动各个战场的力量向太平军发动猛攻,太平军连连失利。但似乎天不绝“天国”,太平军渐渐缓过劲来,尤其是洪秀全起用年轻的将领李秀成和陈玉成,太平军的颓势很快得到扭转。就在召见郭嵩焘的当年六月,李秀成和陈玉成约集太平军各地守将在安徽枞阳会合商讨军务,会上,“各誓一心,订约会战”,制订了下一步作战方案。七月,陈玉成率部再克庐州,随后挥师东进。八月与李秀成部在滁州乌衣镇会师,大败德兴阿所率之江北大营军和胜保的骑兵,又在江浦境内击溃江南大营的援军。接着,两师合军直下浦口,攻破江北大营。两师乘胜连克江浦、六合、天长、扬州。清军江北大营经此打击,一蹶不振,被迫撤销。九月,太平军主力与湘军战于安庆。接着,湘军大败于三河镇。三河之战,对湘军打击极大,使元气尽伤,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
  这是召见郭嵩焘前夕与太平军作战的形势。太平军是不是不可战胜?大清国是不是气数已尽?这都是咸丰的心病。
  还有更严重的问题,就是如何对付洋人。当时,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之中,英法军队已经打到京城的大门口,事态究竟向什么方向发展,咸丰帝心中无数。与洋人较量,咸丰帝的父亲道光皇帝吃了大亏。咸丰帝不会不记得,由于与夷人签订了屈辱条约,割地赔款,父亲临终前曾有遗旨,不要把自己的名字列入太庙。现在,洋人气势更盛,自己会不会步父亲的后尘?这不容咸丰帝不犯嘀咕。
  郭嵩焘并不像咸丰帝那样悲观。他认为有湘军在,太平军就成不了气候。至于对付洋人的问题,他觉得,如果照他的主意去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郭嵩焘应对了咸丰帝的问话。
  郭嵩焘不愧为文章里手,他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先把问题拉开去,说:“皇上,天也。皇上之心,即天心所见端。”并说:“皇上诚能遇事认真,挽回天意,天心亦即随皇上为转移。”咸丰帝遂问:“如何便能转移?”
  郭嵩焘又回到“认真”上,道:“不过‘认真’两字。认真得一分,便有一分效验。”随后,郭嵩焘把问题与湘军挂上了钩,说:“湖南、北所以较优,亦由抚臣骆秉章、胡林翼事事认真,吏治、军务两事,都有几分结实可靠。一省督抚办事能认真,便也能转移一省大局。”
  讲了这些,咸丰帝还觉得郭嵩焘“尚有不能形之笔墨”的话要讲,要他畅所欲言。郭嵩焘确实有更多的话要讲。
  年轻时,他和他的朋友们就对现实不满。他和刘蓉、曾国藩多次指点时弊,意气风发。他们常谈的是“吏治不廉、贿赂公行、民业日荒,奸民日众”。认为这种状况不作改变,国将不国。到京城之后,郭嵩焘的不满情绪有增无减。当时,在南方,与太平军的作战异常紧张。在北方,英法联军正向大沽、天津开来。而北京的官绅却对此无动于衷,依然醉生梦死。官府、名馆,灯红酒绿,所谓“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与此相对,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百物翔贵,米薪蔬菜,以及日用必需之物”,“皆增价十倍”,民不聊生。问题是,这些现象就摆在皇帝面前,为什么皇帝浑然不知呢?
  郭嵩焘认为这主要是上下相隔。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向咸丰帝讲一讲这个问题。他对咸丰帝说:“天下之患,在上下否隔。”他进而说:“今日总当以通下情为第一义。王大臣去百姓太远,事事隔绝,于民情军情委屈不能尽知,如何处分得恰当?事事要考求一个实际,方有把握,故以通下情为急。”随后,他又谈到选拔人才的问题,说即如人才,岂是能一见即定他为将才、为名臣,亦多是朝廷立定一个主意鞭策之。人人晓得朝廷志向,自然跟着这一路来,久之积成风气,便觉气象光昌。故总需是朝廷立个榜样才好。
  这次应对很是成功,咸丰帝让郭嵩焘进入了南书房。
  召见之后,郭嵩焘感到言犹未尽,随即赶写了一奏折递了上去。奏折中,郭嵩焘大胆指出了造成清廷官场不求实际、欺上瞒下恶劣风气的根本原因:权力过于集中。
  对郭嵩焘的建议,咸丰帝没有理睬。此后,郭嵩焘被派往大沽,与僧格林沁一起筹办海防。
  (选自第一章《生平》中的第五节《三起三落》)
  ……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大家精要”丛书的“郭嵩焘”卷之外其他卷目的图书简介,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 --- “大家精要”丛书: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与历史脉络 “大家精要”丛书,旨在精选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巨匠、政治家、文化先驱及其重要著作,以现代读者的视角,系统梳理其生平轨迹、核心思想与时代贡献。这套丛书不仅是历史文献的精粹汇编,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引导读者领略那些塑造了今日中国格局的智慧火花。 丛书整体结构与价值 本丛书并非对某一特定人物的传记式梳理,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的知识谱系。每一卷都聚焦于一位大家,通过详尽的文本分析、历史背景的还原以及思想脉络的梳理,呈现其思想的完整性和复杂性。我们深知,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植根于特定的历史土壤,因此,丛书在介绍人物的同时,也着重勾勒出其所处时代的风云变幻,从而使读者能够理解“为什么是他们”以及“他们的思想如何回应了时代的需求”。 丛书的编纂体例严谨,力求在保持原著精髓的同时,辅以清晰的导读和注释,以消除阅读门槛。我们希望,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研究者或普通读者,也能迅速掌握这些大家的核心观点,领略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精选篇章巡礼:思想巨擘的群星闪耀 本丛书的精彩内容涵盖了从晚清变革到新中国建立各个关键历史节点上,那些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和实践者。以下将依次介绍几位关键人物的卷目内容: 一、 严复卷:启蒙与译介的先声 严复,这位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知识界的人物,其贡献不仅在于其思想的原创性,更在于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翻译家。本卷将重点剖析其“信、达、雅”的翻译理念如何确立了近代科学与哲学话语的中文表达规范。 我们将细致解读《天演论》的文本结构,追溯赫胥黎达尔文思想在东亚语境下的传播过程,并探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口号如何被引入中国社会,在甲午战后的知识界引发的巨大震动。同时,本卷也会触及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反思,以及他晚年思想的复杂转向,呈现一个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挣扎的智者形象。重点考察的包括他翻译的《原富》、《社会通诠》等著作,分析其对中国经济思想和政治哲学构建的基础性作用。 二、 梁启超卷: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实践者 梁启超无疑是近代中国最活跃、影响最深远的知识分子之一。他的思想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经历了从维新到立宪,再到对新文化运动的审视等多个阶段的变迁。 本卷将围绕梁启超“以学问为入世之资”的信念展开。我们将深入研究他在《时务报》上倡导的维新思想,特别是他对国家概念、国民性改造的论述。重点部分将放在其对中国历史的重构上,如“新史学”的提出及其对传统史观的颠覆。此外,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剖析将占据重要篇幅,探讨他如何试图塑造一种适应现代民族国家生存的新型国民人格。通过梳理他大量的书信、序跋和杂文,读者将得以一窥这位“百科全书式”思想家如何应对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政治与文化挑战。 三、 陈独秀卷:激进变革的鼓手与阵地坚守者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其思想轨迹充满了批判的锋芒与坚定的信念。 本卷将聚焦于其在《新青年》时期对“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的呼唤。我们将详细考察他对旧道德、旧礼教的猛烈抨击,分析他引入西方激进思想的过程及其对青年一代思想解放的催化作用。同时,本卷不会回避其思想后期的重大转变,即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对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通过分析其不同时期的宣言、社论和对党内路线的论争,读者可以清晰地把握陈独秀从激进的文化批判者如何逐步转向深刻的政治革命家的复杂历程。 四、 鲁迅卷:民族魂的刻刀与精神的解剖师 鲁迅,被誉为民族魂,他的文学与杂文构筑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基石,其思想具有穿透历史的批判力量。 本卷将侧重于鲁迅“立人”的思想内核。我们将从其小说(如《呐喊》、《彷徨》)中解读他对国民“精神麻木”的深刻诊断,分析阿Q、祥林嫂等典型形象的文化象征意义。随后,重点转向其杂文艺术,探究其“匕首”和“投枪”如何精准地指向社会弊病和僵化的思想。丛书将梳理鲁迅在不同论战中的立场,尤其是他对“韧的战斗”的理解,以及他对文化革命方向的深沉忧虑,从而展现他作为社会批判者和文化斗士的完整面貌。 五、 胡适卷:渐进改良的坚定倡导者与“科学实证”的践行者 与激进派的论战中,胡适代表了另一种重要的现代化路径——渐进的、基于自由主义的改良主义。 本卷将详尽介绍胡适对白话文运动的巨大贡献,分析其“文学革命”的主张如何推动了语言工具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精神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应用。通过解读他对中国哲学史的重构,以及他对自由、民主与个性解放的论述,本卷旨在还原一个致力于通过教育和文化普及来实现社会进步的温和而坚定的思想家形象。其对实用主义的推崇,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的政治智慧和局限性,也将得到客观的呈现。 “大家精要”丛书的承诺 这套丛书的每一位“大家”,都是连接古代与现代的桥梁,是塑造现代中国精神图景的关键节点。我们致力于提供严谨的学术视野、清晰的逻辑梳理和富有洞察力的时代解读,确保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的积累,更能激发对历史、对思想、对自身所处时代的深刻反思。这套丛书,是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必读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大家精要”系列里的郭嵩焘,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启迪”。在阅读之前,我对郭嵩焘的认识非常有限,总觉得他只是晚清洋务运动中的一个普通参与者,贡献可能也只是辅助性的。然而,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他思想的独特性和超前性。它不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将人物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程式化的解读,而是聚焦于郭嵩焘本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书中对他如何看待“体用之辨”,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及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更深层次的“以中国伦常,配以西法”等观点,都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这让我意识到,郭嵩焘并非仅仅是一个“学习西方”的代表,而是在更深层次上,试图探寻中西文明融合的可能性,并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并非停留在器物层面,而是触及到了制度、文化等更广泛的领域。这种超越时代的视野和独立思考的精神,让我在阅读时常常为之惊叹。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了郭嵩焘,更让我反思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以及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可能错过的宝贵思想资源。

评分

“大家精要”丛书的郭嵩焘,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有些忐忑的。郭嵩焘这个名字,我只在历史书上模糊地见过,知道他是晚清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留学海外,也留下了不少论述。但具体他的思想、他的经历,究竟能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带来什么,我心里并没底。翻开书,首先被吸引的是那种朴素的装帧,没有花哨的封面,也没有卖弄玄虚的标题,仿佛一本沉甸甸的老物件,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读进去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并非那种长篇累牍、晦涩难懂的学术巨著,而是以一种极其精炼的方式,勾勒出了郭嵩焘的生平轨迹和思想脉络。从他早年的科举之路,到被派往西方,再到回国后的种种境遇,文字间的叙述流畅且有条理,仿佛带我穿越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亲眼见证一位士大夫如何在大时代洪流中思考、挣扎、前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郭嵩焘在外交实践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他如何努力理解西方文明,如何试图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找到平衡点,这种超越时代局限的远见和胸怀,着实令人敬佩。读完,我感觉自己仿佛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历史人物的全新认知和对那个时代更为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完“大家精要”系列中的郭嵩焘,我不得不承认,这套书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传记那样,充斥着猎奇的细节和过度的渲染,而是以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去呈现一个历史人物的核心价值。对于郭嵩焘,我之前了解不多,只知道他似乎是和曾国藩、李鸿章一个时代的人物,但具体成就和影响,则是一团模糊。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它没有把我直接丢进一堆繁复的史料中,而是像一位耐心导游,一点一点地为我揭示郭嵩焘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关于他“洋务”主张的解读,书中清晰地梳理了他从最初接触西方科技,到逐渐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全面性,再到提出“以中国伦常,配以西法”的独特观点。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并非简单模仿西方的“洋务派”代表,而是一个在坚守自身文化根基的同时,积极拥抱外部世界的先驱。更难得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郭嵩焘所遭受的攻击和质疑,反而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让我们得以理解他选择的艰难,以及他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获得了一种“读懂”历史人物的视角,而不是简单地“认识”一个名字。

评分

“大家精要”之郭嵩焘,这本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对晚清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此前,我对那个时代的许多人物,总觉得他们的思想要么是固步自封,要么是盲目崇洋,缺乏一种更 nuanced 的理解。郭嵩焘,这本书则展现了他身上那种极为矛盾又极为真实的复杂性。从书中,我看到了他作为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以及对儒家伦理的深刻认同,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他对西方世界的敏锐观察和理性分析。他并非完全排斥西方,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条融合之道。书中对于他多次出使海外的经历,尤其是他对西方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社会习俗的观察和记录,都写得极为细致,从中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思考者的深度。这种深度,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描绘,而是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探究。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郭嵩焘这个人有了更立体、更具象的认识,更对晚清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和探索,有了一种更深的共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那个看似停滞的时代,依然有这样一位思想者,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未来的道路苦苦思索。

评分

“大家精要”丛书的郭嵩焘,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相当的“接地气”。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坦诚、平和的语言,讲述了郭嵩焘这位晚清名士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郭嵩焘情感世界的描绘,他虽然是一位身居要职的官员,但他的内心同样充满了挣扎、纠结和对家人、对故土的眷恋。书中关于他与家人书信的引用,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温情,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人情味的历史人物。同时,这本书也并没有因为追求“人情味”而牺牲了思想的深度。相反,它通过对他外交活动的细致呈现,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他对改革图强的迫切愿望。他不是那种只知道埋头苦干的实干家,也不是那种只会夸夸其谈的理论家,而是一个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的人。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人物并非高高在上的神明,而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他们所做的选择,也往往是在重重困境下的无奈与坚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