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关系研究》力图在勾勒出韩国语敬语词全貌的同时,对韩国语敬语词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首先,从语源学和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将敬语词与韩国敬谦文化融合,通过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关联、相互映照、相互阐发,描述韩国语敬语词和韩国儒家礼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演变轨迹,揭示其变化发展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其次,将韩国语敬语词研究的范围拓展到与汉文化的传播、韩国的宗教思想、儒文化的意识形态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领域;深入挖掘韩国语敬语词蕴含的文化内涵。最后,将韩国语与汉语敬语词进行对比,探讨中韩敬语词和敬谦文化的内在关联性和民族特性。
作者简介
李丹,女,1980年1月生,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博士,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后,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语专业专任教师。主要研究领域:朝汉语言对比、韩国语教育、文化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等。主持省部级项目一项,校级项目十余项,在《东疆学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延边大学学报》《中国朝鲜语文》等核心期刊及韩国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韩国语教育论文近二十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论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论题相关研究综述
一 韩国语敬语法研究
二 韩国语敬语词研究
第三节 论题研究理论路径与方法
一 语料采集
二 多维度研究方法
三 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一章 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的渊源关系
第一节 韩国语敬语词概述
一 韩国敬语词的界定
二 韩国语敬语词的分类
三 韩国语敬语词的民族特性
第二节 儒家礼文化概说
一 儒家礼文化内涵
二 儒家礼文化的理论体系
第三节 韩国语敬语词和儒家礼文化的“荣辱与共”
一 韩国语敬语词和礼文化的关系
二 韩国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的平行发展关系
第二章 韩国语汉源汉字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的具象思维关系——以韩国语汉字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的空间思维“大、小”为中心
第一节 中国汉文化的韩国传播
一 中国汉字文化的韩国传播
二 中国儒家礼文化的韩国传播
第二节 韩国语汉字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的具象思维
一 古代建筑.具象思维
二 丈量单位.具象思维
三 动植物。具象思维
四 动作。具象思维
第三节 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空间“大、小”文化思维
一 称谓敬语敬谦语素的“大、小”空间文化思维
二 非称谓敬语中敬谦语素的“大、小”空间文化思维
三 敬谦语素“大、小”社会空间文化的解析
第三章 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宗法“礼”意识形态的关系——以韩国语敬词“牟司”为中心
第一节 韩国语敬语词与封建家礼“别”思想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 长幼之别.敬语词
二 男女有别.敬语词
三 内外有别。敬语词
四 亲疏有别。敬语词
第二节 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宗法“和”思想意识形态
一 亲属敬语称谓.“和”思想意识形态
二 亲属称谓泛化.“和”思想意识形态
第三节 韩国表敬词“□□”与儒家礼文化意识形态研究
一 “□□”的表敬意识和“天人合一”思想
二 “□□”的集体概念复数与家国一体化的集团主义
第四章 韩国语敬语词传承过程中的儒文化因素——以韩国语敬语词“两班”和“先生”为例
第一节 现代韩国语敬语词使用现状分析
一 汉源汉字敬语词的使用现状
二 固有词的使用现状
三 现代韩国语敬语词的使用现状分析
第二节 韩国语敬语词“两班”传承过程中的儒文化因素
一 韩国建国前“两班”词义的非范畴化特征
二 韩国建国后“两班”词义的非范畴化特征
第三节 韩国语敬语词“□□”传承中的儒文化因素
一 三国时期至高丽时期“□□”词义范畴化特征
二 朝鲜时期“□□”词义范畴化特征
三 日本侵略时期及近现代韩国语“□□”词义范畴化特征
第五章 韩国语敬语词·敬语法·儒家礼文化的互动关系——以韩国古典名著《春香传》为中心
第一节 敬语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一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表现形式
二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互动关系
第二节 朝鲜名著《春香传》中的敬语使用与儒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一 韩国古典小说《春香传》中敬语和封建家礼的权威
二 韩国古典小说《春香传》中敬语表现形式与身份等级
第三节 互动关系中“驱动力”因素的文化辨析
一 自然崇拜与“驱动力”因素
二 儒家“分”学说与“驱动力”因素
三 佛教和基督教与“驱动力”因素
结语
一 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的渊源关系
二 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的传播关系
三 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的传承关系
四 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关系研究》:
韩国进入近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儒学、佛教、道教等对民众的不安全感都未能开出有效的药方。而基督教正好为反对政治压迫提供了一种更加可靠的信念和制度基础,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它促进了平等的观念和对于独立于国家之外的某种权威的尊重,提倡人人平等,反对俗世权威。在日本占领时期,基督教作为一种净胜动力,不断地鼓舞着朝鲜人民反抗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除此之外,基督学说对韩国传统儒家学说即“按等级划分,妇女毫无社会权利,儿女完全服从父母,个人权利必须由社会制度规定”等原则提出了挑战,认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二战后,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的价值体系全方位地冲击了韩国,基督教在韩国迅猛发展,基督教精神成了新的整合力量。但是这种异质文化的全方位冲击并没有改变原有的价值体系基础,儒家的权威主义、名分主义价值倾向依然是韩国社会基本价值体系的主流。韩国近现代时期,在推行权威主义的家族企业中,鲜明的“分”力高涨。企业内部上、下等级分明,下级服从上级,形成以权威为核心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把内部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凝聚力,坚不可摧。推行权威主义的政治体制在经济力量的推动下,也展开了自上而下的全民总动员运动,使国民经济得到超常规的发展,推动现代化进程,使得韩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突飞猛越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种“分”力得到政治上的认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民心,成为韩国传统精神中枢,被传承和发展。这种“分”力,打出“仁”的旗帜,采用“礼”和“让”的形式,对外宽容地接受外来文化,将基督教精神和儒家精神相融合,兼收并蓄;对内用敬谦语和敬谦礼仪来规约人们的语言和行为方式。这正是韩国儒家文化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下,依然具有持久力,也是韩国语敬语经久不衰的内在动因。
……
前言/序言
尊待对方、谦逊做人是人类的普遍现象,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是日常生活中具有道德伦理意义的行为准则。礼仪是人们在频繁的交往中彼此表示尊重与友好的行为规范,而敬语则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你表现得谦虚和恳切的话,人们自然也会对你报以尊重。尤其在社交场合中,多用敬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及尊重他人的个人素质;多说客气话不仅表示对别人的尊重,表明自己有修养,还有利于双方气氛融洽,有益于交际。因此,韩国敬语表现形式一直是中韩语言学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积淀与映像。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与其民族和国家的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学习一种语言必须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种语言。韩国敬语表现形式与儒家礼文化密不可分,受传统儒家礼文化的影响,韩国敬语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表面上看,这些是早已过时的礼制,却给现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韩国语言学界自1939年开始立足于本民族敬语的研究,以韩国语敬语法的文法论为中心,研究范围涉及20世纪敬语法形态的共时研究、历时研究,专题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开始尝试运用语言学的各种方法对韩国语敬语展开研究。因此,关于韩国语敬语法的专著也屡见不鲜。那么,李丹博士的这本关于韩国语敬语词汇研究的专著对敬语法的研究有什么贡献呢?
首先,选题新颖,重点突出。关于韩国语敬语法的研究多集中在韩国语敬语语言本体研究,学者们多注重敬语语言形式内部的形态、结构和语用等层面的分析和解释,而将韩国语敬语与韩国儒家礼文化相结合的研究实属少见。本书内容突破了语言学研究范围的局限性,将语言学研究和民族学研究相结合,以语言与文化的辩证关系为导向,揭示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的渊源关系、传播关系、传承关系和互动关系;以韩国儒家礼文化变迁为研究视角,通过史料的挖掘,对韩国儒家礼文化的变迁和韩国敬语词的变化进行细致的梳理与全新阐释,立体而生动地呈现儒家礼文化和韩国敬语词的发展脉络,消除以往单一性的描述或解释而形成的刻板印象。
其次,有理有据,论证深入。本书将韩国语敬语研究范围扩大到民族学领域,将韩国语敬语语言交际形式与汉文化的传播、韩国的宗教思想、儒文化的意识形态相结合,探讨韩国敬语词所蕴含的文化因素。
本书从韩国语敬语词与儒家礼文化的“荣辱与共”的关系入手,介绍了“韩国语敬语词的萌芽与儒家礼文化的产生期”“韩国语敬语词的繁荣与儒家礼文化的兴盛期”“韩国语敬语词的发展与儒家礼文化的缓冲期”。
《韩半岛之声:敬语的语言学与社会学透视》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学术著作,而是旨在以更广阔的视野,深入探讨韩半岛(包含朝鲜半岛与韩国)敬语现象背后的语言学奥秘及其根植的社会文化土壤。我们将跨越语言的边界,审视敬语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结构下演变,并在个人交往、群体认同乃至国家形象塑造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第一章:敬语的语言学肌理 敬语并非仅仅是词语的简单变形,它是一套复杂的语言系统,蕴含着丰富的语法信息和语用策略。本章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韩半岛敬语的结构进行解构。 词汇层面: 我们将考察敬语词汇的来源与构成,分析其与普通词汇的对应关系,以及通过添加特定的词缀、词尾所形成的敬语形式。例如,如何通过添加“-시-”来表示对施事者的尊敬,又如何在某些场合使用特殊的敬语词汇来表达更高的敬意。 语法层面: 敬语的运用与句子结构紧密相连,它影响着主语、宾语、谓语的表达方式。我们将深入研究动词、形容词、名词等不同词类在敬语系统中的变化规则,以及不同敬语等级的语法标记。这包括对不同尊敬阶的动词语尾、名词后缀、代词的选择等进行详细阐释。 语用层面: 敬语的真正力量在于其语用功能。本章将分析敬语在对话中的策略性运用,例如,在何种情况下使用抬高对方的敬语,在何种情况下使用贬低自己(以示谦逊)的敬语。我们将探讨敬语与语境、说话人意图、听话人身份之间的微妙互动,解析敬语如何影响人际关系、传达情感色彩,甚至在无声中传递权力信息。 比较视角: 为更好地理解韩半岛敬语的独特性,我们将简要对比其他语言(如汉语、日语)中的敬语现象,找出共性与差异。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宏观的层面认识敬语作为一种跨文化语言现象的重要性。 第二章:历史的回声:敬语的演变轨迹 敬语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历史的洪流而变迁。本章将追溯韩半岛敬语的历史演变,探讨其发展脉络及其与社会历史事件的关联。 早期痕迹: 追溯古代文献,考察敬语在早期韩半岛语言中的萌芽与雏形。分析早期文献中是否存在与现代敬语相似的语言现象,以及其社会功能。 朝代影响: 重点分析朝鲜王朝时期,儒家思想对敬语系统的深刻影响。探讨在此期间,敬语的等级划分是否更加严谨,其运用是否与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更加吻合。例如,探讨朝鲜王朝时期对“上下”尊卑的强调如何在语言层面得到体现。 近代变革: 审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西方文化的传入,韩半岛敬语是否经历了简化、融合或新的发展。分析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敬语模式的冲击,以及新的敬语形式的出现。 分裂时期的差异: 探讨朝鲜半岛南北分裂后,南北方敬语系统在词汇、语法和语用上的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在各自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不同发展轨迹。 第三章:社会织锦:敬语的社会功能 语言是社会的镜子,敬语更是深刻折射出社会结构与人际互动的复杂图景。本章将聚焦敬语在韩半岛社会中的多元功能。 身份认同与社会分层: 敬语的使用是区分个体社会身份的重要标志。我们将分析敬语如何帮助个体界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年龄群体、职业群体在敬语使用上的差异。这包括对“年长者优先”、“职位高者优先”等社会潜规则在敬语使用中的体现进行分析。 人际关系构建: 敬语是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本章将探讨敬语在家庭、学校、职场、朋友之间等不同关系场景下的运用策略,以及如何通过敬语的选择来表达亲近、疏远、尊敬、感激等情感。 权力与等级的体现: 在许多文化中,敬语都与权力结构紧密相连。我们将分析在韩半岛社会中,敬语如何成为权力不对等关系的一种显性或隐性的表达方式,以及在不同权力场域中,敬语的运用规则。 文化价值观的传递: 敬语的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层的文化价值观。本章将探讨韩半岛敬语如何传递谦逊、尊重、和谐等文化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在日常语言互动中得以践行。 第四章:文化透视:敬语与社会心理 敬语的使用不仅仅是语言习惯,更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社会认知息息相关。本章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洞察敬语背后的心理动因。 自我建构与他者认知: 敬语的使用反映了个体如何认识自己以及如何评价他人。我们将分析在何种情况下,个体倾向于使用抬高对方的敬语来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又在何种情况下,为了表达谦逊而使用贬低自己的语言。 情感表达与沟通策略: 敬语并非总是冰冷的语法规则,它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信息。我们将探讨敬语如何被用来表达尊重、感激、歉意、甚至隐藏不满等复杂情感,以及敬语作为一种沟通策略,在避免冲突、维护和谐方面的作用。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影响: 韩半岛社会文化中,集体主义倾向是否对敬语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影响?我们将探讨个人主义思潮的兴起,是否会改变传统的敬语使用模式。 第五章:现代语境下的敬语:挑战与未来 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韩半岛敬语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也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本章将探讨现代语境下敬语的现状、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年轻一代的语言习惯: 观察年轻一代在敬语使用上的特点,分析他们对传统敬语的继承、改良或创新。探讨网络语言、流行文化对敬语的影响。 全球化与敬语的传播: 随着韩流文化的传播,韩语敬语也走向世界。本章将分析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情况,以及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韩语敬语的接受与理解。 敬语的规范与创新: 探讨在现代社会,敬语的规范化趋势,以及语言研究者、教育者在推动敬语健康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时,也关注语言的自然演进,以及新的敬语形式的可能性。 反思与展望: 总结本书的发现,并对韩半岛敬语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探讨敬语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继续发挥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功能,并与时俱进。 本书旨在通过对韩半岛敬语现象的多维度、跨学科的深入探讨,为读者呈现一幅丰富而立体的语言文化画卷。它将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韩半岛人民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以及社会交往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文化区域。